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66673
全新的脑科学理念,重新诠释基因遗产以及智慧概念,全面激发孩子大脑潜能。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极为欣赏本书,并欣然为本书撰写精彩推荐序言。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天才,教育理念是关键!爱因斯坦是目标,但更为了孩子成为有价值的人!
★方法实用,可读性强——
细数从8个月到12岁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智力发展关键:多爬、培养创造力、学习动机的激发、认识自我、提高注意力、提高记忆力、高效阅读、划重点、做好笔记的方法……
孩子通过学习变得更聪明,而不是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得好。
传授陪读的技巧。让你从陪读的苦海中解放出来,找到正确的方法成就孩子的人生。
★在欧美非常畅销——
2011年度亚马逊西班牙非虚构类排行榜及Nielsen非文学排行榜**作品!
版权销售至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巴西、法国等欧美国家,获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们争相追捧。
在西班牙已售出45,000册,目前已进入第12印,造成轰动。
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一书运用锻炼左右大脑的脑科学*成果,通过益智游戏、记忆训练、图示分析、心理测试等方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如何提高记忆力、高效阅读、减缓压力,以及如何培养与激发创造力等等父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教育理念:所有的孩子都有潜力成为天才。
书中给出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例如锻炼左右脑小练习、制作小卡片、列提纲、轻巧概括段落大意、巧用速记符号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练习提升他们的IQ,让家长深度参与孩子教育的全过程。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千千万万个“小爱因斯坦”。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他们需要的是适当的激励、积极的动机、自信和爱,以激发他们的智慧,释放他们的创新能力。费尔南多阿贝尔卡告诉那些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极富创造力的成功者的父母和教师,通过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努力,梦想终能照进现实。
1.成绩平平的小爱因斯坦
2.像爱因斯坦那样,打场漂亮的翻身仗
3.谁说智商天注定?
4.决定学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5.神奇的大脑
6.难或易?
7.鼓励宝宝早爬行、多爬行
8.培养创造力
9.积极有效的鼓励
10.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1.强大的战斗力=竭尽全力的姿态+势在必行的心态
12.测—测你的学习态度
13.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14.12招助你提高注意力
15.不要“身还在,心已远”
16.巧用方法,强化记忆
17.合理运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18.做—个高效的阅读者
19.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20.循序渐进学运算
21.如何划重点
22.图示化与分析
23.概括与理解
24.制作专属于你的学习卡片
25.做好笔记有诀窍
26.印象很重要
27.3个月、5步练就正确拼写
28.压力管理与放松训练
29.在重要考试前夕、考试过程中和结束后
30.勿用透支健康换成绩
31.选择专业的建议
爱因斯坦名言集锦
换—种方式与孩子相处(译后记)
——为《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写几句话
钱理群
这是为孩子的父母写的书;我因此想起了另一本书的题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正是长期以来被严重忽略的中国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人们谈起教育,想到的就是学校教育;而很少关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是教育思想和体制上的一个极大偏差。但近年来情况有了变化,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度与参与度的逐渐加强,“家长如何参与教育”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我曾经说过:家长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参与不得法,就会成为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改革的阻力;我接触到的许多优秀教师,都有过因为坚持素质教育而受到部分家长围攻的不愉快的经历。但我同时又认为,即使如此,教师与家长之间仍然存在着共同点: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就有了相互合作的可能:只要家长接受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就自然会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教育改革的动力。或为阻力,或为动力,取决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如何转变和引导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教育课题。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问题需要一个综合治理,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协力,才能有效地推进全面教育改革。
而且今天的家长也有接受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的需要与可能。我注意到学生家长结构的变化:如果说前些年的家长,多是文革知识青年那一代,他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竟理想,因而有“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那么,今天的家长,大都成长于文革后的八、九十年代,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本身就具有,或者能够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他们对当下中国应试教育的状况多有不满,但不知如何应对,有的就由逐渐适应而主动迎合,也成了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但多是被动的,也就有转变的可能。
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既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有了家长自身的需要与可能;问题是:应该从何入手?
