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12193
1. 精选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广西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水平和成就的优秀原创戏剧,对当代广西的戏剧百花园进行了全景式、历时性的梳理,是广西60年戏剧舞台的耀眼呈现。
2. 从惊艳世界的《刘三姐》精彩登场,到《瑶妃传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大儒还乡》屡获殊荣、“三编两导”(张仁胜、常剑钧、梅帅元、龙杰锋、胡筱坪)集体亮相……名家荟萃,佳作纷呈,广大戏剧文学爱好者、写作者、研究者。
3. 精装巨制,适合典藏。
“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书系”是全面展示60年来广西文学创作领域的优秀成果的大型丛书。本卷为该书系之一——戏剧卷。按总序、分卷导言、分卷年谱(年度重要作品索引)、作者小传、作品简介、作品文本、文学史评价等构建内容框架,选取了60年中经历了时间检验、屡获大奖、极具分量的15部代表性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广西文学版图中“戏剧”这一支流的面貌。
60年来,广西在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闪光的贡献,是新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疆域。自60年代壮族歌舞剧《刘三姐》登上首都舞台,广西创作了大量具有标志性色彩的“大剧”,如《南方来信》《羽人梦》《泥马泪》《大儒还乡》《哪嗬咿嗬嗨》《瑶妃传奇》《龙隐居》《歌王》等。剧种丰富多彩,有桂剧、彩调剧、壮剧、歌舞剧、现代话剧等;涉及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地方风情;内容上既有紧扣时代发展,积极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又有反映地方风情、民族历史、家国意识的大题材,也有表现人心人情人性的探索之作。广西戏剧创作领域培养出了谢民、周民震、梅帅元、张仁胜、常剑钧等知名编剧、导演,他们奉献的大戏不但是广西戏剧界斐然成就的基石,在中国戏剧历史的坐标上都是不可忽视的。本书集结60年来的优秀戏剧,精彩纷呈,蔚为大观。
目 录
1960年代
集体创编《刘三姐》
莎色、傅铎、马融、李其煌《南方来信》
谢民《朝阳》
1970年代
周民震《甜蜜的事业》
谢民《我为什么死了》
1980年代
韦壮凡、符震海、郭玉景、王超《泥马泪》
白先勇、杨世彭《游园惊梦》
梅帅元《羽人梦》
1990年代
杨波、惠国兴《瑶妃传奇》
张仁胜、常剑钧《哪嗬咿嗬嗨》
梅帅元、陈海萍、常剑钧《歌王》
2000年代
齐致翔、杨戈平、王志梧《大儒还乡》
常剑钧《天上的恋曲》
2010年代
张仁胜《龙隐居》
张仁胜《花桥荣记》
总 序
黄伟林
一个有文学大师的国家或地区是值得自豪的。比如丹麦,虽为北欧小国,但因为有安徒生而得到全世界的尊敬。比如四川,地处偏远,但因为有李白、苏轼而足可傲视华夏。在当代广西,因为拥有梁羽生、白先勇、林白、东西等著名作家,让这个拥有喀斯特地貌的多民族地区,平添了文化的底气。
翻开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诸子到两汉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在群星璀璨的文学天空,都找不到广西的名家,读不到广西的名作。这种局面,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所改观。《百鸟衣》一瞥惊艳,《刘三姐》一鸣惊人。当时光的脚步迈进1990年代,《南方文坛》华丽转身,“广西三剑客”横空出世,文学桂军边缘崛起。文学桂军的崛起,体现了广西的文化自觉和转型发展。
这种文化自觉和转型发展,对广西形象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如今,人们读到这套广西多民族文学大系,除了想到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还会想到“百鸟衣”,想到“刘三姐”,想到“美丽的南方”。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对于我来说,提起广西就会想起它的文学,在我心中的中国文学的地图上,广西远不像它的地理位置那么偏远,它正处在中国文学创造的中心地带。”
这是文学造就的广西。
认识一个国家和地区好的媒介是什么?
是文学。
我们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而认识英国,我们因为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的小说而认识法国,我们因为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的诗歌而认识俄罗斯,我们因为爱默生、梭罗的散文而认识美国。
那么,认识广西好的媒介是什么呢?
