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69643
编辑推荐
本书既不是用照片组合起来的人物画传,也不是一般展示收藏的照片资料集,而是属于以竺藏照片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考证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学术史料性著作。
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星空 海洋 人体 恐龙全4册)
《》直观的机械透视感,通透的整体构造展现,每个分页即剖析一个独立的部件,更添加AR互动技术,手机平板等安卓系统就能展现3D立体的虚拟现实效果
《》 用影像探寻文化形态,以文字揭示内在价值,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的基因”
《》(签名本)(全三册)(附精美书签 植物旅行示意图)一套属于你的**。
《》(中英对照)英国自然杂志倾力推荐图书,带你探索中国的“侏罗纪公园”!
《》惊世狂潮 怦然心动(全2册)
《》物理探秘 化学妙想 环保超人(中英文双语版)(著名漫画家——缪印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诺 彭齐亚斯,鼎力推介)
《》(套装共3册)全图解、超简单、特实用——让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刷刷刷地降下来!
《》
《》(荣膺第九届文津图书奖)
《》
内容简介
竺可桢一生阅历丰富,交际广泛,与重要历史人物、机构、事件的关联度高,这些跨时长久、存量丰富的“老照片”,也就具有了独特的史料价值。时逢“九三”抗战胜利70周年,特从中选取抗战时期的竺藏照片,深入挖掘,精心提炼,考述成册,以画册形式展现其在抗战时期的经历与故事,通过竺可桢作为科学家、教育家等多种社会角色的真实形象和生活场景,反映那个年代的一些重要侧面,以作为纪念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节日的献礼。
目 录
目录
导言
凡例
1937 年(7 月之后)
1938 年
1939 年
1940 年
1941 ~ 1945 年(9 月之前)
1940 ~ 1942 年毕业班学生赠送的相册
附录
竺可桢行迹(1937.7 ~ 1945.9)
浙江大学和气象研究所抗战前期播迁路线图
照片人名索引
导言
凡例
1937 年(7 月之后)
1938 年
1939 年
1940 年
1941 ~ 1945 年(9 月之前)
1940 ~ 1942 年毕业班学生赠送的相册
附录
竺可桢行迹(1937.7 ~ 1945.9)
浙江大学和气象研究所抗战前期播迁路线图
照片人名索引
在线试读
竺可桢(1890 ~ 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新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1910 年为第二批庚款生赴美留学,毕业于哈佛大学地学系,获博士学位。1918 年归国,历任武昌高师、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1928 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 年兼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 年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1958 年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一生著述丰富,有24 卷《竺可桢全集》出版存世。
竺可桢生前爱好摄影,拍摄了大量照片,也收藏了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照片。1936 年以前的照片大多因抗战内迁不幸丢失,现存的数以千计的照片主要是1937 年以后拍摄的。竺可桢去世后,这些照片分别为其子女收藏,我们统称为“竺藏照片”。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以老科学家个人为单元来实施的。资料采集的范围广泛,涉及文字、口述、图像、实物等各种类型。在竺可桢遗属的支持下,采集工程于2013 年决定对竺藏照片进行整理、辨认和电子化保存。此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综观竺可桢平生业绩,抗战时期*为卓著辉煌。1936 年临危受命长浙大,本想做一番励精图治的努力而为学校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之后,即回身中研院气象研究所从事自己钟爱的科研工作。未料一年多之后“七七”事变发生,他心系全校师生之安危,力担为国贮才育才之大任,遂有“文军长征”之壮举,一迁建德,二迁泰和,再迁宜山,落足遵湄,竟在万般艰苦困厄中致浙大崛起,跃居于全国少数名校之列。
时逢“九三”抗战胜利70 周年,今选取抗战时期的竺藏照片,考述成册,以作为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节日纪念的献礼。
竺可桢一生阅历丰富,交际广泛,与重要历史人物、机构、事件的关联度高,这些跨时长久、存量丰富的“老照片”也就具有了独特的史料价值。
一般而论,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个人拍摄和收藏的照片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书刊的揭载和公益机构的收藏。由于照片画面留存的是直观的形象和场景,是事物外观的近真写照,为文字所难以表现和不能表现,它必将在史学研究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历史文本的叙事依赖于具体可靠的史料,而一幅幅照片能否真正成为有用的史料,在于能否从照片图像中提取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形成有关的文字记录和叙述。而照片资料的先天性缺陷又恰在于图片与文字的分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中持有的大多数照片都不附有文字说明。或者虽然标有持有者给予的编号和“关键词”,但因为过于简略而远远不能反映它潜含信息的全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记忆变得模糊,也随着人与照片的分离而可能变成历史“谜语”。
竺藏照片多有竺老的亲笔题字,繁简不同,都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史缘巧合,与摄影爱好相平行,竺可桢保有长期记日记的习惯,而抗战时期的日记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这为我们辨识、考证有关照片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是很值得庆幸的。
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照片是没有题字的,或有的题字过于简单。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个胶卷不一定用多长时间,冲了胶卷洗出照片之后,又不一定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加以整理,题字简单,记不准时间、人名和地名,匆忙之间出现笔误,等等,都是难以避免的。
同样,竺老的日记虽然为考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大多数照片并没有提供准确(或正确)的时间线索,更没有在竺老日记中直接提供与照片关联的现成答案。这样,在享有对竺藏照片辨识中所特有的整体优势之外,我们同样必须面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为空白照片撰写说明文字,涉及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
(2)为原有说明补写缺项要素的文字;
(3)对原题文字中不够准确的内容予以扩展,如时间尺度上的年月日细化、人物称谓的规范化等;
(4)改正已有原题中的错误,包括笔误、音误、传误和忆误等。
这些补充和修改都将在本书中做出简要说明。
还有必要指出,本书既不是用照片组合起来的人物画传,也不是一般展示收藏的照片资料集,而是属于以竺藏照片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考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术史料性著作。我们努力挖掘和解读深藏在照片中的历史信息,通过竺可桢作为科学家、教育家等多种社会角色的真实形象和生活场景,反映中华民族抗战伟大史诗的一些重要侧面。同时,也是因“料”制宜,为采集工程丛书增加一个新品种。
作者有意通过此书向史学研究工作者呼吁:要像重视文字资料那样重视照片资料,用学术标准去规范照片资料的收集、辨识、编订和使用,这是一项很具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重要课题。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始终得到了采集办公室主任张藜研究员和竺老遗属竺安先生与黄峰先生的指导和支持;图片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全赖许慧总编、韩颖编辑和北京中文天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金丰先生之力;张佳静博士提供了“浙江大学和气象研究所抗战前期播迁路线图”的底样;张丹女士承担了全部图片的扫描工作,这里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后,还必须表达我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感谢、期待和支持:
采集工程,我们共同的事业!
