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57161
编辑推荐
李欣、张妍、闫焓所著的《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以解密的形式,对刘济墓发掘过程中发现的各种谜团进行探秘、研究,并配以大量墓道、壁画、墓志、各种金玉陪葬品、俑等等实物图片。主要内容是把大墓开启后发现的各种谜团、相关的历史知识点罗列成篇,逐个进行解说、解密,在进行解密的同时,向读者介绍了大量相关的历史知识。标题例如:神秘京西大墓缓缓开启;墓主人身份揭秘(幽州节度使的前世今生);墓主人死亡之谜——子弑父的惨烈故事;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被夫人的豪华墓志颠覆;金代铜钱为何掉进唐代大墓;神奇壁画——十二生肖;腰窝里的秘密;是谁误入了唐墓的迷宫?长明灯下的回忆;生命密码的忠实记录;等等。
内容简介
《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作者是《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三位主创人员李欣、张妍、闫焓,这档栏目是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也是北京电视台唯一一档专注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栏目。其主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上下,在制片人李欣的带领下,走过了九个春秋。年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得原本枯燥晦涩的历史文化内容新颖独特,吸引了多个年龄层的观众。2011年新闻频道开播后,《这里是北京》栏目加大了对新北京城市发展的关注度,开始从新闻人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与协调。房山长沟大墓便是在北京文化硅谷开发过程中发现的古墓,无论是现场直播还是《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都可以看到记者们对“古墓未来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关注与追问。正是记者们新闻敏感度与思维高度的提升,使他们对这一重要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开掘。
目 录
序言 赵多佳前言 李欣上编 谁发现了大墓 谁发现了大墓 有个地方叫坟庄 九年两会九次提案 云届寺的“门前三包” 大墓的传说 初见大墓 是坟、是墓还是陵? 传说中的墓主人:鞑摩王 第二嫌疑人:海陵王 老书记的回忆 封门砖:向真理迈出第一步 似曾相识的富贵密码 幽州风云 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 地下“房产证”揪出幽州城 流水的节度使铁打的幽州城 幽州城,疆场之外也有诗情画意中编 那些没来得及展示的细节 墓室里的国色天香 被忽视的壁龛 主室西北角奇怪的弧度 黑白通吃的洛阳铲 大定通宝引发的猜想 古墓:出土钱币的几种可能 四个字:写尽千年历史 大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河北曲阳寻找唐墓参照物 汉白玉与草白玉 双墓室格局:墓主人身份显贵 相似的细节 曲阳大墓主人身份猜想 文武双全的墓中人 探访琉璃阁 大墓幸存的文武官俑 清理文武官俑 棺床的猜想 破碎的身份象征 被推下床的墓主人 祸起萧墙的迹象 双人房单人床 关于墓志铭 位置:谁把表扬信带进墓室 第二方案:起吊墓志的龙门架 猜测:墓主人墓志为什么被砸 图案:墓志盖为何上演“动物世界” 文字:墓志铭里的信息量 推测:刘济夫人的墓志内容 等待:墓志打开却难见志文 弦外之音:权载之是谁? 真相:8月13日新闻发布会 随葬品集体亮相 意外:突如其来的发现 难题:给“粉末”翻身 墨迹:是文字还是图案下编 刘济的那些垫脚石 薛仁贵之子:节度使第一人 张守珪:魔幻小说里的节度使 安禄山:让盛世拐个弯 王忠嗣:好榜样还是坏典型 家庭暴力要不得贪婪是种传染病 继承人:不能探讨的问题 刘济在京遗迹 史料存疑:是“贞观”还是“贞元” 刘济故居白纸坊小学: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人未死心已远 致命的恩怨 老子、儿子和位子 刘总:主动放弃的血色权位 另一对刘氏父子 卢龙、平卢:一字之差的误会 迟来的爆料:夫人墓志内容揭晓跋 艾冬云后记一 李欣后记二 李欣
前 言
“房山长沟大墓发掘进行时”是北京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对专业内容进行现场直播,也是新闻频道成立以来在自选主题直播上的一次突破。创新的代价是面对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迫切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心才会使一切难题变得渺小,新闻中心的直播团队正是在这样的动力下,出色完成了任务。而《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出版,则是我们记者团队职业敏感和主营传播领域之外的又一次新闻精彩呈现。