我的主张是:从读书开始。——这些年来,我一直在鼓吹和支持中国教育界的读书活动,以为这是促进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抓手:不仅要提倡教师读书,学生读书,还要鼓励家长读书;不仅个人阅读,还可以组织读书会,大家一起读书。
读什么书?除了一般的人文、科学、教育图书之外,还应该读专门谈家庭教育的书。这就说到与本书直接相关的话题: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图书的编写与出版。这又是中国教育界与出版界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前面提及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受到家长的欢迎,不是偶然的,因为作者提供的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经验,家长会感到亲切,并具有可操作性。除总结中国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外,我觉得,引入外国教育经验,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所遇到的问题,常常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步或相似的,这就有了相互借鉴的更大需要与可能。在我看来,西班牙作家、教育家卡斯特罗所写的这本《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一书,就是这样的大可借鉴,因而非常及时的供家长阅读的书:它从总结爱因斯坦从一个“成绩平平”的中学生成为世界一流大科学家的成长经验入手,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教育理念,与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教育方法,提供了许多可以深入讨论的家庭教育话题。
这里,仅简单谈谈我的阅读体会,以供家长读者进一步阅读与讨论时参考。
首先要讨论的是,如何理解本书所提出的“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的命题。对此,本书附录的《爱因斯坦名言集锦》里,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回答:“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里说得很清楚: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成为“成功人士”,而是要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作为教育、培养孩子的目标;因此,“成为爱因斯坦”,应该关心与追求的,不是笼罩在爱因斯坦头上的“成功”的光环,而是体现在爱因斯坦身上的“价值”观念与相应的人的基本素质。于是,就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还是个“慢人半拍”的“迟钝”的孩子的爱因斯坦时,特意介绍了他的某些潜在的素质,例如,“乐于思索”,“渐渐养成了对听来的话思忖存疑的习惯”;富有“想象力”;“一方面学会自立,另一方面知道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潜质在他所受的教育里,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成为他的内在价值,在一定的机遇下,得到了发挥,就成了举世瞩目的“天才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名言集锦》里,有一句话,或许可以看作是对他自己成长经验的总结:“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这里所说的终要“忘记”的,是指在学校所学的具体知识与技巧;要“剩下”并终生受益的,是具体知识背后的人的基本信念与素质。这其实是可以用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证实的:当我们回忆起中小学老师,以致大学老师时,他们当年传授的具体知识早已忘记了,但老师在精神上的指引,情操、人格上的影响,对自己素质的培育,却成了永恒的记忆和无形、无价的财富。这都说明,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重要的是知识背后的精神与素质;现在的教育,把应试知识的死记硬背,作为对学生、子女的要求,是根本上违背教育的本意与常识的。考完了,知识全部忘记了(这是迟早的事),就什么也不剩下了。把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这大概也是违背每一个家长的初衷的吧?
那么,教育所应培育的,关乎学生和子女终生健康成长,老师与家长应特别注意的基本素质,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书讨论的重点,构成了贯穿全书的基本教育观念。作者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这里仅摘抄我感兴趣的几点——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挑起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好奇之风吹进课堂”;
“兴趣是好的老师”,要引导孩子“找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自发形成更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创造力的训练,是人生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拥有创造力可以使孩子不再一味的以结果为导向,而是试着去品尝探索的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那毕竟不是全部”。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引导孩子“从尚无定论的问题入手”,“对孩子由已知推出未知、找到解决办法的成就给予肯定(但不要靠物质作为奖励),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要尽早开始培养和鼓励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能力”,“放手让其独立完成任务,即使他会疑惑,会犯错误”;
用一切办法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建议提早进行阅读教育”,“开发孩子的语音潜能”;
“尽可能使孩子的七种感官获得均衡发展:嗅觉,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平衡感和内部触觉(即感知身体内部痛处的感觉)”。
在我看来,这里提及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创造力”、“独立思考、行动力”、“注意力”、“均衡发展”等,都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键词,是每一个教师与家长都必须认真对待与把握的。
