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5016061
丰功伟绩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令人难以忘怀,但其中有些壮举是注定要被遗忘的。航海家郑和的成就就是如此,在15世纪初,他曾经率领着满载着宝物的船队几乎征服了世界,这支船队由国家下令集结,其规模之庞大,堪称世界之*,然而他和他的航行却又一次次地被历史所遗忘。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时代到来之前,郑和在28年中完成了7次航行,到访30多个国家,足迹从东南亚到非洲,从印度到中东,郑和收获了大量的财富,其规模超出想象,除此以外,他还获得了科学知识以及对明王朝的赞,并且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
但是,明王朝随后开始收缩,与世隔绝几个世纪,关于郑和的记载也随之消失。在距郑和首次出航60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被遗忘的船长”终于获得了他本该早已得到的认可;他的丰功伟绩终于为人们所熟知,而他本人重要的历史地位终将得到恢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知名摄影师、畅销书《马可·波罗:一个摄影师的旅程》作者麦克·山下重返亚洲,追寻郑和的航海路线,穿越中国海到达东南亚、印度以及中东沿岸,*远到达非洲。
麦克·山下搜集了当今珍贵的照片以及关于6个世纪前每一段关于郑和航行的记载。这段令人激动的连接古今的新旅程共分为7个章节;其中还包括由詹尼·盖德鲁皮所著的历史介绍。盖德鲁皮先生是无论写实或虚构游记和处所方面被公认的专家,他还将完成*后的章节——关于郑和航海所留给世人的财富。
推荐您购买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经典图书:
★(NG)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任期*长摄影师麦克·山下力作首度登陆中国
★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历时28年的著名航行之路“七下西洋”完美重现
★重返马可波罗之路后再度出发,再现“郑和下西洋”路上当地的生活变迁
★感受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家及地区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
在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开始他们传奇的航海旅行之前,明代的航海将领郑和历时28年,率众7次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郑和带领庞大的船队,跟着他一起从东南亚到过非洲,从印度到过中东地区,收获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知识、名望,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世界。
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至今日,他所有的成就几乎被世人所遗忘。
然而,在郑和*次率队远航数个世纪后的今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著名摄影师麦克·山下再现了这位“被遗忘的海军将领”应有的历史地位。他追随着郑和的足迹,还原了这位自身成就可以说超过其他所有知名探险家将领的骄人成绩,成就了这本《镜头下的航海史诗》。
《镜头下的航海史诗》中,麦克·山下通过他杰出的照片将郑和每一次航行的细节全部展现出来,包括出访的外交记录、商业交流、航海日志等。
《镜头下的航海史诗》分7个章节,全面系统的再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不同地区近30年的探索,以及今天这条路线上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章节讲述的是詹尼·盖德鲁皮所著的历史介绍。第二章节介绍的是郑和的身份背景以及详尽的航行介绍。第三章节到第七章节依序从中国、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斯瓦希里海岸,介绍了郑和当年访问过的地区的特点。文中丰富的细节以及文化对比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相信会是您了解郑和、了解各国文化的起源手册。
请试着想象着这样的画面:郑和注视着成行的船队,率领他庞大的船队出航,满载着用来交换象牙和香料的中国丝绸和瓷器,航行中的辛劳被收获的喜悦冲淡,你也开始百感交集。
序言
麦克·山下
前言
詹尼·盖德鲁皮
郑和
内官监的7次航行
中国
中原王朝称霸海上
南中国海
南洋:南海
印度洋
在去往卡里卡特的路途中
阿拉伯海
吹向麦加的信风
斯瓦希里海岸
长颈鹿之乡
自传
参考文献
关于照片
鸣谢
我的妹夫当时刚给我寄来了一本孟席斯的《1421年:中国发现美洲》(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他附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你的下一个故事。
光看标题这本书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当我翻开书时,主人公郑和跃然纸上。这个神秘的人物郑和船长是谁呢?为什么我过去从未听说过他呢?
