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092810
编辑推荐
实相的本质就是不对自己说谎,致力于中国人的心灵成长与文化重建,身心灵导师胡因梦翻译推荐,“钻石途径”创始人、灵性大师阿玛斯经典力作,探索心灵的深度和广度,活出智慧喜悦的人生。
世界就像你屋子里的某个角落,它已经有一百万年没晒到太阳了。当纯真的实相出现时,就像照到阳光似的,突然一切事物都变得鲜活起来。你必须把天真无知、彻底无所依恃、完全没有防卫性的状态活出来。换句话说,你必须完全柔软开放,心中有一种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的新鲜感。你真正的本质是极为有原创性的实相——它永远不会遭到破坏。
钻石途径系列:《内在的探索》《解脱之道》《自我的真相》《无可摧毁的纯真》
关于钻石途径:
我们的工作称为钻石途径。钻石途径是什么,它其实有双重意义。钻石途径意味着我们采用的方法具有钴石般的特质,我称为钻石般的觉察力。钻石具有非凡的密度,可以无坚不摧。这里采用的途径是既专注,又像激光手术般精准的。此外,我们的方法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且能历久不表。
——阿玛斯
关于《无可摧毁的纯真》:《无可摧毁的纯真》提出个人本体性当在剥除防卫、脱离表相、消除疆界后,进入合一之境,回归处子的纯真状态,让知觉开放,在光辉熠熠的实相中,看见鲜活美好的世界。
世界就像你屋子里的某个角落,它已经有一百万年没晒到太阳了。当纯真的实相出现时,就像照到阳光似的,突然一切事物都变得鲜活起来。你必须把天真无知、彻底无所依恃、完全没有防卫性的状态活出来。换句话说,你必须完全柔软开放,心中有一种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的新鲜感。你真正的本质是极为有原创性的实相——它永远不会遭到破坏。
钻石途径系列:《内在的探索》《解脱之道》《自我的真相》《无可摧毁的纯真》
关于钻石途径:
我们的工作称为钻石途径。钻石途径是什么,它其实有双重意义。钻石途径意味着我们采用的方法具有钴石般的特质,我称为钻石般的觉察力。钻石具有非凡的密度,可以无坚不摧。这里采用的途径是既专注,又像激光手术般精准的。此外,我们的方法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且能历久不表。
——阿玛斯
关于《无可摧毁的纯真》:《无可摧毁的纯真》提出个人本体性当在剥除防卫、脱离表相、消除疆界后,进入合一之境,回归处子的纯真状态,让知觉开放,在光辉熠熠的实相中,看见鲜活美好的世界。
内容简介
阿玛斯认为,我们的心灵就像一颗有许多切面的钻石,大部分的心理学派与灵修体系,只琢磨了这颗宝石的某些面向。他开创的“钻石途径”则运用广泛的方法,整合了情绪治疗、认知治疗、直觉式的揭露、呼吸技巧、静坐冥想及精微能量的探讨,来探索心灵的深度和广度,帮助人们面对各种心理障碍和关卡,活出充满关爱、智慧、喜悦、活力的人生。
目 录
译者序 超个人心理学划时代运动的先驱
作者序
第一章 人格的净化过程
第二章 存在和追寻
第三章 臻于成熟的人
第四章 成熟与真相
第五章 彻底整合的人
第六章 一体性与人生
第七章 体悟空无
第八章 直接体验实相
第九章 当下的创造力
第十章 两种动机
第十一章 勇敢的心
第十二章 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的世界
第十三章 内在与外在
第十四章 概念与思想
第十五章 物质现实与无念实相
第十六章 宇宙意识
第十七章 无我
作者序
第一章 人格的净化过程
第二章 存在和追寻
第三章 臻于成熟的人
第四章 成熟与真相
第五章 彻底整合的人
第六章 一体性与人生
第七章 体悟空无
第八章 直接体验实相
第九章 当下的创造力
第十章 两种动机
第十一章 勇敢的心
第十二章 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的世界
