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55179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精彩地分析了当代社会影像的使用和滥用。从家庭相册到facebook,从政治竞选到大众影视,从照相机拍照宣传到photoshop制作,作者揭示了影像如何使真实的个人和pose、真实的事件和虚假的媒体事件、新闻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愈益模糊。新技术使得影像的捕捉、操控和发布比以前要便捷得,但也给“真实”这一价值标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使是在photo op时代,我们仍旧希望寻求到真实的图像,希望能够信任摄像机提供给我们的对真实生活的承诺。
目 录
致谢
中文版序一:公正的图像 迈克尔?桑德尔
中文版序二:﹃眼见并非为实﹄ 陶东风
章 完美图像
摄影:纪实文本,还是美化工具
尽情拍吧
掌控图像
汤罐头和虚构新闻
记忆,意义和数码记录
第二章 神话图像与电影英雄
神话图像与电影英雄
经典孤胆英雄
法律与秩序:独行侠警探
军事英雄
越战后的爱国主义英雄:当总统成为独行侠
超级英雄与动作英雄:凡人与超人
动作英雄
市民英雄:平凡人也可梦想成真
恐怖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英雄
第三章 人物与造型
生命定格
偷走灵魂
第四章 曝光的图像
对摆拍机会的拍摄
这不是一条孤独的轨迹:镜头中的摄影师
镜头中的电视
进入镜头的复活节兔子和其他角色
给照片拍照
作为表演的照片
失败的图片:装裱瑕疵
自我变形
电影中的电视
结 论 摆拍的时代
摆拍政治
失败的摆拍和对出洋相的津津乐道
抹黑对手的正反方意见
经软件修饰过的摆拍
传播你自己
什么是真实,什么不是
姿态中有真实么
言词为何重要
日常生活的影像
中文版序一:公正的图像 迈克尔?桑德尔
中文版序二:﹃眼见并非为实﹄ 陶东风
章 完美图像
摄影:纪实文本,还是美化工具
尽情拍吧
掌控图像
汤罐头和虚构新闻
记忆,意义和数码记录
第二章 神话图像与电影英雄
神话图像与电影英雄
经典孤胆英雄
法律与秩序:独行侠警探
军事英雄
越战后的爱国主义英雄:当总统成为独行侠
超级英雄与动作英雄:凡人与超人
动作英雄
市民英雄:平凡人也可梦想成真
恐怖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英雄
第三章 人物与造型
生命定格
偷走灵魂
第四章 曝光的图像
对摆拍机会的拍摄
这不是一条孤独的轨迹:镜头中的摄影师
镜头中的电视
进入镜头的复活节兔子和其他角色
给照片拍照
作为表演的照片
失败的图片:装裱瑕疵
自我变形
电影中的电视
结 论 摆拍的时代
摆拍政治
失败的摆拍和对出洋相的津津乐道
抹黑对手的正反方意见
经软件修饰过的摆拍
传播你自己
什么是真实,什么不是
姿态中有真实么
言词为何重要
日常生活的影像
在线试读
美国总统竞选中的图像战争
随着摄影、电影、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创造影像的大众形式,影像制作初带给人的期许和悖论都在不断冲击着美国文化。考虑到影像在大众民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其悖论的政治重要性不断加强。特威德“老板”只能发几句那些“该死的图画”的牢骚,而他的后继者已经采取老练的媒体策略来掌控图像了。
至少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开始,政治顾问就告诫政治家:外在表现比事实本相更需要操心。“人人都能看见你表现得怎样,”马基雅维利写道,“但是只有很少人有亲身经历知道你的真实情况。”450年之后,美国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争夺电视影像控制权的竞赛。
美国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因出现了库尔德难民遭遗弃受伤害的景象而失去光彩变得暗淡,连环漫画《杜恩斯伯里》(Doonesbury)有一则就描绘了老布什总统政治上的尴尬处境。“所以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完美的小小胜利怎么了?”总统问道。他的助理回答说:“我们失去了对图像的控制,总统先生……战争期间,我们杀了十万伊拉克人,但因为我们控制住了媒体,所以没人看见尸体。可这次的库尔德人,情况不一样了,每一次孩童的葬礼都会成为晚间新闻……恐怕我们得咬咬牙挺过这一阵了。至少要等到图像控制权回到咱们这边。”
当美军登陆索马里的海滩,给这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带来食品和救援物资之时,他们准备好要迎接黑夜里叛军枪手的狙击火力,但是,真正迎接他们的却是美国媒体簇拥的强光灯和电视摄像机。他们就像踏进了某个电影场景。有一则政治漫画幽默地呈现了这种从生活状态切到出镜状态的无缝转换:一位中队长冲上海滩一边朝他的弟兄们喊着,“希金斯,你接受采访!约翰逊,你负责摆拍出镜!剩下的弟兄们,朝那些镜头挥手!”