通过孟席斯的介绍,我了解到郑和是亚洲最伟大的探险家,他所指挥的船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身形伟岸,将近有两米高,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时代到来之前,他从中国出发,领导了7次大规模的世界远航。郑和的成功足以使其他任何一个我了解的探险家相形见绌。
孟席斯是前英国海军潜艇指挥官,基于他从15世纪地图和航海图中搜集到的证据,孟席斯在他的书中认为郑和的船队实际上比哥伦布早70年到达了美洲,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一个世纪之久。尽管他的理论被很多东、西方学者所驳斥,但他的书就好像刚出炉的热蛋糕一样抢手,并且已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徘徊了数月。
除了他颇具争议的假设外,关于孟席斯的书最使我着迷的是,他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重新讲述了在15、16世纪伟大的探险时代所发生的故事。我们西方人从以欧洲为中心的角度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了解有完整记载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意大利的功绩。我们知道达·伽马发现了到达远东寻找财富的航线,而哥伦布受另一位我所熟知的探险家马可·波罗的著作启发,在寻找中国的时候发现了“新世界”。
正是马可· 波罗的《马可· 波罗寰宇记》(Description of the World)触动了我,我追随着他的脚步到达中国。时隔五年后,我又承担了另一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项目。这次10000英里(约16000千米)的旅程沿着丝绸之路,带我从威尼斯来到中国,途经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在中国沿海结束。
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我这一次史诗般的旅程最终浓缩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一个长80页、共分3部分的故事,一本500页厚的书以及一部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时长两小时的电影。这个故事之所以广受欢迎,一个原因就是马可·波罗是一个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字(尽管他实际的成绩也许不为人所知。人们经常这样问我:“难道马可·波罗不是发现中国的人吗?”)。
在亲身见证了马可·波罗的知名度后,我发现很难相信在欧洲了解郑和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即使没有到达美洲,郑和的航程依然超过了哥伦布、达·伽马以及马可·波罗,而且笼罩在郑和身上的神秘感使我更加着迷。这又是一个我梦寐以求的拍摄任务,一个向全世界讲述任何人都不了解的伟大探险家的机会。那是一个从没有用照片讲述过的故事,对我自己来说又是一个史诗般的冒险历程。我深深地着迷于此。我的妹夫说的对:郑和就是我的下一个故事。
一年后,为了赶在2005年7月郑和首次航行600周年之际将这个故事出版,我踏上了重走郑和远洋路线的旅程。我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已经工作了25个年头,在杂志的支持下,我的任务就是追随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探险家的足迹。郑和7次出海造访南中国海和印度洋,旅程最远到达中东和非洲沿岸,指挥着多达300艘船只的舰队,其中有些长达400英尺(约122米),配备士兵30000人,比欧洲地理大发现整整早了90年之久。
郑和的经历和背景显然对他成为船长没有什么帮助。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省一个蒙古族村庄里,小村庄距离最近的海域也有一个月的路途。他出生在一个穆斯林家庭,有可能是中亚血统。11岁那年,在明军肃清元朝最后的残余势力时,郑和被明军逮捕,遭受宫刑,并被押送到南京服侍宫廷,这也是当时的俘虏最平常的命运。作为一个天生的领导者,郑和很快就在众人中崭露头角,成为太子朱棣最为信任的随侍和内官监太监。朱棣于1403年成为明王朝第三位皇帝。
正是朱棣将他的大型船队交给郑和领导,并且下令郑和要出使南海,郑和肩承外交、贸易、探险的重任,他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带到海外,换取种子和珠宝、珍贵木材、药材、纺织品和矿产。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的7次航行为中国带回大量的财富,奠定了明王朝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也将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中国人有些也随之移民海外。
沿着郑和的足迹,我将踏上连通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在内的所有的航海探险者都曾沿此路线而行。在这条航线上,在郑和的时代,风力主导并引领着每一个航海者的航行。11月和12月的东北季风使船只从中国沿海顺风南下至越南、婆罗洲、马来半岛,最后到达爪哇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在那里,他们要再次等待,直到5个月后船队借东南季风从马六甲海峡到达斯里兰卡和印度。
