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8108804
《成型装药多模战斗部设计原理》共10章,系统地阐述了多模毁伤元的形成理论,重点讨论了多模毁伤元形成与侵彻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多模毁伤元形成的条件范围和仿真研究方法,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成型装药多模战斗部设计原理》图文并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一本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可供从事该领域科研、试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师生参考。
1.1 成型装药多模战斗部的概念
1.2 多模战斗部的结构与工作模式
1.3 多模战斗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多模战斗部发展趋势
第2章 成型装药多模毁伤元形成理论
2.1 定常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力学理论
2.2 准定常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力学理论(PER理论)
2.3 扩展的PER理论模型
2.3.1 药型罩的压垮参数
2.3.2 药型罩微元在轴线上的闭合参数
2.3.3 射流形成的临界条件
2.3.4 射流头部的速度参数
2.3.5 微元汇聚后射流在轴线上的运动参数
2.3.6 大锥角下Defoumeaux经验方程适用性验证及系数的计算
2.3.7 逆向环形起爆条件下锥形罩成型装药形成射流的计算
2.4 端面环形起爆球缺型药型罩形成EFP模型
2.4.1 EFP形成后稳定飞行速度
2.4.2 药型罩的压垮速度
2.4.3 微元受到的冲击压力
2.4.4 药型罩压垮角
2.4.5 药型罩微元有效装药量
2.4.6 压垮速度与药型罩法线之间的夹角
2.4.7 模型计算实例
2.5 弧锥结合罩形成EFP速度的工程算法
2.5.1 弧锥结合罩形成EFP速度的工程算法
2.5.2 装药长径比影响的修正系数
2.6 端面环起爆形成杆式射流影响因素分析
2.6.1 提高射流质量
2.6.2 减小射流速度梯度
第3章 起爆方式对多模毁伤元的影响
3.1 不同起爆方式下爆轰波的形成与传播
3.1.1 爆轰波C-J理论
3.1.2 爆轰波碰撞理论
3.2 点起爆和环起爆方式下爆轰压力分析
3.2.1 单点起爆
3.2.2 环起爆
3.2.3 理论与仿真的比较分析
3.3 起爆位置对多模毁伤元的影响
3.3.1 起爆点高度对多模毁伤元的影响
3.3.2 不同起爆位置对毁伤元形成的影响
3.4 点代环起爆点数的确定
3.5 多点同步起爆偏差的确定
3.5.1 起爆偏差的设定
3.5.2 起爆偏差的影响
3.5.3 起爆偏差的确定及试验对比
第4章 药型罩对多模毁伤元的影响
4.1 弧锥结合罩参数对多模毁伤元的影响
4.1.1 弧锥结合罩圆弧曲率半径的影响
4.1.2 弧锥结合罩锥角的影响
4.1.3 弧锥结合罩壁厚的影响
4.1.4 弧锥结合点位置对毁伤元成型的影响
4.2 球缺形罩参数对多模毁伤元的影响
4.2.1 药型罩圆弧曲率半径对毁伤元特性的影响
4.2.2 药型罩壁厚对侵彻体特性的影响
4.3 药型罩材料性能的影响
4.3.1 药型罩材料的选取
4.3.2 不同材料同结构药型罩对多模毁伤元形成的影响
4.3.3 不同材料同质量药型罩形成多模毁伤元的影响
4.3.4 试验结果
第5章 装药结构对多模毁伤元的影响
5.1 装药长径比对多模毁伤元成型的影响
5.1.1 有效装药高度分析
5.1.2 装药长径比对EFP成型的影响
5.1.3 装药长径比对杆式射流成型的影响
5.1.4 杆式射流成型仿真与试验对比
5.2 次口径装药对多模毁伤元成型的影响
5.2.1 次口径装药形成侵彻体的形态
5.2.2 同口径和次口径装药形成毁伤元对比分析
5.3 装药壳体对多模毁伤元成型的影响
5.3.1 带壳装药与裸装药的毁伤元形态比较
5.3.2 壳体厚度对多模毁伤的影响
5.3.3 壳体材料对毁伤元成型的影响
5.3.4 壳体厚度与装药口径匹配关系
5.4 装药性能对多模毁伤元成型的影Ⅱ向
第6章 多模毁伤元的形成条件
6.1 多模毁伤元形成的灰关联分析
