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105930丛书名: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辉煌的象征,唐代的开元天宝时代,在中国人的记忆中,以“盛唐”之称永远载入史册。
《天宝十四载:盛世终结与李杨情变》,特别选择了这个年份作为叙论原点,将中国历***著名、*特殊的爱情故事,放在唐代广阔的人文、社会背景上予以重新解构再现。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本书是该丛书之一《天宝十四载(盛世终结与李杨情变)》。
引言 一、天生丽质难自弃 由寿王府到华清宫 婚姻伦理的混乱 道教的尊崇与繁荣 二、春从春游夜专夜 君王性格与盛世风俗 君王与妃子的爱情 放浪风流的士大夫 三、轻歌曼舞凝丝竹 作为艺术家的帝王 兄弟友爱与生命无常 从勤于国政到享受人生 君王难得的知音 音乐舞蹈繁荣的时代 政治与艺术的冲突 四、盛世希机与君王命运 盛世的危机 君臣的享乐与奢侈 士大夫与边塞风云 失意士人与野心将领 宰相与边半 五、后妃争宠与宫廷斗争 皇室诸王的宫廷地位 太子之位与权力斗争 与皇后等同的贵妃 六、九重城阙起烟尘 安史之乱与杨贵妃 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 李林甫的功过是非 安禄山的狡猾与伪装 杨国忠登上宰相之位 朝廷平叛战略的失误 悲怆的逃亡之路 重返长安与深宫怀旧 迫迁西内到孤独去世 七、蜀江水碧蜀山青 剑南的兴盛与繁华 成都与杨玉环的童年时代 杨国忠在蜀中的兴起 李亨北上与玄宗入蜀 八、李杨故事与盛世情结 君主沉溺声色与后妃命运 安史之乱是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结语 附录 后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无不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
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国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觅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辨理……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和深刻的历史反思(观点新或视角新),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
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插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
本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
本丛书第一辑推出10种,如依类相从取近者归纳的话,大略可以划分为三种范型:
一种是选择若干个体性人物为观照中心,从他们所处的世纪历史大屏幕上,用宏烛幽,凸现其活动轨迹,从异同得失里,以现代人清醒的理性观念,揭示其生成的“合理性”,给出社会一文化意义上的评析。如《流民皇帝:从刘邦到朱元璋》,说明这些崛起于困境中的弄潮儿,既提供了统军治国的独特经验,又证实了“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因果转换的矛盾统一关系。如《专制变奏曲:从吕后到慈禧》,自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的几个铁腕女人切入,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错综纷杂的人际关系的描述里,显现了专制集权政治在女性独尊时期的特殊形态。如《宿命错位:隋炀帝、李后主与宋徽宗放谈》,评述三个颇具争议却不失典型价值的亡国之君,进而阐释因为专制独裁体制所决定其悲剧命运的深层根源。
又一种是截取某一特定历史时段的大环境,借助某些重要事件作为审察契机和联结链条,剖析、描述相关王朝兴废盛衰的演变过程,在冷静缜密的理性眼光里,也渗透了唏嘘慨叹的深沉感性色彩。如《玄思风流:清谈名流与魏晋兴亡》,评论从传统儒生里生成的清谈名士的新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那种特具的双重性和不断嬗变。以充实丰富自己思想的与时共进的精神。如《天宝十四载:盛世终结与李杨情变》,特别选择了这个年份作为叙论原点,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特殊的爱情故事,放在唐代广阔的人文、社会背景上予以重新解构再现。如《秦淮旧梦:南明盛衰录》,述说名士名妓的悲欢离合中融入了一个朝代的兴亡史,而繁华事散,亲历当年遽变惨祸的故老孑遗终于作出认真的反思。如《落日辉煌:雍正王朝与康乾盛世》,强调仅得13年治绩的雍正帝,于康、乾之间承前启后,却独具不可或缺的重要转捩作用;并且分别以中国历史进程和世界近代的迅猛发展为参照系,多角度审视康乾盛世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气、学术、文艺等。
再一种是就某一历史时代的文学家群体为研究基点,结合其创作业绩,就相关的个人情怀气质、生活趣味,与周围总体环境、时代潮流、民风习俗等比照对析,以了解那蕴隐于其人其作背后的更深层的主流艺术精神、美学理想和人生价值取向。如《侠心剑胆:唐代诗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揭示作为时代精神的、被唐代诗人充分张扬出来的人性自觉意识、人格自尊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高举的理想主义旗帜,才是唐诗乃至唐文化之魂,是以后的任何封建王朝所永远不能企及也不可再造的。如《浅酌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指出时代环境决定了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精神双重性和人格分裂,词作为他们感情宣泄的中介,也相应决定了其独特的言情、娱乐功能及传播方式。如《粉墨功名: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由异族主宰、种族等级森严的大一统帝国里,元代曲家的思想心态十分矛盾复杂,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很独特,所以,元曲(杂剧和散曲)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情趣都与传统的文学迥异。
