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57261丛书名: 移动生产力丛书
编辑推荐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
一时间,如何权威解读“互联网 ”成为神州大地的**显学!
一时间,如何权威解读“互联网 ”成为神州大地的**显学!
由刘九如、李易两位骨灰级专家领衔策划和编著的《互联网 》堪称中国**本“理性不失感性”深度解读“互联网 ”的权威巨作,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三大观点,正在爆发的第三次互联网革命、中国社会步入互联网红利时代、“互联网 ”成为促进新一轮改革的倒逼利器,这些围绕“互联网 ”带有预测性、前瞻性的原创观点无疑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深的思考。
本书力图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案例深度解读“互联网 ”,读者将透过一行行充满“科技 人文”情怀的文字感受到“互联网 ”的前世今生、“互联网 ”可以加什么、“互联网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互联网 ”的未来思考。对于迫切希望投身“互联网 ”大潮中的各级政府公务人员、实体经济决策层及管理层来说,这本《互联网 》实为一盏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
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 ”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引起全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新鲜翔实的案例深度解读“互联网 ”,深入浅出地从“互联网 ”的前世今生、“互联网 ”可以加什么、“互联网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互联网 ”的未来思考等四个部分展开,力图以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解读深度探讨“互联网 ”。
目 录
部分 “互联网 ”的前世今生
章 那一年,“三马”齐聚复旦的一次“云里雾里”
三马论坛/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没错,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开始
第二章 两会代表们的提案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两会,互联网就是这么热/亲民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三章 百家争鸣,“互联网 ”的内涵与外延
第四章 “互联网 ”背后的三大技术支撑
终端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
第五章 “互联网 ”与第三次互联网革命
次互联网革命:桌面互联网/第二次互联网革命:移动互联网/第三次互联网革命:“互联网 ”
第六章 “互联网 ”就是中国互联网人的“中国梦”
第二部分 “互联网 ”可以加什么
第七章 互联网 农业=现代化的耕种 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农民的致富
传统农业的困局/互联网给农业带来的新出路/走进智慧农业/智慧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全产业链可追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第八章 互联网 工业=“工业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 工业
转型升级
“工业4.0”能实现什么/“互联网 工业”告别微笑曲线/“互联网 工业”开创制造业新思维/让“互联网 工业”来驱走雾霾
第九章 互联网 服务业=传说中的O2O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互联网 餐饮:触手可得高性价比美食/互联网 家政:去中介化生活服务/互联网 出行:随时呼叫的“私人司机”/互联网 旅游:缩短与世界的距离/互联网 零售:大数据助力精准营销/互联网 短租:住进陌生人家里/互联网 社区:人人都能享受
第十章 互联网 政务=开放、透明、服务的政府
“互联网 政务”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互联网 政务”推进简政放权/“互联网 政务”有利于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第十一章 互联网 民生=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安居 智能医疗
现代教育)
互联网 教育:知识传播普惠化/互联网 医疗:智慧健康助理/互联网 交通:让出行更智能
第十二章 互联网 金融=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变”与“不变”/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支柱/互联网 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众筹与P2P/互联网金融的趋势
第十三章 互联网 海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市场的全球主导
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出去的喜人现状及美好前景/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会在国际市场成功/中国传统企业借助“互联网 ”走出去
第十四章 互联网 创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 ”与“创客”/新常态·新范式:创新驱动发展/向创新大国学创新/“互联网 ”让“创客”迎来黄金时代/创意、创新、创业,生态为上/众包、众筹、众创,连接伙伴/互联网 产业主体 众创空间
第三部分 “互联网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第十五章 从社交、购物的互联网升级为生产制造的互联网,全面拥抱互联网红利时代
社交红利/电商红利/制造业红利
第十六章 自此,互联网从“车轮”向“发动机”演进
第十七章 任何“传统企业”都必须成为“互联网企业”
第十八章 “互联网 ”成为促进新一轮改革的倒逼利器
创新驱动发展:没有回头路/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国企改革打破坚冰/创新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发育思想智慧
第十九章 从“互联网大国”到“互联网强国”的必经之路
第四部分 “互联网 ”的未来思考
第二十章 为何是“互联网 ”而不是“ 互联网”
第二十一章 为何只说“工业互联网”不提“工业4.0”
第二十二章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 ”,迈上信息
前 言
前言