而在海湾战争之前几年“伊朗门”听证会期间——奥利弗·诺斯(OliverNorth)因此事闻名全国——民主党就学到了什么叫作“失去对图像的控制”。听证会在电视上转播那会儿,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正在华盛顿。他和几位民主党议员一起观看了转播,并讲解镜头视角,给他们上了一课。“看这里”,斯皮尔伯格说着关小了电视声音,把议员们的注意力引向屏幕上的诺斯。“对准诺斯的镜头是从下往上拍的,大约在他眼睛下方四英寸朝上拍。这是他们在西部片里拍加利·库柏(GaryCooper)的方式,比如《正午》(HighNoon)中,为了让他看起来像个英雄。”镜头摇向质询诺斯的委员会成员时,斯皮尔伯格指出,光线是偏昏暗的。这样,从稍远处看过去,他们看着有点阴险。斯皮尔伯格对那几位民主党人说:“奥利弗·诺斯说什么都无关紧要了。他已经赢了,因为(电视上)他看起来像个英雄而其他人都像反派。”这一认识惊到了议员。他们清楚他们不能改变镜头的角度而免受指责。有位民主党议员说:“我们知道我们有麻烦了。”
就在此后没多久,要举行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提名人罗伯特·伯克(RobertBork)的提名听证会,民主党吸取了教训。这一次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场景布置和舞台技巧。电视摄像机要直视那位保守派提名人,而不是从委员会坐席朝上仰拍他。要避免英雄化的镜头视角。一位民主党政治顾问说:“这一次,我们要确保公平竞争。”[2]尽管后是意识形态和宪法上的争议起了决定作用,但伯克在电视上的形象的确看着有点糟,他后未获任命。
控制影像之争在总统竞选中往往表现得为生动清晰。1988年美国总统选举时,电视媒体对苍白空洞了无生趣的政治话语忍耐力几乎到了极限。关于总统候选人的一条原声摘要或一组不间断讲话的平均长度,从1968年总统选举的42.3秒降到了1988年的9.8秒,并继续在之后的总统选举中徘徊在9秒左右。1968年时长40秒甚至更长的原声摘要占到一半,1988年这个比例不到1%。实际上,1968年候选人在晚间新闻不间断地讲超过1分钟是很平常的(21%的原声摘要都是如此);而在1988年,这从未发生过。
1968年风格的总统选举报道不仅能让候选人,还能让党派成员和跨越整个政治光谱的各种拥护者倡导者说出自己的心声,在晚间新闻发展一种良性政治论辩。卢·史密斯(LouSmith)是来自沃茨(Watts)的黑人活动家,在NBC一口气说了几乎有两分钟。另一电视台的新闻播放了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RichardDaley)超过两分钟的不间断发言,他抨击了媒体对民主党代表大会场外骚乱的报道。而在1988年,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GeorgeBush)和民主党候选人迈克尔·杜卡基斯(MichaelDukakis)有时一周的原声摘要加起来,也要比1968年的卢·史密斯或理查德·戴利一晚上说的还少。
电视媒体对政治发言越来越不耐烦,这一现象提出了关于电视时代的民主前景的问题:当政治话语弱化为原声摘要、俏皮话和视觉冲击,民主变成了什么呢?电视在多大程度上需为此变化负责?
