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249732
1.1大众传媒中的体育新闻缘起
1.2交叉领域的新闻研究
1.2.1叙事学理论演变
1.2.2叙事学理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应用
1.2.3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体育报道研究
1.3研究方法的确立
1.4探寻新的新闻叙事分析维度
第2章体育报道中的叙述者与聚焦模式
2.1政治说教意图明显的叙事
2.1.1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体育传媒
2.1.2外显的叙述者与“透视内心”的聚焦方式
2.2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叙事
2.2.1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的体育传媒
2.2.2营造客观叙事效果的叙述者—聚焦者模式
2.2.3揭秘类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模式
2.3满足视觉享受的“看”的叙事
2.3.1政治和商业力量交织下的电视体育传媒
2.3.2双重叙事机制下的干预式叙述
2.3.3多重式内聚焦的立体叙述
2.4“流空间”里众人书写的叙事
2.4.1互联网体育传媒的成长与壮大
2.4.2“众声喧嚣”的复调叙事
第3章体育报道中的人物类型与人物刻画
3.1革命语境中成长的“英雄”
3.1.1程式化的“成长”叙事
3.1.2受“革命快感”驱使的神化英雄
3.2举国体制中树立的“典型”
3.2.1被集体主义话语“绑架”的政治样本
3.2.2承载强国梦想的精神符号
3.3光环笼罩中被消费的“明星”
3.3.1标榜个性的“超级偶像”
3.3.2“金牌战略”下的“失意人”
3.3.3“丑闻”中的另类争议人物
3.4非奥项目中享受运动的“追梦人”
3.4.1小人物的传奇故事
3.4.2追求品位的高消费人群
第4章体育报道中的叙事主题
4.1政治话语中的足球赛事
4.1.1阶级斗争思想主导下的革命叙事
4.1.2“友谊,比赛第二”的外交叙事
4.1.3民族主义:政治主题的另类表达
4.2回归专业话语的足球赛事报道
4.2.1为技术“正名”:从读者来信到学术探讨
4.2.2从塑造技术攻关典型到呼唤“技术流”
4.2.3摆脱国际赛事报道的两极叙事框架
4.2.4反思中国足球的发展路径
4.3处于资本漩涡中的足球报道
4.3.1鼓舞与抨击: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双重旋律
4.3.2审视足球与资本的关系
4.3.3充斥商业营销元素的足球世界杯报道
4.3.4打假、扫黑、反赌:足坛异常行为的瞭望者
4.4挖掘足球报道的文化内涵
4.4.1球迷:那一群为球痴狂的人
4.4.2国度与城市:足球栖息的场所
4.5足球报道中的娱乐狂欢
4.5.1文体不分家?频频现身的娱乐圈明星
4.5.2案例:皇马访华报道中的娱乐叙事
第5章体育报道中的叙事风格
5.1从俯视的“宣传体”走向平视的“报道体”
5.1.1“宣传体”的训导教化与非理性
5.1.2“报道体”的学理色彩与趣味旨趣
5.2从单向封闭的“口播体”走向双向交流的“对话体”
5.2.1从庄重到个性的听觉语言风格转变
5.2.2仪式感与目击式的历史见证
5.2.3取悦观众的娱乐与煽情叙事
5.2.4交流感与吸引“你”探索的叙事
5.3包容与混杂:网络体育报道的叙事乱象
5.3.1倾诉个人体验的“宣泄体”
5.3.2非线性叙事结构下的开放型叙事
5.3.3迎合男权文化的情色叙事
第6章六十六年中国体育的媒介镜像
6.1在传媒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厘清体育新闻史
6.2从建构到解构:体育报道话语变迁背后的意义解读
6.3从报道到叙事:新闻报道研究领域的路径选择
体育的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推动和民众的参与,也离不开传媒的报道。体育和中国大众传媒的结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伴随着大众化报刊的发展,体育报道开始在报纸中出现。1864年4月18日,上海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刊登的《日跑马单》,是有据可查的中国早的体育报道。1909年4月,中国早的体育刊物《体育界》由上海的中国体育学校体育界杂志社创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报刊界首先开启了体育报道。1950年7月1日,新中国份体育专业报道杂志《新体育》问世,1958年,《体育报》面世。