接着的问题是,这样的素质,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具有的吗?这是前述“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命题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书论述的另一个重点。而本书的创造性,正是在于作者充分运用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就是“用智慧的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的人在面对问题时都拥有无限潜能”。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人脑都有如一座与生俱来的神秘宝藏,这足以让他们面对人生路上种种磨砺与起伏”;而“人脑拥有的潜能超乎你我的想象”。这是让我感到振奋的:“统计表明,由于受外部条件和主观能动性所限,一生当中我们的人脑利用率不足20%,其余80%都处于休眠状态。”这个事实,也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基础与可能性:每一个孩子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大脑都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我们的“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的信念、信心,就建立在这样的每一个孩子的大脑和智力的远未被利用的潜力基础上的。
这也同时提出了:关键还在于“外部条件”的创造与教育者(老师,家长,社会教育力量)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于是就有了与每一个家长读者直接相关的命题——
“开发孩子智力潜能的大权,掌握在父母、亲戚朋友和老师们的手中(在某些情况下,环境也起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把如何更好地开发(孩子)人脑潜力作为(教育)的关注点”。
这才是我们的阅读与讨论的后归结点:作为家长,我们如何科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首先要注意的,是作者的一个提醒:“不要将孩子看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他们的发展方向也许会与家长的愿望吻合,也许不会,得让他们活出自己的人生,自由选择,勇往直前”。也就是说,开发孩子的人脑潜力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家长的责任,只在开发与引导,“剩下的路一定要留给孩子自己去走”。
这里又有几条教育原则——
“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是孩子动力的源泉”。“必须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因为自控更根本,更直接,无疑也更持久”,“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强自信,同时也希望对自己重要的人信任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内心的自我激励相当重要”,“尽可能了解孩子的内心诉求,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他们一把”;
“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孩子们做强者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泥淖里摸爬滚打,自由地去追寻想要的东西,效果将远远好于直接向他们下达命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自身不同的特点,设身处地与他们换位思考”;
“永远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闲暇时间”。
这都是极富启发性的。
当然,也还有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手段与技巧。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基本资料》所说,本书也提供了“如何有效率地激发孩子的智慧,透过简单又正常的行动以及实际的练习题来提升他们的智力”的方法。家长读者自会去试验,这里就不多说了。
从根本上说,读家庭教育书是为了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因此,在读书、思考、讨论以后,还有一个行动的环节,这就更需要每一位家长读者的智慧了:实际上,家长在开发孩子的人脑潜力的同时,也在开发自己的智力:这大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吧。
2014年6月8日
在我看来,西班牙作家、教育家费尔南多所写的这本《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一书,就是这样大可以借鉴的作品,因而是非常及时的可供家长阅读的书:它从总结爱因斯坦从一个“成绩平平”的中学生成为世界一流大科学家的成长经验入手,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教育理念,与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教育方法,提供了许多可以深入讨论的家庭教育话题。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并不是希望他们个个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肯定是很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成功者。《你的孩子也能成为爱因斯坦》这本书正是冲着这点而来,它在西方近十个西方国家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特别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们。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褚君浩
——歌德曾说:“我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学习如何阅读,可至今仍不确定我是否掌握了它的精髓。”
小姑娘拉腊近遇到点烦心事儿。她正在念六年级,发觉自己每集中注意力学习一小会儿就感觉特别吃力。当然了,她仍然努力坚持着,并没有因此摇小白旗投降;不过事实上,这样的学习收效甚微。她的成绩一直徘徊在5分到6分之间(满分为10分)。“是大脑的某个功能区出现问题了吗?”母亲一脸担忧,“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没什么毛病啊。”我们在仔细研究了孩子的行为后推测,阅读能力障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无法提高,皆因她没有掌握良好的阅读方式。于是,我们开始带领她重新认识和学习阅读。一周后,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升;一个半月后,她已经可以在十分钟内记住过去需要花费两到三个小时才能记住的内容。现在,面对其他一些课程(比如数学),她也可以从容应对,高效地完成作业。一年后,拉腊的平均成绩一举爬升到了8.3分。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会孩子们如何更好地阅读、更好地书写、更好地说话,这些就足够了。阅读是一门艺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文字,咀嚼字里行间的味道。阅读同时也是覆盖面广、重要、难以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言传身教的技能之一。正因如此,教育机构要在阅读方法的教育上下足功夫。
当今社会,学会如何高效、迅速地阅读是相当有必要的。一方面,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和开发智力,帮助我们取得学业上的进步。换句话说,高效的阅读是防止学业滑坡的方法,正确掌握阅读方法的孩子就像是打了一针预防学业落后的防疫针。阅读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技能中重要的一项,也是建筑其他“高楼”的基石。这项技能需要我们时时更新、经常练习,而且与孩子的年龄无关。我们应该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学前阶段。迟不超过五岁。
