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8818
日本设计名家铃木成一,成立工作室近30年来,经手10000余件作品。粗略算来,平均不到一天就要完成一件作品。
在如此惊人的工作量中,他却有两项坚持:一是必须阅读原稿后才动手设计,二是不满意就坚决不交稿。即使被出版界抱怨为“拖稿惯犯”,他的设计邀约依然源源不断。
为什么他的装帧设计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如何选择开本、纸张、装帧形式以及特殊工艺?在设计思路枯竭时,要如何获取灵感?怎样才能形成设计的“独特风格”?那些令人叹服的装帧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手工,亲历,耐心,执着……
铃木成一完整手记,自述150个经典装帧背后的设计过程: “我想尽办法,将书名进行烫印,做了各种尝试,结果还是不行。编辑几乎要说:“这个设计就别做了!”就在这时候,我想到了这个创意……”
“我们做了真人大小的模型,摆放在澡堂里拍摄。其实没有必要如此劳神费力,通过电脑合成加工,也可以做到类似效果,但那样的话,这个装帧设计就不怎么有趣了!”
“没想到这套书出了19卷,每次新作出版,我必须近乎自虐似的和装帧画进行战斗。”
没有哪一本讲装帧的书,能如此详尽而生动地分享每一种创意的生成和实现。对装帧的种种好奇和困惑,你都可以在书中得到启示。
自序:制作令人爱不释手之物
The Void Shaper及其他
唱歌的海豚
瞌睡先生
幻之鸟
行星齿轮
扣搂油洗!!
寂静的花园
今天也谢谢招待了
储物柜
这个女人
附体的尼采
曾根崎情死
鱿鱼和酱油
关于装帧画
Try Out
红色队服1975
二人静
魔法师俱乐部
蓝星花的庭院
东京观光
神田川DAYS
卡西娅的故事
棋盘上的阿尔法(alpha)
三叶草
休息一下,吃点香蕉吧
犒劳自己
《如果没有忧郁,就不是工作》及其他
安部公房和我
野蛮人的图书室
厌恶时事报道
所有的男人都是消耗品(第6~10册)
《空白的五公里》及其他
傲慢主义宣言 SPECIAL系列
多重人格侦探(第1~19卷)
“中学生必读日本文学”及其他
艺术斗争论
为了好好活着的只言片语
你幸福吗?
无欲无求
厌女
裙子底下的剧场 人们为什么会在乎内裤呢?
向往多重的非决定
形式的法则
不断追梦的社会
皮埃尔•里维埃的犯罪 发狂和理性
填满空白
LITTLE PEOPLE的时代
闲暇和无聊的伦理学
被捕之前 两年七个月空白期的记录
亲人相残 尼崎的连续离奇怪异死亡事件的真相
完全自杀手册
自杀
酒鬼病房 失踪日记2
家庭秘密
东京小说
田山直哉先生和筑波大学
鸿上尚史先生和第三舞台
的杂说
逃避中的美食
大白天去泡澡喝酒
日日是好日 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
现实入门 难道大家都做这些事吗?
