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1972
“王朝拐点”系列,一套10部书,从商朝中期开始说起,剖析中国历史上,前一个强大王朝衰落的原因,并解读新崛起王朝是如何找到切入点,一点点强大并吞噬前一个王朝的,这些变局的内容包括商末周初、周末秦初、秦末汉初、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末唐初、五代十国交替、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10个单元。这些王朝大变局的内容,既是对历史品读的享受,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度思考。
五代十国夹在盛唐隆宋之间,并在大辽的压制下显得毫不起眼。然而,单论这段历史过程的曲折、其中斗争的残酷、命运变幻的无常,混乱时代特征丝毫不逊色于三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权短促而斗争激烈,其中虽不乏治世明君,却也挡不住统一的历史洪流。本书中逐一介绍五代的五个国家,和十国的各自不同的命运,这个时代上演了无数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又导致了更多的人间悲剧。这是一个扭曲而不堪的历史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本书带你走进历史,还原*真实的五代十国……。
第一章 安史之乱,动摇国本
自大唐盛世以来,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大唐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是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罢免张九龄的相位,使朝政落入奸邪小人之手。以至于国事日非,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大唐玄宗,纵情于声色中003
禄山崛起,大唐危机暗藏009
盛世变奏,张九龄被罢相015
口蜜腹剑,李林甫误大唐020
安史叛乱,大唐国本动摇025
临危受命,郭子仪平叛乱031
第二章 藩镇割据,大唐覆亡
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各地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它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朝廷屡图削弱藩镇,但是收效甚微。各地藩王的势力日增,最终藩帅称帝,盛极一时的大唐走向了灭亡。
强弩之末,大唐名存实亡041
割据之风,田承嗣来首开047
唐朝大将,仆固怀恩反唐052
昭宗削藩,壮志满却成空058
藩帅称帝,大唐王朝覆亡062
第三章 五代嬗递,狼行天下
大唐以后,五代嬗递。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开始,五个朝代依次更替。朱温篡唐昭宣帝,建立后梁。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后唐被后晋石敬瑭所灭。后来契丹军队南下,消灭后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后汉。而后汉又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篡。
后梁朱温,一代残暴帝王071
李唐中兴,李存勖建后唐075
卖国求荣,后晋开国之主082
重整河山,刘知远建后汉088
后周郭威,黎明即将来临094
五朝不倒,长乐老儿冯道098
后梁宰相,第一功臣敬翔104
忠勇善战,猛梁将王彦章110
愚蠢好色,刘守光丧气节114
第四章 十国并立,混战不已
自晚唐以来,中国陷入了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军阀混战不休,社会凋敝,民不聊生。除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正统王朝的更迭外,更有数十多个参差并存的独立王国和割据政权。正是这段混乱不堪的破坏时期,使宋王朝的建立加快了脚步,大一统的安定时代即将来临。
宽仁爱民,杨行密奠吴基121
仁义之君,南唐烈祖李昪126
肉袒出降,千古词帝李煜131
称霸两川,王建成都称帝137
骄淫贪色,前蜀王衍丧国142
玩物丧志,后蜀孟昶降宋147
乱世起兵,钱镠建立吴越157
闽国偏安,王审知创桃源160
保境安民,英雄马殷建楚165
血染刀锋,蛮刘陟建南汉169
无赖君王,高季兴建荆南173
