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58759
权威学者与一流专业出版社联手打造的**部现代整理本。
阳明学专家浙江社科院的吴光、钱明研究员、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主讲人)等共同整理编校,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中国大陆**部现代整理本《王阳明全集》。
历史*权威版本 轶文增补 传记资料
王阳明两代弟子编纂完成的明代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为传世的*完整*权威刻本,上古版《王阳明全集》即以此为底本整理编校而成。除底本内容全部保留以外,编排次序也基本维持底本原貌;并将当时海内外能够搜集到的底本未刊或新发现的阳明诗、文、语录及相关题跋、祭文、传记资料,分类增补或附录在相应卷次之下,共计78篇。这样的编排一方面保留了历史权威版本的原貌,另一方面尽量吸收了当代的研究成果,便于读者参考使用。
二十多年不断修订,三代编辑精心打磨,质量*好的版本
上古版《王阳明全集》,以各时期印行的各种刻本、排印本、标点本,以及台湾地区和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作为参校本,历经数年编校而成,首次出版后,迅速在学界和读书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为当时中国大陆学界**引用的《王阳明全集》。此后的20多年间,收集各方反馈意见,不断进行局部修订,又于2011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更新了版式和装帧。经过“全面升级”的上古新版《王阳明全集》扫清了此前存在的错讹,为各方公认的“质量**”、学界*常引用的和*权威的版本,并成为古籍出版的一个品牌象征。
历代名人高度评价王阳明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明末著名学者)
王文成公为明**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士祯(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
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魏禧(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王阳明对儒学所做贡献同德国的马丁· 路德对基督教所做的贡献一样深刻;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有王阳明一人。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杜维明(哈佛大学教授)
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高濑武次郎(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
其他尊崇王阳明的大人物,还有
徐阶、徐渭、李贽、刘宗周、张居正、纪晓岚、张廷玉、左宗棠、章太炎、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蒋介石、陈独秀、*……
阳明心学活泼有用,人人可学,是现代人的良药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西乡隆盛(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首)
阳明学*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冈田武彦(日本著名学者)
王学为今日学界独一无二之良药。 子王子(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为**之头脑,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 ——梁启超
*谈传统文化,数次赞颂王阳明,认为应该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中汲取源泉动力
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了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会议期间*有感而发。
*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而这已经不是*首次赞颂王阳明了,早在2011年,*视察贵州大学和学生们交流的时候就表露过对王阳明的钦慕。
*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贵州的文化传人对王阳明先生的学习更应该有深刻的心得。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王阳明全集》四十一卷,是在旧刊《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的基础上增补编辑的。
一、本书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简称“原本”)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
二、本书编校、统稿及重印本的修订编目工作,由吴光主持负责。钱明负责旧本未刊诗文的搜集整理。各卷点校分工如下:吴光点校卷一至三,卷四十一;董平点校卷四至十一,卷十九至二十五;姚延福点校卷十二至十八,卷三十七至三十九,钱明点校卷二十六至三十六,卷四十。
三、本书系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繁体竖排版重校排印。据原版校勘结论直接修改了相关正文。同时,改正了繁体字版的若干标点或文字错误。
编校说明
卷一 语录一
传习录上
卷二 语录二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三语 录三
传习录下
附录一朱子晚年定论
答黄直卿书
答吕子约
答何叔京
答潘叔昌
答潘叔度
与吕子约
与周叔谨
答陆象山
答符复仲
答吕子约
与昊茂实
答张敬夫
答吕伯恭
答周纯仁
答实文卿
答吕子约
答林择之
又
答梁文叔
答潘叔恭
答林充之
答何叔景
又
又
答林择之
答杨子直
与田侍郎子真
答陈才卿
与刘子澄
与林择之
答吕子约
答昊德夫
答或人
……
中册
下册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思想学说简介
吴光
八、王阳明的思想学说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下文谨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一)阳明学的理论结构
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良知本体论。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同上。“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这里所谓“是非”、“好恶”、“真诚”、“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道德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又如王阳明送给门人的几首《咏良知》诗所表达的:“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诸如此类,生动地概括了王阳明哲学的本体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思想。如果我们将其中“万化根源总在心”一句改为“万化根源在良知”,也许更能揭示阳明心学的本质特色吧!