自2011年以来,围绕“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如何深度融合发展”,我和我的团队就一直马不停蹄地游走于国内各种类型的传统企业,一边布道一边探索,既发起挑战又接受挑战。
令人惊喜的是,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 ”,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认为,“互联网 ”的核心就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而一旦中国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 ”时代,也就意味着中国互联网革命的主力军将从互联网企业变成形形色色的传统企业。
毋庸置疑,总理的讲话给我和我的团队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空前的机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就在总理正式提出“互联网 ”的当天,我时间接到了来自一家大型传统企业的专题研讨邀请。此后的两个多月,我先后应邀赴中石油上海公司、上药集团、国药控股、中国电信集团、苏宁集团、东航集团、浦发银行、平安银行、锦江集团、上海烟草集团、延锋江森、南京
银行、依米康、上海石化、长城汽车等几十家大中型传统企业就“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如何深度融合发展”做专题报告。
坦白讲,给传统企业一路苦心孤诣地“讲”下来,我个人的感觉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传统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上市与否,无论国有私有,在“互联网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对拥抱互联网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忧的是,这些传统企业似乎还是“听的很多、干的很少”。
事实上,正如我在各种场合开讲的那样,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其实并不复杂,个人以为其关键在于六点:先进技术为支撑、产品建设为根本、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一把手工程、拥抱移动生产力。
问题在于,相当大一部分的传统企业决策层“听”的时候如痴如醉,但是一旦“听”完了,却因为各种千差万别的原因止步不前。
就拿“先进技术”来说。干航空业的,你没玩过谷歌眼镜和虚拟现实能行吗?干零售业的,你没体验过iBeacon能行吗?干医疗业的,你没考察过以色列的无创血糖仪以及蓝色巨人的沃森机器人医生能行吗?干酒店业的,你不了解喜达屋在Apple Watch上的移动应用能行吗?干银行业的,你不谙熟移动应用与生物特征识别能行吗?
当然不行。你不掌握“先进技术”就意味着你要“落后挨打”。
一些国企领导告诉我,现在出国考察不像以前那么方便了。也有很多私企老板告诉我,现在经济不景气,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要放在企业内部“抓革命促生产”上。
这就涉及了“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把手工程”。思维的变革是境界的变革,这就需要企业一把手率先示范,否则,凭什么你做领头羊呢?
当然,抛开“一把手工程”之外,阻碍“互联网 ”或者说阻碍“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力量还来自于多个维度,比如说管理层与执行层。按照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 ”的时代,传统行业应该千方百计享受包括淘宝、支付宝、微信这样的“互联网红利”,但是,由于工业软件时代遗留下来的思维方式或者出于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考虑,“互联网 ”的进程被种种借口百般阻挠,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无疑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除了“先进技术、互联网思维、一把手工程”之外,“产品建设、以用户为中心、拥抱移动生产力”也是传统企业“互联网 ”的关键,尤其是借助“移动生产力”,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可以直接创造与用户连接的机会。
令人欣慰的是,我主持编著的《移动生产力丛书》正致力于“先进技术为支撑、产品建设为根本、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一把手工程、拥抱移动生产力”六大关键点的系统阐述,作为丛书的一部分,我也特别奢望,这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联网 》能够成为中国传统企业“互联网 ”之路上的望远镜和放大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互联网 》本身也是“互联网 ”践行的产物,因为它是“众筹”而来的。正式出版之前,《互联网 》的目录被上传到淘宝众筹频道,短短两周时间就获得了近四百位网民的支持,众筹金额超过十万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通过众筹,我们得到了无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这对本书的撰写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后,我要表达真挚的感谢。感谢刘九如总编辑、吕廷杰教授的无私指导,感谢秦绪军、董亚峰、李冰的幕后耕耘。感谢全体编委成员,同时也要向高征、李宇欣致谢。其中,傅泽田和张领先负责编写第七章,王喜文负责编写第八章,彭成京负责编写第九章,吕欣负责编写第十章,于凤霞负责编写第十一章,丁鹏负责编写第十二章,李芳芳负责编写第十八章,邓垚负责编写第十五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张晓峰负责编写第十四章,并负责对全书初稿进行整理。我想,没有你们,就不可能有这一本《互联网 》的问世。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互联网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来自互联网的公开资料,无法一一列举,在此向资料原作者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发邮件联系我们。
李 易
2015年5月18日
中国上海
序
“互联网 ”成为国家战略,霎时热遍全国。“互联网 ”将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变革?又将如何引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们是否真切理解“互联网 ”的本质?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互联网 ”的创新发展良机?
