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35947
亚马逊畅销书《艰难一日》作者著名的战地记者凯文·莫勒又一力作,真实讲述战地记者零距离深入阿富汗反恐作战一线战场,全方位呈现美军特种兵鲜为人知的作战实景与生活点滴。凯文·莫勒跟随阿富汗的特种部队一起行动,披露了关于这些精英的一手资料。这些特种兵之间紧密联系的友谊和严格的训练方法,保证他们在战场上全身而退。莫勒记录了现代战争的另一面,告诉我们这些人是如何穷尽一切力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从某种程度来说,记者笔下的绿色贝雷帽是一支完美的队伍。他们年轻、充满活力,且竭尽所能把事情做到好。他们遇到的一系列侦察、甄别、训练、民事等问题,就连有经验的战地指挥官都没办法解决。且受制于一变再变的整体行动计划,他们没有什么自主决定权,只能不停地追着计划行动。
作为一名士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斗是他们的荣耀,驻防在一些没有战斗迹象的乡村是一种近乎耻辱的行为,但不论是在一线战场,还是在暂时没有硝烟的前哨基地,他们都拼尽全力,一如既往地完成部署给自己的各项艰巨任务,与违背了战场原则的各种落后的文化观念和官僚制度作斗争。对于整个阿富汗战争来说,他们作用显著,毫不夸张地说,维护战斗成果的决定权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痞子英雄》这本书正是这支特殊部队在阿富汗战区战斗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绿色贝雷帽/1
第二章
部落/9
第三章
7316小队/21
第四章
导弹袭击/35
第五章
迷彩服中的腐败/49
第六章
第九区/61
第七章
大选之日/71
第八章
戴上斗篷/81
第九章
纳什维尔/93
第十章
特种部队/101
第十一章
训练/111
第十二章
建造博勒营/121
第十三章
威尔逊的枪声/129
第十四章
前线/139
第十五章
行动边缘/147
第十六章
我们的蜂蜜/153
第十七章
追赶鬼魂/161
第十八章
塔利班休息地/173
第十九章
僵局/183
第二十章
军中福利社/191
第二十一章
废墟/199
第二十二章
灵丹妙药/207
第二十三章
*美味的鸡肉/213
第二十四章
交火/219
第二十五章
空袭/229
后记/237
战地记者跟随美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深入战场,独家讲述他们的战地岁月。
——卢斯蒂·布拉德利(Rusty Bradley),《坎大哈之狮》作者
作者提供了观察美军特种部队的独特视角,生动十足地记录了他们在阿富汗的战斗与生活。
——米奇·维斯(Mitch Weiss),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
《痞子英雄》为我们展示了阿富汗战争真实的一面。
——纳撒·艾德蒙森(Nathan Edmondson),《行动》作者
章 绿色贝雷帽
士兵的防弹衣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
“魅影”是供阿富汗特别行动区的空军使用的C-130运输机。登上“魅影”后,我扫了一眼其他的乘客。他们当中有一些是美国陆军游骑兵成员。这些人骨瘦如柴,胡子邋里邋遢,装备磨损严重,一看就知道他们在阿富汗待了很久。同样装备陈旧的还有一些美国特种部队的军人,他们和一群穿着干净整洁的后勤兵坐在一起。
2010年秋天,为了和一支美国特种部队小分队会合,我从喀布尔附近的大型美国空军基地巴格拉姆飞往阿富汗南部的城市坎大哈。在接下来的10周,我将深入了解这支小分队。此前,奥巴马总统转变战略,决定增派3万士兵到阿富汗,摧毁塔利班,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政府。而特种部队在调整后的新战略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游骑兵连看都不看我一眼。他们肯定以为我是个新来的分析员或者军事承包商,因为整个阿富汗都被灰尘笼罩着,但我的防弹衣一尘不染。而且,我没有带侦察或突击行动的弹药包,我的胡子也很稀疏。在他们看来,我顶多就是个无名小卒,甚至连无名小卒都算不上,就是个“弗比特”弗比特(Fobbit),贬义词,指在前线指挥基地躲避战斗的士兵。——译者注。
我很快就在乘务长旁边找了块空地坐下来。跟停机坪尽头正常运行的机场不一样,在这里登机没有什么繁琐的程序,你只要保证自己的名字在乘客名单里,准时赶上飞机,然后找块空地坐下来就行。
0000这就是军队的“老男孩规则”(Big-boy rules)。
我倚靠着自己的背包坐下来,捋了捋脸颊稀疏的胡须(很快它们就会长得又浓又密),又低头看了看干净的防弹衣。我穿过两次防弹衣,但我的防弹衣远没有特种部队或游骑兵的防弹衣看起来那么“身经百战”。不用看,我就知道所有人已经瞄了我一眼,并在心里对我作出了评判。我知道,在他们眼中,我乳臭未干,初来乍到,无所作为。
事实也确实如此,几天前我才从亚特兰大出发,经由迪拜来到巴格拉姆。但实际上,这是我第13次到国外进行战争报道,也是我第5次和特种部队一起行动。不同的是,这次我的身份不是通讯员。我是为写书而来,一本特别的书。前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写罗宾·摩尔(Robin Moore)的《绿色贝雷帽》(Green Beret)的现代版。
特种部队在私下把《绿色贝雷帽》奉为经典,他们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读过这本书,都能从中引经据典,并以此作为灵感之源。由约翰·韦恩(John Wayne)主演的电影版《绿色贝雷帽》也深受特种部队的喜爱。
摩尔不过是一介平民,却有幸给美国特种部队取了个别名。以前,贝雷帽并不是特种部队的官方军帽。1961年,美国前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视察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要塞,亲自指定绿色贝雷帽为特种作战部队的军帽。摩尔的这本书丰富了绿色贝雷帽的内涵,使它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代名词,代表着美国陆军中精锐的部队。
摩尔曾经是肯尼迪的同班同学,写过很多书。他是个见证特种部队诞生的人,也是个真正深入接触特种部队,跟随特种部队一起在越南参加训练,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地记者。在书中,摩尔讲述了绿色贝雷帽在前哨基地积极防御的故事;讲述了一名特种部队军人打扮成当地人,孤身一人与老挝某部落成员对抗的故事;还讲述了绿色贝雷帽招募一名漂亮的当地妇女,并以她为诱饵成功抓获对方上校的故事。这部根据事实写就的小说读起来就像是一部惊险小说,让绿色贝雷帽声名远扬。