当然还是文学。
阅读《百鸟衣》,我们才知道广西的大地是如此绚丽。
阅读《刘三姐》,我们才知道广西的歌声是如此动听。
阅读《台北人》,我们才知道广西人的乡愁如此深邃。
阅读《桂系演义》,我们才知道广西人曾经如此纵横捭阖、深谋远虑。
阅读《一个人的战争》,我们才知道广西人能够如此孤绝率性、平地拔起、卓然独立。
通过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广西的历史,认识广西的现实,感知广西人的性格,体会广西人的心灵世界。
为了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文学成就,为了呈现广西文学经典化的历程,为了让广大读者获得一个好的认识广西、审美广西的途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师生,凭数十年广西文学阅读之积累,积数十年广西文学研究之心得,多方搜寻,爬梳剔抉,编选了七大卷十二册数百万字的《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
当代广西文学是当代广西历史沧桑的记录,是当代广西人物形象的写真,是当代广西心灵世界的透视,是当代广西人文形象的重塑,是广西未来愿景的预见和想象。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指出美好的,并把它同坏的东西区别开来,是一世代带给另一世代的烦恼……”《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就是将那些好的、代表性的广西当代文学作品从汗牛充栋的期刊、报纸、图书中精选出来,附之以该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创作评论、该作品的相关信息和经典解读,使之铭文于眼前,铭记于内心,铭刻于历史。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60年的文学见证,是对广西文学精英的致敬,并将成为广西更多文学名家、文学名著的催生剂。
导 言
好戏连台 精彩纷呈
——广西戏剧60年
60年的广西戏剧可以用“好戏连台”、“精彩纷呈”来概括。作为新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广西在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闪光的贡献,是新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疆域。1960年代《刘三姐》这一取材壮族山歌的歌舞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伊始登上首都舞台,是广西秀丽山川、民族地域文化的全面展示。一部《刘三姐》惊艳了全世界,从此一曲传唱60年。继《刘三姐》之后,广西的戏剧舞台又推出了《南方来信》《朝阳》《甜蜜的事业》《我为什么死了》 《泥马泪》《瑶妃传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大儒还乡》《天上的恋曲》等一批优秀戏剧作品。在自治区成立 60周年的今天,站在戏剧中国的舞台回望广西戏剧60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广西戏剧舞台的这些作品,在中国戏剧历史的坐标上,都是浓墨重彩的标志性符号。
1960年代:广西戏剧精彩登场
1960年代的十年,是广西戏剧历史上重要的十年。这期间,广西戏剧有以下三点值得书写:一是全区范围内群众性的《刘三姐》大会演活动。在全区人民同排、同唱、同看《刘三姐》的艺术盛会基础上,诞生了日后成为广西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歌舞剧《刘三姐》。二是广西话剧与时代同步的水准。1960年代,广西话剧团先后排演了《雷雨》《同志,你走错了路》《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夺印》《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以及阿尔巴尼亚名剧《渔人之家》等一批全国话剧舞台的著名剧目在全区公演,体现了广西话剧舞台的繁荣。三是广西作者原创话剧《南方来信》和《朝阳》的全国影响力。广西话剧团莎色根据越南同名报告文学改编的反映越南军民抗美爱国六场话剧《南方来信》在全国轰动一时,总政话剧团以及各地剧团竞相排演。广西话剧团排演的我区作家谢民创作的话剧《朝阳》在 1965年中南五省区话剧演出中一炮走红,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0多场,其演出规模仅次于《刘三姐》。
1958年 12月 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0年《刘三姐》的成功打造让全国人民了解了美丽广西,认识了生活在这美丽南方的壮族。《刘三姐》是广西戏剧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主导下集中全区优势资源合力打造的经典。
广西是山歌的故乡,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广西民间,特别在壮族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刘三姐是其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刘三姐》的文人创作始于1929年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的歌剧《刘三妹》,由于历史的局限,《刘三妹》离不开旧戏剧的窠臼。经研究者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早出现的《刘三姐》剧本是柳州地区宜山中学教师邓昌伶 1953年创作的彩调剧《刘三姐》,随后广西各地相继有彩调剧、歌剧、歌舞剧《刘三姐》《刘三妹》演出。1959年,柳州市创作演出了彩调剧《刘三姐》,成为当时影响的《刘三姐》剧目。1959年8月底9月初,《广西日报》分五期刊登了柳州市创作的《刘三姐》剧本,与此同时,广西各地掀起了演出《刘三姐》的高潮。1960年 2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作出关于举行全区《刘三姐》会演的决定,4月中旬,广西全区举行了《刘三姐》文艺会演。据报道,全区共有1209个专业和业余演出团队、58000多人、11个剧种演出了《刘三姐》,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占当时广西人口的60%。
1960年 7月,歌舞剧《刘三姐》进京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汇报演出,轰动京城。许多专家学者撰文,对《刘三姐》给予高度赞赏,美学家蔡仪认为:
从歌剧的发展上来看,《白毛女》是我们新歌剧的部获得很大成功的作品。它的成功,不用说是在于体现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无论从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来说,从它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说,或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说,都是根本上实践了工农兵的方向,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它是新歌剧发展中个里程碑。但是《刘三姐》在主要之点上表现了我们新歌剧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里程碑。