本书三位作者的名字或许读者们并不熟悉,但如果提起《这里是北京》栏目,大家也许就不陌生了。他们正是《这里是北京》幕后的主创人员,与栏目共同走过了九年的岁月。他们是一群热爱北京历史,坚守传播文化品质的电视人。一座城市拥有一档属于自己的文化栏目实属难得,一个电视人能为自己所在的城市苦尽智慧进行表达,这是一种光荣。
评价一个优秀栏目的价值,不是看它是否取悦了观众,而是看它在传播中给观众留下什么,是否让令人回味的甘泉永远留在观众的心田。而《这里是北京》的编辑记者们做到了。在当下这种浮躁的传播环境下,能坚守这份态度难能可贵。
我想,他们的底气来自于我们脚下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根基,动力来自于记者们的责任感和职业热度。
《这里是北京》栏目是北京电视台唯一一档专注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节目,在新闻频道、北京卫视、纪实高清频道三大平台播出,同时在海外播出平台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档节目是北京电视台在历史文化宣传方面的排头兵,也是我台积累历史文化影像资料的吸金石。九年来,节目几乎关注到了北京的所有胡同街巷、文物古迹,仅高清素材就积累了三千多盘,稿件多达数百万字。几年前,栏目衍生的图书、光盘人藏了首都博物馆,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影像资料的文物价值,同时也见证了这档栏目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资料留存的巨大贡献。
本书的出版还有另一层意义,它突破了电视媒体复杂的影音元素,让文字的表达空间更广阔、更自由。每一个新闻事件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结集成文,完善电视媒体的遗感,让新闻价值得到深度发掘。
房山长沟大墓考古发掘现场直播,北京市文物局舒小峰局长参与了全程策划,多位主管副局长协调各部门工作,专家们和考古队员毫无保留地对现场信息倾囊相授,《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些幕后英雄的一次致敬。
从现场直播到《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出版, “房山长沟大墓”这一题材在北京台创造了多个“首次”,但对于植根于文化沃土的主流媒体来说,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及考古发掘的关注还远远没有结束。只要我们的工作在继续,对历史文化的传播就不会停滞。希望越来越多的重大历史文化题材能够登上北京电视台的荧幕,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能够写出自己的代表著作。
北京电视台台长赵多佳
本书三位作者的名字或许读者们并不熟悉,但如果提起《这里是北京》栏目,大家也许就不陌生了。他们正是《这里是北京》幕后的主创人员,与栏目共同走过了九年的岁月。他们是一群热爱北京历史,坚守传播文化品质的电视人。一座城市拥有一档属于自己的文化栏目实属难得,一个电视人能为自己所在的城市苦尽智慧进行表达,这是一种光荣。
评价一个优秀栏目的价值,不是看它是否取悦了观众,而是看它在传播中给观众留下什么,是否让令人回味的甘泉永远留在观众的心田。而《这里是北京》的编辑记者们做到了。在当下这种浮躁的传播环境下,能坚守这份态度难能可贵。
我想,他们的底气来自于我们脚下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根基,动力来自于记者们的责任感和职业热度。
《这里是北京》栏目是北京电视台唯一一档专注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节目,在新闻频道、北京卫视、纪实高清频道三大平台播出,同时在海外播出平台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档节目是北京电视台在历史文化宣传方面的排头兵,也是我台积累历史文化影像资料的吸金石。九年来,节目几乎关注到了北京的所有胡同街巷、文物古迹,仅高清素材就积累了三千多盘,稿件多达数百万字。几年前,栏目衍生的图书、光盘人藏了首都博物馆,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影像资料的文物价值,同时也见证了这档栏目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资料留存的巨大贡献。
本书的出版还有另一层意义,它突破了电视媒体复杂的影音元素,让文字的表达空间更广阔、更自由。每一个新闻事件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结集成文,完善电视媒体的遗感,让新闻价值得到深度发掘。
房山长沟大墓考古发掘现场直播,北京市文物局舒小峰局长参与了全程策划,多位主管副局长协调各部门工作,专家们和考古队员毫无保留地对现场信息倾囊相授,《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些幕后英雄的一次致敬。