三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论。他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就本质而言,王阳明所说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只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最后一个是关于阳明“四句教”的问题。这引起了弟子后学的许多纷争。刘宗周和黄宗羲对四句教提出了一些批评。也有不少人认为,四句教反映了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我觉得四句教应该说是王阳明的精神所在,是王阳明对致知与格物、本体与工夫关系的疏解。
(二)阳明学的根本精神
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到底在哪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明代理学的精神在阳明,而阳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这个“良知”精神表现在如下四点:
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前述王阳明诗中所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些都是概括王阳明道德理想主义根本精神的话语。所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进入圣门的秘诀,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这正是阳明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
第二是人文精神。阳明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修订。因为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就根据《大学古本》把“在新民”改为“在亲民”。这个“亲民”就像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亲之即仁之,就是孔子所说的“安百姓”。这么一种重民生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贯彻在他的儒学实践中。古往今来,王阳明确实是一个“真三不朽”的大儒。孔子主要是讲学,他的学说统治者不接受,他也无从发挥。朱熹也是以讲学为主,一旦实践人家把他当作伪学。王阳明文治武功,社会实践显著。比如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叛,平定少数民族之乱。王阳明平乱之后,他向朝廷申请,在江西、福建设几个县。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王阳明去那里办教育,所以当今贵州学人一直在大力弘扬王阳明的丰功伟绩。
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王阳明虽然与朱陆有差异,他也想折衷朱陆,会通佛老。他吸收了道教和佛教不少东西。我曾经在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探讨王阳明与道家文化的关系。也有学者研究王畿,说其“四无”说很大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我觉得很有道理。尽管王阳明折衷朱陆、会通佛老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我觉得这种折衷会通的精神却是应当发扬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精神。
第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可把“致良知”概括为“行良知”,因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黄宗羲对这种力行实践的精神解说得更明确,说“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写了一封关于黄宗羲思想的信,信中写道:“我喜欢读黄宗羲的著作,因为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具有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这是一种亲民的精神,力行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发扬。
(三)阳明学的当代意义
……
★二十年打磨的大家精品——上古版《王阳明全集》出版历程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古社”)的三册本《王阳明全集》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一代大儒王阳明……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传承与发展儒学之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不仅影响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其实对王阳明的高度评价并非始于现代,明代人即称他是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集为一身的旷世大儒,曾国藩更是盛赞阳明先生“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在笔者看来,这些评价毫不过分,从历史影响力来说,王阳明可称为五百年来*人,如果没有王阳明,整个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和文化进程都要改写;从现实意义来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人亟需重新回到传统汲取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其中阳明先生“致良知”的实践方法无疑是*重要的途径。
浙江省社科院的吴光、钱明、董平研究员(董平现为浙江大学教授)等,可以说是国内*早致力于阳明学研究的学者,那时中国大陆学界对王阳明的研究和认识并不深入,王阳明和他的心学还处在“主观唯心主义”的教条笼罩之下。上述学者得风气之先,较早地认识到王阳明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着手整理《王阳明全集》。当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正处在比较困难的时期,出版这类图书需要较高的编辑人力和经费投入,且因其读者范围较窄,很难获得市场效益,而当时要想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出版资助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上古社社长的李国章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决定出版该书,并由当时的历史编辑室资深编辑郑明宝、盛晓峰担任责编。于是中国大陆*部现代整理本《王阳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于1992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顺利出版。
全集是以隆庆六年谢廷杰刻38卷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以各时期印行的各种刻本、排印本、标点本,以及台湾地区和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作为参校本。考虑到38卷本《王文成公全书》是明代*完整和流传*广的版本,上古的全集除了对于卷次顺序略有调整以外,具体篇章编排次序则保持了底本原貌;并将当时海内外能够搜集到的底本未刊或新发现的阳明诗、文、语录及相关题跋、祭文、传记资料,分类增补或附录在相应卷次之下,共计78篇。这样的编排一方面保留了历史权威版本的原貌,另一方面尽量吸收了当代的研究成果,便于读者参考使用。这就是全集的*个版本,因为分为上下册,可以称为两册本。
全集出版以后,迅速在学界和读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正处于一个传统文化由冷转热的过渡时期,借着港台新儒家思想和著作的被关注(顺带说一下:以牟宗三为首的港台新儒家的著作也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首先系统引进出版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宋明儒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而《王阳明全集》的出版恰逢其时,据笔者记忆所及,本书也是当时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位儒学大家全集,这在当时缺乏网络资源的情况下,给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并且对于普通读者关注和了解儒学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读者就是因为这部书而了解王阳明其人其学的。笔者大约在2000年前后(当时还在大学读书)*次在书店里见到此书,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种不期而遇的欣喜感觉,这成为我日后走上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之路的一个远因。
此后的十年间,全集两册本像大多数古籍图书一样,虽然陆续有少量重印,但基本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在此期间,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一些反馈意见,比如发现一些整理和编校差错,并且当时是铅字印刷,因为技术原因后来重印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由于销量较小和版权即将到期等原因,虽然有局部的错字挖改,但主要问题延宕下来一直没有得到改进的机会。
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研究的持续深入,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文化大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当时的社长王兴康、总编赵昌平等十分重视全集的再版工作。而上古社的学者型编辑罗颢与吴光等学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和深厚友谊,为此几次前往杭州,与全集的几位整理者商谈,并续签了出版合约。之后,上古社正式启动了《王阳明全集》修订工作,由当时的哲学编辑室主任童力军主持,综合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后,先由整理者分头修订相关内容,后来又由年轻而编辑功力深厚的马颢博士重新审读全稿,笔者也有幸参与了部分审订工作。全集的这次全面修订,订正了不少错讹,并且重新设计了版式,放大了字号,调整了行间距,使得版面更为疏朗大气,于2011年分为三册出版。至此,上古版《王阳明全集》前后经历二十年,经过老中青三代编辑的精心打磨,成为学界*常引用的和*权威的版本,并成为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个品牌象征。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也由于各种传播媒体的催化作用(随着《明朝那些事儿》成为超级畅销书,王阳明“明朝*人”的形象深入人心;随后董平教授也被邀请在百家讲坛讲《传奇王阳明》,“王阳明”这个名字便借着这股春风,飞入寻常百姓家),王阳明仿佛突然进入了公众视野,拥有了学界之外的大量的读者和崇拜者。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为适应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上古社又陆续推出了全集的简体三册本、繁体平装四册本。各品种累计销售已超过七万套。历观上古版《王阳明全集》的出版过程,可以说他见证了传统文化从复苏到复兴的走势。看到这个持续走高的上升曲线,作为以传统文化为志业的出版者不是更可以提振信心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海滨 2015年3月20日
以下钱德洪录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此,不觉悚汗。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一友问:“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如何则可?”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
先生曰:“‘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问:“如何道即是教?”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否?”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亦得。”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曰:“睡时功夫如何用?”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示诸生三首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
长安有路极分明,何事幽人旷不行?遂使蓁茅成间塞,尽教麋鹿自纵横。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迷途却浪惊。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3
卷四文录一
书一始正德己巳至庚辰
与辰中诸生己巳
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怏怏也。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务期有成。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堕无立,反为斯道之梗。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著实用力。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著力处,既学便须知有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著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学要鞭辟近里著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