从1960年肯尼迪—尼克松首次电视辩论开始,电视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次出现在晚间新闻的,是1968年尼克松的竞选活动。随着政治党派的衰落和精通媒体之术的政治顾问的兴起,总统选举变得越来越善于通过视觉影像传递信息:不仅通过传统的政治宣传广告,还出现了精心编排的媒体事件。到里根的时候,演员成了总统,他的媒体顾问迈克尔·迪弗(MichaelDeaver)运用视频画面的技术更是炉火纯青。
政治人物精通电视影像之术,对电视新闻来说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挑战。诱惑是,有图像可供展示。电视台不仅播他们为竞选策划的媒体事件,也播他们的政治宣传广告。醒目的宣传片会反复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贯穿整个竞选期。与此同时,电视台又试图保持自身的客观性:通过揭示他们所播图像的虚伪性,呼吁观众长久关注图像背后的蓄意设计。
但因为专注于影像,电视新闻其实经常忘记事实。无论图像是来自媒体事件还是宣传广告,电视台都把它们当新闻来报,很少会指正其中的歪曲以正视听。已获证明的是,仅仅提醒观众警惕电视图像的建构无法取代事实校正(factcorrection),无法回到现实。
一种肤浅的“平衡”用来衡量公平与否:一半时间异议媒体事件,一半时间质疑宣传广告。电视台不是用事实、用候选人对紧要议题的言论实录来对照检验影像,而是简单地把看法一分为二,把一帧帧设计出来的虚伪影像并排罗列。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警员们握手拍照,民主党候选人杜卡基斯也和警察握手拍照。唯独候选人关于犯罪活动的真实观点不必出现在报道中。
当然,在意影像的报道并非1988年电视新闻中仅有的一种政治报道。也有一些有分量的“事实校正”片段——尤其是紧盯着总统辩论的——是令人赞赏的例外。但总体上,电视新闻转向自知自觉地关注影像制造,是1988年新闻报道的基调,并界定了政治和新闻界之间一种新型的复杂关系
追逐影像的新闻报道和依赖媒体的竞选活动,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引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也是政治在电视和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深刻的危机:客观性的丧失——不是指是否具有偏见,而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再也触摸不到客观事实。这种危险会使政治人物和新闻媒体陷入这样的怪圈:把政治的本质内容远远抛开,把表象当作真实,把感受当作事实,把虚伪的当作实在的,把影像当作实体。
考虑到政治和大众文化领域都如此关注影像制造,那么政治人物想凭借对媒体的掌控来突显自身威信也就不奇怪了。早在1992年初期选举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在某期《时代》周刊上有张照片,穿着牛仔裤的他坐在地板上,正观看电视屏幕上播放他的一则竞选广告的录像带。他手中拿着遥控器,似乎佐证了《时代》对他的形容:“自身形象的掌管人”。
1988年选举期间,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丹·奎尔(DanQuayle)迟迟才开始掌控自身形象。当媒体纷纷把他描述为一名“高度管理式的”候选人时,奎尔明确回应,他认同影像制造是政治现实的要素这一观点。他没有拒斥“印象管理”这一概念,而是宣称自己独立于公关经理,公开表决心要做自己的公关顾问和舆论导向专家:“关于所谓公共顾问的事,部分属实。但那以后不会再发生了,因为我将自己来做公关……我就是‘公关达人(DoctorSpin)’,我希望大家都来报道这一点。”
一位政治人物会这么发言,看起来挺奇怪的,不过想到这点也就没那么奇怪了:在一个相当关注媒体的环境中,所谓真实可靠,也就是能自己掌控自己的表演行为。1988年的选举造势临近尾声,杜卡基斯还想为自己的政治时运努把力,标榜自己是自身形象的主人。这一努力很好地表现在一则宣传广告中:片中杜卡基斯站在一台电视机旁——电视中正在播他的对手老布什的宣传片,布什在片中播放(并嘲笑了)杜卡基斯驾驶坦克的片段,还攻击他在国防方面的观点——杜卡基斯突然关掉了电视,说道:“我受够了。在我25年的公关生涯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内容。乔治·布什的负面广告歪曲我的原话,满口谎言,而他自己对此很清楚……”