第十三章 内在与外在
第十四章 概念与思想
第十五章 物质现实与无念实相
第十六章 宇宙意识
第十七章 无我
媒体评论
钻石途径整合了向上回旋和向下回旋之道,成为一个前后连贯而又十分有效的内在工作形式。
——肯威尔伯 Ken Wilber
阿玛斯将深刻的灵性智能及心理学知识注入到钻石途径里,这项工作令他成为现代心理学划时代运动的先驱。
——杰克·康
——肯威尔伯 Ken Wilber
阿玛斯将深刻的灵性智能及心理学知识注入到钻石途径里,这项工作令他成为现代心理学划时代运动的先驱。
——杰克·康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 人格的净化过程
我们的许多模式、冲突和无明其实是求生本能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已经卡在这些为了防止太多的痛苦或遭到灭绝而发展出来的模式和机制作用之中。我们一直没有能力放掉它们,于是它们便决定了我们的人格内涵……
许多心灵导师描述他们的开悟经验,就好像他们的人格突然消失,然后就证悟了。因此你也可能幻想有一天自己打完坐之后,人格就不见了。这样的自我了悟概念是被误导的,虽然你的确可能体验到突如其来、改变一生的洞见或启悟。至于那些声称自己的人格自发地彻底消失的人,我的观察是,他们的人格深处遭到扭曲或欠缺整合的部分,有一天还是会显现出来。这意味着他们虽然有深层的体悟,但人格并没有彻底净化;那只是一种自我层面的超验经验罢了。如果人格遭到了弃绝而并未完全统合,那么生命仍然无法变得完整。
我们可以从超验的角度来看开悟,也可以从在日常体现悟境的角度来看它。当一般人谈到解脱自我时,指的多半是一种超验经验。超越人格或自我的确可能办得到,但真正体现悟境却是很困难的事。这种境界不但要超越人格或肉身的局限,而且还要在日常生活里真的活出本体来。
当然,某些修行体系是可以包含这两种途径的。从彻悟的角度来观察在此地的经验,你会发现钻石途径走的路子就是先有超验经验,然后再把这份经验体现于生活中。这样的方式有时被称为“先死再生”——死亡是一种超验经验,再生则是一种具体的体现。在体现的过程中,人格本身的穿透性会愈来愈强,因为有了对“存在”的体悟,才可能依照悟境来生活,然后才能活在本体中。不过你仍然是活在现实世界里面——有事业、兴趣、自己爱做或不爱做的事,以及各种关系的互动。你仍然是个人,不是一个没有具体肉身的魂魄。
体现悟境是让生命一切元素都和谐圆满
这个体现悟境的过程非常有趣又令人兴奋,它带来的圆满和满足感,会令你觉得人生是有深刻意义的。它会为你的心智、情感、人格及肉身都带来意义。除非你把这份体悟统合到自己的每个面向里面,让生命的一切元素都变得和谐,并且认清眼前的各种情况,否则人生永远是不完整的。如果有一部分的你被排拒在外或仍然分裂,生命便无法彻底统合。
人格必须彻底净化了,悟境才能充分体现,但人格的净化是个令人困惑的概念,因为我们往往会把人格视为烦恼的源头。当我们在自身上下工夫时,我们不断地会看到自我的痛苦和问题——愚昧、怨恨、愤怒、恐惧、嫉妒等。因此我们禁不住会产生质疑:人格真的可能属灵吗?我们充其量似乎只能忘却自我、向人格宣战,或是进行一场内在的游击圣战。其实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打败敌人,它最后带来的是领土的合并。这本来就是战争最初发动的理由,它其实是一种扩充而非摧毁的举动。
我们经历的这场本体与人格的挣扎,是一件很奇特的事。它的确像是一场战争——一方胜了另一方,但即使是扩充了领土,内心的骚动仍然会持续下去。内心的反革命活动不会因为一方胜了另一方,而彻底止息下来。只要一方仍然在掌握着另一方,和平就不可能降临。为了解决这份冲突,我们必须先了解人格的本质是什么。让我们以客观的态度,毫无偏见地研究一下人格这个东西。它为什么会制造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怪罪“自我”?许多灵修著作把人格视为魔鬼、野兽或是怪物,不断地批评它、排拒它,嘴上同时还不断鼓吹着爱,要你们把人格或自我交托出来。
