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4358730
内容简介
刘文熙,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10月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武进;1959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专业航测专门化,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测绘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直至退休。
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铁道部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四川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
刘文熙教授长期从事测绘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实践工作,长期坚持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担任测量工程系系主任期间,加快推动了我校测绘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我校测绘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任职期间和退休以后,始终勤于思考和不断总结,坚持撰写和发表了大量有关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弘扬传承老唐山交大优良传统等方面的文章。作为刘文熙教授的学生,我有幸得到了他老人家的长期关怀与指导,现在再次系统阅读他所发表的这些文章,不禁感慨万千,深切地感受到了先生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奉献与传承。
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铁道部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四川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
刘文熙教授长期从事测绘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实践工作,长期坚持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担任测量工程系系主任期间,加快推动了我校测绘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我校测绘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任职期间和退休以后,始终勤于思考和不断总结,坚持撰写和发表了大量有关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弘扬传承老唐山交大优良传统等方面的文章。作为刘文熙教授的学生,我有幸得到了他老人家的长期关怀与指导,现在再次系统阅读他所发表的这些文章,不禁感慨万千,深切地感受到了先生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奉献与传承。
目 录
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对铁路测绘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一些看法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本科教育
对一般工科院校中测绘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刍议
参加测绘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会议的体会
努力振兴和发展测绘教育
祝贺与期望
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良好环境
适应学科发展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
关于测绘学科博士生培养和修订专业目录有关问题的认识与建议
现代地理信息产业与现代测绘科技人才
保证基本要求一致各校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与感受
强化基础性教学建设保持教学质量的稳步与持续提高
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有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学风建设从老师做起
从我校走出了三位测绘学界的大师
对铁路测绘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一些看法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本科教育
对一般工科院校中测绘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刍议
参加测绘学科专业目录修订会议的体会
努力振兴和发展测绘教育
祝贺与期望
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良好环境
适应学科发展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
关于测绘学科博士生培养和修订专业目录有关问题的认识与建议
现代地理信息产业与现代测绘科技人才
保证基本要求一致各校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与感受
强化基础性教学建设保持教学质量的稳步与持续提高
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有关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学风建设从老师做起
从我校走出了三位测绘学界的大师
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
重视临近学科联系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自身发展
数字摄影测量——摄影测量发展的新阶段
对“3S”集成技术的一些认识
关于建立我国以“3S”集成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
若干思考
我国铁路航测遥感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数字地球——知识经济的基石
喜看我校测绘学科的良好发展势头
地理信息系统——新兴的高技术信息产业
从测绘学到空间信息学
由小到大由弱渐强
热切地期望
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调研报告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
回忆文章
悼念罗河教授学习罗河教授
严谨创新爱国献身
王之卓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回忆罗河教授治学与教书育人的风格
治学的榜样做人的楷模
弘扬和传承罗河教授的可贵精神
严谨校风当薪火相传
心系铁路矢志报国
呕心沥血无私奏献
深切缅怀段立华老师
罗河教授治学思想与治学精神之我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回眸岁月感悟人生
后记
在线试读
《刘文熙教授文集》: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向着多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各学科间横向渗透、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学科由它的中心走向边缘,形成不同学科间相交界内的边缘科学,这些边缘科学有时却有强大的生命力,似乎存在一种‘边缘效应’,迫使人们不断努力去开拓占领和扩大自己知识结构的边缘”。因此,传统的、狭隘的那种学科定义和界限正在受到冲击和挑战。