进京演出期间,首都的艺术家对这台充满民族地区色彩的清新的作品十分厚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重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亲自示范,和《刘三姐》演员们切磋技艺;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首都文艺、戏剧界知名人士举行了座淡会,到会的有田汉、萧三、凤子等作家、艺术家,大家普遍认为这部戏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从民歌改编为戏剧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苦的创造工作。它既继承了传统,又经过了重新创造,有很高的成就,值得重视。大家一致认为这出戏的舞台美术富有地方色彩,以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景色,生动地烘托了戏的内容。
舞台剧《刘三姐》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吸引了电影艺术家的创作热情。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公映。电影《刘三姐》由乔羽、苏里合作剧本,雷振邦作曲,苏里导演,十七岁的广西桂林姑娘黄婉秋饰演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影片充满民族地域色彩的优美的唱段,质朴美丽的刘三姐扮演者,以及与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姑娘融为一体的仙境般的桂林山水征服了广大观众。电影《刘三姐》被称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的中国电影。1963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刘三姐》一举夺得摄影奖、音乐奖、美工奖和男配角奖四项大奖。电影《刘三姐》在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华人圈也引起了轰动:在新加坡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部影片之一。由于电影《刘三姐》的影响,桂林山水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黄婉秋成为东南亚有人气的女演员,具有浓郁壮族民间色彩的《刘三姐》音乐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刘三姐》是广西作为新成立民族自治区为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奉献的一台精彩的民族文化大戏。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刘三姐》,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出戏的价值,甚至远远超出了文化的价值。《刘三姐》被评论者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西有光彩、有影响的舞台剧目”。《刘三姐》的成功,让中国和世界认识了广西这片美丽的地方,认识了壮族这个勤劳勇敢又幽默诗意的民族。
莎色在中国话剧史上是一位值得书写却被长期遗忘的编剧。莎色 1934年 12月生于江苏,曾任江苏话剧团演员。1956年至 195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随后到广西话剧团工作。1964年,全国人民援越抗美热潮如火如荼,气氛高涨,来自越南的书信体报告文学《南方来信》中译本出版,在中国广为传播。《南方来信》集和第二集,印数分别达到 30万册和50万册。《南方来信》原名《祖国来信》,由抗美战争期间越南南方人民写给北方亲人和朋友的信件汇集整理而成。这些信反映了在美国入侵下南越人民的生活。时任广西话剧团演员的莎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重大题材,根据书信体报告文学《南方来信》构思了同名话剧。剧本完成后,莎色把剧本寄到了北京。当年谈到《南方来信》剧本创作背景时,时任总政话剧团团长的傅铎是这样记述的:
一九六三年八月,我们英明伟大的领袖同志发表了《反对美国—吴庭艳集团侵略越南南方和屠杀越南南方人民的声明》,全力支援越南南方人民反美爱国的正义斗争。作为部队的文艺工作者,要用文艺这一武器去讴歌越南人民的英勇斗争,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一九六四年夏,我们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读到了越南南方人民用血和恨写成的书信集《南方来信》,书中每字每句都浸透着越南南方人民的血海深仇,和越南南方人民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我们决心要把越南南方人民的英勇斗争反映在舞台上。正当我们开始根据《南方来信》书信集构思剧本时,广西文工团莎色同志寄来了一个反映越南南方人民斗争的剧本。剧本是以一九五五年“永贞”事件为背景的。
傅铎的记述表明,总政话剧团排演的话剧《南方来信》编剧是莎色,在接到莎色的剧本后,傅铎又与马融、李其煌合作,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但剧中主要人物、剧本的框架结构都采用了莎色的话剧剧本形态。总政话剧团排演的话剧《南方来信》1965年 9月在北京公演。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排演《南方来信》,据当时媒体报道:
继今年九、十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在北京首次演出话剧《南方来信》以后,各地纷纷上演《南方来信》。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昆明部队国防话剧团、广州部队政治部文工团联合演出队、武汉部队胜利文工团话剧团、云南人民艺术剧院、广西话剧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市评剧院二团、上海越剧院、云南京剧院一团等戏剧团体纷纷上演《南方来信》。其中有的是根据总政话剧团的改编本,也有的是根据《南方来信》原著重新改编的。它们的演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一时间,全国话剧舞台掀起排演《南方来信》盛况,全国戏剧舞台上,根据话剧剧本还改编成京剧等民族传统剧种上演。据《人民日报》消息,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真、李先念、薄一波等国家领导人以及时任越共中央委员会书记的黎笋、越南总理范文同、老挝苏发努冯亲王等外国贵宾都先后观看了话剧《南方来信》。与此同时,广西话剧团也排演了《南方来信》并引起轰动,在南宁等地演出74场。