屡败屡战,蠢刘崇建北汉178
第五章 契丹崛起,南侵中原
恰值中原混战不休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契丹族崛起并统一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的融合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耶律阿保机到耶律德光再到其后世子孙,俱是人物。当其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契丹族的统治者开始不安于室,伺机入侵中原,以图壮大。
智勇双全,阿保机定北疆185
太后断腕,述律偏心被囚191
争霸中原,耶律德光建辽196
夺取燕云,辽太宗扩版图203
强行南征,耶律阮美梦断209
嗜杀成性,辽穆宗终遭戮213
第六章 匡胤建宋,天下归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结束,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赵匡胤从无名小卒到掌权将领再到黄袍加身的王者,也一步步见证了后周的灭亡和大宋的崛起。中国历史跨入了新的一页,其征战统一、文治武功都告诉我们宋统治阶层不愧为新历史的书写者。
壮志未酬,后周英主柴荣221
黄袍加身,赵匡胤建大宋224
风云名将,王彦超拒太祖235
文人皇帝,赵光义治国统239
汉唐时期是中国人最为骄傲的时代,汉家雄浑大气、唐室豪气朗然,自古以来就被无数史学家称道。然而,任何一个太平盛世都会有衰败的一天。一个朝代的气数尽了,就总会出现三五枭雄趁乱起事,不是僭号称帝,就是拥兵割据,构建所谓的千秋大业,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英雄梦想。
同样为政权分裂的时期,相较于汉之后的三国,承载着盛唐衰落和宋王朝崛起的五代十国无疑有些落落无闻,为很多国人所不了解。历时五十四年的五代十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以及吴、前蜀、后蜀、南唐、楚、闽、南汉、吴越、荆南、北汉等政权,同时还伴随着契丹族的崛起和大辽的建立发展,不可谓不波澜横生,不可谓不惊心动魄。
与南北朝时期不同的是,五代十国时期鲜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参与。在晚唐政权分崩离析的状况下,无数军阀割据趁势而起,互相杀戮、战乱纷争,胜者有之,败亡者亦不在少数。这个时期的政权短促而激烈,其中虽不乏治世明君,却也挡不住历史洪流的脚步,最终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之中。
五代开始于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终于960年赵匡胤废周建宋,与十国政权混杂鼎立。五代十国是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由于没有一个相对强大压倒性的中原王朝统一其他政权,从而导致各个割据政权之间征战不休,统治者也大多都重武功而轻文治。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并开始抑制兵权,提倡文治,文化经济等才逐渐稳定并发展起来。
经由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朝的统治阶级大都出身士族门阀或科举新贵,因此往往都自视甚高,婚姻方面更是崇尚阀阅,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种社会结构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政权的统治者及权贵们大都来自社会底层,思想观念也更倾向于平民,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减弱。
这个时代上演了无数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又导致了无数人间悲剧的发生。这是个扭曲不堪的历史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
本书以五代十国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些许人物为媒介,讲述了有关这一时代的悲欢离合。充满血腥与暴力、战争与分裂的血色华章,将缓缓拉开帷幕。
称霸两川,王建成都称帝
