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25543
编辑推荐
农村经济领域学者和科研工作者,政府决策制定部门
内容简介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完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组织基础和必要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是遵循内在规律的客观过程,只有在掌握并尊重这一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因此,《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过程,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基本路径和历史规律,以期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成果,为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探索和政策建议。
目 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1.2 研究的思路与逻辑框架 2
第2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5
2.1 基本概念 5
2.1.1 组织演进 5
2.1.2 农业产业化 8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 10
2.1.4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11
2.1.5 几个近似概念的辨析 12
2.2 组织演进思想 13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组织演进思想 13
2.2.2 西方经济学中的组织演进思想 14
2.3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分析 24
2.3.1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24
2.3.2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分析 24
2.3.3 基于分工理论的分析 25
2.3.4 基于演化理论的分析 25
2.3.5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理论的简要评价 25
第3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分析基础——“环境-行为-组织演进”分析框架 27
3.1 “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的思想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27
3.1.1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分析 27
3.1.2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建构理性主义与演化理性主义 29
3.2 “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 32
3.2.1 “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的基本逻辑 32
3.2.2 环境分析 33
3.2.3 行为分析 35
3.2.4 组织演进分析 39
3.3 “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的结构层次 41
3.3.1 环境与行为 41
3.3.2 行为与组织演进 42
第4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方向与主要组织形式 45
4.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方向 45
4.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纵向演进方向 47
4.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横向演进方向 53
4.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路径及主要组织形式分析 60
4.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路径 60
4.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61
第5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过程分析之一:环境、行为与组织的形成过程 66
5.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阶段的环境分析 66
5.1.1 技术环境 67
5.1.2 制度环境 71
5.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过程中的环境与主体行为分析 77
5.2.1 环境与农户的信念体系 77
5.2.2 农户的学习行为与信念体系的变化 80
5.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过程的主体行为与组织演进过程分析 83
5.3.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路径 84
5.3.2 衣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的自组织过程分析 86
5.3.3 政府介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加快形成 91
第6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分析之二:环境、行为与组织的成长过程 96
6.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长阶段的环境分析 96
6.1.1 技术环境 96
6.1.2 制度环境 100
6.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长阶段的环境与农户行为分析 105
6.2.1 农户学习过程与合作意愿的动态演化 105
6.2.2 不同环境下农户合作意愿的演化趋势 107
6.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长阶段的主体行为与组织演进 108
6.3.1 “公司十农户”组织向“公司十合作组织十农户”组织演进——组织的横向演进过程 109
6.3.2 “公司十农户”组织向“公司十合作组织十农户”组织演进——组织的纵向演进过程 117
第7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分析之三:环境、行为与组织的成熟过程 131
7.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熟阶段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合作社联合社为核心的准一体化经营组织 131
7.1.1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趋势的争论 131
7.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横向演进的基本趋势——合作社联合社 133
7.1.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纵向演进的基本趋势——准一体化经营组织 135
7.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熟阶段的环境分析 137
7.2.1 农业经营过程中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比例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农户实力 137
7.2.2 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137
7.2.3 农民合作社数量大幅度增加,但质量参差不齐,并出现合作社之间的恶性竞争 138
7.2.4 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的变化对农业经营组织实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39
7.2.5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分散性较强的特征要求农业经营组织内部建立起较强的激励机制 140
7.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熟阶段的环境与主体行为分析 140
7.3.1 合作社加入联合社的预期收益 141
7.3.2 合作社加入联合社的预期成本 142
7.4 主体行为与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 143
7.5 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的稳定性分析 144
7.5.1 准一体化经营组织稳定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144
7.5.2 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的稳定性分析 146
7.5.3 增强组织稳定性的途径 147
7.5.4 增强我国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149
第8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政策环境的优化 151
8.1 组织演进过程中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151
8.1.1 经济学中关于政府地位与作用的争论 151
8.1.2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不同阶段的行为分析 153
8.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政策环境的完善 155
8.2.1 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的作用 156
8.2.2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57
8.2.3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共环境 160
参考文献 162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1.2 研究的思路与逻辑框架 2
第2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5
2.1 基本概念 5
2.1.1 组织演进 5
2.1.2 农业产业化 8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 10
2.1.4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11
2.1.5 几个近似概念的辨析 12
2.2 组织演进思想 13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组织演进思想 13