当风向再次变化时,船队从阿拉伯半岛顺风南下到达非洲斯瓦希里沿岸诸国—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在那里,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已经建立起了非常繁荣的贸易。
我梦想着我可以乘船完成我航行中的大部分—最好是中式帆船和阿拉伯的独桅帆船。但令我感到惊讶和沮丧的是,中国最大的捕鱼舰队已经完全现代化了。事实上,2001年颁布的一项法律禁止了用木材建造任何船只。木材现在弥足珍贵,不能用于制造任何带有功利色彩的东西,比如渔船。大多数船都是用玻璃纤维或钢铁建造的,找到一艘木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出海了。我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要如何在没有任何真正木船可拍照的情况下讲述一个关于世上最伟大航海家的故事呢?这是我之后遇到的众多困难之中的第一个。
我经常问什么才能成就一幅好的照片?我所认为的好照片就是可以吸引读者目光的照片。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人们没有多少时间细读一本图片杂志或者一本书,没时间逐页翻看,接受书里的信息。更多的时候,由于时间所限,人们只能快速地浏览诸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之类的含有大量信息的杂志,只是停下来多看一看那些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故事和照片。因此,我的工作就是要拍摄能从视觉上吸引人的照片,它的冲击力使读者的目光驻足在标题上,而后最终读完整个故事。这就是我一直寻求拍摄的照片。但是如果一个事物本身不存在,即使技术再好的摄影师也没有这种好运气。不过,就像我常说的,摄影师是被雇用的幸运儿。
像承担所有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任务一样,我都是从列好拍摄清单着手的。对于郑和的故事,这就意味着我要列出可能的拍摄场景,帮助我重现15世纪亚洲的航海世界。我所寻求的就是找到郑和曾经进行过贸易并且现在依然存在的物品,他所到访过的超过37个国家的停靠港,他经历过的陌生的习俗,以及他所经历过的文化。
但是,和马可·波罗不同的是,郑和并未给后人留下他的航海日志或者是个人见闻录。实际上,能证明郑和曾经令人惊叹的7次航海的证据在今天少之又少,弥足珍贵。这也说明了郑和从未像马可·波罗一样家喻户晓的原因。随着15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闭关,政策转向保守,关于郑和大量的记载和航海日志在他最后一次返航后被有意销毁。只有时任郑和船上的两名通事,穆斯林学者马欢和费信的记载得以保留。他们对航海生活的描述以及对登岸后的观察见闻,成为我们今天揭示郑和之谜,以及了解他生活及其足迹所至之地的地方色彩和氛围的主要来源。
从我对马可·波罗的研究开始,我已经习惯于与古代典籍为伍。我贪婪地阅读着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脑海里逐渐以摄影师的视角形成了我希望拍到的画面。
之后,我开始搜集关于郑和的资料,而来自托斯卡纳的意大利作家佛兰克·威维亚诺常陪伴我左右。佛兰克分得了这个项目,他已经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2年,起初是《远东经济评论》杂志的记者,继而在1979年至1990年担任《旧金山纪事报》北京分社主任。我发现他不但知道郑和其人,并且还是一个研究郑和的学者,是一位郑和的仰慕者。
佛兰克对这位伟大船长的热情和崇拜十分具有感染力。他相信郑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不仅因为他令人敬畏的壮举,也因为郑和的良好品德。佛兰克认为,郑和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梦想一个宽容和平的全新世界,人们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和种族,天下大和。正是佛兰克看待郑和的视角也使我成为郑和的仰慕者。
随着我更加深入地研究郑和的航海之旅,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了:中国出于什么原因在国力最为强大、经济最为繁荣、科技军事无可比拟的时候决定向内转型,并且叫停了郑和的船队呢?中国可谓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当时的未知新世界,但却选择了闭关锁国,销毁这种船队以及所有关于这位航海先贤的记载。
对于一个摄影师,答案并没有那么神秘,找到答案也不怎么困难。大家只需要看一看令人叹为观止的明王朝主要的民生项目的规模就能找到答案了(每一项我都高兴地把它们加入我的拍照清单中了):朱棣皇帝在移都后的都城所在地所建的紫禁城,拥有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航道的大运河,或者是其大部分在朱棣统治下而兴建的长城。兴建这些工程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人力和财力造成巨大的负担,更不要说这全部3个工程。对于朱棣皇帝,这些工程的规模都不算大。朱棣为给他的父亲在南京城外阳山采石场立碑所切割的巨大石材就是证据。我拍到了这个重达31000吨的塑像的基座,朱棣还计划将在冬季结冰的时候,将这些巨大的石块通过大运河的冰面运回15英里(约24.14千米)外的南京。雕像规模之大以及朱棣计划的大胆令我完全震惊。我大笑他的荒唐,但是对他的大胆和野心感到敬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