我曾经和绿色贝雷帽共同生活,跟随他们一起作战。这样的经历是的。但我并不是绿色贝雷帽。
我连军人都算不上。我曾经在位于诺福克的弗吉尼亚大学后备军官训练队待过三年,这是我一次与军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1997年,还剩后一个学期就要毕业的时候,我离开了训练队。在那之前,我刚刚结束高年级旅行。我乘坐一艘三帆快速战舰在波罗的海周围转了一圈。途中,战舰在北爱尔兰、挪威、俄罗斯和苏格兰停靠。
我很喜欢战舰在港口停靠的时候。回家之前我喝得酩酊大醉,至今还想不起来当时自己是怎么下船,怎么抵达机场,怎么坐飞机回家的。我与战舰上的军官和船员们度过了很多愉快的时光,至今回想起来仍回味无穷。那时,闲着无聊的时候,我就爱问个不停。有很多次,我问战舰上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时,得到的都是一句笼统的回答——“海军都是这么做的。”我只能像一个抓狂的三岁小孩儿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问题。
后来,我终于能享受军官的待遇了(其实也就是睡在有床铺的走廊上),但我还不知足,幻想着能睡到大舱房里去。那时,我就坚信我不是当士兵的料。
在华盛顿辗转换了几份工作之后,我开始在波士顿从事新闻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华盛顿,找了份文职工作,专门报道和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OSHA)有关的新闻。正是这一段工作经历让我学会怎样当一名记者,怎样跟《费耶特维尔观察家》(Fayetteville Observer)的记者周旋。当时的助理执行编辑麦克·亚当斯(Mike Adams)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做军队报道。
在长期担任军事主编的亨利·坎宁安(Henry Canningham)的指导下,我开始研究军队,很快便了解了排和旅之间的差别,并且着手研究军衔。但是,一直到我的同事与她曾经报道过的一名军官在科威特订婚时,我才真正有机会报道战争。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跟随美军第82空降师第3旅,一路从科威特转战到巴格达。当时是2003年。在报道了这场入侵行动之后,我一直努力争取,希望能深入了解驻阿富汗的美国特种部队。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2004年秋,我前往阿富汗南部报道第3特种作战群A类特别作战分队每个连级特种作战单位通常包括6个ODA单位(Operational Detachments Alpha,A类特遣分队)或称A-Team。每个连下属的ODA数量各不相同,各自具有特定的渗透和任务设置(例如高空跳伞、潜水、城市和山地作战等)。——译者注(简称A分队)的行动。正是在这一次深入行动中,我得以在绿色贝雷帽的驻扎地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风采。之后,我又三次深入采访,并花了一年时间研究特种部队的资格课程。2010年,我再次获得深入特种部队分队的机会,并写下了这本书。
我不是绿色贝雷帽。怎么也轮不上我。要想获得绿色贝雷帽的头衔,必须经过严格的层层选拔,还要接受在文化、语言和专业技能方面长达数月的强化训练。
我觉得,“特种部队是美国精锐的部队”这句话是不容争辩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他们枪法准,跑得快,体格好。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的聪明和机智。战场上数他们有头脑。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用武力将你打倒,也可以和你进行长时间的谈判,用语言来征服你。
越南战争已过去四十载,但是绿色贝雷帽现在的状况与越南战争时期无异。美国再一次陷入战争的泥潭,只不过这一次是在阿富汗。相比越南战争而言,绿色贝雷帽在阿富汗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更大。摩尔书中的很多内容还没有过时,尤其是对绿色贝雷帽在以往使用非常规作战手段的描述在阿富汗战争中仍然适用。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想作一些改写。
阿富汗战争是绿色贝雷帽的战争。日后,美国将逐渐减少在阿富汗的作战力量,并终撤军阿富汗。那么,特种部队以及他们训练的阿富汗士兵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表达我对特种部队的尊敬和崇拜。在获得陆军批准后,我开始追随摩尔的脚步,希望能够写出第二部《绿色贝雷帽》。结果,我发现自己写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绿色贝雷帽,是一场与越南战争截然不同的战争。
这本书中没有对持久战的描述。
也没有对摧毁对方意志的决定性突袭的描述。
我发掘了特种部队在战争中鲜为人知的一面,比如说为了追赶狡猾的对手而疲于行军,管理第三世界的警察,处理队员和其他部队之间的冲突——一些常规部队的军官不了解特种部队的非常规作战方式和行事风格,因此经常与特种部队发生冲突。
正如大家所知,我当过记者,自然知道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但是,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要保持客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了写这本书,我什么都尝试过——穿阿富汗制服出去巡察,搬运弹药,和特种部队共同修建基地;而我没做过的事就是拿着武器去战斗。
但是我一直惦记着这事儿。
自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9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我发现特种部队已经疲于奔命。他们正急于建立新身份,树立新形象,希望能在这场战争中夺取他们的胜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