2.2.2 西方经济学中的组织演进思想 14
2.3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分析 24
2.3.1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24
2.3.2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分析 24
2.3.3 基于分工理论的分析 25
2.3.4 基于演化理论的分析 25
2.3.5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理论的简要评价 25
第3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分析基础——“环境-行为-组织演进”分析框架 27
3.1 “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的思想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27
3.1.1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分析 27
3.1.2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建构理性主义与演化理性主义 29
3.2 “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 32
3.2.1 “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的基本逻辑 32
3.2.2 环境分析 33
3.2.3 行为分析 35
3.2.4 组织演进分析 39
3.3 “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的结构层次 41
3.3.1 环境与行为 41
3.3.2 行为与组织演进 42
第4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方向与主要组织形式 45
4.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方向 45
4.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纵向演进方向 47
4.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横向演进方向 53
4.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路径及主要组织形式分析 60
4.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路径 60
4.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61
第5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过程分析之一:环境、行为与组织的形成过程 66
5.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阶段的环境分析 66
5.1.1 技术环境 67
5.1.2 制度环境 71
5.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过程中的环境与主体行为分析 77
5.2.1 环境与农户的信念体系 77
5.2.2 农户的学习行为与信念体系的变化 80
5.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过程的主体行为与组织演进过程分析 83
5.3.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路径 84
5.3.2 衣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的自组织过程分析 86
5.3.3 政府介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加快形成 91
第6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分析之二:环境、行为与组织的成长过程 96
6.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长阶段的环境分析 96
6.1.1 技术环境 96
6.1.2 制度环境 100
6.2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长阶段的环境与农户行为分析 105
6.2.1 农户学习过程与合作意愿的动态演化 105
6.2.2 不同环境下农户合作意愿的演化趋势 107
6.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长阶段的主体行为与组织演进 108
6.3.1 “公司十农户”组织向“公司十合作组织十农户”组织演进——组织的横向演进过程 109
6.3.2 “公司十农户”组织向“公司十合作组织十农户”组织演进——组织的纵向演进过程 117
第7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分析之三:环境、行为与组织的成熟过程 131
7.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熟阶段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合作社联合社为核心的准一体化经营组织 131
7.1.1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趋势的争论 131
7.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横向演进的基本趋势——合作社联合社 133
7.1.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纵向演进的基本趋势——准一体化经营组织 135
7.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熟阶段的环境分析 137
7.2.1 农业经营过程中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比例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农户实力 137
7.2.2 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137
7.2.3 农民合作社数量大幅度增加,但质量参差不齐,并出现合作社之间的恶性竞争 138
7.2.4 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的变化对农业经营组织实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39
7.2.5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分散性较强的特征要求农业经营组织内部建立起较强的激励机制 140
7.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熟阶段的环境与主体行为分析 140
7.3.1 合作社加入联合社的预期收益 141
7.3.2 合作社加入联合社的预期成本 142
7.4 主体行为与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 143
7.5 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的稳定性分析 144
7.5.1 准一体化经营组织稳定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144
7.5.2 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的稳定性分析 146
7.5.3 增强组织稳定性的途径 147
7.5.4 增强我国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149
第8章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政策环境的优化 151
8.1 组织演进过程中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151
8.1.1 经济学中关于政府地位与作用的争论 151
8.1.2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不同阶段的行为分析 153
8.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政策环境的完善 155
8.2.1 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的作用 156
8.2.2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57
8.2.3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共环境 160
参考文献 162
前 言
`
媒体评论
`
在线试读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是我国农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重要内容。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农民的市场弱势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中央多次强调要“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但是,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强制农户与企业联合的“拉郎配”及强制农户加入合作组织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农户的经济利益,还人为地干扰了组织演进的正常秩序和进程。而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发展滞后于现实,在农业产业化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相关理论的研究,特别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规律相关的研究却略显乏力,虽然已有部分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领域的研究尚缺少规范的分析逻辑和理论基础,大部分研究仅限于“经验规律”性研究,而真正深入现象背后,探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中“因果必然性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应更加系统、深入,不仅需要明确相关概念的含义、论证提升农业组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更加深入地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原因、动力及规律,把握农户、企业及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分析的重点和核心应在于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系统探索和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形成、成长直至成熟的演进过程,归纳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深层次规律,为我国农业组织化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启动,我国理论界开始出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研究;在90年代,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迅速发展期,相关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出现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热潮;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分析和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但是,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中,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分析大多停留于对组织演进过程的描述上,缺少系统性的分析。