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523254
内容简介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即将进行第二次经济转型,即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次经济转型不同,创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新的动力机制、新的发展路径、新的组织形态和制度框架。其中,从“要素租金”驱动向“创新租金”驱动、从生产型创业向创新型创业、从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从简单的放松管制和优化投资环境向构建创业环境的演进和转变,是中国第二次经济转型的逻辑主线。
目 录
前言
章 “中国奇迹”的真实图景及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化
节 “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涌现现象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化
第二章 从制造经济到创新经济的转型机制和路径
节 创新(创业)经济
第二节 从制造经济到创新经济
第三章 动态能力和创新的惯例化
节 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集群生产:从生产网络到创新网络
第三节 模块化与持续创新
第四章 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企业创新方式的演化
节 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企业创新行为的差异
第二节 从熊彼特假设到对创新主体的重新认识
第三节 创新活动类型与创新主体的对应
第四节 总结和政策建议
第五章 破坏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的新模式
节 破坏性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节 破坏性技术创新模型
第三节 破坏性技术创新的独特价值和面临的困难
第四节 打造破坏者
第五节 总结及政策建议
第六章 技术追赶战略中的路径选择
节 新旧汽车产业政策中的两种技术追赶路径
第二节 初次国际化的失利和对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
第三节 创新引致的后发优势——以比亚迪为例
第七章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当地生产网络及其演化
节 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当地生产网络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当地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的演化
第四节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八章 创业型大学及其在知识创造和产业化中的作用
节 创新经济条件下大学的职能
第二节 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实现从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过渡的模式
第四节 有效促进大学转型的外部环境
第五节 中国大学的转型和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第九章 企业创业过程中政府的相机性行为
节 对创业活动中政府行为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创业活动中的政府行为: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新企业创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相机性
第四节 政府在构建创业环境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章 “中国奇迹”的真实图景及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化
节 “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涌现现象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化
第二章 从制造经济到创新经济的转型机制和路径
节 创新(创业)经济
第二节 从制造经济到创新经济
第三章 动态能力和创新的惯例化
节 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集群生产:从生产网络到创新网络
第三节 模块化与持续创新
第四章 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企业创新方式的演化
节 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企业创新行为的差异
第二节 从熊彼特假设到对创新主体的重新认识
第三节 创新活动类型与创新主体的对应
第四节 总结和政策建议
第五章 破坏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的新模式
节 破坏性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节 破坏性技术创新模型
第三节 破坏性技术创新的独特价值和面临的困难
第四节 打造破坏者
第五节 总结及政策建议
第六章 技术追赶战略中的路径选择
节 新旧汽车产业政策中的两种技术追赶路径
第二节 初次国际化的失利和对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
第三节 创新引致的后发优势——以比亚迪为例
第七章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当地生产网络及其演化
节 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当地生产网络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当地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的演化
第四节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八章 创业型大学及其在知识创造和产业化中的作用
节 创新经济条件下大学的职能
第二节 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实现从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过渡的模式
第四节 有效促进大学转型的外部环境
第五节 中国大学的转型和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第九章 企业创业过程中政府的相机性行为
节 对创业活动中政府行为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创业活动中的政府行为: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新企业创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相机性
第四节 政府在构建创业环境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章 “中国奇迹”的真实图景及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化
针对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奇迹”认识的分歧,作者引入复杂科学的方法考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章的分析表明,“中国奇迹”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经济行为主体适应环境变化创造出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尽管国外先进而成熟的生产技术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仅仅属于外部环境因素,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造,是中国主动实施制度变革和创新的结果。因而,改革开放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传统“要素租金”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再创新使中国经济面临第二次转型,即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变。目前,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正处于萌芽状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政策从简单放松管制和优化投资环境向构建创业和创新环境的转变,为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节 “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涌现现象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中国奇迹”不仅表现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及国外直接投资(FDI)大幅度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①,而且表现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近年来,围绕着“中国奇迹”的真实图景及其成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解释。
……
针对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奇迹”认识的分歧,作者引入复杂科学的方法考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演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章的分析表明,“中国奇迹”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经济行为主体适应环境变化创造出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尽管国外先进而成熟的生产技术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仅仅属于外部环境因素,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造,是中国主动实施制度变革和创新的结果。因而,改革开放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传统“要素租金”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再创新使中国经济面临第二次转型,即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转变。目前,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正处于萌芽状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政策从简单放松管制和优化投资环境向构建创业和创新环境的转变,为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节 “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涌现现象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中国奇迹”不仅表现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及国外直接投资(FDI)大幅度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①,而且表现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近年来,围绕着“中国奇迹”的真实图景及其成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解释。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