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01441丛书名: 国家示范院校数控加工重点建设项目系列教材
本书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数控加工项目建设成果。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对部分代表性数控加工类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采用了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编写思路。书中的许多任务来自于企业产品,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成果。
本书基于数控车工岗位职业要求,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注重结合生产实际,从生产实践中抽取了10个典型的工作项目作为本书的结构框架。本书主要介绍了数控车床基本知识、数控车床编程、数控车床操作的相关内容,并对典型的阶梯轴零件、阶梯孔零件、圆锥零件、成形面零件、槽零件、螺纹零件、非圆二次曲线零件的工艺与编程、加工等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模具制造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专业的师生和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项目1 数控车床概述
任务1.1 认识数控车床
1.1.1 数控机床发展史
1.1.2 典型数控车床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1.1.3 数控车床床身的布局形式
1.1.4 数控车床的分类
1.1.5 数控车床的特点
1.1.6 认识数控车床的相关结构及其作用
任务1.2 数控车床安全操作
1.2.1 安全操作相关知识
1.2.2 安全隐患因素构成
1.2.3 典型数控车床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任务1.3 数控车床维护与保养
1.3.1 数控车床维护与保养的意义
1.3.2 数控车床维护与保养的基本要求
1.3.3 数控车床的具体维护与保养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2 数控车床编程
任务2.1 判定数控机床坐标系
2.1.1 数控机床坐标系的确定
2.1.2 坐标系类型
2.1.3 数控车床坐标系的确定方法
2.1.4 确定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
2.1.5 坐标与增量坐标
任务2.2 基本指令的选择
2.2.1 数控编程的内容及步骤
2.2.2 数控编程的方法
2.2.3 字与字的功能
2.2.4 数控程序的格式
2.2.5 常用编程基本指令
2.2.6 指令选择示例
2.2.7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
2.2.8 编程中的数学处理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3 数控车床基本操作
任务3.1 认识数控系统面板及操作数控车床
3.1.1 数控车床系统面板按键功能说明
3.1.2 功能键和软键
3.1.3 输入缓冲区
3.1.4 数控车床操作面板按键功能说明
3.1.5 手摇轮操作面板说明
3.1.6 数控车床操作
任务3.2 数控车床的对刀操作
3.2.1 对刀的作用和原理
3.2.2 对刀点和换刀点
3.2.3 常用对刀方法
3.2.4 游标卡尺简介
3.2.5 外圆偏刀的对刀操作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4 阶梯轴、阶梯孔的编程与加工
任务4.1 阶梯轴工艺分析
4.1.1 工艺制定原则
4.1.2 工艺制定文件
4.1.3 具体阶梯轴工艺分析
任务4.2 阶梯轴的编程及加工
4.2.1 车削加工进刀方式
4.2.2 千分尺简介
4.2.3 阶梯轴的编程及加工具体步骤
4.2.4 G90指令的运用
任务4.3 阶梯孔的编程与加工
4.3.1 内孔加工刀具类型与选用
4.3.2 内测千分尺与内径百分表的使用
4.3.3 阶梯孔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5 圆锥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任务5.1 使用基本指令完成锥面轴加工
5.1.1 锥度的概念
5.1.2 圆锥车削进给路线的选择
5.1.3 使用基本指令完成外锥面轴加工的工艺
任务5.2 使用复合循环指令完成外锥面轴加工
5.2.1 粗车复合循环指令G71
5.2.2 精加工复合循环指令G70
5.2.3 使用复合循环指令完成外锥面轴加工的工艺
任务5.3 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任务5.4 内圆锥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5.4.1 圆锥配合的种类
5.4.2 锥度与锥角的测量
5.4.3 使用固定循环指令完成内圆锥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6 成形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任务6.1 圆弧成形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6.1.1 弧面零件的结构工艺特点
6.1.2 圆弧插补指令G02/G03
6.1.3 多重复合循环指令G73
6.1.4 圆弧车削加工路线
6.1.5 圆弧成形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任务6.2 手柄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6.2.1 数值计算
6.2.2 基点与节点
6.2.3 手柄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6.2.4 使用基本指令完成手柄零件的加工
任务6.3 葫芦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6.3.1 刀尖圆弧半径补偿功能
6.3.2 刀尖圆弧半径补偿指令
6.3.3 葫芦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任务6.4 酒杯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6.4.1 倒角与倒圆指令
6.4.2 数控车床刀具选择
6.4.3 酒杯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7 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任务7.1 外沟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7.1.1 沟槽加工基础