没错,当我们用内心的慧眼去观照时,人格还真有点像怪兽或魔鬼。人格有时像小孩,有时像男人或女人,它既是失败者、破坏狂,也可能变成观察者、行动者或叛徒。然而,人格究竟是什么呢?它势必有某种智慧,某种惊人的力量,可以示现成各种面貌——这一分钟它天真如孩童,下一分钟却成了怪兽;这一刻它是脆弱无助的,下一刻却变成了神鬼战士。
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会突然洞察到内在孩童、自我、自我身份、情绪、心智、虚假人格、观察者、行动者、演出者、抗拒者、怨恨者等,全都是同一个东西。它们都是在不同的情境里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向。我们会发现人格是一种具实质性的存有。对此我们可能会非常吃惊,但不妨去观察一下——我们可能会发现人格也是一种物质,它是有内在质地的。
人格是带有实质性的具体存有
人格和思想、感受以及各种觉受相连。成长到了某个阶段,你会开始觉得人格的确是个有实质性的存有。它在感觉上并不是清新的,也不是一种当下的现实,更没有本体的光明性或明亮感;它不给人—种真实不虚的感觉。事实上,它往往给人一种混浊、迟钝或沉重的感受。但人格并不是由思想堆积成的;它有自己的实质成分。
许多灵修体系声称人格是不存在的,自我亦非实存;从某种观点来看,它的确不存在。但人格如果在它所属的层次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别的东西也都不存在了。不但你的身体不存在,连物质现实也都是非实存的。因此,只要有概念活动,就会有人格和其他事物的存在。我们必须把人格看成是一种具体的存有,才能了解人格的净化是什么。
就大部分人而言,人格一开始会示现成一种抗拒、沉重或乌云般的感觉。当人格仍然困惑不明时,质地一般是不清明、不纯净的。这里所谓的“不纯净”,并不带有批判或道德意味,而是说它没有依照自己的本质存在。但人格的不纯净特质究竟有哪些呢?被净化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过往的一切历史,你经验到的混浊、沉重和痛苦的感受,起源就是人格并非以纯粹的形式存在着。它携带了一堆的冲突、记忆、未释放的感觉、误解、蒙昧,以及种种的反应、联想和幻觉,而这一切都和过往的生命历史有关。
人格就是东西的水,而且始终没有净化或过滤,因此过往的一切必须先释放和排除掉。人格的实体状态——我称之为假宝石——会在脾脏和胰脏部位造成一种紧缩。我认为脾脏和胰脏与心理层面的关系,就在于胰脏的功能是排除坏死的白血球。白血球存在的目的是防卫和保护,而这正是人格试图完成的事。这些白血球一旦达成了任务,就会从血液里排出去,但人格很少把老旧、不再需要的防卫模式摒弃掉,所以这些老旧的模式就是人格不清明或沉重的主因。内在工作会在不同阶段经验到不同面向的不清明感,端看你专注修行的领域是什么,或以往净化了哪些层面的问题。举个例子,你也许一直在安全感和意志力的核心面向下工夫,另外一段时间则是在力量的环节上努力放下防卫反应。其实你走得愈深,愈容易看到人格结构精微面的虚假性。我们称这种不清明状态为“假宝石”,而它是跟我们所谓的“珍宝”截然不同的。
现在我们也许已经开始了解人格的不清明或愚钝是怎么形成的,它其实包含了早就该排除掉的一些元素。其中最需要排除的就是曾经带来保护和防卫作用、甚至有利于求生的制约反应。我们的许多模式、冲突和无明其实是求生本能的一部分,但现在我们已经卡在这些为了防止痛苦或躲避灭绝而发展出来的模式和机制之中。我们一直没有能力放掉它们,于是它们便决定了我们的人格内涵。
