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7654733
篇 二十四节气——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
第1 章 二十四节气来历: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测定
第2 章 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
节气与太阳历
节气与太阴历
节气与阴阳合历
节气在阳历、农历中的日期
第3 章 二十四节气和季节:四季的形成和四季季节风
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形成四季
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季节风
第4 章 二十四节气和节令
“春社”“春汛”“倒寒”和“倒春寒”
“热在三伏”
“入梅”和“出梅”
“秋社”“秋汛”“秋老虎”
“秋霖”和“秋封”
“冬九九”和“夏九九”
第二篇 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季的6 个节气
第1 章 立春:乍暖还寒时,万物开始复苏
立春气象和农事特点:春天来了,开始春耕了
立春农历节日:春节——华夏儿女普天同庆
立春主要民俗:鞭打春牛、戴春鸡、送穷节、人日节
立春饮食养生:少酸多甘,平抑肝火
立春药膳养生:蛰虫始振宜养肝
立春起居养生:夜卧早起,多活动
立春运动养生:散步、慢跑、踏青
与立春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2 章 雨水:一滴雨水,一年命运
雨水气象和农事特点:春雨润物细无声
雨水农历节日:元宵节——张灯结彩,万家灯火
雨水主要民俗:撞拜寄、占稻色、妇女回家、新媳妇躲灯
雨水饮食养生:调养脾胃,防御春寒
雨水药膳养生:冰雪融化宜调脾
雨水起居养生:春捂防寒是关键
雨水运动养生:适量活动,不妨“懒”一点儿
与雨水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3 章 惊蛰:春雷乍响,蛰虫惊而出走
惊蛰气象和农事特点:九九艳阳天,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农历节日:中和节(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惊蛰主要民俗:吃梨、扫虫、祭虎爷、敲梁震房
惊蛰饮食养生:新陈代谢提速,要加强营养
惊蛰药膳养生:春雷隆隆宜补肾
惊蛰起居养生:注意保暖
惊蛰运动养生:全身心健身活动
与惊蛰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4 章 春分: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春分气象和农事特点:气温不稳定,预防“倒春寒”
春分农历节日:花朝节——百花生日
春分主要民俗:吃春菜、竖蛋、放风筝、吃太阳糕
春分饮食养生:燕子归来,平衡阴阳
春分药膳养生:健身美容、消肿明目
春分起居养生:杀菌、除尘
春分运动养生: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与春分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5 章 清明:气清景明,清洁明净
清明气象和农事特点:春意盎然,春耕植树
清明农历节日:清明节和寒食节
清明主要民俗:祭扫、蹴鞠、荡秋千、拔河
清明饮食养生:注意降火、保护肝脏、强筋壮骨
清明药膳养生:滋肾养阴、降压安神
清明起居养生:返璞归真,拥抱大自然
清明运动养生:量力而行活动身体
与清明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6 章 谷雨:雨生百谷,禾苗茁壮成长
谷雨气象和农事特点:气温回升,谷雨农事忙
谷雨农历节日:上巳节——招魂续魄,临水宴宾
和求子
谷雨主要民俗:赏牡丹、祭海、走谷雨、喝谷雨茶
谷雨饮食养生:牡丹花开,除热防潮
谷雨药膳养生:补脑养肝,通血化痰
谷雨起居养生:早睡早起,勤通风换气
谷雨运动养生:闲庭信步,室内室外运动
与谷雨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三篇 夏满芒夏暑相连——夏季的6 个节气
第1 章 立夏:战国末年确立的节气
立夏气象和农事特点:炎热天气临近,农事进入
繁忙期
立夏农历节日:浴佛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立夏主要民俗:吃蛋、称人、尝三新、迎夏
立夏饮食养生:红补血、苦养心、喝粥喝水防打盹儿
立夏药膳养生:益气活血,养血安神
立夏起居养生:居室要通风消毒,适当午睡
立夏运动养生:运动要适可而止
与立夏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2 章 小满:小满不满,小得盈满
小满气象和农事特点:多雨潮湿,谷物相继成熟
小满主要民俗:祭车神、祭蚕、“捻捻转儿”、求雨
小满饮食养生:素食为主,适量食冷饮、薏米和苋菜
小满药膳养生:消暑健脾,平肝生津
小满起居养生:避雨除湿,冷水澡健美瘦身
小满运动养生:时尚活动——森林浴
与小满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3 章 芒种: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
芒种气象和农事特点:天气炎热,抢收小麦,忙插秧
芒种农历节日:端午节——纪念屈原
芒种主要民俗:送花神、斗草、送扇子
芒种饮食养生:吃粽子解暑,吃鸽肉或莴笋清热解毒
芒种药膳养生:滋阳清热,除烦止渴,全方位养护
芒种起居养生:膀爷做不得,房间勤通风
芒种运动养生:手里常握健身球,勤到草地、
鹅卵石地面走
与芒种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4 章 夏至:夏日北至,仰望美的星空
夏至气象和农事特点:炎热的夏天来临,准备防洪抗旱
夏至农历节日:观莲节——莲花的生日
夏至主要民俗:夏至吃面、品莲馔、求雨、戴枣花
夏至饮食养生:多食酸味,宜吃果蔬
夏至药膳养生:清热解暑,健脾益气
夏至起居养生:注意清洁卫生,预防皮肤病
夏至运动养生:顺应时节,游泳健身
与夏至有关的耳熟能详的谚语
第5 章 小暑:盛夏登场,释放发酵后的阳光
第6 章 大暑:水深火热,龙口夺食
第四篇 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季的6 个节气
第1 章 立秋:禾熟立秋,兑现春天的承诺
第2 章 处暑:处暑出伏,秋凉来袭
第3 章 白露:白露含秋,滴落乡愁
第4 章 秋分:秋色平分,碧空万里
第5 章 寒露:寒露菊芳,缕缕冷香
第6 章 霜降:冷霜初降,晚秋、暮秋、残秋
第五篇 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季的6 个节气
第1 章 立冬:蛰虫伏藏,万物冬眠
第2 章 小雪:轻盈小雪,绘出淡墨风景
第3 章 大雪:大雪深雾,瑞雪兆丰年
第4 章 冬至:冬至如年,寒梅待春风
第5 章 小寒:小寒信风,游子思乡归
