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84445
本书的写作基于以下的基本预设:侵权法上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的判断、不同要件或不同效果的判断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同时这些元素之间又存在互动性;侵权法与合同法的区分具有人为性,二者在现代化社会中更多表现出相互趋同的一面;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划分具有历史性,二者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多表现为相互借鉴的一面。
序一1
序二1
前言1
导论1
**章可预见性标准的基本理论及其检讨29
第二章可预见性标准对我国侵权因果关系认定的借鉴意义94
第三章因果关系认定中可预见性一般规则的建立145
第四章可预见性标准与因果关系中断190
第五章可预见性标准对责任承担的影响239
第六章可预见性标准的例外276
结语313
索引317
参考文献355
后记373
详目
详目
凡例1
序一1
序二1
前言1
导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状况
四、 研究方法
**章可预见性标准的基本理论及其检讨
**节可预见性的基本概念
一、 可预见性的概念
二、 可预见性判断的考量因素
三、 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可预见性区分的**重要性
第二节可预见性标准的基本功能及其比较
一、 可预见性的基本功能——过错(过失)与
近因(或责任限制)的标准
二、 过错认定与近因认定中可预见性标准的比较
三、 限制责任的过错(义务违反)规则与近因(责任范围)
规则的选择
第三节侵权法可预见性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 心理学分析——预见的心理学基础
二、 法社会学分析
三、 法哲学分析——以价值论为中心
四、 法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侵权法可预见性标准的历史沿革
一、 早期的可预见说
二、 直接结果说——对可预见说的反对
三、 修正的可预见说
四、 小结——可预见说与直接结果说的消长与融合
第五节侵权法与合同法可预见性标准的比较
一、 合同法可预见性标准概述
二、 侵权法与合同法可预见性标准的比较
第二章可预见性标准对我国侵权因果关系认定的借鉴意义
**节借鉴可预见性标准认定侵权因果关系的理由
一、 引言——大陆法传统国家对英美法的借鉴问题
二、 大陆法相当因果关系说对可预见性的考虑
——借鉴可预见性标准的可能性
三、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不足——借鉴可预见性
标准的必要性
四、 我国司法实践对可预见性标准的初步探索
五、 可预见性标准在因果关系认定中的优点
第二节借鉴可预见性标准认定侵权因果关系的制度框架
一、 制度模式选择
二、 适用范围——以归责原则为标准
第三章因果关系认定中可预见性一般规则的建立
**节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概念的界定
二、 预见性的事先判断与事后判断之争
第二节因果关系认定中可预见性的一般标准
一、 预见的主体
二、 预见的时间
三、 预见的对象
四、 预见的标准
第三节可预见性标准与政策考量
一、 法律政策概述
二、 可预见性标准与政策考量
第四节可预见性与其他标准的协同作用
一、 与直接结果说
二、 与风险说
三、 与法规目的说
四、 与实质因素说
五、 与盖然性说(含相当说)
六、 总结与建议
第四章可预见性标准与因果关系中断
**节作为中断因果关系标准的不可预见性
一、 可预见介入因素是否中断因果关系的不同观点
述评
二、 双重标准问题——介入因素的可预见性与合理性
第二节一般原则——介入因素与*终后果可预见性的
双重视角
一、 概述
二、 介入因素与*终后果的可预见性不一致问题的分析
第三节类型化分析——介入因素下可预见性标准的
具体适用
一、 第三人行为
二、 受害人行为
三、 自然事件
第四节初始严格责任人对可预见性介入因素所致后果的
责任
一、 美国法的态度——以《侵权法重述》为例
二、 我国法的态度
第五节我国法因果关系中断的处理模式及其重构
一、 重要类型的处理
二、 规范模式的重构
第五章可预见性标准对责任承担的影响
**节可预见性与侵权责任形态
一、 直接责任与替代责任下可预见性标准的适用
二、 单方责任与双方责任下可预见性标准的适用
三、 单独责任与数人责任下可预见性标准的适用
第二节可预见性与责任范围确定的一般步骤
一、 美国法上分析责任范围的“四步骤法”
二、 “四步骤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可预见性与责任分担
一、 预见者与第三人的责任分担
二、 预见者与受害人的责任分担
第四节我国法责任范围因果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其重构
一、 我国法责任范围因果关系的处理模式
二、 规范模式的重构——责任成立与责任范围
因果关系的通盘考虑
第六章可预见性标准的例外
**节蛋壳脑袋规则
一、 基本概念
二、 历史沿革
三、 理论基础
四、 适用对象
五、 我国选择
第二节纯粹经济损失
一、 基本概念
二、 基本解决思路
三、 可预见性标准适用与否
四、 我国选择
第三节其他例外情形
一、 非基于人身伤害的精神与情感伤痛
二、 人身关系损害
三、 产前伤害
结语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