杜卡基斯这则宣传片作为引用出现在晚间新闻里,这恰好表现了一种非常典型的现代意象,即对矫饰的矫饰的矫饰(artificeuponartificeuponartifice):电视新闻报道了杜卡基斯的一则宣传片中含有布什的宣传片,布什的片中又提到了杜卡基斯的媒体事件。在这个由影像之影像支配的政治世界,用关掉电视的魄力来刻画候选人的威信力,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到了2004年的总统选举,争夺影像控制权的斗争已从电视圈蔓延到互联网。初选阶段,民主党当时的领先者霍华德·迪恩(HowardDean)有效利用了互联网来募集经费和团结基层民众。然而,一段电视影像颠覆了他擅用互联网而积累的优势。迪恩在爱荷华州的初选中位列第三,当他向支持者发表热烈的演讲时忽然音调越来越高变成了大喊大叫,之后这段视频被不断反复播放,迪恩的竞选毁于一旦。它后来被称为迪恩的“我有一次尖叫”表演,是一种失败的形象和视觉隐喻,效力堪比杜卡基斯1988年驾驶坦克,以及埃德蒙·马斯基(EdmundMuskie)1972年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流下眼泪。
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一段手机视频传到网上并被电视台反复播放,标志着那场大选的转折点之一。奥巴马的共和党对手米特·罗姆尼(MittRomney)一直在竞选中声称自己将带领美国人民实现经济复苏。但有人偷拍到一段他在私人晚宴上和富翁赞助人的对话,他说他(罗姆尼)并不关心47%的选民,因为他们怎样都不会投票给他,这部分人不纳税还总自认为是“受害者”。当这段视频像病毒般扩散开来时,罗姆尼解释说这段话并不能反映他的真正立场。然而伤害已经造成了。罗姆尼看起来像一个精英派候选人,既不了解也不关心普通美国人。与此同时,这段视频还加强巩固了奥巴马的论点:当选总统后他将继续捍卫全体人民的利益,更有力地领导国家走向经济复苏。
转向摆拍机会(photo-op)风格的新闻报道——初发生在电视台,然后是报纸和网络——是为了避免受竞选运动的操纵,从政客手中夺回影像控制权。不过这也反映了一种文化倾向的浮现,这一倾向早先曾在艺术和摄影中有过表现:努力把注意力引向——仅把影像作为影像、作为伪装、作为建构行为看待(这种努力在美国摄影初一百年大部分时间里并未出现)。
……
随着摄影、电影、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创造影像的大众形式,影像制作初带给人的期许和悖论都在不断冲击着美国文化。考虑到影像在大众民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其悖论的政治重要性不断加强。特威德“老板”只能发几句那些“该死的图画”的牢骚,而他的后继者已经采取老练的媒体策略来掌控图像了。
至少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开始,政治顾问就告诫政治家:外在表现比事实本相更需要操心。“人人都能看见你表现得怎样,”马基雅维利写道,“但是只有很少人有亲身经历知道你的真实情况。”450年之后,美国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争夺电视影像控制权的竞赛。
美国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因出现了库尔德难民遭遗弃受伤害的景象而失去光彩变得暗淡,连环漫画《杜恩斯伯里》(Doonesbury)有一则就描绘了老布什总统政治上的尴尬处境。“所以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完美的小小胜利怎么了?”总统问道。他的助理回答说:“我们失去了对图像的控制,总统先生……战争期间,我们杀了十万伊拉克人,但因为我们控制住了媒体,所以没人看见尸体。可这次的库尔德人,情况不一样了,每一次孩童的葬礼都会成为晚间新闻……恐怕我们得咬咬牙挺过这一阵了。至少要等到图像控制权回到咱们这边。”
当美军登陆索马里的海滩,给这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带来食品和救援物资之时,他们准备好要迎接黑夜里叛军枪手的狙击火力,但是,真正迎接他们的却是美国媒体簇拥的强光灯和电视摄像机。他们就像踏进了某个电影场景。有一则政治漫画幽默地呈现了这种从生活状态切到出镜状态的无缝转换:一位中队长冲上海滩一边朝他的弟兄们喊着,“希金斯,你接受采访!约翰逊,你负责摆拍出镜!剩下的弟兄们,朝那些镜头挥手!”