因此,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起规范的研究框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过程及演进规律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中归纳和总结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规律,这对于完善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逻辑框架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明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这一过程的特征和规律,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指导。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书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分析框架的构建。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是本书研究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这里需要解答的是如何建立起一个能够科学分析组织演进的理论框架,如何应用这一框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诞生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推演和研究。②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阶段和演进方向的梳理。这里需要解答的是如何通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归纳出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主要阶段,并透过复杂的组织演进表象概括出演进的总体方向和主要的演进节点,为下一步对组织演进的逻辑推演提供明确而简化的研究对象。③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的推演和演进规律的总结,这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点内容。这里需要解答如何应用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每一个主要阶段,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组织演进的规律和特征。
根据研究路线(图1-1),本书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明确研究路线与逻辑结构、确定研究方法并提出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理论基础的概述和总结。该章首先对“组织演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目前研究中经常混淆的几个相似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组织演进思想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对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稳定性、分工理论及演化理论等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现有的理论研究作出简要评价。
第3章构建“环境-行为-组织演进”分析框架,并详细介绍这一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和内部逻辑结构。该章是后文分析的基础和主要方法,与第2章共同构成了全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首先介绍了新框架构建的思想基础,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建构理性主义与演化理性主义进行比较分析,随后对“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的基本逻辑、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进行详细介绍。
图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研究路线
第4章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方向及主要组织形式的分析。该章前半部分回顾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源起和发展过程,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和经营绩效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后半部分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方向的概括和总结,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方向,并抽象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路径及主要“节点”。第4章属于过渡性章节,在全书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复杂表象概括为几个重要阶段,并提出每一阶段的代表性组织作为演进过程的“节点”,为后文应用研究框架分析现实中的组织演进提供明确的分析对象,引出了第5章至第7章的具体分析过程。
第5章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过程的分析。从该章到第7章是对“环境-行为-组织演进”分析框架的具体应用,第5章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阶段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农户向“公司+农户”组织演进的过程。首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特定环境下农户和企业行为及这些行为对组织形成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路径、特征,以及农户、企业、政府在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第6章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过程的分析。与第5章的分析结构相似,该章也是首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阶段的环境作出实证分析,然后对环境中的主体行为及主体行为对组织演进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本章重点分析了在“公司+农户”组织向“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组织演进过程中,农户如何通过横向联合结成合作组织及合作组织与企业间纵向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
第7章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趋势的分析,实质上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向成熟阶段演进的分析。该章重点研究下一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方向及在成熟阶段所表现出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农业经营环境变化及主体行为的分析为基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组织演进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并指出以合作社、联合社为核心的联结企业与农户的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将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熟阶段的主要形式。
第8章研究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政策环境如何完善的问题。在分析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主体地位、产业政策、公共环境、配套制度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建议。
第2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组织演进
1. 组织与制度
1) 组织的内涵和外延
组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同研究领域对组织内涵的界定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组织既可以是“过程”,也可以是一种“实体”,作为过程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对各要素进行协调,以实现特定的目的程序;作为实体的组织是指各种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成的某种结构。在经济学领域中,对组织研究相对较多的是新制度经济学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大多认同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的观点,并从契约安排的角度给出组织的定义。例如,科斯将企业组织定义为用一组关于**和服从关系的合约结构替代了市场上无数交易契约的结果[1];张五常补充了科斯的定义,认为企业组织是一种合约安排,市场也是一种合约安排,企业代替市场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2];周其仁将组织视为一整套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结构[3];邓宏图定义的组织是“利益高度相关者的合约选择,它能向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成员提供稳定的预期收入流,并足以补偿由于创生组织和运行组织带来的交易成本及其管理成本。”[4]