《听说桐岛要退部》及其他
星之窗的声音
S&M系列(新装版•全10册)
女王的百年密室
伤痕
摇曳不安的心
干柴烈火
去年的冬天,我离开了你
白色花园的幽灵
副本
吸血鬼
“成为伟人的浪子们”(全12册)
无花果的森林
东京怪谈
梦违
还有别人
花语女孩
肮脏之血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杰作选
卡特琳娜的旅行准备 意大利二十年的追思
在车站
那一天,我踏上了旅途
(人)的现象学
幻年时代
后记
自序:制作令人爱不释手之物
我从事装帧工作将近30年了。
在这本书中,我选出了从开始装帧工作到目前为止所设计的大约150册图书。这些书使我浮想联翩,种种往事涌上心头。有关这些图书设计的背后故事,当时我的所思所想,还有平时想说而不能说的压力,等等,在此也向各位一吐为快(笑)。
再次审视自己装帧设计的这些图书,我并没有感到自己的设计水平在渐渐提高,只觉得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见长。即使现在,我设计的图书在没有制作出来之前,总是不知实效如何,在制作出来之后,也总会想这样设计真的好吗……多少都会有些不安,感到有压力,觉得很紧张。
书的内容即便不是作者人生的“全部”,也是其一部分,即作者某个时期的思想、思考。当这些思想或思考即将作为“商品”面向世人的时候,装帧设计好该“商品”正是我一直为之努力的理由所在。有时,作者为了写出作品,不知道要尽心竭力多少年。如果到了最后关头,因为我的装帧设计而使得该作品显得怪模怪样,我会感到对不住作者……真是责任重大。从众多的设计师中,编辑特意选定我做装帧设计,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特别是自己的脑子里仅仅有些构想的时候——设计还没有成形,这时充满了各种各样不确定的想法,怎么也不能使自己安然处之。这种状态下,如果手头有十本书正在设计的话,那真是让人除了忧郁还是忧郁了(笑)。
截稿日期和当断则断
我虽然时时感到压力很大,但凡事也会适可而止。不管结果怎么样,“我已经尽力,就这样了”,工作该结束时就要当机立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责任感过强,就没法继续从事这项工作。我年轻的时候,不是不明白工作该结束时就得结束,但还是将每项工作都作为“作品”来对待,希望自己的设计完美无缺。
而这么做,就会使自己非常纠结。在这个时间点,我只能做到这种程度,我必须快刀斩乱麻,到此为止。只要是作为工作接下的设计,就会有截稿日期;到了截稿日期,就要放手。虽说如此,但到了截稿日期,还是不能马上停下来,总觉得“是不是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呢”,难以割舍……
不管怎么说,只要是工作,你在接受的时候客户就会说“请在什么时间之前做好”。于是你就要为此埋头苦干——仅此而已。我渐渐觉得我的工作室仿佛是一家街道工厂,绝对不是在创作作品,而是担负着商品生产流水线中的一个环节,我的这种感觉现在更强一些。
装帧这项工作
装帧这项工作对我来说,不是自己主动要求去做,而是以“受人之托”“接受工作”为大前提才去做的。因为受人之托,这就感觉不是“自己想做”,而是“不做不行”。
还有一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就是我必须要拿到原稿才能开始设计。虽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看似理所当然,却常常不尽如人意。
我的作用最多只是给那些试图表现自己某个方面的人搭把手。如果一个人正在踢球,我只不过是帮助他踢得更远一些而已。那里没有球的话,我就无计可施了。我感到我一直在为别人的事情而拼命努力。
人们很少会直接对装帧本身赞不绝口。如果有人称赞“装帧得真好”,坦白地说,我不会对此欣喜不已。因为判断装帧好坏的根本之处还在于书的内容本身,没有了内容,装帧就什么都不是。因此,赞美装帧让我感到不好意思。
如果有人说:“因为装帧很好,所以想看看,但是内容却没意思,让装帧给骗了!”这反而不是装帧得好,而是装帧得不好(笑)。
最理想的是读者根本没有察觉这本书“装帧真好”,就出手买下。那本书的原装风貌好像本来就应该如此,这才是最好的吧。
“偶遇”的发现
畅销书的装帧看上去都不错,这真是不可思议。一本书如果销量达到100万册,编辑就会变得不正常。他们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那本书的装帧,给人的感觉就是见钱眼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编辑在委托装帧的时候会说“照方抓药,再来一本畅销书”。我知道“照方抓药”就是按以前的方式做,也不是不能理解编辑的心情。
然而对于装帧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读者在逛书店时机缘巧合下的“偶遇”的发现。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感叹“居然有这样的书!”这种“偶遇”的发现令我惊喜不已。比如,我看到菊地信义先生装帧的山田咏美著的《杰西的脊梁》时非常震惊——这种前所未见的“惊喜”才是设计追求的目标吧。如果只是照方抓药、模仿别人,是不会出现这种效果的。