“互联网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传统产业的行动。
2015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 ”成为国家战略,很快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类媒体连篇累牍,各种论坛会议铺天盖地,谈论的主题都是“互联网 ”;各互联网大佬更是频频出镜,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等积极亮相于各种场合,宣讲他们各自看似不同却又相似的“互联网 ”理念;各省市、各区域,政府主管和企业家、
投资家,也跃跃欲试,宣示各种推动“互联网 ”创业的政策举措和依托“互联网 ”变革的转型诉求。各种言论、各种观点,纷纷扰扰,莫衷一是,让社会大众“春情”萌动,又有些无所适从。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 ”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认为,互联网 ”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更通俗一点说,“互联网 ”,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其他领域,使得该领域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聚合效应。
我们看到,在全球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互联网在促进创新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形成独特影响。近年来,我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创新集聚平台。“互联网 ”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经济运行模式的重构,这正是未来创新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我认为至少可以持续10年。
“互联网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要做的是一如既往的增加带宽,调低资费,加强服务,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互联网 ”的重点是传统产业的行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要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产业链及生产营销、服务环节融合起来,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由此,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注意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不是简单地倡导“互联网 ”理念,而是要制定和落实“互联网 ”的行动计划,这正是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家、投资家应该重点关注的。
国家发改委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强调,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重点应该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是促进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精准对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增强消费预期和信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拉动绿色投资,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由此,以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以互联网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水平;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互联网应用支撑能力,这些方面应该是“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作者李易先生邀请相关研究机构和众多行业深入关注“互联网 ”的各界精英,跳出纯互联网公司的经营视野,以敏锐的触觉、深厚的行业背景与独特的全球视角,对“互联网 ”追根溯源,探讨其前世今生,并深入分析提出“互联网 ”不同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也不等于“工业互联网” “工业4.0”,更不等于“互联网” “电子商务”、“互联网” “社交”,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次互联网革命。“对中国来说,‘互联网 ’不仅仅只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还将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互联网 ’时代的全面到来,将促使互联网成为融入人类生活的生存必需品,犹如能源、空气和水,重要而无形。”李易先生及其编写团队还在书中提出了“互联网进入红利时代”的独特观点,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互联网 ”在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准确定位。“互联网在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方面的融合可以有效延缓潜在经济增速在资本积累和深化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而这就是互联网红利。”这让“互联网 ”的概念和行动计划更好地落地,实现深化和升华;“互联网 ”催动的“互联网红利时代”将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盛宴。
该书如此独特的视角、深遂的分析、犀利的论
自2011年以来,围绕“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如何深度融合发展”,我和我的团队就一直马不停蹄地游走于国内各种类型的传统企业,一边布道一边探索,既发起挑战又接受挑战。
令人惊喜的是,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 ”,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认为,“互联网 ”的核心就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而一旦中国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 ”时代,也就意味着中国互联网革命的主力军将从互联网企业变成形形色色的传统企业。
毋庸置疑,总理的讲话给我和我的团队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空前的机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就在总理正式提出“互联网 ”的当天,我时间接到了来自一家大型传统企业的专题研讨邀请。此后的两个多月,我先后应邀赴中石油上海公司、上药集团、国药控股、中国电信集团、苏宁集团、东航集团、浦发银行、平安银行、锦江集团、上海烟草集团、延锋江森、南京
银行、依米康、上海石化、长城汽车等几十家大中型传统企业就“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如何深度融合发展”做专题报告。
坦白讲,给传统企业一路苦心孤诣地“讲”下来,我个人的感觉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传统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上市与否,无论国有私有,在“互联网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对拥抱互联网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忧的是,这些传统企业似乎还是“听的很多、干的很少”。
事实上,正如我在各种场合开讲的那样,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其实并不复杂,个人以为其关键在于六点:先进技术为支撑、产品建设为根本、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一把手工程、拥抱移动生产力。
问题在于,相当大一部分的传统企业决策层“听”的时候如痴如醉,但是一旦“听”完了,却因为各种千差万别的原因止步不前。
就拿“先进技术”来说。干航空业的,你没玩过谷歌眼镜和虚拟现实能行吗?干零售业的,你没体验过iBeacon能行吗?干医疗业的,你没考察过以色列的无创血糖仪以及蓝色巨人的沃森机器人医生能行吗?干酒店业的,你不了解喜达屋在Apple Watch上的移动应用能行吗?干银行业的,你不谙熟移动应用与生物特征识别能行吗?