从现场直播到《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出版, “房山长沟大墓”这一题材在北京台创造了多个“首次”,但对于植根于文化沃土的主流媒体来说,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及考古发掘的关注还远远没有结束。只要我们的工作在继续,对历史文化的传播就不会停滞。希望越来越多的重大历史文化题材能够登上北京电视台的荧幕,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能够写出自己的代表著作。
北京电视台台长赵多佳
在线试读
传说中的墓主人:鞑摩王 尽管搭起了大棚,但北京的数九寒天依然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困难。据程利回忆,每天一大早的首要工作就是清理冻层,才能继续作业。在坚持了一个多月之后,为了避免硬碰硬的工作方式给古墓造成伤害,考古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然而此时这座初露端倪的豪华大墓,已经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2012年12月31日《新京报》报道《房山发现古墓疑似金代陵墓》。这篇报道可谓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转过年来的 2013年正是北京建都 860周年的大日子,而860年的起点正是金代海陵王把首都从黑龙江阿城迁都到北京的那一刻——公元1153年。如果这座大墓真的是金陵中的一座,那么无疑是送给首都北京最好的生日礼物。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报道中传递出一个信息: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是否是金朝王陵得等出土文字性文物后才能判定。
尽管还没有发现文字性的文物,但是空穴才有来风,我们在一套名为《京畿古镇长沟》的书中找到了关于大墓的传说。
相传长沟镇坟庄村北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葬着鞑摩王,鞑摩王的棺椁压着通往涿州的海眼,一旦触动鞑摩王的棺椁,便会海浪翻天,带来灭顶之灾。为了保护这个关乎百姓安危的鞑摩坟,当地人世代守坟,守出了一个“坟庄村”。
鲜为人知的是,房山区长沟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京畿古镇,周边的文物古迹大都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唯独坟庄村北的大墓之谜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久久未能破解,据村里的几位老人回忆,这座古墓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坐北朝南大约有几百亩。上个世纪50年代,地面上还遗留着大量的石像生。
石像生又叫翁仲,指的是帝王陵寝前边守在道路两边的石人、石马,象征着皇帝生前的仪仗队。古人认为死后的世界和生前一样,所以能带的都带走。皇帝则多了几项特殊的需求,死后需要文武大臣,恐怕孤掌难鸣,需要牲畜车马,避免吃穿不便。
故事讲到这儿,老人们的回忆和事实基本吻合,《京畿古镇长沟》这本书上说坟庄大墓的石像生如今就收藏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凉水河附近的辽金城垣博物馆里。这是一座在辽金城垣的遗址基础上建造的博物馆,里边收藏的大都是出土或者征集来的辽金文物。坟庄大墓上的石像生人藏辽金馆,说明这座大墓一度被认定为金墓。
既然知道有大墓埋在地下,为什么不进行考古发掘呢?鲜为人知的是,考古工作根据动因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种是根据研究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叫“学术性考古”或者“主动性发掘”,比如十三陵定陵。但定陵发掘之后国家规定不再允许主动挖掘帝王陵寝。第二种是建设用地上发现地下遗址,为了使其免遭毁坏而进行的“基建考古”,比如房山长沟大墓,就是在北京文化硅谷的建设用地上发现的。第三种是古遗址或者古墓由于人为原因面临险境,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比如老山汉墓在2000年被盗,警方破案的同时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第四种则是为了大遗址的统一规划,叫做“文保类考古”或者“保护性发掘”。
五六十年代的鞑摩坟不属于任何一种,所以人们对他的真容只有猜测。
同样是在《京畿古镇长沟》这本书里记载着,30 年代末日军侵华,当地民兵打着抗日的旗号盗墓掘坟,在墓道两边发现了色彩鲜艳的壁画,雕龙画凤的石门、石棺。更令人称奇的是,1954年的冬天兴修水利工程的时候,坟庄大墓遗址出土了一条一米多长的汉白玉石龙,还惊动了文物部门,要求把遗址重新填埋保护起来,直到70年代坟庄村修建千头养猪场,这个地方才彻底恢复了平静。
不管是真事儿还是传言,总之跟龙沾上了边,当地人便盛传这是一座王陵。更多的联想源自当地的一句土话,管“鞑摩坟 ”又叫“鞑子坟”。
鞑子,是百姓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俗称,在咱们北京称王称帝的少数民族只有金代的女真族、元代的蒙古族和清代的满族。