以下是净化人格的整个过程:每当你认清了某个心理议题,或认出了和过去的历史有关的某种冲突,或是发现防卫反应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你就是在释放与当时的心理议题有关的某些老旧的感觉,同时也识破了这些感觉和背后的信念。如同你们多次观察到的那样,识破某个心理议题——涉及不再认同它——就等于是让本体显现出来。在处理和本体品质相关的心理议题的过程中,人格会面临自己结构的一部分,而且这个部分的结构早已取代了本体的某种品质,或是补上了那份品质的空缺。举个例子,和本体的“力量”有关的心理议题,往往会透过人格的虚假力量而呈现出来。这种补偿作用一旦被识破,本体的力量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就不再需要那份错置的力量了。
因此每一个示现出来的本体面向,都会揭露人格的某种无明。当你们在探索内心时,本体的某种状态会让你确知自己的心理议题是什么。在探索的过程中,每当你真的发现了本体的某种品质或与其相关的心理议题,人格就会变得益发清明和纯净,因为你释放了某些老旧的信念、自我形象以及紧缩感。当你感受到人格终于放松下来的时候,虽然你意识到它仍然有点沉重和迟钝,但同时也有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人格就像小婴儿一般,总是裹着小毯子走来走去。它会使你联想起自己的毯子、床以及在生病时照料你的母亲。这其实是一种自保诡计。但本体一呈现出来——当人格无法借由自保诡计来制造本体境界时——便可能清除掉人格的困惑无明。当然,本体有时也可能借由禅定或其他修行方式(与洞察人格议题无关的方式)呈现出来,但那种禅定境界并不能厘清人格的心理议题,因此人格仍然维持在旧有的状态。
这种发展经常被称为灵性上的启悟:某人进入了一种本体状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了本体,但人格仍然维持原样。因此,为了使人在日常生活里体现本体,本体就必须转化人格。只有透过洞悉人格的真实心理议题,理解它们在所有生命领域显现的方式(特定的以及一般的),才能把本体的影响统合进来。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人格的某个特定心理议题,而本体的某种状态突然显现了出来,这时你会发现当下的体验并不能停止内心的挣扎。人格与本体的二元对立仍然存在着。灵性层面的经验或本体状态或许能使你的日常生活变得和谐轻松,令你感觉满足一些,但内在的二元对立仍然持续着。同时你会意识到,你仍然处在一种发展过程中,而且是以人格、非本体的角度在看事情。这种持续性的缺乏清明感,就是人格的标记。
……
我们的许多模式、冲突和无明其实是求生本能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已经卡在这些为了防止太多的痛苦或遭到灭绝而发展出来的模式和机制作用之中。我们一直没有能力放掉它们,于是它们便决定了我们的人格内涵……
许多心灵导师描述他们的开悟经验,就好像他们的人格突然消失,然后就证悟了。因此你也可能幻想有一天自己打完坐之后,人格就不见了。这样的自我了悟概念是被误导的,虽然你的确可能体验到突如其来、改变一生的洞见或启悟。至于那些声称自己的人格自发地彻底消失的人,我的观察是,他们的人格深处遭到扭曲或欠缺整合的部分,有一天还是会显现出来。这意味着他们虽然有深层的体悟,但人格并没有彻底净化;那只是一种自我层面的超验经验罢了。如果人格遭到了弃绝而并未完全统合,那么生命仍然无法变得完整。
我们可以从超验的角度来看开悟,也可以从在日常体现悟境的角度来看它。当一般人谈到解脱自我时,指的多半是一种超验经验。超越人格或自我的确可能办得到,但真正体现悟境却是很困难的事。这种境界不但要超越人格或肉身的局限,而且还要在日常生活里真的活出本体来。
当然,某些修行体系是可以包含这两种途径的。从彻悟的角度来观察在此地的经验,你会发现钻石途径走的路子就是先有超验经验,然后再把这份经验体现于生活中。这样的方式有时被称为“先死再生”——死亡是一种超验经验,再生则是一种具体的体现。在体现的过程中,人格本身的穿透性会愈来愈强,因为有了对“存在”的体悟,才可能依照悟境来生活,然后才能活在本体中。不过你仍然是活在现实世界里面——有事业、兴趣、自己爱做或不爱做的事,以及各种关系的互动。你仍然是个人,不是一个没有具体肉身的魂魄。
体现悟境是让生命一切元素都和谐圆满