为了这种“偶遇”的发现,我在装帧设计时经常向插画家、画家、摄影师们求助。另外,为了使自己能得到更多的惊喜,并不断地发掘新的才能,我专程去参观各种展览会。果不其然,实际去“看”和通过媒体去“看”完全不同。坐在电脑前是不会有“发现”或“惊喜”的。
因此,我有时在装帧中使用在个人展览会上看到的作品,就是希望借用一下那个时候的“发现”或“惊喜”。
从20多岁到30多岁——电脑给我的震撼
无论如何,成果是别人的,自己只不过是参与其中。坦白地说,即使作品受到好评,我也不会对此喜不自胜。虽然我的装帧设计不至于说失败,但是,它真的正确吗?这种忧虑常常袭来,但面对一个个的截稿日,担心和忧虑也无济于事。有时候编辑或作者指出我的设计问题,我们会为此争论不休。本来我想采用一种更好的方式设计,但因为成本或时间的关系不得不妥协。
如果进展顺利,我会很高兴。总的来说,书出版了,编辑很高兴,我也会给自己一个及格分。如果那本书能够成为畅销书的话,就更加完美啦。
而每一次的进展能不能顺利,如果不去做,我真的不知道。画家也好,插画家也好,不管怎样,我得先向他们发出定制要求,但画好的作品能不能符合我的想象真是未知数。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说到了哪个环节才能让我确信这样设计还“说得过去”,那就是在电脑上——放大看看,缩小瞧瞧,去掉一部分再瞅瞅,在各种各样的操作过程中渐渐就有了感觉。而在我初出茅庐之际,不管到什么时候,对此都不能有这份自信,常常到最后也惴惴不安。
之所以会如此,当然和我刚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时经验不足有关。但我想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当时没有电脑,不能进行正确的模拟实验。那时候叫作制版原稿,就是在印刷指定用的台纸(白色的硬纸板)上贴上文字或图,或者用标线标注出插画或照片的尺寸和位置,总之,需要用手剪切,然后粘贴到指定纸上再交稿(交给印刷厂)。这种方法和电脑相比,真是麻烦得要命。交稿后,由印刷厂进行校色出图。
每次交稿,我总是云里雾里,感到忐忑不安,即使校色出图之后,还觉得不对劲儿,经常会修改三四次,以致赶不上交稿时间啦,太费钱啦——从出版社的角度看,我真是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
从制版原稿转到开始使用电脑,是在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最初电脑真是不好用,但是到了我30岁左右——1992年、1993年的时候开始有了变化,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渐渐增强,越来越能起到作用。
在定稿之前,设计中的直觉基本上都可以用电脑进行尝试,不满意再尝试,在电脑画面上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脑子里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会变得明确清晰起来。这样更能保证我的工作顺利进行,也增加了我的自信心。
手的实感孕育“物”的魅力
书既不是可以远看的海报,也不是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浏览的数据,归根结底它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物品。在设计这件物品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电脑,但无论如何,它作为一件物品,我想最优先的是使人“惊喜”和“感动”。人们将其拿在手里的感觉比什么都重要。
即使现在使用电脑制作,但最终仍是要做出一件令人爱不释手、名为“书”的物品,在这一点上,现在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而作为“物”,它的存在感,或者说拿在手里时的厚重感、物理上的触感,以及使人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些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制版原稿的年代,即使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水平垂直,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要小心翼翼,做不好,这条线就会弯曲。因此,从每一个字、每一条线的选择到用纸的选择……到最后印刷出成品,所有看得到的部分都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可以说,正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不高,我们才有更多与物品亲密接触的时间吧……