而在海湾战争之前几年“伊朗门”听证会期间——奥利弗·诺斯(OliverNorth)因此事闻名全国——民主党就学到了什么叫作“失去对图像的控制”。听证会在电视上转播那会儿,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正在华盛顿。他和几位民主党议员一起观看了转播,并讲解镜头视角,给他们上了一课。“看这里”,斯皮尔伯格说着关小了电视声音,把议员们的注意力引向屏幕上的诺斯。“对准诺斯的镜头是从下往上拍的,大约在他眼睛下方四英寸朝上拍。这是他们在西部片里拍加利·库柏(GaryCooper)的方式,比如《正午》(HighNoon)中,为了让他看起来像个英雄。”镜头摇向质询诺斯的委员会成员时,斯皮尔伯格指出,光线是偏昏暗的。这样,从稍远处看过去,他们看着有点阴险。斯皮尔伯格对那几位民主党人说:“奥利弗·诺斯说什么都无关紧要了。他已经赢了,因为(电视上)他看起来像个英雄而其他人都像反派。”这一认识惊到了议员。他们清楚他们不能改变镜头的角度而免受指责。有位民主党议员说:“我们知道我们有麻烦了。”
就在此后没多久,要举行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提名人罗伯特·伯克(RobertBork)的提名听证会,民主党吸取了教训。这一次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场景布置和舞台技巧。电视摄像机要直视那位保守派提名人,而不是从委员会坐席朝上仰拍他。要避免英雄化的镜头视角。一位民主党政治顾问说:“这一次,我们要确保公平竞争。”[2]尽管后是意识形态和宪法上的争议起了决定作用,但伯克在电视上的形象的确看着有点糟,他后未获任命。
控制影像之争在总统竞选中往往表现得为生动清晰。1988年美国总统选举时,电视媒体对苍白空洞了无生趣的政治话语忍耐力几乎到了极限。关于总统候选人的一条原声摘要或一组不间断讲话的平均长度,从1968年总统选举的42.3秒降到了1988年的9.8秒,并继续在之后的总统选举中徘徊在9秒左右。1968年时长40秒甚至更长的原声摘要占到一半,1988年这个比例不到1%。实际上,1968年候选人在晚间新闻不间断地讲超过1分钟是很平常的(21%的原声摘要都是如此);而在1988年,这从未发生过。
1968年风格的总统选举报道不仅能让候选人,还能让党派成员和跨越整个政治光谱的各种拥护者倡导者说出自己的心声,在晚间新闻发展一种良性政治论辩。卢·史密斯(LouSmith)是来自沃茨(Watts)的黑人活动家,在NBC一口气说了几乎有两分钟。另一电视台的新闻播放了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RichardDaley)超过两分钟的不间断发言,他抨击了媒体对民主党代表大会场外骚乱的报道。而在1988年,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GeorgeBush)和民主党候选人迈克尔·杜卡基斯(MichaelDukakis)有时一周的原声摘要加起来,也要比1968年的卢·史密斯或理查德·戴利一晚上说的还少。
电视媒体对政治发言越来越不耐烦,这一现象提出了关于电视时代的民主前景的问题:当政治话语弱化为原声摘要、俏皮话和视觉冲击,民主变成了什么呢?电视在多大程度上需为此变化负责?
从1960年肯尼迪—尼克松首次电视辩论开始,电视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次出现在晚间新闻的,是1968年尼克松的竞选活动。随着政治党派的衰落和精通媒体之术的政治顾问的兴起,总统选举变得越来越善于通过视觉影像传递信息:不仅通过传统的政治宣传广告,还出现了精心编排的媒体事件。到里根的时候,演员成了总统,他的媒体顾问迈克尔·迪弗(MichaelDeaver)运用视频画面的技术更是炉火纯青。
政治人物精通电视影像之术,对电视新闻来说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挑战。诱惑是,有图像可供展示。电视台不仅播他们为竞选策划的媒体事件,也播他们的政治宣传广告。醒目的宣传片会反复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贯穿整个竞选期。与此同时,电视台又试图保持自身的客观性:通过揭示他们所播图像的虚伪性,呼吁观众长久关注图像背后的蓄意设计。
但因为专注于影像,电视新闻其实经常忘记事实。无论图像是来自媒体事件还是宣传广告,电视台都把它们当新闻来报,很少会指正其中的歪曲以正视听。已获证明的是,仅仅提醒观众警惕电视图像的建构无法取代事实校正(factcorrection),无法回到现实。
一种肤浅的“平衡”用来衡量公平与否:一半时间异议媒体事件,一半时间质疑宣传广告。电视台不是用事实、用候选人对紧要议题的言论实录来对照检验影像,而是简单地把看法一分为二,把一帧帧设计出来的虚伪影像并排罗列。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警员们握手拍照,民主党候选人杜卡基斯也和警察握手拍照。唯独候选人关于犯罪活动的真实观点不必出现在报道中。