樊洪业
2015 年7 月26 日于中关村
竺可桢生前爱好摄影,拍摄了大量照片,也收藏了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照片。1936 年以前的照片大多因抗战内迁不幸丢失,现存的数以千计的照片主要是1937 年以后拍摄的。竺可桢去世后,这些照片分别为其子女收藏,我们统称为“竺藏照片”。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以老科学家个人为单元来实施的。资料采集的范围广泛,涉及文字、口述、图像、实物等各种类型。在竺可桢遗属的支持下,采集工程于2013 年决定对竺藏照片进行整理、辨认和电子化保存。此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综观竺可桢平生业绩,抗战时期*为卓著辉煌。1936 年临危受命长浙大,本想做一番励精图治的努力而为学校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之后,即回身中研院气象研究所从事自己钟爱的科研工作。未料一年多之后“七七”事变发生,他心系全校师生之安危,力担为国贮才育才之大任,遂有“文军长征”之壮举,一迁建德,二迁泰和,再迁宜山,落足遵湄,竟在万般艰苦困厄中致浙大崛起,跃居于全国少数名校之列。
时逢“九三”抗战胜利70 周年,今选取抗战时期的竺藏照片,考述成册,以作为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节日纪念的献礼。
竺可桢一生阅历丰富,交际广泛,与重要历史人物、机构、事件的关联度高,这些跨时长久、存量丰富的“老照片”也就具有了独特的史料价值。
一般而论,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个人拍摄和收藏的照片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书刊的揭载和公益机构的收藏。由于照片画面留存的是直观的形象和场景,是事物外观的近真写照,为文字所难以表现和不能表现,它必将在史学研究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历史文本的叙事依赖于具体可靠的史料,而一幅幅照片能否真正成为有用的史料,在于能否从照片图像中提取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形成有关的文字记录和叙述。而照片资料的先天性缺陷又恰在于图片与文字的分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中持有的大多数照片都不附有文字说明。或者虽然标有持有者给予的编号和“关键词”,但因为过于简略而远远不能反映它潜含信息的全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记忆变得模糊,也随着人与照片的分离而可能变成历史“谜语”。
竺藏照片多有竺老的亲笔题字,繁简不同,都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史缘巧合,与摄影爱好相平行,竺可桢保有长期记日记的习惯,而抗战时期的日记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这为我们辨识、考证有关照片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是很值得庆幸的。
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照片是没有题字的,或有的题字过于简单。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个胶卷不一定用多长时间,冲了胶卷洗出照片之后,又不一定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加以整理,题字简单,记不准时间、人名和地名,匆忙之间出现笔误,等等,都是难以避免的。
同样,竺老的日记虽然为考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大多数照片并没有提供准确(或正确)的时间线索,更没有在竺老日记中直接提供与照片关联的现成答案。这样,在享有对竺藏照片辨识中所特有的整体优势之外,我们同样必须面对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为空白照片撰写说明文字,涉及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
(2)为原有说明补写缺项要素的文字;
(3)对原题文字中不够准确的内容予以扩展,如时间尺度上的年月日细化、人物称谓的规范化等;
(4)改正已有原题中的错误,包括笔误、音误、传误和忆误等。
这些补充和修改都将在本书中做出简要说明。
还有必要指出,本书既不是用照片组合起来的人物画传,也不是一般展示收藏的照片资料集,而是属于以竺藏照片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考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术史料性著作。我们努力挖掘和解读深藏在照片中的历史信息,通过竺可桢作为科学家、教育家等多种社会角色的真实形象和生活场景,反映中华民族抗战伟大史诗的一些重要侧面。同时,也是因“料”制宜,为采集工程丛书增加一个新品种。
作者有意通过此书向史学研究工作者呼吁:要像重视文字资料那样重视照片资料,用学术标准去规范照片资料的收集、辨识、编订和使用,这是一项很具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重要课题。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始终得到了采集办公室主任张藜研究员和竺老遗属竺安先生与黄峰先生的指导和支持;图片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全赖许慧总编、韩颖编辑和北京中文天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金丰先生之力;张佳静博士提供了“浙江大学和气象研究所抗战前期播迁路线图”的底样;张丹女士承担了全部图片的扫描工作,这里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后,还必须表达我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感谢、期待和支持:
采集工程,我们共同的事业!
樊洪业
2015 年7 月26 日于中关村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