书从一页一页的平面累积开始成形,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立体物品,或者说是能独立存在于人类外部的“精神象征的物品”。为了制作完成这样的书,我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我认为,正是上述这种“应该展现出点儿什么”的信念,才造就了魅力十足的“实体书”。
在过去,设计、制作困难重重,在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尝试探索的年代,“书”作为“物”,让我认识到其存在感是不可替代的。不可否认,或许正因为在那样的年代,书是不可替代之“物”,我们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制作吧。也正因如此,在有了电脑、能够进行模拟实验的今天,我们才会更加感到珍贵。
在这本书里,我想就“书作为物品”所具有的魅力,具体谈一谈我的所思所想,以及为此而绞尽脑汁的事情。
手工、亲历、耐心、执着,这些品质能够传达出一种特别的感情深度,是不可被替代、置换和遮蔽的。天道酬勤,加之才华逼人,这样的书籍装帧设计师不成大家可谓天理难容了。
——洁尘
有这样的装帧家存在,对作家而言真是幸福。再也没有哪位装帧设计师像他一样,能让作者看到自己的书时,有种眼睛一亮的感觉。
——村上龙
01 S&M系列(新装版•全10册)
这套书是包括森博嗣先生的出道作品在内的悬疑小说系列丛书文库本“全10册”的新装版。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非常不容易。
小说的主人公是N大的助教犀川,他用其科学而深邃的洞察力,发现事件解决方案的线索,而且他还不断变换观察事物的方法。他不会被事物的表面——颜色、形状和质感等所迷惑,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过滤方式找到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做法,简而言之,就是以森博嗣先生本身的视角来观察事物,我能否将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呢?这就是我想要追求的目标。
最初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艺术家名和晃平先生制作的“PixCell”系列作品。“Pix Cell”就是用玻璃球密密麻麻地粘贴成动物标本之类而制成的艺术品(您如果没有见过这些作品,恐怕不知道是什么,建议您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这样的话,您就会知道该类作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出物品的其他变化形态。我诚惶诚恐地联系了艺术家本人,希望他能“给小说中登场的物品做一下这样的艺术处理,而且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十本书所用的物品”,我正在为自己这样的请求感到唐突和失礼的时候,对方却表示对此很感兴趣。但是因为时间上要求太紧,最终还是没能实现。
于是我最后想出的方案是,不在物品上粘贴什么,而是采用剥去什么的方法。
正如您现在所看到的图书装帧,我们首先尝试着将小说中登场的物品进行漂白,去掉物品的色彩,简化信息,注重结构本身。
创意虽然确定下来了,但具体如何实现却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选定可以实现的、能够到手的物品。“天球仪”“坛子”“钥匙”“鸠”“天使”这几样东西,在和编辑一个个确认成本和完成时限的同时,我们找到了这些东西并且买了下来。为了买到“耳机”“国际象棋”“伞”“显像管示波器”,我们跑遍了大街小巷。
这些东西都凑齐了,接下来就要涂成白色了。我们在公司办公室前的停车场上铺上一块大大的蓝色塑料布,也顾不上影响街坊四邻,就在此处喷白漆,进行涂装。因为必须将各个物品的表面都涂上,让它们看上去是同样的材质,所以先薄薄地喷上一层,然后等这一层干了,再喷上一层,就像制作塑料模型时经常做的那样来回喷上几次。然后对这些东西进行拍照。
上面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亲自做的,而是让我的女助手做的(笑)。这件事已经远远超出了设计师的领域……
在这之后,这些纯白的物品就整齐地摆在了办公室,成为可以向人炫耀的艺术品。
02你幸福吗?
《你幸福吗?》描写了矢泽永吉先生的畅销书《一举成名》(1978)出版之后发生的事情。书中叙述了亲人的背叛、离婚、商务、赴美、家庭、音乐等,总结了矢泽永吉先生通过其波澜万丈的人生经历而得出的幸福论。
CAROL乐队1最为繁盛的时期,我还是个中学生,那时候,我虽然会向朋友借来LP2听一听,但还从没有去现场看过该乐队的表演。所以借此机会,我第一次去观看了他们在静冈县的演唱会,也是为了装帧设计做些调查,寻找灵感。我想要找到“只有矢泽永吉本人才具有的特点”。在这次装帧设计中,我该如何简练地表现出大名人“矢泽永吉”才好呢……