这个体现悟境的过程非常有趣又令人兴奋,它带来的圆满和满足感,会令你觉得人生是有深刻意义的。它会为你的心智、情感、人格及肉身都带来意义。除非你把这份体悟统合到自己的每个面向里面,让生命的一切元素都变得和谐,并且认清眼前的各种情况,否则人生永远是不完整的。如果有一部分的你被排拒在外或仍然分裂,生命便无法彻底统合。
人格必须彻底净化了,悟境才能充分体现,但人格的净化是个令人困惑的概念,因为我们往往会把人格视为烦恼的源头。当我们在自身上下工夫时,我们不断地会看到自我的痛苦和问题——愚昧、怨恨、愤怒、恐惧、嫉妒等。因此我们禁不住会产生质疑:人格真的可能属灵吗?我们充其量似乎只能忘却自我、向人格宣战,或是进行一场内在的游击圣战。其实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打败敌人,它最后带来的是领土的合并。这本来就是战争最初发动的理由,它其实是一种扩充而非摧毁的举动。
我们经历的这场本体与人格的挣扎,是一件很奇特的事。它的确像是一场战争——一方胜了另一方,但即使是扩充了领土,内心的骚动仍然会持续下去。内心的反革命活动不会因为一方胜了另一方,而彻底止息下来。只要一方仍然在掌握着另一方,和平就不可能降临。为了解决这份冲突,我们必须先了解人格的本质是什么。让我们以客观的态度,毫无偏见地研究一下人格这个东西。它为什么会制造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怪罪“自我”?许多灵修著作把人格视为魔鬼、野兽或是怪物,不断地批评它、排拒它,嘴上同时还不断鼓吹着爱,要你们把人格或自我交托出来。
没错,当我们用内心的慧眼去观照时,人格还真有点像怪兽或魔鬼。人格有时像小孩,有时像男人或女人,它既是失败者、破坏狂,也可能变成观察者、行动者或叛徒。然而,人格究竟是什么呢?它势必有某种智慧,某种惊人的力量,可以示现成各种面貌——这一分钟它天真如孩童,下一分钟却成了怪兽;这一刻它是脆弱无助的,下一刻却变成了神鬼战士。
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会突然洞察到内在孩童、自我、自我身份、情绪、心智、虚假人格、观察者、行动者、演出者、抗拒者、怨恨者等,全都是同一个东西。它们都是在不同的情境里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向。我们会发现人格是一种具实质性的存有。对此我们可能会非常吃惊,但不妨去观察一下——我们可能会发现人格也是一种物质,它是有内在质地的。
人格是带有实质性的具体存有
人格和思想、感受以及各种觉受相连。成长到了某个阶段,你会开始觉得人格的确是个有实质性的存有。它在感觉上并不是清新的,也不是一种当下的现实,更没有本体的光明性或明亮感;它不给人—种真实不虚的感觉。事实上,它往往给人一种混浊、迟钝或沉重的感受。但人格并不是由思想堆积成的;它有自己的实质成分。
许多灵修体系声称人格是不存在的,自我亦非实存;从某种观点来看,它的确不存在。但人格如果在它所属的层次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别的东西也都不存在了。不但你的身体不存在,连物质现实也都是非实存的。因此,只要有概念活动,就会有人格和其他事物的存在。我们必须把人格看成是一种具体的存有,才能了解人格的净化是什么。
就大部分人而言,人格一开始会示现成一种抗拒、沉重或乌云般的感觉。当人格仍然困惑不明时,质地一般是不清明、不纯净的。这里所谓的“不纯净”,并不带有批判或道德意味,而是说它没有依照自己的本质存在。但人格的不纯净特质究竟有哪些呢?被净化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过往的一切历史,你经验到的混浊、沉重和痛苦的感受,起源就是人格并非以纯粹的形式存在着。它携带了一堆的冲突、记忆、未释放的感觉、误解、蒙昧,以及种种的反应、联想和幻觉,而这一切都和过往的生命历史有关。