谢民是广西戏剧界又一个有全国影响的重要作家,1959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广西艺术学院任教,后在广西文联、百色地区文工团、广西大学、广西文化厅工作,曾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1965年,广西话剧团排演了谢民编剧的话剧《朝阳》。该剧在广州举行的中南戏剧会演上演出引起轰动,参加广州汇演的全国戏剧界同行对《朝阳》给予高度评价。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的陶铸同志在汇演期间先后两次接见剧组全体工作人员,与剧组人员一起探讨,对《朝阳》剧本及演员表演做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林默涵在看完演出后认为这部剧应该推广到全国舞台,建议广西话剧团《朝阳》剧组到北京演出。1965年12月初,广西话剧团《朝阳》剧组在北京民族宫礼堂、全国政协礼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展览馆剧场以及北京大学等高校连续演出,载誉京城。在北京民族宫礼堂演出时,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并亲切接见谢民,对谢民说:“你是我们党培养的剧作家,要为人民多写好剧本。”1966年元月,剧组又到上海、苏州、西安、延安、成都、重庆、贵州等地演出,创造了广西话剧团,也是广西话剧演出 210场的纪录。与此同时,广州羊城话剧团和上海沪剧团也同时排演了谢民编剧的同名话剧。
舆论界对《朝阳》的创作和演出十分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包括《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文汇报》《成都日报》《西安日报》《广西日报》《南宁晚报》等十余家报纸刊载了五十篇评论文章,全国各省各地区的大专院校以及中专学校纷纷发来邀请函,希望这出众口称赞的话剧莅临演出。老作家李健吾在报纸上热情撰文:“我们的剧作家,他们抓政策抓得紧,抓群众抓得牢……没有生活,抓紧了政策也写不出好戏!没有感情,群众成了应景的龙套。我们的剧作家,活像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活像工读学校的校长林恒,认定了方向,敢于突破一切条条框框,大踏步向前迈进……这才是戏,社会主义的戏。看这样的戏,让我这老头子也变得年轻了。”
1965年,周民震创作的儿童彩调剧《三朵小红花》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朵小红花》剧本写于1964年,定稿于1965年,选取的是当时的阶级斗争题材。这个戏剧在全国演出广受好评。
1970年代:探索戏剧开中国剧坛风气之先
经历了“文革”十年,1970年代的广西戏剧在全国仍然有突出的贡献,成就可圈可点。
新时期广西戏剧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首推周民震的话剧《甜蜜的事业》。计划生育题材的话剧《甜蜜的事业》1978年在舞台上出现。作者把围绕计划生育问题上的新旧观念以及感情纠葛的戏剧冲突写得诙谐幽默,充满生活气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该剧由广西话剧团搬上舞台,在各地先后演出百余场,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广西个进京汇报演出的创作剧目。1979年同名影片面世,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60年代创作了《朝阳》的话剧作者谢民,70年代又有卓越建树,他1979年发表于《剧本》的话剧《我为什么死了》成为中国部探索剧。
一九七八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九七九年十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与此同时,整个社会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的开放,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到来自在情理之中。一九七九年,在诗歌界挑头的是“朦胧诗”,小说界“意识流”小说盛行一时,都见出现代主义潮流的初涌。而戏剧界,则是《我为什么死了》和《屋外有热流》揭开了话剧探索的序幕。
《我为什么死了》写的是“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时一对夫妇范辛和夏俊的经历。这部戏从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角度看都是当时的流行题材和流行主题,即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控诉,对政治投机分子的鞭挞。然而,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艺术探索。“作者处理这一题材,别出心裁采用‘喜剧’形式表现;其次,作者打破了‘三一律’的束缚,戏的时间跨越了两年多,(这在独幕剧中是少见的),戏剧地点变换了三处,戏剧动作也随之变化;第三,戏的情节倒置,大胆采取倒叙的写法,先让观众看结果,然后再一步步追溯前因,这种表现手法在独幕话剧中是罕见的;第四,大量使用独白、旁白和直接同观众交流的说白,人物跳进跳出,把说故事与戏剧表演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处理得十分贴切;第五,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全剧思想深邃、语言生动、文笔流畅,人物性格鲜明。 ”
作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戏剧舞台上部探索剧,《我为什么死了》在国际戏剧界也引起关注。罗马尼亚雅西市瓦·亚历山德里国家剧院排演了该剧,由 50年代曾把曹禺的《雷雨》搬上罗马尼亚舞台的著名导演弗洛里安执导。谈到该剧的排演,弗洛里安导演说:“我们所以选这个剧本,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风格、精炼的语言和带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内容。”a该剧在罗马尼亚上演受到罗马尼亚观众的好评,罗共中央候补委员、大国民议会议员、雅西国家剧院院长雅各班说:“我们上演中国话剧,与中国上演罗马尼亚话剧《公正舆论》一样,都是为了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除在罗马尼亚演出外,《我为什么死了》还曾在加拿大公开演出,美国百老汇也作了试验演出。由此可见,该剧具有某种现代意味的普世价值,因此才能在国际舞台得到广泛认同。
1980年代:广西戏剧“各美其美”
如果说1970年代的广西戏剧是以重大题材的表现、戏剧艺术的探索在全国戏剧舞台上成绩斐然,进入1980年代,表现地方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广西戏剧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
韦壮凡、符震海创作,柳州桂剧团表演的桂剧《泥马泪》被评论者称为“大手笔”。《泥马泪》“摆脱了传统戏曲传奇性的悲欢离合,寓藏褒扬、针砭或浇胸中块垒的旧观念,通过一个普通而又陈旧的民间故事,点悟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切纷乱的悲剧之源——一个伟大民族国民性的沉疴”。这个戏塑造了匡政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赋予《说岳全传》“泥马渡康王”这一民间传说以崭新的意义,展示了封建统治者如何取得皇权、巩固皇权的奥秘,挖掘了数千年来民族心理深层结构的一面。《泥马泪》是桂剧,但是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广泛地吸收了中西音乐、中西舞蹈等其他艺术种类的艺术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评论者称《泥马泪》是“戏曲剧目中横向借鉴得多的一个戏,也是创新步子迈得的一个戏之一”。