当然不行。你不掌握“先进技术”就意味着你要“落后挨打”。
一些国企领导告诉我,现在出国考察不像以前那么方便了。也有很多私企老板告诉我,现在经济不景气,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要放在企业内部“抓革命促生产”上。
这就涉及了“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把手工程”。思维的变革是境界的变革,这就需要企业一把手率先示范,否则,凭什么你做领头羊呢?
当然,抛开“一把手工程”之外,阻碍“互联网 ”或者说阻碍“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的力量还来自于多个维度,比如说管理层与执行层。按照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 ”的时代,传统行业应该千方百计享受包括淘宝、支付宝、微信这样的“互联网红利”,但是,由于工业软件时代遗留下来的思维方式或者出于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考虑,“互联网 ”的进程被种种借口百般阻挠,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无疑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除了“先进技术、互联网思维、一把手工程”之外,“产品建设、以用户为中心、拥抱移动生产力”也是传统企业“互联网 ”的关键,尤其是借助“移动生产力”,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可以直接创造与用户连接的机会。
令人欣慰的是,我主持编著的《移动生产力丛书》正致力于“先进技术为支撑、产品建设为根本、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一把手工程、拥抱移动生产力”六大关键点的系统阐述,作为丛书的一部分,我也特别奢望,这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联网 》能够成为中国传统企业“互联网 ”之路上的望远镜和放大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互联网 》本身也是“互联网 ”践行的产物,因为它是“众筹”而来的。正式出版之前,《互联网 》的目录被上传到淘宝众筹频道,短短两周时间就获得了近四百位网民的支持,众筹金额超过十万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通过众筹,我们得到了无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这对本书的撰写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后,我要表达真挚的感谢。感谢刘九如总编辑、吕廷杰教授的无私指导,感谢秦绪军、董亚峰、李冰的幕后耕耘。感谢全体编委成员,同时也要向高征、李宇欣致谢。其中,傅泽田和张领先负责编写第七章,王喜文负责编写第八章,彭成京负责编写第九章,吕欣负责编写第十章,于凤霞负责编写第十一章,丁鹏负责编写第十二章,李芳芳负责编写第十八章,邓垚负责编写第十五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张晓峰负责编写第十四章,并负责对全书初稿进行整理。我想,没有你们,就不可能有这一本《互联网 》的问世。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互联网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来自互联网的公开资料,无法一一列举,在此向资料原作者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发邮件联系我们。
李 易
2015年5月18日
中国上海
序
“互联网 ”成为国家战略,霎时热遍全国。“互联网 ”将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变革?又将如何引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们是否真切理解“互联网 ”的本质?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互联网 ”的创新发展良机?
“互联网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传统产业的行动。
2015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 ”成为国家战略,很快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类媒体连篇累牍,各种论坛会议铺天盖地,谈论的主题都是“互联网 ”;各互联网大佬更是频频出镜,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等积极亮相于各种场合,宣讲他们各自看似不同却又相似的“互联网 ”理念;各省市、各区域,政府主管和企业家、
投资家,也跃跃欲试,宣示各种推动“互联网 ”创业的政策举措和依托“互联网 ”变革的转型诉求。各种言论、各种观点,纷纷扰扰,莫衷一是,让社会大众“春情”萌动,又有些无所适从。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 ”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认为,互联网 ”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更通俗一点说,“互联网 ”,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其他领域,使得该领域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聚合效应。
我们看到,在全球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互联网在促进创新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形成独特影响。近年来,我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创新集聚平台。“互联网 ”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经济运行模式的重构,这正是未来创新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我认为至少可以持续10年。
“互联网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要做的是一如既往的增加带宽,调低资费,加强服务,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互联网 ”的重点是传统产业的行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要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产业链及生产营销、服务环节融合起来,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由此,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注意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不是简单地倡导“互联网 ”理念,而是要制定和落实“互联网 ”的行动计划,这正是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家、投资家应该重点关注的。
国家发改委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强调,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重点应该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是促进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精准对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增强消费预期和信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拉动绿色投资,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由此,以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以互联网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水平;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互联网应用支撑能力,这些方面应该是“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作者李易先生邀请相关研究机构和众多行业深入关注“互联网 ”的各界精英,跳出纯互联网公司的经营视野,以敏锐的触觉、深厚的行业背景与独特的全球视角,对“互联网 ”追根溯源,探讨其前世今生,并深入分析提出“互联网 ”不同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也不等于“工业互联网” “工业4.0”,更不等于“互联网” “电子商务”、“互联网” “社交”,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次互联网革命。“对中国来说,‘互联网 ’不仅仅只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还将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互联网 ’时代的全面到来,将促使互联网成为融入人类生活的生存必需品,犹如能源、空气和水,重要而无形。”李易先生及其编写团队还在书中提出了“互联网进入红利时代”的独特观点,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互联网 ”在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准确定位。“互联网在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方面的融合可以有效延缓潜在经济增速在资本积累和深化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而这就是互联网红利。”这让“互联网 ”的概念和行动计划更好地落地,实现深化和升华;“互联网 ”催动的“互联网红利时代”将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盛宴。
该书如此独特的视角、深遂的分析、犀利的论
媒体评论
“互联网 ”成为国家战略,霎时热遍全国。“互联网 ”将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变革?又将如何引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们是否真切理解“互联网 ”的本质?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互联网 ”的创新发展良机?