王建,许州(今河南舞阳)人,字光图。年轻时是个无赖之徒,杀牛、偷驴、贩卖私盐,在百姓眼里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大家都很讨厌他,正巧他姓王,又排行第八,所以乡里人给他起了一个不好听的外号:贼王八。虽然名声极坏,但王建的相貌却很出众,人也很强壮,在战乱时期,他也和其他人一样投军去了,他先参加了本地的忠武军,等秦宗权重金招募勇士的时候他又投奔了秦宗权,不久就升为队长。
黄巢攻占长安后,唐僖宗被迫出逃,到了蜀地。秦宗权开始让监军杨复光率领鹿晏弘等将领一起镇压黄巢起义军,击溃黄巢后,杨复光将所率八千军队分成八都,每都一千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命为都将。杨复光死后,鹿晏弘就率领八都人马到成都护驾。后来,王建和鹿晏弘发生了矛盾,鹿晏弘就领一部分军队向东发展去了,王建比他有点远见,他和晋晖、韩建等人领兵直接去投靠唐僖宗。正愁无人救驾的皇帝大喜过望,先重赏了他们,然后又将他们率领的军队分为五都,赐号“随军五都”,让他们归最高统帅观军容使田令孜指挥,田令孜是个掌握重权的宦官,他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就将王建他们五人全部收为养子。
等长安收复后,唐僖宗又回到了故都,王建等人因为护驾有功,被任命为禁军的将领,负责宫廷的护卫。当初投奔唐僖宗这一步算是走对了,王建在皇帝身边积累了很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安定的日子并没有太长,田令孜因为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利,王重荣便联合河东兵进攻长安,唐僖宗只得再次出逃,先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后又转到兴元(今陕西汉中),王建被任命为清道使,担负起保护玉玺和唐僖宗的重任。逃亡途中,山中的栈道被火烧得几乎要断了,浓烟中路也看不清了,王建就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为唐僖宗开路。休息的时候,唐僖宗累得枕着王建的腿就睡着了,唐僖宗醒来后,见王建为保护他自己也没有休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当即脱下御衣赐给了他。
到了兴元,田令孜心里害怕唐僖宗惩罚他,因为他觉得这次皇帝的出逃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就主动提出来去他弟弟西川节度使陈敬宣军中去任监军。田令孜走后,宦官杨复恭接任了观军容使的职务,王建被他视为和田令孜一伙的人,于是把他调出京城,到外地去当了一个小刺史。王建的任地是蜀地的壁州(今四川通江),当地是个民族杂居的地方,有个溪洞部落骁勇善战,王建便将他们收归自己属下,扩建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部队,以此为资本,王建又攻下了附近的两个州:阆州(今四川阆中)和利州(今四川广元),这样他的地盘就逼近了西川的地界。当时的川蜀分为两部分,即东川和西川,东川被顾彦朗控制,西川就是王建养父田令孜的弟弟陈敬宣的领地。王建想向四周发展,就势必和他们发生摩擦。但他和顾彦朗早在长安一带作战时就有了一些交情,所以无法用兵,王建只好暂时静观事态发展,等待时机。
没等王建行动,陈敬宣就坐不住了。他非常担心王建对西川构成威胁,就和田令孜商量对策,田令孜不慌不忙地说:“王八是我的儿子,没什么可担心的,他现在做贼也是迫不得已。只要我写封书信派人送去,他便自会过来投奔在你手下。”正愁没机会发展的王建看见养父的书信,非常高兴,立刻派人去告诉顾彦朗:“监军阿父来信招我去,我很想去成都看望阿父,只要能在陈敬宣手下得到一个大郡我就很满足了。”王建将自己的家属委托顾彦朗照顾,就领兵三千出发了。还没等他到成都,陈敬宣就反悔了,西川的参谋李义提醒陈敬宣:“王建乃是一个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夺取他人的土地,等他来了,公打算怎样任用?他来了也不会长期安居在公的手下,假如让他做名将校,恐怕对您极为不利!”
陈敬宣听信了李义的话,下令前方阻挡王建。远道而来疲惫不堪的王建听说后,勃然大怒,领兵就攻陷了汉州(今四川广汉),然后挥师直指成都。到了城下,田令孜上城墙劝慰王建,王建在城下跪下大声说:“现在已经没有归路了,我今天辞别阿父去做贼啦!”
王建又派人请顾彦朗来援助他,东川军队到了之后,王建指挥士兵们大举攻城,但成都城墙坚固难攻,苦战三日也没能攻进城内,王建没有恋战,下令撤兵,以汉州为根据地,向四处发展。后来,王建又一次兵临成都,但这时的顾彦朗怕王建占领成都后对自己也构成了威胁,就出了个主意,他对王建说:“我在军中时,看见用兵的人如果不用天子的名义,大家就不容易团结。现在我们不如向皇帝奏报陈敬宣的罪行,让朝廷另派大臣来统率,我们一同辅佐他,那样或许能有所收获。”等宰相韦昭度奉命到达后,陈敬宣又拒绝交出兵权,韦昭度指挥王建和顾彦朗攻成都也没能成功。