在对组织内涵进行界定的同时,理论界也给出了组织外延的不同定义。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者关注的是企业的特征及其与市场的差异,因此其所称的组织多为企业组织,“组织”与“市场”往往成为两种对立的形式。威廉姆森指出不同交易维度对应着企业、中间组织和市场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提出了与企业、市场相对应的组织形式,但是并没有对其形式进行明确界定。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有三种,即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私人共同组织的行动、集体行动或政府行动[5]。布坎南虽然从不同层面对组织进行了分类,但是这种分类依据的是行动的成本而非组织自身的特征,并不具有代表性。
本书同意“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的观点,组织是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目标而结成的一套契约关系。对于组织所包含的具体形式,本书认为,广义上讲,组织包括一切人类以正式或非正式契约联结而形成的结构,如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家庭等;狭义上讲,组织包括有统一利益诉求的、以正式契约联结的结构,如政府、企业和各类具有准企业形式的实体(如企业联盟、协会等)。根据研究需要,本书所指的组织为狭义的组织概念。
2) 制度的定义
对于制度的研究也是多角度的,如社会学者关注作为准则系统的制度,管理学者关注企业内部运行的规则,经济学者则关注作为协调和治理机制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系统。在经济学领域,对制度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学者都将制度视为法律、规范、规则、习俗、惯例等一切约束社会中主体行为的内容。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行为规则,并将制度分为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6];诺思将制度视为“游戏规则”、“博弈规则”,包括“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及其实施特征”[7]。林毅夫认为制度是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他区分了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指出制度安排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结构就是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8]。斯科特和戴维斯认为,制度是由文化-认知、准则和管制要素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构成,制度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9]。
3) 组织与制度的关系
组织与制度的关系一直是理论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以诺思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坚持组织与制度是完全不同的范畴,认为制度是约束社会主体行动的规则,组织是寻利单位,是在一定制度中寻求成员利益的主体。换言之,制度是游戏规则,组织是游戏参与者。“组织获得支持和正当性的程度取决于他们服从当时准则的程度”[9]。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组织是制度变迁的推动者,而非制度变迁本身。而以拉坦为代表的学者们坚持制度与组织的一致性,认为制度概念包含组织的含义,组织内部也有规则,组织是一定范畴内的制度。因此,组织演进也是一种制度变迁。
上述两种观点都反映了制度和组织在某一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组织和制度的概念都包含了社会中主体间的行动关系,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是很难明确区分的。邓宏图指出,“
1.1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是我国农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重要内容。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农民的市场弱势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中央多次强调要“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但是,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强制农户与企业联合的“拉郎配”及强制农户加入合作组织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农户的经济利益,还人为地干扰了组织演进的正常秩序和进程。而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发展滞后于现实,在农业产业化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相关理论的研究,特别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规律相关的研究却略显乏力,虽然已有部分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领域的研究尚缺少规范的分析逻辑和理论基础,大部分研究仅限于“经验规律”性研究,而真正深入现象背后,探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中“因果必然性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应更加系统、深入,不仅需要明确相关概念的含义、论证提升农业组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更加深入地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原因、动力及规律,把握农户、企业及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分析的重点和核心应在于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系统探索和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形成、成长直至成熟的演进过程,归纳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深层次规律,为我国农业组织化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启动,我国理论界开始出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研究;在90年代,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迅速发展期,相关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出现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热潮;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分析和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理论。但是,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中,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分析大多停留于对组织演进过程的描述上,缺少系统性的分析。因此,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起规范的研究框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过程及演进规律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中归纳和总结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规律,这对于完善农业产业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逻辑框架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明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这一过程的特征和规律,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指导。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书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分析框架的构建。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是本书研究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这里需要解答的是如何建立起一个能够科学分析组织演进的理论框架,如何应用这一框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诞生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推演和研究。②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阶段和演进方向的梳理。这里需要解答的是如何通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归纳出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主要阶段,并透过复杂的组织演进表象概括出演进的总体方向和主要的演进节点,为下一步对组织演进的逻辑推演提供明确而简化的研究对象。③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过程的推演和演进规律的总结,这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点内容。这里需要解答如何应用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每一个主要阶段,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组织演进的规律和特征。
根据研究路线(图1-1),本书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明确研究路线与逻辑结构、确定研究方法并提出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理论基础的概述和总结。该章首先对“组织演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目前研究中经常混淆的几个相似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组织演进思想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对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稳定性、分工理论及演化理论等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现有的理论研究作出简要评价。