“互联网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传统产业的行动。
2015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 ”成为国家战略,很快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类媒体连篇累牍,各种论坛会议铺天盖地,谈论的主题都是“互联网 ”;各互联网大佬更是频频出镜,*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等积极亮相于各种场合,宣讲他们各自看似不同却又相似的“互联网 ”理念;各省市、各区域,政府主管和企业家、
投资家,也跃跃欲试,宣示各种推动“互联网 ”创业的政策举措和依托“互联网 ”变革的转型诉求。各种言论、各种观点,纷纷扰扰,莫衷一是,让社会大众“春情”萌动,又有些无所适从。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 ”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认为,互联网 ”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更通俗一点说,“互联网 ”,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其他领域,使得该领域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聚合效应。
我们看到,在全球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互联网在促进创新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形成独特影响。近年来,我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创新集聚平台。“互联网 ”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经济运行模式的重构,这正是未来创新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我认为至少可以持续10年。
“互联网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要做的是一如既往的增加带宽,调低资费,加强服务,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互联网 ”的重点是传统产业的行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要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产业链及生产营销、服务环节融合起来,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由此,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注意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不是简单地倡导“互联网 ”理念,而是要制定和落实“互联网 ”的行动计划,这正是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家、投资家应该重点关注的。
国家发改委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强调,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重点应该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是促进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精准对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增强消费预期和信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拉动绿色投资,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由此,以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以互联网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水平;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互联网应用支撑能力,这些方面应该是“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作者李易先生邀请相关研究机构和众多行业深入关注“互联网 ”的各界精英,跳出纯互联网公司的经营视野,以敏锐的触觉、深厚的行业背景与独特的全球视角,对“互联网 ”追根溯源,探讨其前世今生,并深入分析提出“互联网 ”不同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也不等于“工业互联网” “工业4.0”,更不等于“互联网” “电子商务”、“互联网” “社交”,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次互联网革命。“对中国来说,‘互联网 ’不仅仅只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还将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互联网 ’时代的全面到来,将促使互联网成为融入人类生活的生存必需品,犹如能源、空气和水,重要而无形。”李易先生及其编写团队还在书中提出了“互联网进入红利时代”的独特观点,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互联网 ”在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准确定位。“互联网在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方面的融合可以有效延缓潜在经济增速在资本积累和深化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而这就是互联网红利。”这让“互联网 ”的概念和行动计划更好地落地,实现深化和升华;“互联网 ”催动的“互联网红利时代”将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盛宴。
该书如此独特的视角、深遂的分析、犀利的论断、深入浅出的语言文字,以及更多生动新鲜的案例,发人深省,令人难以释卷。无论是政府主管、企业家、大众创业者,以及急切期望把握“互联网 ”创新发展良机的各界人士,都值得认真翻阅此书。
“互联网 ”将牵引一个充满机遇与无限可能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的创新、创业的时代,让我们满腔热情去拥抱这个时代,让我们变革、转型、创新、创业的梦想成为现实。
刘九如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中国信息化》杂志社社长
2015年5月17日,北京
“互联网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传统产业的行动。