王建见韦昭度来也没能如愿,他不愿受管制,于是劝韦昭度回去辅佐皇帝办大事,陈敬宣只是个小问题,由他自己处理就足够了。韦昭度犹豫不决,王建就使出流氓式的手段:暗中命人将韦昭度的亲信属吏抓住杀死,然后割碎吃了。却对韦昭度说军士饥饿,要以此为食,吓得韦昭度把印信交给了王建就起程回去了。王建又亲自送行,还和韦昭度洒泪而别。
有了节度使的印信,王建出兵四处征讨,打得理直气壮,在解决了周围的地区之后,王建又率兵来攻已经是一座孤城的成都。在田令孜的说合下,陈敬宣只得出城投降。王建终于如愿进入成都,他没有饶恕陈敬宣,给他扣上一个谋反的罪名杀死了,就连他的养父田令孜他也没有放过,先是告发他私通凤翔的李茂贞,然后关进牢房将他饿死。西川已经到手,王建不知足地又打起了东川的主意。但顾彦朗毕竟对自己有恩,况且又帮助他攻打成都,再加上他和顾彦朗有姻亲关系,更让他难以发兵。但不久顾彦朗病故,他的弟弟顾彦晖继承了他的职位。这时,割据凤翔的李茂贞和顾彦晖结盟,共同对付王建,给王建提供了出兵的机会。于是他发兵进攻东川,但顾彦晖有李茂贞的支援,王建一时无法取胜,双方对峙起来。
王建一方面发展生产,一方面寻找时机吞并东川,几年后,时机果然来了。李茂贞和顾彦晖有了隔阂,顾彦晖竟然慌不择路地向王建求救来了,王建忙不迭地派兵出征,在打败李茂贞的军队后,顺便将东川的统治中心梓州(今四川三台)也占领了,顾彦晖被俘后自杀。西川和东川都到手了,王建的目的终于达到了。王建的军队战斗力很强,纪律严明,所向无敌,有意思的是他的军中还有很多隐语,比如剑叫做夺命龙,枪叫做肩二,弩叫百步王,箭叫飞郎,鼓叫圣牛儿,锣叫响八。
这时的中原地区正是朱温和李茂贞争夺控制唐昭宗的时候,朱温发兵围困凤翔,李茂贞挟持唐昭宗在凤翔城内抵抗。王建也趁机大捞好处,对朱温他痛斥李茂贞,对李茂贞他又鼓励他坚守,必要时他王建会出兵相助。事实上他却趁李茂贞无力他顾的有利时机把李茂贞的许多领地都占去了。等朱温撤退后,李茂贞也没法再收回了。王建向北得了些好处后,又乘人之危占领了东面荆南的四州。902年,荆南节度使死后内部发生战乱,王建便趁机出兵攻占了和东川相临的夔州(今重庆奉节东)、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庆忠县)和万州(今重庆万县),又大大扩充了领土。
第二年,唐朝廷封王建为蜀王,等于承认了他在两川的地位。朱温称帝的时候,派使者去见王建,想让他归附。王建没有答应,反而四处散发檄文讨伐朱温,其实也是做做样子,根本没有出兵。几个月后,在当年的九月,王建也学着朱温的样子在成都称帝,建国号蜀(后来曾改为汉)。为和以后孟知祥建立的后蜀区别,史称前蜀。
王建在称帝之后,也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蜀地下诏劝农桑,发展生产,命令官吏不得侵扰百姓,以使他们能安居乐业。政治上的成就来自于王建对文臣的重视和重用。他对于唐朝大臣的后代都予以重用,而且礼遇很重,属下有人提出这样有点过分,但王建却说:“你们这些人见过什么,当初我在禁军时,负责宫门守卫,见皇帝对待翰林学士的态度比一般人的朋友关系还要亲密,现在我对待文臣只是当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么说过分呢!”
因为礼遇文臣,所以对于他们的意见王建也经常听从。对于凤翔的态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属将们见李茂贞的力量削弱了许多,就极力主张趁机夺取,王建问节度判官冯涓,冯涓说:“用兵要慎重,不能任意地消耗国力,使民遭难。现在梁晋争雄,假如两家以后合为一处,发兵攻蜀,即使诸葛亮再生也不能阻挡。而凤翔是蜀地的屏障,不如与之和亲通婚,无事就务农练兵,坚守疆界,有事则静观其变,待机而动,这样可保万无一失。”王建听从了冯涓的意见,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后来冯涓还劝谏王建,罢去了一些重赋。当时其他人不敢说,冯涓就趁一次给王建祝寿的机会献颂表,表中先颂功德,然后再说百姓疾苦。王建看后赞叹道:“像君这样忠谏,功业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接着便下令减轻了赋税。
还有一次,王建登上兴义楼,有个和尚挖出一只眼珠献给王建,王建感动得下令供一万名僧人饭食相报。翰林学士张格阻止说:“小人无故自残,赦免他的罪过已经是宽恕了,不应该再这样重赏饭食,导致不良风俗泛滥。”王建听了醒悟过来,就收回了成命。凭借着内部安定,以及地势易守难攻,王建才能和后梁对峙,毫不示弱。后梁派使臣到前蜀,官文落款是“大梁入蜀之印”,将前蜀当夷狄等落后的少数民族对待,王建很生气。后来朱温被杀,王建派使臣去吊唁,在后梁办丧事的时候也不忘报当初的一箭之仇,王建的落款是“大蜀入梁之印”。
王建死时七十二岁,庙号高祖。他的儿子王宗衍继位,即前蜀后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