6.1.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6.1.2 灰关联分析方法的步骤
6.1.3 多模毁伤元形成的灰关联分析
6.2 EFP、JPC两模毁伤元形成条件范围
6.3 JET、JPC两模毁伤元形成和转换
6.3.1 JET与JPC两模毁伤元形成的影响规律
6.3.2 JET和JPC两模毁伤元形成条件范围
第7章 偏心亚半球罩装药结构单点起爆多模毁伤元的形成与转换
7.1 单点起爆形成EFP和JPC的机理
7.1.1 罩顶点起爆形成EFP
7.1.2 装药端面中心起爆形成JPC
7.2 偏心亚半球罩多模毁伤元成型理论
7.2.1 偏心亚半球罩EFP毁伤元成型理论模型
7.2.2 偏心亚半球罩JPC毁伤元成型理论模型
7.3 偏心亚半球罩结构参数对多模毁伤元成型的影响
7.3.1 药型罩外圆弧曲率半径的影响
7.3.2 药型罩壁厚的影响
7.3.3 药型罩罩顶高的影响
第8章 MEFP的形成与控制方法
8.1 MEFP形成机理
8.2 隔栅对MEFP成型的影响
8.2.1 隔栅结构
8.2.2 单元格大小的影响
8.2.3 隔栅位置的影响
8.3 MEFP飞散角的控制
8.3.1 起爆点位置对飞散角的影响
8.3.2 隔栅曲率对发散角的影响
8.4 MEFP对靶板的侵彻
第9章 多模毁伤元侵彻威力
9.1 EFP、JPC对装甲钢板的侵彻
9.1.1 侵彻过程描述与基本假设
9.1.2 侵彻模型
9.1.3 α、β的确定
9.1.4 装药长径比对EFP侵彻半无限靶的影响
9.1.5 着角对EFP侵彻半无限靶的影响
9.2 JPC对混凝土介质的侵彻
9.2.1 JPC侵彻混凝土靶的过程
9.2.2 靶板阻力的确定
9.2.3 JPC对混凝土靶的侵彻模型
9.2.4 仿真、试验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
第10章 多模战斗部数值仿真方法
10.1 多模毁伤元的数值仿真方法概述
10.2 模型构建及影响分析
10.2.1 多模战斗部网格模型的建立方法
10.2.2 网格对多模毁伤元形成的仿真结果的影响
10.3 材料模型的选取
10.4 算法
10.4.1 ALE算法原理
10.4.2 基本方程及处理
10.5 多模战斗部数值仿真标定
10.6 正交设计方法在多模毁伤元仿真中的应用
10.6.1 正交设计法概述
10.6.2 多模毁伤元仿真的正交设计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多模毁伤元的形成机理、毁伤元的转换方法等多模战斗部的核心技术问题,是作者所在研究团队近10年研究工作的总结,其特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阐明了多模毁伤元形成理论,将扩展的PER理论应用于描述大锥角药型罩正向和逆向环起爆形成侵彻体的过程,给出了描述射流和杆式射流形成的理论模型以及基于动量守恒的EFP速度模型,奠定了多模战斗部设计的理论基础。
(2)系统地讨论了多模毁伤元形成的影响因素,从多点起爆爆轰波形成与控制出发,讨论了不同起爆方式、药型罩结构、装药结构对多模毁伤元形成的影响,得到了相关的影响规律。
(3)给出了多模毁伤元形成的条件范围,在大量的仿真和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形成EFP和JPC药型罩参数、装药参数与起爆位置的匹配关系,确定了各参数的取值范围,奠定了多模战斗部结构设计基础。
(4)建立了多模毁伤元侵彻的理论模型,引入弹靶分离的思想,建立了EFP和JPC侵彻半无限均质靶的理论模型和JPC对混凝土介质侵彻深度的计算模型,奠定多模战斗部毁伤威力评估的基础。
全书共分10章,第1、4、8章由李文彬撰写,第6、7、10章由王晓鸣撰写,第3、5、9章由李伟兵撰写,第2章由吴义锋撰写,全书由李文彬统稿。
本书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蒋建伟教授和门建兵副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作者所在团队研究生们为研究工作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是汪得功、樊菲、李慧子、陈忠勇、陈奎、周欢、吴有龙、张攀军等。另外,郭倩、朱建军、陈帅等同学为书稿的编辑做出了贡献。在书稿完成之际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