在音乐会前面的广场上,到处都是身穿皮夹克、留着飞机头,或是上下一身白西服的观众,他们肃然而立,我在他们中间,当时感觉真是来错了地方(笑)。
在那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白色西服的后背上YAZAWA(矢泽的日语发音)的字样,以这些字为中心,绣上了各种争奇斗艳的彩色刺绣。我当时觉得这些狂热的粉丝对矢泽先生的赞美之举真是很有意思,于是想到“那么就用刺绣来装帧这本书吧”。
如果用布来做书的护封,再一本一本地去实际刺绣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逼真的效果,只有通过印刷和加工来再现了。
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文字的设计,我让新宿的一家刺绣店将这些文字做成刺绣,然后再对这些文字进行拍摄。护封也尽量选用摸起来与布相似的纸,并且按照文字的形状在后面进行凸纹加工,使文字凸起来。将这本书拿在手上,你一定会有种文字仿佛是用丝线绣出来的感觉。和冈本太郎的书相同,在装帧设计上,这本书也只是使用了文字,而文字本身的存在感足以令人眼前一亮了吧。
腰封使用了“biotope”牌的纸,那时候这个品牌的纸张市面上很多(2000年上市),初次见到这种纸的时候,我的心就被震撼了,这在从前是没有过的。纸的质感和各种颜色相配真是绝妙无比,作为纸的存在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曾经参加过大型造纸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基本上来说,大部分纸张都可以按照设想制造出来。但是,后来人会不会继续使用就是另外的问题了。我记得在泡沫经济时期,很多奇特新颖的产品真是层出不穷。
最近,我想大概是因为库存管理有难度吧,出现了一种倾向:厂家不断地减少生产一些不受欢迎的颜色的纸或停止生产某种纸。因此,有些书在加印时不得不变更装帧设计。更过分的是,我做的装帧有时候没有得到任何通告就做了变更,在书店见到这样的书,不免让我大吃一惊。
厂家制造这种“biotope”牌的纸,不是突发奇想,而是要将其“留下来”,我能真切地感到厂家将品牌传承下去的愿望。尽管如此,我认为在没有强行推广的情况下就能应用广泛,作为一种品牌用纸是非常成功的。该系列用纸以艺术色彩(自然界的某种颜色)为中心,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偏暗的颜色种类丰富,
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和这本书护封上书名的颜色相配,腰封我选择了浆果红,作者名使用了不发光的银色箔。
03《厌恶时事报道》
《厌恶时事报道》是由爵士乐歌手写成的有关时事报道的散文集。
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中,因为书名的含义非常强硬,使用现实中的时事报道的版面进行设计的话,可能不好处理,我苦思冥想,试图找到一种办法能够让读者察觉到这种强硬气息。
书中多次提到“伊势丹新宿总店”,这本书本身也仿佛是时事报道的百货商场,虽然这样说有些牵强附会,但我还是考虑以伊势丹百货商场为素材设计一下试试看。可问题是怎么将百货商场展示给读者呢?如果只是拍个照片,原封不动地使用照片也没什么意思,而且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照片放错了地方。伊势丹百货商场最多只能作为装帧设计的一个引子,到底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我到伊势丹百货商场新宿总店去实地看了看,从新宿三丁目的交叉路口看过去,这座建筑物不就是一本书打开90度时立着的样子吗!我忽然来了灵感,从这里开始进行设计不就行了吗?我渐渐充满信心。
于是,我首先拍摄了商场大楼外观的照片,试着将其按照护封的尺寸进行了设计,并尽量将交叉路口的拐弯处放到书脊的位置。
这些照片是从地面往上看,是对竖着的三列窗户依次拍摄而成的,一共有14张。为了尽可能有从正面看上去的感觉,我将这些照片在电脑中去掉一部分后进行了合成。然后,大胆地去掉了建筑的外形,只将“窗户”和“窗户以下的部分”(方形网格和圆形的凸起部分)进行勾画,让这些轮廓作为图案留下来,从这些被留下来的窗户中可以看到“时事报道”。这就是我的想法。
设计可分为三层构图,①最下面一层铺垫黄、红、蓝三种颜色(特色)的图形,②在此图形上加上一系列时事报道的文字,③将刚才勾画的伊势丹的窗户的图形作为白色遮罩盖在最上面。这就是我采取的设计方法。
去掉护封,书的封面上印满了机械般重复的时事报道。也就是说这些时事报道才是内容,而护封作为“百货商场”的外观,从其丰富多彩的窗口中可以进一步看到,五颜六色的各种时事报道若隐若现。
书名和作者名是由作者菊地先生亲自书写的。护封上满眼色彩,在设计上反而给人以静止之感,因而手写体文字是不是可以更加增添活力呢?为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就请了菊地先生亲自书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