然而清朝的皇帝安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人口齐全没有悬念,可以排除。元代的皇陵更是另类,或许是为了防盗也可能是游牧民族的习惯,总之元代皇陵非但不起坟冢没有地上建筑,更要在皇帝下葬之后,历经万马奔腾踏为平地,等到来年草长莺飞时撤去一切守卫,陵墓则会跟普通草地融为一体,难以辨认。如此看来,只剩下金代皇陵没有排除嫌疑。那么,金代的皇帝们究竟葬在哪儿?这座古墓是孤坟一座,还是皇陵的一角呢? P31-33
2012年12月31日《新京报》报道《房山发现古墓疑似金代陵墓》。这篇报道可谓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转过年来的 2013年正是北京建都 860周年的大日子,而860年的起点正是金代海陵王把首都从黑龙江阿城迁都到北京的那一刻——公元1153年。如果这座大墓真的是金陵中的一座,那么无疑是送给首都北京最好的生日礼物。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报道中传递出一个信息: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是否是金朝王陵得等出土文字性文物后才能判定。
尽管还没有发现文字性的文物,但是空穴才有来风,我们在一套名为《京畿古镇长沟》的书中找到了关于大墓的传说。
相传长沟镇坟庄村北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葬着鞑摩王,鞑摩王的棺椁压着通往涿州的海眼,一旦触动鞑摩王的棺椁,便会海浪翻天,带来灭顶之灾。为了保护这个关乎百姓安危的鞑摩坟,当地人世代守坟,守出了一个“坟庄村”。
鲜为人知的是,房山区长沟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京畿古镇,周边的文物古迹大都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唯独坟庄村北的大墓之谜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久久未能破解,据村里的几位老人回忆,这座古墓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坐北朝南大约有几百亩。上个世纪50年代,地面上还遗留着大量的石像生。
石像生又叫翁仲,指的是帝王陵寝前边守在道路两边的石人、石马,象征着皇帝生前的仪仗队。古人认为死后的世界和生前一样,所以能带的都带走。皇帝则多了几项特殊的需求,死后需要文武大臣,恐怕孤掌难鸣,需要牲畜车马,避免吃穿不便。
故事讲到这儿,老人们的回忆和事实基本吻合,《京畿古镇长沟》这本书上说坟庄大墓的石像生如今就收藏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凉水河附近的辽金城垣博物馆里。这是一座在辽金城垣的遗址基础上建造的博物馆,里边收藏的大都是出土或者征集来的辽金文物。坟庄大墓上的石像生人藏辽金馆,说明这座大墓一度被认定为金墓。
既然知道有大墓埋在地下,为什么不进行考古发掘呢?鲜为人知的是,考古工作根据动因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种是根据研究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叫“学术性考古”或者“主动性发掘”,比如十三陵定陵。但定陵发掘之后国家规定不再允许主动挖掘帝王陵寝。第二种是建设用地上发现地下遗址,为了使其免遭毁坏而进行的“基建考古”,比如房山长沟大墓,就是在北京文化硅谷的建设用地上发现的。第三种是古遗址或者古墓由于人为原因面临险境,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比如老山汉墓在2000年被盗,警方破案的同时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第四种则是为了大遗址的统一规划,叫做“文保类考古”或者“保护性发掘”。
五六十年代的鞑摩坟不属于任何一种,所以人们对他的真容只有猜测。
同样是在《京畿古镇长沟》这本书里记载着,30 年代末日军侵华,当地民兵打着抗日的旗号盗墓掘坟,在墓道两边发现了色彩鲜艳的壁画,雕龙画凤的石门、石棺。更令人称奇的是,1954年的冬天兴修水利工程的时候,坟庄大墓遗址出土了一条一米多长的汉白玉石龙,还惊动了文物部门,要求把遗址重新填埋保护起来,直到70年代坟庄村修建千头养猪场,这个地方才彻底恢复了平静。
不管是真事儿还是传言,总之跟龙沾上了边,当地人便盛传这是一座王陵。更多的联想源自当地的一句土话,管“鞑摩坟 ”又叫“鞑子坟”。
鞑子,是百姓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俗称,在咱们北京称王称帝的少数民族只有金代的女真族、元代的蒙古族和清代的满族。
然而清朝的皇帝安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人口齐全没有悬念,可以排除。元代的皇陵更是另类,或许是为了防盗也可能是游牧民族的习惯,总之元代皇陵非但不起坟冢没有地上建筑,更要在皇帝下葬之后,历经万马奔腾踏为平地,等到来年草长莺飞时撤去一切守卫,陵墓则会跟普通草地融为一体,难以辨认。如此看来,只剩下金代皇陵没有排除嫌疑。那么,金代的皇帝们究竟葬在哪儿?这座古墓是孤坟一座,还是皇陵的一角呢? P31-3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