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106977
本书是一本以湘北地区草木为主角的洞庭湖风物散文集,围绕洞庭湖流域种类多样的植物,发掘植物的美感,记述湘北大地的风物人事,涉及洞庭湖的风土、人情、历史、民俗,抒写人与自然的草木情怀,于草木之间寻求人性本色的生动写照。其间,既有草木的形状和色彩,也融会了自己的生活感想、植物学知识以及花与故乡的历史文化记录,也是作者对所遇到的人事的记录和生命感悟,倾注了作者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无限深情,再现了洞庭湖乡村生活的细节之美,保留了许多鲜活有趣的旧时风俗。
辑 乡愁的味与道
川 芎 002
红 蓼 008
黄 荆 014
葛 020
桑 025
麻 033
茶 041
第二辑 味蕾上的舞者
藜 蒿 048
青 蒿 054
洋 姜 059
山 椒 064
花 椒 069
胡 椒 075
香 菇 080
第三辑 与水为邻
芦 苇 086
荷 093
菱 100
菖 蒲 106
粽 叶 111
鱼腥草 115
第四辑 城春草木深
栀 子 122
油 菜 128
桃 132
李 137
芒 草 142
艾 148
金樱子 153
第五辑 一树花开,一树叶落
香 樟 162
梧 桐 168
苦 楝 176
女 贞 182
杜 英 190
后 记
向草木致敬 196
川 芎
母亲七十有六,每年总会来城里小住几天。来时一定会给我捎上一小包剪得碎碎的川芎,一进门,那股熟稔的香味就弥漫在我小小的居室, 暖暖的,贴心。
川芎应该是一味中药,而且是用途较为广泛的药材,在我的家乡却是泡茶的好材料。饭后,尤其是吃上一顿大餐,大鱼大肉吃多了,肚子胀胀的,难受时,母亲总会泡上一杯浓浓的川芎茶,而且一定要加一点点盐。一杯热热的下肚,真的有顺气消食化腻的感觉。这是母亲的母亲的母亲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习俗。外乡人却是喝不惯,那股浓郁的味道完全是地地道道的中药味,不知为何到了我们的口中却成了上等饮品, 喝得如此欢畅,落口逍遥。
刚调进城里工作,累了烦了,我常常在办公室给自己泡上一杯川芎茶。开始,同事总会用迷惑的眼光偷偷地瞄我几眼,他们或许认为我有什么怪病,需要天天喝几杯中药,他们甚至有些可怜我,但又不好意思问我,却有一丝不解。很多人都知道茶解药性,吃中药时,医生就会叮嘱,少喝茶,多喝白开水,为何我却要与茶叶共饮?时间久了,他们才问个究竟,你这是喝的什么中药?
我笑道,这是茶——川芎茶,老家的味道。他们疑惑的脸上似乎有些豁然开朗,但一定又有更多的不解。他们无法理解我与川芎所拥有的一种更微妙、更深切、更具情分的关系。回望离乡的行程,三十多年的风雨漂泊,多少酸甜苦辣,因为有这一枚小小的川芎,一路走来才显得如此温暖。
在我的家乡,川芎确实是泡茶的,谁也没有把它当成一味中药。川芎加茶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饮品里的黄金搭档,据说,这还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当年屈大夫被楚怀王疏远,受贬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是屈原的二次流放。他过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湖南武陵)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至溆浦,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到汨罗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屈原流浪在洞庭湖期间,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他游历于江湖之间,沉重的脚步踩碎了荒郊野地上的草木,是草木的微香把他引向高远诗性的原野,哀婉缠绵、如泣如诉的情感跃然纸上,引领世人来到一个香草美人的浪漫国度,他爱极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恨不得把它们都佩戴在身上。可能,时常总会有江离被折损在他的手边和脚下吧,这个平凡的“川芎”就多处闪现在屈子的不朽华章中。在《离骚》的开头就提到江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宋朝吴仁杰在《离骚草木疏》中解释:江离,芎藭苗也。屈原的《九歌》中有“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就是描述古人将泽兰及蘼芜栽种房前屋后,茎叶茂盛,气味芳香宜人。而《山海经》有“洞庭之山其草多蘼芜、芍药、芎”的记载。这充分表明春秋时代,蘼芜与芎分别称谓,同时应用。
我的家乡位于鄂南与湘北交界之处,是一个千年古镇——桃林镇,