第3章构建“环境-行为-组织演进”分析框架,并详细介绍这一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和内部逻辑结构。该章是后文分析的基础和主要方法,与第2章共同构成了全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首先介绍了新框架构建的思想基础,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建构理性主义与演化理性主义进行比较分析,随后对“环境-行为-组织演进”框架的基本逻辑、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进行详细介绍。
图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的研究路线
第4章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方向及主要组织形式的分析。该章前半部分回顾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源起和发展过程,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和经营绩效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后半部分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方向的概括和总结,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方向,并抽象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路径及主要“节点”。第4章属于过渡性章节,在全书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复杂表象概括为几个重要阶段,并提出每一阶段的代表性组织作为演进过程的“节点”,为后文应用研究框架分析现实中的组织演进提供明确的分析对象,引出了第5章至第7章的具体分析过程。
第5章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过程的分析。从该章到第7章是对“环境-行为-组织演进”分析框架的具体应用,第5章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阶段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农户向“公司+农户”组织演进的过程。首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特定环境下农户和企业行为及这些行为对组织形成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形成路径、特征,以及农户、企业、政府在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第6章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过程的分析。与第5章的分析结构相似,该章也是首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阶段的环境作出实证分析,然后对环境中的主体行为及主体行为对组织演进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本章重点分析了在“公司+农户”组织向“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组织演进过程中,农户如何通过横向联合结成合作组织及合作组织与企业间纵向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
第7章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趋势的分析,实质上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向成熟阶段演进的分析。该章重点研究下一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方向及在成熟阶段所表现出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农业经营环境变化及主体行为的分析为基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组织演进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并指出以合作社、联合社为核心的联结企业与农户的农业准一体化经营组织将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熟阶段的主要形式。
第8章研究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政策环境如何完善的问题。在分析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主体地位、产业政策、公共环境、配套制度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的建议。
第2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组织演进
1. 组织与制度
1) 组织的内涵和外延
组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同研究领域对组织内涵的界定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组织既可以是“过程”,也可以是一种“实体”,作为过程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对各要素进行协调,以实现特定的目的程序;作为实体的组织是指各种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成的某种结构。在经济学领域中,对组织研究相对较多的是新制度经济学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大多认同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的观点,并从契约安排的角度给出组织的定义。例如,科斯将企业组织定义为用一组关于**和服从关系的合约结构替代了市场上无数交易契约的结果[1];张五常补充了科斯的定义,认为企业组织是一种合约安排,市场也是一种合约安排,企业代替市场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2];周其仁将组织视为一整套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结构[3];邓宏图定义的组织是“利益高度相关者的合约选择,它能向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成员提供稳定的预期收入流,并足以补偿由于创生组织和运行组织带来的交易成本及其管理成本。”[4]
在对组织内涵进行界定的同时,理论界也给出了组织外延的不同定义。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者关注的是企业的特征及其与市场的差异,因此其所称的组织多为企业组织,“组织”与“市场”往往成为两种对立的形式。威廉姆森指出不同交易维度对应着企业、中间组织和市场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提出了与企业、市场相对应的组织形式,但是并没有对其形式进行明确界定。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有三种,即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私人共同组织的行动、集体行动或政府行动[5]。布坎南虽然从不同层面对组织进行了分类,但是这种分类依据的是行动的成本而非组织自身的特征,并不具有代表性。
本书同意“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的观点,组织是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目标而结成的一套契约关系。对于组织所包含的具体形式,本书认为,广义上讲,组织包括一切人类以正式或非正式契约联结而形成的结构,如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家庭等;狭义上讲,组织包括有统一利益诉求的、以正式契约联结的结构,如政府、企业和各类具有准企业形式的实体(如企业联盟、协会等)。根据研究需要,本书所指的组织为狭义的组织概念。
2) 制度的定义
对于制度的研究也是多角度的,如社会学者关注作为准则系统的制度,管理学者关注企业内部运行的规则,经济学者则关注作为协调和治理机制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系统。在经济学领域,对制度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学者都将制度视为法律、规范、规则、习俗、惯例等一切约束社会中主体行为的内容。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行为规则,并将制度分为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6];诺思将制度视为“游戏规则”、“博弈规则”,包括“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及其实施特征”[7]。林毅夫认为制度是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他区分了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指出制度安排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结构就是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8]。斯科特和戴维斯认为,制度是由文化-认知、准则和管制要素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构成,制度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9]。
3) 组织与制度的关系
组织与制度的关系一直是理论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以诺思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坚持组织与制度是完全不同的范畴,认为制度是约束社会主体行动的规则,组织是寻利单位,是在一定制度中寻求成员利益的主体。换言之,制度是游戏规则,组织是游戏参与者。“组织获得支持和正当性的程度取决于他们服从当时准则的程度”[9]。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组织是制度变迁的推动者,而非制度变迁本身。而以拉坦为代表的学者们坚持制度与组织的一致性,认为制度概念包含组织的含义,组织内部也有规则,组织是一定范畴内的制度。因此,组织演进也是一种制度变迁。
上述两种观点都反映了制度和组织在某一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组织和制度的概念都包含了社会中主体间的行动关系,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是很难明确区分的。邓宏图指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