——小学阶段。迟不超过九岁。
——中学阶段。迟不超过十六岁。
——在需要学习材料或具体课程之前。
约有70%到75%的知识通过阅读进入孩子的大脑。如果你认为,随着新时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上述百分比会逐渐下降,我必须告诉你,事实上恰恰相反——毕竟,生活的要义恰恰在于能否更好地诠释和理解身边的信息。考虑到阅读是学习过程中一项基本的技能,我们常常不能理解,为什么学校没能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进行阅读。要知道,上述技能中没有一项与生俱来的。孩子们必须通过后天努力加以掌握,而家长和老师也要给予正确引导。打个比方来说,阅读技能的学习就像通天的石阶,我们不断地拾阶而上,总是存在“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歌德八十岁的时候,曾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学习如何阅读,可至今仍不确定我是否掌握了它的精髓。
如何阅读
眼睛掠过文字的同时,便将信息传入了大脑。随后,大脑负责对信息进行归类整合。要记住,千万不要逐字阅读,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视线从左往右、跳跃性地逐句滑过。对于一个阅读能力中等的人来说,每一次视线跳跃后,会出现四分之一秒左右的短暂停顿。这时,眼神会稍稍固定——形象地说,这有点类似于扫描仪在扫描下一页之前出现的短暂停顿。那么,阅读一行文字我们需要停顿几次呢?这取决于每行的文字量和各人视线跳跃的习惯距离。阅读能力较差的人,只能逐字逐字地阅读。而较好的读者,往往一次可以过滤三到四个单词。不过也不用担心,阅读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的。我们可以逐步拓展眼睛扫过文字的阔度,直到达到“一目多词”的境界。
尽管这听上去有点耸人听闻(翻页也需要学习吗?),但事实上,很多人由于不良的翻页习惯,导致阅读速度比别人慢上至少10%。有些人习惯用手指跟在文字下方滑动,翻页后也不忘将手指从前页的末行移至下页的首行。看看一个高效的读者会怎么做:在一页接近尾声时,他的手腕和手肘会自然地进行翻页的准备,翻页过程衔接紧密,丝毫不会影响到阅读的连贯性。还要告诉你一个小窍门:以肘关节为支点进行翻页,比用腕关节更加省时省力。
我想知道,孩子究竟看懂了多少?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评估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孩子仔细阅读一篇文章,随后合上书本,提一些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问题。譬如:
——某些关键词语的含义。
——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
——出现的具体数据。
——文中列举的事例。
——推测性内容。这部分内容文章中没有下定论,但通过分析上下文可以得到答案。
孩子们得学会从一篇文章中提取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句。遇到疑难词语时,可以通过推断近义词的方法确认理解。后面几章中,我们会详述如何给一篇文章列出提纲。如果孩子对文章的理解已经达到要求,则应更多训练阅读速度;反之,则应加强理解能力训练。通常的情况是,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阅读理解练习的基本步骤
1. 制定训练目标,选定一篇文章。
2. 自查。再次在心中强化阅读动机及目的,同时使大脑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好将新旧信息整合并串联起来。
3. 集中注意力。
4. 准确辨认文中标点符号,想想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及用法。作者往往会在停顿、语气等细节上向我们传达或暗示丰富的信息。
老师没有告诉你的事
为了有效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传统学校不会去做、而新式学校也常常忽略的新尝试。学校里,老师会分段讲解课文。我们认为,在阅读的同时应该让孩子注意句间的标点,因为同样的词语与不同的标点放在一起时,上下文表达的含义会出现细微的差别。而这类培养语言敏感度的练习,课堂上却并不常见,进而构成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我们建议鼓励孩子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阅读变得更加高效。死读书是万万不可取的,词语或句子只有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才具有意义。
阅读速度
测试孩子阅读速度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现在,我们只需要找来一本纯文字的书就够了。计算孩子在一分钟内读了多少行,将结果乘以每行的平均字数,就可以得到一个阅读速度的近似值了。一个高效的阅读者,每分钟大约阅读500至1000个单词。我们向大家推荐这种计算阅读速度的简便方法,它的精确度也许不够,但对于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提升阅读速度——可以方便地起到计量和参考的作用。
好,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如何计算阅读速度,下面要完成的就是突破自己的阅读极限、提升阅读速度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速度练习与理解率相分离,在保证基本理解的前提下,单方面尽可能地提升阅读速度。随着练习的推进,可以逐渐将两者都加入到考察对象中去。
提升阅读速度的小练习
一旦孩子们已经能熟练掌握阅读速度与理解力相融合的练习,就可以进行一些进阶训练了:
——跳跃式阅读。有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文章中每个词句都一一看过(譬如一些举例、论证过程,数据堆砌等等就可以略去不看)。为了能够清楚地分辨出主要与次要信息,我们需要对文章的脉络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必须能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文章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次要观点又有哪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信息定位的练习。进行这项练习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在遇到类似文章时,用尽量少的时间精准地定位所需信息。
——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小练习拓展目及范围:计时并记录下从左至右读完下面每组单词所需的时间。先以快速度将A组单词读完,记下时间。再读一次,看能否将自己的这一记录打破。
以同样的方式读出B组前10行的单词,然后记录时间。接下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面10行的单词中,争取用时比之前再短一点。就这样,直到合理地达到自己阅读的极限。如果您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每分钟阅读240个单词就是个不错的成绩了。关键的一点,要做到无论从哪里捡起,都能够迅速反应并立即向下进行。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