2015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 ”成为国家战略,很快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类媒体连篇累牍,各种论坛会议铺天盖地,谈论的主题都是“互联网 ”;各互联网大佬更是频频出镜,*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等积极亮相于各种场合,宣讲他们各自看似不同却又相似的“互联网 ”理念;各省市、各区域,政府主管和企业家、
投资家,也跃跃欲试,宣示各种推动“互联网 ”创业的政策举措和依托“互联网 ”变革的转型诉求。各种言论、各种观点,纷纷扰扰,莫衷一是,让社会大众“春情”萌动,又有些无所适从。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 ”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认为,互联网 ”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更通俗一点说,“互联网 ”,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其他领域,使得该领域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聚合效应。
我们看到,在全球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互联网在促进创新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形成独特影响。近年来,我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创新集聚平台。“互联网 ”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经济运行模式的重构,这正是未来创新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我认为至少可以持续10年。
“互联网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事情,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要做的是一如既往的增加带宽,调低资费,加强服务,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互联网 ”的重点是传统产业的行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要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产业链及生产营销、服务环节融合起来,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由此,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注意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不是简单地倡导“互联网 ”理念,而是要制定和落实“互联网 ”的行动计划,这正是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家、投资家应该重点关注的。
国家发改委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强调,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重点应该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是促进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精准对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增强消费预期和信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拉动绿色投资,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由此,以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以互联网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水平;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互联网应用支撑能力,这些方面应该是“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书作者李易先生邀请相关研究机构和众多行业深入关注“互联网 ”的各界精英,跳出纯互联网公司的经营视野,以敏锐的触觉、深厚的行业背景与独特的全球视角,对“互联网 ”追根溯源,探讨其前世今生,并深入分析提出“互联网 ”不同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也不等于“工业互联网” “工业4.0”,更不等于“互联网” “电子商务”、“互联网” “社交”,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次互联网革命。“对中国来说,‘互联网 ’不仅仅只对经济生活产生影响,还将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互联网 ’时代的全面到来,将促使互联网成为融入人类生活的生存必需品,犹如能源、空气和水,重要而无形。”李易先生及其编写团队还在书中提出了“互联网进入红利时代”的独特观点,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互联网 ”在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准确定位。“互联网在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方面的融合可以有效延缓潜在经济增速在资本积累和深化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而这就是互联网红利。”这让“互联网 ”的概念和行动计划更好地落地,实现深化和升华;“互联网 ”催动的“互联网红利时代”将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盛宴。
该书如此独特的视角、深遂的分析、犀利的论断、深入浅出的语言文字,以及更多生动新鲜的案例,发人深省,令人难以释卷。无论是政府主管、企业家、大众创业者,以及急切期望把握“互联网 ”创新发展良机的各界人士,都值得认真翻阅此书。
“互联网 ”将牵引一个充满机遇与无限可能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的创新、创业的时代,让我们满腔热情去拥抱这个时代,让我们变革、转型、创新、创业的梦想成为现实。
刘九如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中国信息化》杂志社社长
2015年5月17日,北京
在线试读
这个活动注定万众瞩目,因为在这里,中国商界 著名的“三马”,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阿里巴巴 董事长马云、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即将首次在同一公开 场合出现并同台对话,业界戏称“云里雾里”。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这场堪称史无前例的“三 马同台对话”并没有邀请专业主持人担纲,而是反常 规地邀请了一位神秘嘉宾客串主持,他就是复星集团 董事长郭广昌。据说,作为中国商界知名人士以及复 旦的杰出校友,为了“三马同台对话”,郭广昌献出 了人生之中宝贵的主持处女秀。