当然,在意影像的报道并非1988年电视新闻中仅有的一种政治报道。也有一些有分量的“事实校正”片段——尤其是紧盯着总统辩论的——是令人赞赏的例外。但总体上,电视新闻转向自知自觉地关注影像制造,是1988年新闻报道的基调,并界定了政治和新闻界之间一种新型的复杂关系
追逐影像的新闻报道和依赖媒体的竞选活动,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引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也是政治在电视和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深刻的危机:客观性的丧失——不是指是否具有偏见,而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再也触摸不到客观事实。这种危险会使政治人物和新闻媒体陷入这样的怪圈:把政治的本质内容远远抛开,把表象当作真实,把感受当作事实,把虚伪的当作实在的,把影像当作实体。
考虑到政治和大众文化领域都如此关注影像制造,那么政治人物想凭借对媒体的掌控来突显自身威信也就不奇怪了。早在1992年初期选举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在某期《时代》周刊上有张照片,穿着牛仔裤的他坐在地板上,正观看电视屏幕上播放他的一则竞选广告的录像带。他手中拿着遥控器,似乎佐证了《时代》对他的形容:“自身形象的掌管人”。
1988年选举期间,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丹·奎尔(DanQuayle)迟迟才开始掌控自身形象。当媒体纷纷把他描述为一名“高度管理式的”候选人时,奎尔明确回应,他认同影像制造是政治现实的要素这一观点。他没有拒斥“印象管理”这一概念,而是宣称自己独立于公关经理,公开表决心要做自己的公关顾问和舆论导向专家:“关于所谓公共顾问的事,部分属实。但那以后不会再发生了,因为我将自己来做公关……我就是‘公关达人(DoctorSpin)’,我希望大家都来报道这一点。”
一位政治人物会这么发言,看起来挺奇怪的,不过想到这点也就没那么奇怪了:在一个相当关注媒体的环境中,所谓真实可靠,也就是能自己掌控自己的表演行为。1988年的选举造势临近尾声,杜卡基斯还想为自己的政治时运努把力,标榜自己是自身形象的主人。这一努力很好地表现在一则宣传广告中:片中杜卡基斯站在一台电视机旁——电视中正在播他的对手老布什的宣传片,布什在片中播放(并嘲笑了)杜卡基斯驾驶坦克的片段,还攻击他在国防方面的观点——杜卡基斯突然关掉了电视,说道:“我受够了。在我25年的公关生涯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内容。乔治·布什的负面广告歪曲我的原话,满口谎言,而他自己对此很清楚……”
杜卡基斯这则宣传片作为引用出现在晚间新闻里,这恰好表现了一种非常典型的现代意象,即对矫饰的矫饰的矫饰(artificeuponartificeuponartifice):电视新闻报道了杜卡基斯的一则宣传片中含有布什的宣传片,布什的片中又提到了杜卡基斯的媒体事件。在这个由影像之影像支配的政治世界,用关掉电视的魄力来刻画候选人的威信力,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到了2004年的总统选举,争夺影像控制权的斗争已从电视圈蔓延到互联网。初选阶段,民主党当时的领先者霍华德·迪恩(HowardDean)有效利用了互联网来募集经费和团结基层民众。然而,一段电视影像颠覆了他擅用互联网而积累的优势。迪恩在爱荷华州的初选中位列第三,当他向支持者发表热烈的演讲时忽然音调越来越高变成了大喊大叫,之后这段视频被不断反复播放,迪恩的竞选毁于一旦。它后来被称为迪恩的“我有一次尖叫”表演,是一种失败的形象和视觉隐喻,效力堪比杜卡基斯1988年驾驶坦克,以及埃德蒙·马斯基(EdmundMuskie)1972年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流下眼泪。
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一段手机视频传到网上并被电视台反复播放,标志着那场大选的转折点之一。奥巴马的共和党对手米特·罗姆尼(MittRomney)一直在竞选中声称自己将带领美国人民实现经济复苏。但有人偷拍到一段他在私人晚宴上和富翁赞助人的对话,他说他(罗姆尼)并不关心47%的选民,因为他们怎样都不会投票给他,这部分人不纳税还总自认为是“受害者”。当这段视频像病毒般扩散开来时,罗姆尼解释说这段话并不能反映他的真正立场。然而伤害已经造成了。罗姆尼看起来像一个精英派候选人,既不了解也不关心普通美国人。与此同时,这段视频还加强巩固了奥巴马的论点:当选总统后他将继续捍卫全体人民的利益,更有力地领导国家走向经济复苏。
转向摆拍机会(photo-op)风格的新闻报道——初发生在电视台,然后是报纸和网络——是为了避免受竞选运动的操纵,从政客手中夺回影像控制权。不过这也反映了一种文化倾向的浮现,这一倾向早先曾在艺术和摄影中有过表现:努力把注意力引向——仅把影像作为影像、作为伪装、作为建构行为看待(这种努力在美国摄影初一百年大部分时间里并未出现)。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