美籍华人作家白先勇是广西桂林人,是当代海外华人作家中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台剧等综合艺术较多的作家。自1984年台湾导演白景瑞将白先勇小说《金大班的后一夜》改编成电影开始,迄今为止有超过十五部电影、电视剧以及话剧、舞剧、音乐剧改编自白先勇的小说。白先勇的作品独特的艺术特征使其成为受影视及舞台艺术青睐的、有影响的海外华人作家之一。小说《游园惊梦》创作于1966年,1981年白先勇亲自改编创作了同名话剧。
小说《游园惊梦》与舞台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谈到小说《游园惊梦》的创作时,白先勇曾经说:“我写这篇小说写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写内心的活动,我都不满意。起初我并没想到要用意识流手法。女主角回忆过去时的情绪非常强烈,也有音乐、戏剧的背景,为了表达得更好,尝试用了意识流手法。 ”话剧《游园惊梦》描写窦夫人桂枝香大宴宾客,邀请昔日得月台唱昆曲的各位姐妹们,钱夫人应窦夫人之邀,与当年在南京得月台的姐妹故人相聚的故事。宴会上,众人闲话谈天,演唱昆曲《牡丹亭》唱段,经历过荣华富贵,见识过各种奢华场面,如今繁华落尽的钱夫人跌入往日情感交织的痛苦回忆中。话剧《游园惊梦》演绎了白先勇对昆剧的痴迷,也通过女主角钱夫人现实的寂寥和对往日繁华不再的失落寄托了白先勇对时代流离、人生无常的感怀。话剧《游园惊梦》1982年 8月在台北隆重公演引起轰动,连演十场,场场爆满。
梅帅元是崛起于 1980年代的广西实力派戏剧家,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戏剧代表作品有大型壮剧《羽人梦》,大型民族歌剧《歌王》(合著),舞剧
《妈勒访天边》(合著),…儿童音乐剧《太阳童谣》等。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金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文化部“文华奖”、文华剧作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梅帅元1980年代的代表作是表现现代题材、现代意识的壮剧《羽人梦》。《羽人梦》由梅帅元改编自其创作的小说《黑水河》。发表于 1985年的小说《黑水河》是广西文学界“百越境界”探索作品。小说通过渔婆婆和她的儿媳妇满妹,以及收鱼少年的现实生活,他们间的感情联系、纠葛,同幻想的世界糅合起来,并以人物的联想、幻觉和意象 (具有象征性的羽人、赤蛇、小盒子、古老的歌韵、自然界的神秘气氛等 )与直接的现实描摹交相叠映,来反映迷信守旧和对传统风习的忠贞,与对美好向往、追求和抗争的矛盾、碰撞,后对旧传统的屈服,借以思考一种复杂的生存意识。1986年,在广西第二届戏剧展览会上《羽人梦》荣膺广西戏剧奖“桂花奖”第二名。正如评论者评论的:从小说到戏剧,作者再不是消极地只满足于落后愚味生活表面现象的描写,而是积极地力求剖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因素。为了揭示现实生活中潜藏着的一种文化意识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他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一种深沉的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在这出戏剧里,他显现了出众的灵气和文学才华并在创作倾向上,真正踏在生活这个厚实的大地上,迈出了比较坚实的脚步。
此外,1980年广西话剧团排演了该团王文忻根据我区作家李栋、王云高中篇小说《彩云归》改编的话剧《天涯望归人》。《天涯望归人》是一部反映台湾老兵恋乡思归的作品,评论者评价这部戏“是我们戏剧脱离几十年写正面人物模式的一个创举” 。该剧赴京演出获得成功,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盛赞这出话剧。1981年,广西话剧团王琦、杨令燕创作的四幕儿童话剧《宝宝贝贝乖乖》通过三个同龄伙伴的成长,提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一严肃问题。《宝宝贝贝乖乖》参加全国儿童剧汇演获创作奖和演出奖,1988年获广西文艺奖铜鼓奖。
1980年代的广西戏剧,题材上有本土题材,有外省题材,有历史题材,有现实题材,有成人题材,有儿童题材;戏剧形式上有桂剧、壮剧、话剧。可谓品种多样,立异标新,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为下一个十年广西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代:戏剧精品屡获殊荣
1991年,文化部设立了专业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文华奖”的设立,旨在促进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繁荣。1990年代,广西《瑶妃传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商海搭错船》获得“文华奖”殊荣。
由桂林戏剧家杨波、惠国兴编剧,桂林市桂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瑶妃传奇》根据明朝瑶族女子、孝宗皇帝的生母纪妃的故事改编而成。这部剧舞台艺术上继承了传统戏曲写意的手法,巧妙地将现代物质技术融入戏曲舞台,运用舞台上转台和三棱柱将皇宫大殿、冷宫、寿宫、瑶妃神庙等空间表现出来。
瑶妃:哪里山水甲天下,
哪里岭上满青衫,
绣花丝线自己纺,
山塘开出什么花?
皇上:岭南山水甲天下,
八桂岭上满青衫,
我猜姑娘你姓纪,
山莲就是眼前花。
剧中,瑶妃的“长鼓舞”、“香哩歌”等体现了广西的地方民族特色,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旖旎的山寨展现了秀甲天下的南国风光。《瑶妃传奇》1993年在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评奖中,获“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表演奖”,这是广西首次获得全国戏剧奖项。
1990年代广西戏剧的成就离不开一代戏剧人的探索耕耘,这其中编剧除梅帅元外,还有张仁胜、常剑钧。1956年出生的张仁胜,是编剧和导演双栖艺术家。1990年代以来,张仁胜担任编剧及导演的剧目多次获中国戏剧节奖项、中国艺术节奖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张仁胜编剧的代表作有彩调剧《哪嗬咿嗬嗨》,音乐剧《桂林故事》,张家界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广播剧《千条水总归东》,电视连续剧《我们的父亲》《后的子弹》等。1955年出生的常剑钧主要作品有《歌王》《哪嗬咿嗬嗨》 《大山小村官》 《瓦氏夫人》《梦里听竹》《漓江燕》等,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全国奖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发的文艺铜鼓奖。常剑钧 1996年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8年被评为“广西德艺双馨50杰艺术家”。