人格就是东西的水,而且始终没有净化或过滤,因此过往的一切必须先释放和排除掉。人格的实体状态——我称之为假宝石——会在脾脏和胰脏部位造成一种紧缩。我认为脾脏和胰脏与心理层面的关系,就在于胰脏的功能是排除坏死的白血球。白血球存在的目的是防卫和保护,而这正是人格试图完成的事。这些白血球一旦达成了任务,就会从血液里排出去,但人格很少把老旧、不再需要的防卫模式摒弃掉,所以这些老旧的模式就是人格不清明或沉重的主因。内在工作会在不同阶段经验到不同面向的不清明感,端看你专注修行的领域是什么,或以往净化了哪些层面的问题。举个例子,你也许一直在安全感和意志力的核心面向下工夫,另外一段时间则是在力量的环节上努力放下防卫反应。其实你走得愈深,愈容易看到人格结构精微面的虚假性。我们称这种不清明状态为“假宝石”,而它是跟我们所谓的“珍宝”截然不同的。
现在我们也许已经开始了解人格的不清明或愚钝是怎么形成的,它其实包含了早就该排除掉的一些元素。其中最需要排除的就是曾经带来保护和防卫作用、甚至有利于求生的制约反应。我们的许多模式、冲突和无明其实是求生本能的一部分,但现在我们已经卡在这些为了防止痛苦或躲避灭绝而发展出来的模式和机制之中。我们一直没有能力放掉它们,于是它们便决定了我们的人格内涵。
以下是净化人格的整个过程:每当你认清了某个心理议题,或认出了和过去的历史有关的某种冲突,或是发现防卫反应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你就是在释放与当时的心理议题有关的某些老旧的感觉,同时也识破了这些感觉和背后的信念。如同你们多次观察到的那样,识破某个心理议题——涉及不再认同它——就等于是让本体显现出来。在处理和本体品质相关的心理议题的过程中,人格会面临自己结构的一部分,而且这个部分的结构早已取代了本体的某种品质,或是补上了那份品质的空缺。举个例子,和本体的“力量”有关的心理议题,往往会透过人格的虚假力量而呈现出来。这种补偿作用一旦被识破,本体的力量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就不再需要那份错置的力量了。
因此每一个示现出来的本体面向,都会揭露人格的某种无明。当你们在探索内心时,本体的某种状态会让你确知自己的心理议题是什么。在探索的过程中,每当你真的发现了本体的某种品质或与其相关的心理议题,人格就会变得益发清明和纯净,因为你释放了某些老旧的信念、自我形象以及紧缩感。当你感受到人格终于放松下来的时候,虽然你意识到它仍然有点沉重和迟钝,但同时也有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人格就像小婴儿一般,总是裹着小毯子走来走去。它会使你联想起自己的毯子、床以及在生病时照料你的母亲。这其实是一种自保诡计。但本体一呈现出来——当人格无法借由自保诡计来制造本体境界时——便可能清除掉人格的困惑无明。当然,本体有时也可能借由禅定或其他修行方式(与洞察人格议题无关的方式)呈现出来,但那种禅定境界并不能厘清人格的心理议题,因此人格仍然维持在旧有的状态。
这种发展经常被称为灵性上的启悟:某人进入了一种本体状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了本体,但人格仍然维持原样。因此,为了使人在日常生活里体现本体,本体就必须转化人格。只有透过洞悉人格的真实心理议题,理解它们在所有生命领域显现的方式(特定的以及一般的),才能把本体的影响统合进来。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人格的某个特定心理议题,而本体的某种状态突然显现了出来,这时你会发现当下的体验并不能停止内心的挣扎。人格与本体的二元对立仍然存在着。灵性层面的经验或本体状态或许能使你的日常生活变得和谐轻松,令你感觉满足一些,但内在的二元对立仍然持续着。同时你会意识到,你仍然处在一种发展过程中,而且是以人格、非本体的角度在看事情。这种持续性的缺乏清明感,就是人格的标记。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