现在科学技术的这种“综合化”发展,同样在测绘科学中也表现得很明显。就测绘学科本身来说,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促进和需求,也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已使其成为一门需要借助近代数学、物理学、地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遥感技术和激光技术,并适时采集空间的、地面的、地下的、水面的、水下的几何和物理以及人为的原始信息,然后进行科学处理的综合学科。现在测绘学科的各个分支,如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学、地图制图学、测绘仪器学和海洋测绘学等在完成本学科综合任务方面,其界限和分工已经渐渐模糊,而且其中任何单一的分支学科都无法完成这一信息科学任务。再从测绘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今后大地测量的发展方向是为地学研究、空间技术和国防建设服务。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的相关性越来越密,大地测量不仅为地球动力学提供科学数据,而且要结合地球动力学进行科学研究。摄影测量学的一个分支——近影摄影测量,用于考古、生物医学、交通事故、建筑变形、原子核研究、体育运动、弹道轨迹、材料科学等,也不该仅限于提供数据资料”。工程测量学中的测量涉及建筑物的形变,工业构件的受力变形,滑坡、泥石流病害地区的检测等,显然也不能满足于仅提供形变点、场的信息,而应参与变形模型和引起变形原因的分析。对于遥感资料的应用,当然就更不应该停留在提供静态的或动态的几何数据方面,而要深入到地学、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总之,“应该进入到那些有关学科领域的边缘,才能获得更大的发挥。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跨学科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解决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
测绘学科本身尽管有若干分支学科(专业),但它们之间彼此相关,现代科学技术已将它们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难以严格区别,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基础理论、欲解决的问题本质一样,仅仅是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尽相同。
但是,由于人们长期受到那种“科学分化”规律的影响,再加之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学习苏联的做法,即特别突出地强调了“专业教育”,使得专业越分越细,以致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越窄越能对口”“越深越能适应需要”。多年来,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仅只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某些知识,对本学科内原属同行的临近专业及相关之间的关系了解甚少,更不必说了解“边缘学科”了。因此,为了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至少是调整一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加强横向联系,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并适当设置一些新型边缘学科、专业,应该说已是势在必行了。
……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向着多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各学科间横向渗透、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学科由它的中心走向边缘,形成不同学科间相交界内的边缘科学,这些边缘科学有时却有强大的生命力,似乎存在一种‘边缘效应’,迫使人们不断努力去开拓占领和扩大自己知识结构的边缘”。因此,传统的、狭隘的那种学科定义和界限正在受到冲击和挑战。
现在科学技术的这种“综合化”发展,同样在测绘科学中也表现得很明显。就测绘学科本身来说,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促进和需求,也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已使其成为一门需要借助近代数学、物理学、地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遥感技术和激光技术,并适时采集空间的、地面的、地下的、水面的、水下的几何和物理以及人为的原始信息,然后进行科学处理的综合学科。现在测绘学科的各个分支,如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学、地图制图学、测绘仪器学和海洋测绘学等在完成本学科综合任务方面,其界限和分工已经渐渐模糊,而且其中任何单一的分支学科都无法完成这一信息科学任务。再从测绘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今后大地测量的发展方向是为地学研究、空间技术和国防建设服务。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的相关性越来越密,大地测量不仅为地球动力学提供科学数据,而且要结合地球动力学进行科学研究。摄影测量学的一个分支——近影摄影测量,用于考古、生物医学、交通事故、建筑变形、原子核研究、体育运动、弹道轨迹、材料科学等,也不该仅限于提供数据资料”。工程测量学中的测量涉及建筑物的形变,工业构件的受力变形,滑坡、泥石流病害地区的检测等,显然也不能满足于仅提供形变点、场的信息,而应参与变形模型和引起变形原因的分析。对于遥感资料的应用,当然就更不应该停留在提供静态的或动态的几何数据方面,而要深入到地学、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总之,“应该进入到那些有关学科领域的边缘,才能获得更大的发挥。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跨学科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解决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
测绘学科本身尽管有若干分支学科(专业),但它们之间彼此相关,现代科学技术已将它们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难以严格区别,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基础理论、欲解决的问题本质一样,仅仅是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尽相同。
但是,由于人们长期受到那种“科学分化”规律的影响,再加之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学习苏联的做法,即特别突出地强调了“专业教育”,使得专业越分越细,以致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越窄越能对口”“越深越能适应需要”。多年来,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仅只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某些知识,对本学科内原属同行的临近专业及相关之间的关系了解甚少,更不必说了解“边缘学科”了。因此,为了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至少是调整一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加强横向联系,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并适当设置一些新型边缘学科、专业,应该说已是势在必行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