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写的是战乱频繁的民国初年,广西桂林近郊“飞彩班”一群唱调子的男女青年的命运故事。该剧通过飞彩班艺人这些小人物在战乱年代悲凉的命运,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剧本初发表在《剧本》杂志1994年第10期上,此后又经过多次修改,终由广西彩调剧团编排演出并在 1995年四川成都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上大放异彩,夺得优秀编剧奖等九个奖项。此后,该剧又获得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曹禺文学奖等二十多个奖项,成为1949年之后广西戏剧获奖多的剧目之一。彩调剧《哪嗬咿嗬嗨》的出现引起了当时中国剧坛的震动,被誉为“可与世界接轨的作品”、“继《刘三姐》之后彩调剧演出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彩调剧《哪嗬咿嗬嗨》的编剧张仁胜、常剑钧,导演龙杰锋、胡筱坪,再加上《羽人梦》及《歌王》的编剧梅帅元,这五人当时尽管还只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却已经成长为广西戏剧界的扛鼎人物,因此被时人并称为广西戏剧界的“三编两导”。
继彩调剧《哪嗬咿嗬嗨》之后,“三编两导”成员在1990年代又合作推出壮剧《歌王》。《歌王》由梅帅元、陈海萍、常剑钧编剧,由广西壮剧团演出。《歌王》讲述古骆越族的首领勒欢,痴情于山歌,山歌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剧“以独特的角度切入历史的肌理,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空,以一个杜撰的历史故事,概括了宽泛的历史生活,对历史事实并不亦步亦趋,不拘泥事事有根据,而在更高层面上显示了高度的历史真实性,给观众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空间。剧情你可以看成是发生在秦军南征的时期,也可以认作是汉代‘出兵三岁’时期的故事。剧中的征南元帅,既可以从秦军统帅尉屠唯身上找到一些影子,也能从马援将军的行踪得到某些印证,乃至感到狄青等人的遗绪。至于骆越王勒欢、寨佬卜加、骆越山民、产婆、花婆等等,更是岭西地区历朝历代都可以见到的普通人。那优美的民歌,纯朴的风俗,独特的恋情,也都是现在的壮乡壮寨里可以见到它们的遗风流韵。正是以上的这一切交织成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把观众带到那遥远的历史年代”。《歌王》获中宣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戏剧部分 ),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 (戏剧部分 ),曹禺戏剧文学奖,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泥马泪》的编剧符震海这一时期又有新成就。符震海编剧的大型现代桂剧《商海搭错船》敏锐地抓住了社会变革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冲击,表现了在来势汹涌的经济大潮中一些人的迷失、困惑和后的回归,准确地反映了在改革开放中的人们的各种思想和生活的状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观照。 《商海搭错船》1996年荣获文化部第八届“文华奖”。
桂林市桂剧团排演的桂剧《风采壮妹》(杨波、宋西庭编剧)描写壮族妹子罗妹走出大山弘扬壮族工艺壮锦,实现自己从打工妹到企业家蜕变的故事。1997年,该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南宁市粤剧团演出的粤剧《月到中秋》(崔志光、邓炳光、黄肇郎编剧)讲述在“文革”前结怨的两家人,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后,已成为香港企业家的韦正明回到家乡,帮助家乡致富,两家人的恩怨终于在中秋月下尽释。《月到中秋》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
2000年代:梅花、荷花、文华竞相开放
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在广西举办。作为东道主,广西优秀剧目《白莲》《妈勒访天边》《漓江燕》《瓦氏夫人》《烈火南关》等参加中国戏剧节展演,得到参加艺术节的同行和专家好评。《白莲》《妈勒访天边》《瓦氏夫人》获得本届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奖”。
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是柳州市歌舞团 1998年创作演出的。该剧运用国内外的光、色、音响器材,汇美妙绝伦的灯光、舞美和服饰于一台,集音乐、舞蹈、故事于一体,被称为中国部大型民族音乐剧。该剧先后获自治区党委颁发的“五个一作品奖”,广西第五届剧展“桂花金奖”名,并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该剧曾到香港、广东、山东等地公演78场,观众达 10多万人次,并代表国家出访瑞士、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宋安群、谢国权、常剑钧编剧的壮剧《瓦氏夫人》以主人公瓦氏夫人和壮族将军莫古的爱情为主线,塑造了广西历史上敢爱敢恨个性鲜明的女英雄瓦氏夫人形象,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情史诗。该剧获中国曹禺戏剧奖提名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金奖。
宋西庭、常剑钧编剧,桂林市桂剧团演出的桂剧《漓江燕》以桂林抗战时期“八百壮士”的故事为背景,讲述桂剧名伶柳飞燕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该剧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奖、优秀表演奖,该剧柳飞燕的扮演者张树萍获中国戏剧表演奖“梅花奖”,南宁市粤剧团演出的粤剧《紫金锤》中扮演果娘的粤剧演员梁素梅与张树萍同时获得梅花奖。
由齐致翔、杨戈平、王志梧编剧的《大儒还乡》讲述年逾古稀的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将取道运河回广西桂林老家养老,回桂林之前,到他曾任职的陕西还一笔积在心底的苦情账。没想到竟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皇帝嘉定的桑政,其实是坑农害农的假政绩,是一个“短期形象工程”,他离任后,所创下的“秦绢”名牌,成了后继官员的面子工程、造假工程。大儒陈宏谋痛切反思,就此演绎出官场君臣、师生、亲情的大碰撞,而陈宏谋求真之路终未果,在对清纯漓江的无限向往中客死异乡。《大儒还乡》展现的人文内涵颇为丰富,其主题内涵对当今社会具有警示作用,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接,“廉政爱民”、“忠君报国”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执政理念相一致,“和谐共存”与当今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相得益彰,这使其整个文本实践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诸多理念。而且,《大儒还乡》思考了行政决策的责任与义务、依据与效果、官员的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施政作风与官民关系等一系列和政治文明有关的重大问题,对当今广泛存在着的为追求政绩而乱搞形象工程,为讨好上级领导而唯上级命令是从的腐败现象是极大的讽刺。