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43681
编辑推荐
沈善增的这本《坛经摸象》独辟蹊径,以“坛经”宗宝本与敦煌本逐段对照,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详加辨析,读出了“坛经”中的“密因”,直达“了义”。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还吾坛经”,廓清迷误,回复清明。“概论”部分提纲挈领,将禅宗理念加以阐发并将其一些基本概念逐条加以论析;“摸象”部分以当下观念从字面上讲解坛经,借此介绍佛学基本知识与义理,深入浅出,为当代中国人对佛学思想的深入了解极有帮助。
目 录
概论 题解 行由品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宣诏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附录 善增话太极
在线试读
惠昕本是北宋初年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僧人惠昕的改编本。他在序中说;
“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余以太岁丁卯月在蕤宾二十三日辛亥,于思迎塔院,分为两卷,凡十一门,贵接后来同见佛性者。”
注意,只有惠昕本明言是个删节本,他的底本是个文繁的古本。而这个文繁的古本在当时是流行的。惠昕是因为其传播效果不好,使学者“初忻后厌”,才做的删繁就简的改编。他的改编,应该是保留了惠能说法的主要部分,否则,当时的禅宗僧人与居家信众是不会认可的,更不要说替代流传的文繁古本了。
惠昕本在中国本土已经失传,但传到日本的本子,在近代被发现,有真福寺(名古屋)本、大乘寺(石川县)本、兴圣寺(京都)本等,都是北宋刻本。“这些刊本内容基本相同,但在一些称呼、传法世系方面,有的刊本差异突出。”(杨曾文:《六祖坛经>诸本的演变和慧能的禅法思想》)。
惠昕本没有“弟子请益机缘”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契嵩本如果也没有这部分内容,那么,契嵩得到的曹溪古本,很可能就是惠昕本了。因为郎简所指“为时俗所增损”的其他坛经本子,相对惠昕本来说,文繁古本可能就是“增”本,敦煌本一系的可能就是“损”本。而宗宝根据文繁古本与德异本,“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先来归纳一下,在胡适考坛经之前,根据传世各本的坛经的序跋等文献,我们可以知道,有坛经的文繁的古本(所指本子也可能有大同小异的各种抄本,所以指“某某本”,就是指“某某本”系统),北宋初期的惠昕嫌其文繁(很可能就是郎简指的“鄙俚繁杂”,记录一个不识字的和尚的话,“鄙俚繁杂”倒应是更接近原生态),搞了个节本,约一万四千字。之后将近九十年时,契嵩参照惠昕本,对当时还流行的文繁古本又作了一次删减整理。二百多年后,本来流传于北方的坛经节本在元代普遍流行,德异有感于“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积三十余年之功,觅到古本刊印,约二万字。一年后,宗宝在契嵩本基础上,参照德异本与另一古本(可能就是与德异本大同小异的“曹溪古本”),有增有减,编成宗宝本,二万余字。
胡适出来一搅和,这本来很清楚的、没有什么疑义的坛经传承乃至坛经文本的真实性,被捣成一锅糨糊,这糨糊至今还涂覆在坛经上。
胡适对坛经的“考证”,主要是集中发表于1930年初的《荷泽大师神会传》与《考之一——跋》《考之二——记北宋本的》。这三篇文章,构成了胡适考出来的坛经流传新的谱系。
在胡适的坛经谱系里,古本是敦煌写经坛经。这个本子是日本学者矢吹庆辉于1923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敦煌文书中发现的,是唐代的抄本,应该是现存世早的本子。但现存世的早的本子,是不是就是坛经古本呢?坛经古本是不是只有一种呢?这是需要证明的。但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胡适不加讨论,就这么认定了;而在此认定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系列结论。
因此,胡适以他对坛经的“考证”,证明了他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其实是“大胆认定,武断推论”的长官意志。
首先,他认定惠昕看到的古本就是敦煌本。但惠昕在《序》里明明说是因为“古本文繁”才作修订的,而敦煌本只有一万二千字,惠昕本却有一万四千字,这怎么解释呢?