第6 章 大寒:岁末大寒,孕育又一个轮回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深深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地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起初,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的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比如“芒种”这个节气,说的是这个时期的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要抓紧时间收割。这个节气同时也是有芒的谷类作物( 如谷、黍、稷等) 播种的时期,倘若错过了就可能造成歉收。在这一时期,农民既要抢收,又要播种,是一年之中忙的季节,因此又称该节气为“忙种”。渐渐地,人们发现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饮食、起居、养生、节日民俗等。科学证明,这二十四个节气对人体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不同节气时身体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现象,人们根据身体的情况采用健身或是调整饮食的方式加以调节和改善,使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二十四节气之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有一首题为《秋日偶成》的诗,诗中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诗中用自然法则来展现人生的哲理。无论是“静观万物”,还是享受春夏秋冬“四时佳兴”,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这些自然现象与二十四节气也都是分不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陪伴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人们。
由此可见,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百姓日常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书中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民间谚语等,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书中随文配图百余幅,用图解的方式展现二十四节气知识,清晰明了,别具特色。生动的图画与经典的传统文化知识完美融合,相映成趣,大大提升了可读性和观赏性。
第4 章
夏至:夏日北至,仰望美的星空
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6 月21 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为夏至日。据《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到达极限,在我国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14 小时左右,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 小时多一点儿,杭州市为14 小时,北京约15 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日长则可达17 小时以上。
过了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将会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所以,民间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长,太阳角度,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在阳历7 月中旬到8 月中旬,我国各地都进入高温天气,此时,有些地区的气温可达到40℃左右。
夏至时节,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天气会越来越热,而且是闷热。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会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夏至以后各地区的气象和农事特点
华南西部
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30 年来,华南西部在阳历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洪准备
华南西部
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时,在正常年份正处于“梅天下梅雨”的梅雨期,黄淮平原处于“云来常带雨”的雨季,这就为农作物创造了一个水热同季非常有利的生长环境
淮河以南
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量。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此时生长也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携带多种病菌和害虫。所以,抓紧时间中耕锄地在这一时期是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枝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水涝和暴风雨的危害。各种秋果树此时也需要认真地护果防虫,以提高果品的质量
闷热暴雨到来,防洪防汛开始
夏至节气的到来,使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天气。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但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并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也常常会带来局部地区的灾害。
夏至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普遍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一般可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夏天也有九九——夏九九,对应冬九九
在过去,我国各地流行“夏九九”之说。“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共81 天,其间要经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六个节气。《豹隐纪谈》中也有《夏至九九歌》的记载:“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这些民谚是劳动人民对自然界仔细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对指导农事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在人们的习惯中,所谓“九九”,一般还是指“数九寒天”。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