陈宏谋老先生“人心需要疗救,假政必须戳穿!诏告天下百姓:桑政有误,秦绢是假。造假者害人,造假者误国”的铮铮之言发人深省。将时代召唤的精神注入戏曲创作,赋予戏曲更为持久的生命力,这可以说是桂剧在历史文化和现实需要的交相滋养中所作的当代探索。《大儒还乡》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该剧2003年获广西第六届剧展奖“桂花工程奖”金奖、获2003年至 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2004年 12月公演以来一年多时间里,在桂林、南宁、宁波演出90多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在90年代声名鹊起的广西戏剧界的“三编两导”成员常剑钧在 2000年代又有建树。常剑钧根据东西的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壮剧《天上的恋人》由广西壮剧团搬上舞台。《天上的恋人》发表于《剧本》2009年第8期,写的是为寻找哥哥而流落他乡的瑶家哑妹蓝玉珍被壮乡聋哥韦家宽家庭收留,在这个组合家庭里的三人各有残疾:分别是聋、哑、瞎,三个人相濡以沫、互为支撑,在爱的情感中克服了生理的缺陷造成的沟通障碍,奇迹般地找到了表达和倾诉的特殊方式。在平淡又充满温馨的相处中,哑妹被聋哥正直豁达的品格和无私的胸怀深深吸引,聋哥也不断感受到来自善良美丽哑妹的温暖。他们于是从相扶相助到相依相爱相伴,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爱情恋曲。从此,残缺的生活因爱而变得完整幸福,残缺的家庭因爱而变得健全欢乐。《天上的恋人》入选 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30台初选剧目,获全国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银奖。2012年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
由常剑钧、胡红一编剧,张仁胜任总导演,傅磬担纲作曲,百色市右江民族歌舞团演出的壮族歌剧《壮锦》以一个母亲和三个儿子历尽千辛万苦,用爱情、智慧和生命寻找带有民族“幸福密码”的美丽壮锦为线索,将壮锦、百鸟衣、驮娘江等壮族民间传说故事串联起来,以歌剧的形式对故事做出了新的解读和阐释,剧中包含了“嘹歌”等壮族经典音乐元素,展示了壮族绚丽多彩的服饰、舞蹈,民风民俗等民族风情。《壮锦》自 2008年底公演以来,受到广泛好评,荣获广西剧展“桂花金奖”,2009年荣获第 11届“中国戏剧奖 ·剧目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主演韦艺获得“中国戏剧奖 ·优秀表演奖”。
由冯双白、梅帅元编剧,南宁市艺术剧院演出的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演绎一个古老的美丽传说:壮族人生活的地方被阴暗和寒冷笼罩,一位美丽的孕妇到天边寻访阳光,路上一个新的生命勒降生了,母亲没有走完寻访太阳的路而渐渐苍老,勒成长起来,继续艰难地跋涉寻访太阳。《妈勒访天边》以美丽的民间传说为基础,运用现代的编舞、舞美、灯光、服装等艺术手段,全剧既有史诗般的雄浑,又有丝丝入扣的细腻情感和独具民族色彩的谐谑欢快情绪,展示了广西壮族人民勇敢坚定、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该剧自 1999年上演至今,在全国各地演出 400多场,美、英、法、德、瑞士、比利时等国巡演二十多场。《妈勒访天边》荣获中国舞剧奖“荷花奖”金奖、中国戏剧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十佳等全国大奖。
2003年,以梅帅元策划的《印象·刘三姐》为标志,一种全新的戏剧演出形态——山水实景演出在广西诞生。《印象·刘三姐》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此后,这台世界首创的山水实景演出大获成功,每年观众逾百万,十余年不衰。2004年,《印象 ·刘三姐》荣获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5年荣获“中国十大演出盛世奖”、首届文化部创新奖。
虽然有些研究者认为实景演出是对西方景观戏剧或者环境戏剧的摹仿,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山水实景演出不是‘西已有之’的景观戏剧或环境戏剧,而是中国艺术家的重大创举。山水实景演出将自然山水作为剧场,实现了剧场的革命;让原住民演员演自己,实现了演员的革命;由于剧场和演员的革命,导致了艺术法则的改变,实现了演出的革命。它将中国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地形地貌和博大精深、多元共生的文化资源有机整合提炼成视听艺术,创造性地传播了优美的中国形象,含蓄地释放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研究者认为,“迄今为止,山水实景演出的价值或许尚未得到充分估价。它在‘中国制造’遍及世界的时代,提供了一个‘中国创造’的品牌;它又是文化产业时代一个创意型的文化产品,将中国多样性的地理景观与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寻找到一种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呈现方式;它还是旅游时代一个创新型的旅游项目,将文化与旅游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解决了中国旅游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难题,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范” 。
《印象 ·刘三姐》的成功,引发了全国性的实景演出热。继《印象 ·刘三姐》之后,以梅帅元为领军人物的实景演出团队,先后打造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山水盛典》系列的十九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成为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开创者和引导者。
2010年代:戏剧舞台多元共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文艺舞台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影视艺术、网络文化艺术以及自娱自乐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百花齐放,戏剧舞台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
在1990年代、2000年代都有卓越建树的广西戏剧界“三编两导”成员张仁胜,2010年代为戏剧舞台奉上了两台大剧——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和话剧《花桥荣记》。这两部戏有一个共同特点:均是桂林题材。