70年代末,中国相继涌现出《足球》《体坛周报》《南方体育》等专业性体育报纸,综合类报纸也纷纷推出体育版,体育媒体的类型更加多样化。1995年1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开播,打破了报刊一统体育报道的局面,电视凭借其视听媒介的特性消解了赛事与观众的时空间隔,给观众更加直观、精彩的视觉享受。与此同时,一些资深的体育迷并不满足于报刊和广播电视带来的体育报道,他们借助当时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发布和传播消息。据陈彤回忆,新浪网初的人气积累与其前身的四通利方网站中的体育沙龙论坛不无联系,当时的网民在这个足球论坛中相互交流赛事消息和观赛感受,网站也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体育频道。互联网媒体的加入,使体育报道的阵营更加强大,组成更加多元。如今,体育已成为大众传媒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和体育之间已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说围绕体育运动的推进和发展已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链,传媒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新闻“是众多话语形式中的一种”,它“不是静态的、抽象的、系统的语言,而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语境中运用系统叙述与建构新闻事实的产物,即话语” 。在新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中,传媒在社会政治、文化语境的变迁中如何报道体育?这些新闻话语变化体现出体育报道领域中怎样的话语权力机制的变迁?本书试图解答这两个问题,并希望给学界和业界一定的启发。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体育的媒介镜像》从新闻叙事学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体育报道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和文本解析,获得了两个重要的学术线索:,提炼出其中叙事的变迁及其特点和规律;第二,勾勒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权力主体在体育报道领域对于“意义解释权”的博弈。
文摘二:媒体打造“超级偶像”的第二种手段是突出刻画人物鲜明的不可复制的个人特性。这个时期媒体刻画的体育人物类型不再像之前的“英雄”叙事和典型报道中的人物那样特性单一,行为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他们展现出作为“超级偶像”的特性,这是明星被视为“神祇”的魅力来源之一。作为在两个大满贯中夺得冠军的女子网球选手,李娜的成就有目共睹,媒体在关注她成就的同时,也放大了李娜特立独行的个性。无论是赛场上的怒吼,还是赛场外的冷脸,在超群的球技之外,李娜的媒体形象被塑造成一个体制的叛逆者。体育报道中大量引述李娜的言语以刻画她的“叛逆”。
焦点一——公开质疑举国体制:
你们这些领导和教练让我出成绩,不就是要升官发财、分房子吗?
这一年来,我的状态一直不是很好,而这都是国家队不完善的体制所造成的。
我打球不是为国家。
不要说我为国争光,我是为自己。
可能大部分人觉得运动员应该生活在一个框框里面,如果不在那个框里,就说叛逆啊,不服从组织啊。这对运动员和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不是一个好的推广。
焦点二——批评媒体,和记者叫板:
李婷和孙甜甜夺得奥运会双打冠军后,国家才开始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网球,然而网球这项运动在中国的电视上依然很少见到,他们更喜欢播的是“桌子上的网球”(乒乓球)。因为那才是“球”。
我打我的网球,关你啥事儿?
哎哟,央视终于关注网球了。央视不是每一次都放乒乓球、羽毛球吗?
2014年,李娜摘取澳网女单桂冠后在新闻发布会上激动地说:“我对得起我自己,对得起任何人。”这句话和李娜夺冠比赛的特写照片被《体坛周报》澳网特刊放置在头版,以显眼的大字号红色字体标注,并配以李娜的一句话:我眼中的失败,不是后一个到达终点的人,而是中途放弃的人……我用澳网奖杯实现了当初的承诺。三言两语勾勒出李娜倔强、执拗和坚韧的性格特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