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好不容易寻到,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古镇离长江不远,街是依河而建,明清时期,却是湘北地区的边贸重镇。一条河, 就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乡下的茯砖茶、稻谷、桐油等土特产,都是沿河流乘船直漂洞庭湖,再经长江,销往全国。有名的是茯砖茶,还漂洋过海,卖到国外,一直是家乡引以为豪的土特产,可惜近年来,却是沦落了,让益阳安化的茯砖茶掩去了光环。而洋布、洋油、盐巴等日用百货同样是溯水而上,运到镇上的。后来,有了公路、铁路,水路渐渐就冷落了,如今也是风光不再,昔日繁华的码头只剩下河滩上几个深深的桩洞了,张望天空,似乎在回味往日的场景。
故乡的茶道还是有讲究的……
红 蓼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空气清新、明晰、湿润。在乡下老家,一处池塘尾端的湿地。
一湾蓼草正在热闹地开放着,远远地看,如星河密布,玄远而飘逸,让人发幽思之情。时近中秋,风凉,叶黄,蓼儿草却吐出一穗穗红花,惊艳着我的双眼。我走过去,顺手将一枝花穗摘下来,细看,青红的穗头上附着无以计数的红色花朵,小得跟针眼儿似的。我端详了老半天,惊叹大自然的神奇。蹲下身子,近距离接触,由近及远,有数不清的穗花随风起舞,那阵势,绝不逊于我们人类的某一次盛大的庆典。这些快乐的精灵,虽然无人在意它们,却年年岁岁发芽、生长、开花、结籽,独自馨香,独自飘零。
秋天,在南方,是蓼草的季节,明媚着,灿烂着,熙熙攘攘,吵闹着……
蓼草,听着名字就满心的喜欢。蓼,多像人的乳名。而蓼草,一个草字接着蒸蒸地气,纤秀韧直、爽落朴素,像极了湖湘人的性格。蓼草,
是故乡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故乡在南方,水乡泽国,八百里洞庭,湖汊密布,溪流众多。蓼草逐水而生,凡是有水的地方,必有蓼草,诸如水湾、河沿、滩头、沟渠、沼泽,以及泥淖之处,水蓼无处不在。有时是东一棵,西一棵,点缀在野草中间,平平常常,如芸芸众生的一个小人物,不驻足,不细望,也分辨不出来。抑或是成片成片地生长,绵绵密密,却显得有些张扬,虽然细小,却茂密繁盛。尤其是到了秋天,蓼花绽放,一片红晕,远看如一片朝霞,该不是哪个调皮的放牛娃扯落下来当围脖,一不小心遗落在水边吧。
南方有佳地。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村落散布在一方水土,或相拥相聚在一湾平原,或沿湖沿河袅袅娜娜在水边,或三三两两栖息在山坡上, 依山而居,正如蓼草,平凡普通。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部人类的简史,每一个村庄都有它或长或短的历史,或辉煌或简朴。而村庄的繁衍无一不是在鞭炮的欢呼、酒香的奔放中开始或消失,新婚燕尔,老人西去,小儿初生,每一个仪式都离不开酒的欢畅浓烈。
酒,于乡村总有一种扯不清的情愫。家乡的米酒是村庄史的见证者, 酒的历史有多长,村庄的历史就有多长。
……
芦 苇
芦苇是洞庭湖的老居民,不折不扣的土著植物。
芦苇是一种禾本科植物,竹子的近亲,苇茎笔直且中空,苇叶细长, 包裹苇茎,总是一副极其简约的模样,一节一节地向上生长,不像别的草木枝繁叶茂、荣华富贵的神态,删繁就简,坚劲修约。春雨过后,走在湖洲上,你要是足够耐心仔细,或许能听到它们拔节的声音,细碎, 却有力。芦苇喜水,一生与水为邻,傍水而生,凡有水的地方,均有它的影子。洞庭湖因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环境及水质,吸引了芦苇的生长,且品质更胜一筹,有“千金苇”之誉。
一株芦苇,形单影只,尤其是远离水的芦苇,孑然独立,落寞无助。那株生长在大明王朝墙头上的芦苇,被神童解缙讥笑为“头重脚轻根底浅”,贻笑了几百年。而洞庭湖的芦苇一大群、一大片,俨然成为了野草的强势群体,湖汊、港湾、沼泽地皆密布其身影,旁若无人,恣意张扬, 绵延不绝,甚至是一塌糊涂。大湖近岸几乎全部屈尊为这种植物的领地, 在连绵无垠的苇地里只有藤蔓之类可以依附其而生长,水芹、藜蒿们只
能在沟港渠边或者远离水源的湖洲滩地上寻觅生存的空间。正是这种一苇独大的格局演绎了洞庭湖洲滩上壮观的气势,号称天下的芦苇群, 成为一方地理标志。
穿行洞庭湖岸,遇见的不仅仅是滔滔湖水,裹杂着鸟鸣与船鸣声, 蜂拥而至,还有芦苇。扑面而来的芦苇,铺天盖地的芦苇,奔放热情的芦苇,俨然超越了湖水的汹涌,扑过来,有不可阻挡之势,葳葳蕤蕤, 蓬蓬勃勃。风吹过,芦苇如水,荡漾开来。
去洞庭湖,一定要与芦苇来一场千年之约。
花开一季,草木一秋。芦苇正是如此,一岁一枯荣,如湖洲遍布的草木一样。春江水暖未必是一只水鸭子的先知先觉,而是成片的芦芽提醒了它们。初生的苇鲜嫩,正是水鸭子们的美食,它们争先恐后扑棱着翅膀穿越一个冬季的煎熬冲向湖滩。只是芦苇没有叫声,寂寂地蹲在水边,任由鸭子们掠夺,而水鸭子肆无忌惮的鸣叫提醒渔民,春天来了, 该是捕捉河豚的美好时节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