7.1.2 槽加工相关编程指令
7.1.3 窄槽加工
7.1.4 宽槽加工
7.1.5 调用子程序加工不等距槽
7.1.6 工件切断
7.1.7 外沟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7.1.8 车槽加工注意事项
任务7.2 内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7.2.1 内沟槽车刀的安装
7.2.2 内沟槽的车削方法
7.2.3 内槽的检测方法
7.2.4 内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任务7.3 端面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7.3.1 端面槽种类及刀具
7.3.2 端面槽加工相关编程指令
7.3.3 车削端面槽的方法
7.3.4 端面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8 螺纹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任务8.1 外螺纹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8.1.1 螺纹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8.1.2 三角螺纹的几何参数及尺寸计算
8.1.3 螺纹刀具及切削用量的选择
8.1.4 螺纹车刀的安装
8.1.5 FANUC系统相关螺纹指令
8.1.6 SIEMENS系统相关螺纹指令
8.1.7 华中系统相关螺纹指令
8.1.8 外螺纹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过程
任务8.2 内螺纹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8.2.1 内螺纹孔径的计算
8.2.2 内螺纹刀的对刀的步骤
任务8.3 螺纹检测
8.3.1 螺纹的测量
8.3.2 车削螺纹时常见故障分析
8.3.3 螺纹检测内容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9 非圆二次曲线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任务9.1 认识宏程序
9.1.1 拟合处理
9.1.2 宏程序的概念
9.1.3 宏程序的编写
9.1.4 编制宏程序的步骤
9.1.5 宏程序编程的技术特点
9.1.6 宏程序编程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
9.1.7 宏程序使用实例
任务9.2 椭圆零件的宏程序编程与加工
9.2.1 椭圆方程分析
9.2.2 椭圆零件编程加工实例一
9.2.3 椭圆零件编程加工实例二
9.2.4 椭圆零件的宏程序编程与加工过程
任务9.3 抛物线零件的宏程序编程及加工
9.3.1 抛物线方程分析
9.3.2 抛物线零件加工宏程序结构流程图
9.3.3 抛物线零件编程加工实例
9.3.4 抛物线零件的宏程序编程与加工过程
9.3.5 双曲线过渡类零件的宏程序编制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项目10 典型综合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任务10.1 中级工综合零件加工一
任务10.2 中级工综合零件加工二
任务10.3 配合零件加工一
任务10.4 配合零件加工二
项目小结
复习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采用了项目化任务式编写方式,反映了当前的教学改革经验及企业生产对教学内容的新要求。书中任务有的直接来自于企业产品,有的则进行了转化,力求把数控加工企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相互融合,渗透到每一个任务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便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本书从社会的实际发展和岗位要求出发,基于数控车工岗位职业要求,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实际生产典型过程为案例,着重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工作项目中,使学生能够在数控车床的编程和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工作能力。本书以完成工作项目来深化理论学习的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交互式教学体系。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1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本书根据数控加工人才的市场需求,从培养学生的数控车床编程知识和数控车床加工能力出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在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掌握相关知识。
2基于工作过程,重点培养数控车床加工能力
本书以培养学生操作数控车床的能力为主线,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进行编写,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培养学生操作数控车床的能力。
3可操作性强
本书把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潜移默化地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需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中职教育的教学要求。
本书由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席凤征、毕可顺担任主编,尹勇参与了项目1、项目7的编写,邱小燕参与了项目3、项目4的编写,杨贞静参与了项目5、项目6的编写,宋亮参与了项目9、项目10的编写,其他各部分内容由席凤征、毕可顺编写。全书由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李志江高级讲师、徐州科源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李村坪工程师审稿。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得到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此对各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