胡适说:“惠昕自序说: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可见他不满意于古本。但不曾说明他如何改动,看了‘古本文繁’一句话,好像他的改定是删繁就简。试比较敦煌本与此本(日本兴圣寺所藏惠昕本),便知此本比古本更繁,已有了后来添入的文字。但此本所增添的还不很多,不过两千字罢了……这可见惠昕加了不过二千字,而明藏本比敦煌本竟增加九千字了。这个比较表虽是约略的计算,已可见禅宗和尚妄改古书的大胆真可令人骇怪了。”
……
“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余以太岁丁卯月在蕤宾二十三日辛亥,于思迎塔院,分为两卷,凡十一门,贵接后来同见佛性者。”
注意,只有惠昕本明言是个删节本,他的底本是个文繁的古本。而这个文繁的古本在当时是流行的。惠昕是因为其传播效果不好,使学者“初忻后厌”,才做的删繁就简的改编。他的改编,应该是保留了惠能说法的主要部分,否则,当时的禅宗僧人与居家信众是不会认可的,更不要说替代流传的文繁古本了。
惠昕本在中国本土已经失传,但传到日本的本子,在近代被发现,有真福寺(名古屋)本、大乘寺(石川县)本、兴圣寺(京都)本等,都是北宋刻本。“这些刊本内容基本相同,但在一些称呼、传法世系方面,有的刊本差异突出。”(杨曾文:《六祖坛经>诸本的演变和慧能的禅法思想》)。
惠昕本没有“弟子请益机缘”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契嵩本如果也没有这部分内容,那么,契嵩得到的曹溪古本,很可能就是惠昕本了。因为郎简所指“为时俗所增损”的其他坛经本子,相对惠昕本来说,文繁古本可能就是“增”本,敦煌本一系的可能就是“损”本。而宗宝根据文繁古本与德异本,“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先来归纳一下,在胡适考坛经之前,根据传世各本的坛经的序跋等文献,我们可以知道,有坛经的文繁的古本(所指本子也可能有大同小异的各种抄本,所以指“某某本”,就是指“某某本”系统),北宋初期的惠昕嫌其文繁(很可能就是郎简指的“鄙俚繁杂”,记录一个不识字的和尚的话,“鄙俚繁杂”倒应是更接近原生态),搞了个节本,约一万四千字。之后将近九十年时,契嵩参照惠昕本,对当时还流行的文繁古本又作了一次删减整理。二百多年后,本来流传于北方的坛经节本在元代普遍流行,德异有感于“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积三十余年之功,觅到古本刊印,约二万字。一年后,宗宝在契嵩本基础上,参照德异本与另一古本(可能就是与德异本大同小异的“曹溪古本”),有增有减,编成宗宝本,二万余字。
胡适出来一搅和,这本来很清楚的、没有什么疑义的坛经传承乃至坛经文本的真实性,被捣成一锅糨糊,这糨糊至今还涂覆在坛经上。
胡适对坛经的“考证”,主要是集中发表于1930年初的《荷泽大师神会传》与《考之一——跋》《考之二——记北宋本的》。这三篇文章,构成了胡适考出来的坛经流传新的谱系。
在胡适的坛经谱系里,古本是敦煌写经坛经。这个本子是日本学者矢吹庆辉于1923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敦煌文书中发现的,是唐代的抄本,应该是现存世早的本子。但现存世的早的本子,是不是就是坛经古本呢?坛经古本是不是只有一种呢?这是需要证明的。但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胡适不加讨论,就这么认定了;而在此认定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系列结论。
因此,胡适以他对坛经的“考证”,证明了他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其实是“大胆认定,武断推论”的长官意志。
首先,他认定惠昕看到的古本就是敦煌本。但惠昕在《序》里明明说是因为“古本文繁”才作修订的,而敦煌本只有一万二千字,惠昕本却有一万四千字,这怎么解释呢?
胡适说:“惠昕自序说: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可见他不满意于古本。但不曾说明他如何改动,看了‘古本文繁’一句话,好像他的改定是删繁就简。试比较敦煌本与此本(日本兴圣寺所藏惠昕本),便知此本比古本更繁,已有了后来添入的文字。但此本所增添的还不很多,不过两千字罢了……这可见惠昕加了不过二千字,而明藏本比敦煌本竟增加九千字了。这个比较表虽是约略的计算,已可见禅宗和尚妄改古书的大胆真可令人骇怪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