本丛书的目的是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们指出不足谬误之处,相共切商磋酌,那便是表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和感谢之情是不言自明的。
2008年仲春之月于济南玉函山房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辉煌的象征,唐代的开元天宝时代,在中国人的记忆中,以“盛唐”之称永远载入史册。
盛唐之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有着空前繁荣的经济,广阔的疆域,强大的军事力量,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富有进取精神的社会风气,以及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唐代的繁荣,除了民族大融合带来的整个社会雄强进取意识外,还具有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中国5000
年中温暖的气候,和具有广阔森林草原的良好生态环境。文学史家认为。唐代诗歌的高峰是与盛唐时代同时出现的;美学史家也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几乎所有的宗教与思想流派。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盛唐始为其学习的楷模和效法的榜样。总的说来,开元天宝时代是中国中古时代以后1000多年间的历代王朝不可企及的黄金时代,以及历史学家作历史比较的“本底”时代。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以“盛世”著称的时代,都是十分短暂。西汉的“文景之治”,约在40年左右;唐代的“开天盛世”,为43年左右;宋人所赞美的仁宗、英宗太平盛世,不过四五十年左右;而时间最长的清代“清乾盛世”,也只持续了百年左右。中国历史上盛世时间太短,从公元前221
年秦王朝统一中国起,在大约1200年的时间中,盛世仅仅占有约五分之一。
因此对盛世的怀念,成为历史学家、士大夫,甚至对历史了解不多的平民百姓的一种价值取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与“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的俗语,就是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不同表达。其实。这应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以与唐宋王朝存在时间大致相同的阿拉伯帝国而论,其经济文化与疆域所称为最繁荣辉煌的阿拔斯王朝鼎盛时代,即从哈伦哈里发到麦蒙哈里发,也不过同样只持续了半个世纪左右。唐代与阿拉伯帝国比较,在对外开放、吸收西方文化方面,在疆域辽阔方面相似;但由于阿拉伯帝国的主要领土在地中海的东岸和南岸,处于希腊、罗马、波斯与印度之间。自古为欧、亚、非的交通要道,所以阿拉伯文化中吸收了许多希腊、波斯、印度文化,得以迅速兴起和繁荣。而唐帝国则处于亚洲大陆的东端,与上述诸国之间有高山沙漠阻隔,在吸收异质文化的程度上,不如阿拉伯帝国。
王朝盛世,需要较长时期的社会安定,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繁荣。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与交融,以及统治集团的有远见和宽松的政策,所以其成也缓。而其破坏则并不需要更多的条件,同针挑土,败家如同水推沙。在社会的经济与文化遭到破坏后,历代王朝中也往往会出现所谓“中兴之主”,如汉宣帝、唐宪宗、宋孝宗、清穆宗等,但他们大多数是已远达不到盛世的高度,或者仅仅是回光返照而已。可见文化的积累与兴盛甚难,而其破坏与毁灭太易。
如果说对文化的破坏与毁灭是恶,但是,在历史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人类文明史却是由“恶”来揭开其层层幕布的。黑格尔说:
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马克思是赞同这一思想的。唐王朝建立100多年,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与文化积累,才出现了开元天宝盛世。但这个盛世仅仅持续了不到50年时间,就因为安史之乱而骤然终结。如果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王朝的衰落,除了强大外敌的骤然入侵外,往往表现于其基本制度的瓦解与崩坏。由此来看,历史上的战争和暴力的深层次作用,往往正是集中于对制度的破坏与重建。正如马克思针对美洲地理大发现和东方新航路的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时所说:
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虽然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分析16和17世纪的欧洲历史变迁的关键,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同样是适用的。开元天宝盛世的象征,是繁荣的经济与文化,但事实上,从开元时期起,从隋代开始直至唐代前期实行的各项基本制度,包括三省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唐王朝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失去效率和崩坏,急待改革与重建,成为影响唐帝国基础的严重问题。从开元时期起,唐代统治集团对上述各项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已经在开始进行,但在社会的上层,君主、大臣与士大夫很难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传统的;颁布严厉的法令,阻止户口的逃亡,实行大规模的括户等。这些调整也收到了一些效果,如在财政税收方面,地税与户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到天宝时期已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军事制度方面,到天宝初年,募兵制已经基本上取代了府兵制,边境地区的节度使也已普遍设立;从开元时期起,各种以节度使
采访使、盐铁使等为名的使职差遣制已经开始部分取代三省六部的行政职能。P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