这位复旦哲学系校友、中国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开 场即用风趣的语言对“三马”进行了一番调侃,随后 ,他把矛头对准了浙江同乡马云,“你一个外星人, 近为什么和企鹅较上劲了呢?”马云一如既往地云 山雾罩、侃侃而谈之后,郭广昌开始进入正题,向“ 三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互联网如何 颠覆强大的传统金融?” 马明哲、马云依次阐述完各自看法之后,马化腾 看似漫不经心地拿起话筒开始用潮州普通话回答这个 提问。事实上,就在这段漫不经心的发言中,台下的 几百名听众们甚至包括整个中国互联网业界次听 到了“互联网 ”这个提法。
值得玩味的是,当时恐怕谁也不曾料到,从马化 腾嘴里轻飘飘说出来的这几个字,两年后会被写进庄 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好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集体领略一下“小马 哥”当时那段“漫不经心的发言”。
“我是工程师出身,所以不懂金融。从我的角度 来看,大家看到很多传统行业都跟互联网结合,包括 今天讲的互联网金融。所以,我的理解,互联网结合 传统行业或者说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它意味着什么呢 ?它代表的是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 ,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比较贴切的就是电的出 现,没有电之前有没有金融?没有电之前有没有娱乐? 没有电之前有没有媒体?有了电以后,对每个行业有 什么改变?是颠覆还是改良?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 话,一部分是颠覆的,一部分是改良的。当然,现在 互联网时代跟电中间又多了一个东西,像淘宝,你在 线下是找不到一种完全对应的,比如说搜索引擎,你 也很难找到线下完全对应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传统 行业,有了电,有了互联网,工业革命到信息化、互 联网化的革命,从这个角度理解,对于各行各业的企 业家的思考会有一些启发,我是这么理解的。所以在 这种基础上,每家企业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升级换代 ,如果说不改变的那些企业可能会终淘汰,但是改 变的终是会输掉还是可以跻身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竞 争前列呢?我是抱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 不得不提的是,马化腾在对话结束前后的“寄 语”中又再次提到了“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当然, 这依然没有引起现场听众们特别大的关注,因为大多 数人还沉浸在一分钟前马云对马明哲和马化腾的肆意 调侃之中。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现场的听众也许会不胜唏嘘 ,其实,当天的赢家不是赢得多掌声与笑声的 马云,马化腾才是当天的赢家。 ……
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这场堪称史无前例的“三 马同台对话”并没有邀请专业主持人担纲,而是反常 规地邀请了一位神秘嘉宾客串主持,他就是复星集团 董事长郭广昌。据说,作为中国商界知名人士以及复 旦的杰出校友,为了“三马同台对话”,郭广昌献出 了人生之中宝贵的主持处女秀。
这位复旦哲学系校友、中国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开 场即用风趣的语言对“三马”进行了一番调侃,随后 ,他把矛头对准了浙江同乡马云,“你一个外星人, 近为什么和企鹅较上劲了呢?”马云一如既往地云 山雾罩、侃侃而谈之后,郭广昌开始进入正题,向“ 三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互联网如何 颠覆强大的传统金融?” 马明哲、马云依次阐述完各自看法之后,马化腾 看似漫不经心地拿起话筒开始用潮州普通话回答这个 提问。事实上,就在这段漫不经心的发言中,台下的 几百名听众们甚至包括整个中国互联网业界次听 到了“互联网 ”这个提法。
值得玩味的是,当时恐怕谁也不曾料到,从马化 腾嘴里轻飘飘说出来的这几个字,两年后会被写进庄 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好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集体领略一下“小马 哥”当时那段“漫不经心的发言”。
“我是工程师出身,所以不懂金融。从我的角度 来看,大家看到很多传统行业都跟互联网结合,包括 今天讲的互联网金融。所以,我的理解,互联网结合 传统行业或者说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它意味着什么呢 ?它代表的是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 ,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比较贴切的就是电的出 现,没有电之前有没有金融?没有电之前有没有娱乐? 没有电之前有没有媒体?有了电以后,对每个行业有 什么改变?是颠覆还是改良?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 话,一部分是颠覆的,一部分是改良的。当然,现在 互联网时代跟电中间又多了一个东西,像淘宝,你在 线下是找不到一种完全对应的,比如说搜索引擎,你 也很难找到线下完全对应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传统 行业,有了电,有了互联网,工业革命到信息化、互 联网化的革命,从这个角度理解,对于各行各业的企 业家的思考会有一些启发,我是这么理解的。所以在 这种基础上,每家企业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升级换代 ,如果说不改变的那些企业可能会终淘汰,但是改 变的终是会输掉还是可以跻身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竞 争前列呢?我是抱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 不得不提的是,马化腾在对话结束前后的“寄 语”中又再次提到了“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当然, 这依然没有引起现场听众们特别大的关注,因为大多 数人还沉浸在一分钟前马云对马明哲和马化腾的肆意 调侃之中。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现场的听众也许会不胜唏嘘 ,其实,当天的赢家不是赢得多掌声与笑声的 马云,马化腾才是当天的赢家。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