在桂林度过青少年时光的张仁胜,对桂林的山水人文有着天然的感情,这影响到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他曾说:“如果以后能写成什么大东西,一定也是以桂林作为背景或主题的。”在他创作时,脑中音调仍是桂林话。2015年,抗战胜利 70周年之际,张仁胜亲自编剧并执导了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刘、关、张是南明桂林三个守军,他们曾在桂林北门跟清兵打得你死我活,立下战功。龙隐居是南明重臣瞿式耜赠送刘、关、张三家的一户民居,是一家人的格局,为三家人共有。将近 300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又一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龙隐居》将南明桂林抗战和民国桂林抗战两段历史做了巧妙的连接,通过讲述同住龙隐居的刘、关、张三家底层百姓的情感纠葛以及龙隐居的来龙去脉,反映抗战时期桂林城的命运以及中国人在国破家亡之际的历史担当。《龙隐居》公演后赢得了广泛好评,2018年荣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话剧《花桥荣记》是根据白先勇桂林题材同名小说改编,讲述桂林水东门外花桥荣记米粉丫头流落台湾后在台北长春路开花桥荣记小食店的故事。小说中桂林米粉成了蕴含着乡愁的意象,这个意象和乡愁引起张仁胜的共鸣。正如评论者所说“小说《花桥荣记》由张仁胜改编成话剧,堪称得人。张仁胜是戏剧人,深谙戏剧之道;张仁胜又是小说家,颇能领略小说艺术的奥妙;张仁胜还是桂林人,对桂林地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由于同时具备这三项综合素质,张仁胜将小说《花桥荣记》改编为话剧,可谓文逢解人,琴遇妙手,乐遇知音” a。话剧《花桥荣记》强化了桂林米粉的意象。在话剧中,桂林米粉不仅是乡愁的寄托,还连着广西人的过去和现在,连着家和远方。话剧演绎了桂林米粉的配方与制作过程,将桂林米粉与桂林的山川河流、地域文化交融为一体。在话剧中,花桥、漓江、桃花、桂花、桂戏、山歌、三花酒等多个桂林文化符号得到了整体的呈现。桂林米粉经过这些地方文化符号的丰富和解读,形象、生动、丰满地传达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文化乡愁。
“三编两导”成员常剑钧这个时期延续了其…90年代的创作活力,精品迭出。常剑钧编剧、广西戏剧院排演的新编传奇壮剧《牵云崖》是一部由壮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新剧,讲述的是骆越壮乡远古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牵云崖》曾在 2017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获好评,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2018年荣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常剑钧、裴志勇编剧,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排演的大型方言话剧《水街》以南宁市特色文化历史街巷水街为背景,以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交错,三个不同家庭的发展变迁,表现了南宁历史的沧桑巨变。作品将邕江、水街、双孖井等南宁地标元素作为故事背景嵌入戏剧情节,描绘了一幅老南宁的城市画卷。该剧2018年荣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同时荣获广西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此外,广西戏剧院推出的现代壮剧《书记》、壮剧《冯子材》、京剧《油茶御史》也同时获得广西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广西师范大学以“青春激活历史、学术引领时尚、信仰照亮人生”为宗旨策划排演的校园话剧文化工程新西南剧展给剧坛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新西南剧展是对抗战时期西南剧展的呼应和致敬。1944年2月至 5月,欧阳予倩、田汉、李文钊等知名文化人士在桂林举办了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活动。西南8省千名戏剧工作者共演出 60多个剧目170多场次。西南剧展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2014年,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的先声,新西南剧展横空出世,广西师范大学重排、重演桂林抗战时期的优秀剧目,重温“西南剧展”,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5月开始,新西南剧展三台核心剧目《秋声赋》《桃花扇》《旧家》先后在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和南宁锦宴剧院进行了演出,并在第五届“广西校园戏剧节”中荣获“大学生戏剧奖”的多个奖项。2014年11月,《秋声赋》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荣获优秀导演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组织奖。《光明日报》 《中国艺术报》 《文艺报》等媒体均对其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和评论。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第二季核心剧目《花桥荣记》同样赢得社会广泛好评,被誉为“一个新的桂林文化符号”,甚至催生了“花桥荣记马肉汤粉”这样一个新的桂林米粉品牌。
2017年,胡红一编剧并导演,由广西木偶剧团制作的儿童音乐剧《壮壮快跑》引起关注。《壮壮快跑》讲述的是盲童壮壮穿越梦境,用诚实、勇敢、智慧打败邪恶的蝙蝠王,解救母亲的故事。作为国家艺术基金 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
《壮壮快跑》“将主创的童心和温情全部释放了出来。严肃的事情玩笑化,玩笑的事情严肃化的特点,消解和重构,精明老到与戏谑游戏似乎是一体两面,矛盾统一着。而这种消解重构和矛盾统一的自身特质体现在《壮壮快跑》中,就是能够用好玩的游戏心态呈现一个真挚善良美好的故事,而且还毫不拘谨,无论是人物台词还是舞台手段都亮点颇多” 。
2017年,由林超俊任总导演、钦州市排演了大型原创历史粤剧《刘永福·英雄梦》。该剧讲述“英雄保家卫国,坚决反对‘台独’,并奋力用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疆土完整、两岸统一,骨肉同胞不分离”。《刘永福 ·英雄梦》为2017年广西重点文化精品项目,该剧还原了民族英雄刘永福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填补了这类题材戏剧创作的空白。
《刘三姐》一花引来百花开,60年的广西戏剧可谓百花盛开。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广西戏剧以浓郁的地域色彩、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清新的民间旋律为中国大舞台增光添彩。60年来,广西戏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品连连、人才辈出,在广西戏剧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其独特的强音始终在历史的舞台回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