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6047014丛书名: 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何国强主编
本书描述了三岩人创立了特定的文化,即依靠帕措组织、利用父系血缘的力量、依靠朴素的风俗习惯、利用传统道德的力量来适应险恶的环境;介绍了三岩藏族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建筑风格、信仰习俗与好客精神。
节三岩进入国家的肇始
第二节生态环境与村落
第三节精神世界与宇宙观
第四节整体稀缺和表现形式
第五节文化适应及其方式
第二章帕措
节族源与历史
第二节基于血缘的社会群体
第三节跨越血缘的政治团体
第四节帕措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血仇制”的原理
第六节教育、人格和成年礼
第三章红教
节三岩的宗教特色
第二节“国家进入之前时期”三岩宗教的多元格局
第三节“国家进入之后时期”三岩宗教的单元模式
第四节中心寺庙的历史与现状
第五节寺庙的经济收入
第四章民俗
节口腹之需
第二节技术器具“博物馆”
第三节三岩民居
第四节服饰文化
第五节婚姻家庭
第六节丧葬文化圈
第七节方言、格言与神话
第八节年节、民间娱乐和体育活动
附录
附录l三岩帕措基本情况统计表(新中国成立初期)
附录2 10户以上帕措名录(2000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地球上有条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世界上的许多自然景观、文化古迹均荟萃在这条虚拟的纬线之上,三岩赫然位于其间。三岩是金沙江中上游一段狭窄的峡谷,此处山高水深,地势险峻,群山连绵,而三岩人的村寨错落有致、星罗棋布地散布在这些高山峡谷上,显示出依江而建、就地取材和聚族而居的特征。
然而,三岩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兴趣,还不仅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与地理位置,更是因其长期作为“化外野番”存在于国家的视阈之外。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三岩”一词亦可能来源于此。历史上的三岩人“以犷悍为能,以杀掠为事”,他们来往于川藏大道之间,夹坝偷盗,杀人越货,为所欲为。毫不夸张地说,三岩人曾让邻近地区的农牧民避让三舍,让历代的政府官吏谈之色变,也让过往穿梭于茶马古道的众多商队马帮胆战心惊。三岩流传着的一些族源传说、《强盗歌》和“男人不抢窃,不如守灶门”等习语,足见此习俗绝非空穴来风。
诚然,三岩得以声名远扬,还因为当地保存着原始社会时期基于父系血缘认同的宗族组织——帕措,保留有“男织女耕”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实行多偶制婚姻,以及遵奉苯教和以红教宁玛派为主体的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等。正因为如此,三岩作为一个特殊的旅游文化胜地,被附加上“父系社会的活化石”、“男人国”、“父系部落”等光环,作为猎奇的商品不断地给读者消费。近年来陆续面市的一些与三岩有关的旅游文化作品,可视为其中的代表。
一定程度而言,三岩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和价值理念,或许与我们一般所熟知的社会有所不同,甚至让人感到匪夷所思、震撼不已。然而,把所有的事件和情景放置在人类学的视角之中,一切都是可以解释并找到答案的。诚如人类学家博厄斯所言,每个社会都是其特殊历史的产物,要想了解为何这一特定的社会不同于另外一个,关键点就隐藏在特定人群的历史当中。为此,笔者隐约感到,三岩在历史发展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族群与文化,正是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文化适应相结合的历史产物。人类学既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也是理解人类自身社会与文化的一把利器。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为深刻理解人类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对三岩做较为透彻的学术探讨,在当前的学术界还甚为少见,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的关键词有两个:整体稀缺与文化适应。一方面,三岩是个整体稀缺的社会。顾名思义,“整体稀缺”的社会不仅指在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料方面极度匮乏,还指一个政治制度、军事制度、道德规范、宗教制约等方面高度缺乏的社会,近乎等同于人类早期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整体稀缺在三岩地区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社会制度的稀缺、道德的稀缺、精神教化的稀缺和娱乐与游戏的稀缺。可以认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促使三岩人长期处于一种“整体稀缺”的状态,在无形中造成一种“生态迫力”。另一方面,人们绝非被动无助地适应着环境;正相反,这是一种动态的调试过程,此过程常常被认为是种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特定的动物有机体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用来调适自身与其关系的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文化机制。文化适应特别关注在特定环境中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文化适应在三岩地区表现出三种独特的维度——帕措、红教和民俗。
在此文化适应的进程中,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帕措不仅是种基于父系血缘认同的世系群,而且还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组织,虽然它何时形成于三岩,于今已无稽可考;从意识形态层面上来看,在吐蕃政权和中央王朝的国家势力进入之时,此处宗教走上了一条由多元走向单一的发展道路,红教亦由此在三岩呈现出“独尊一家”的盛况;而从社会文化层面上看,三岩人历经岁月编织出了一条贯穿生活与生产各方各面的绳索——民俗。帕措、红教与民俗三种文化制度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它们不仅具有和谐的特征,而且共同指向同一内核——社会团结。此社会团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主题,又被三岩社会内部不断地加以强化,终促使三岩发展出极具自身特色的族群、宗教与民俗文化。
诚然,剖析三岩社会、政治与文化结构是本书的重点,如关注三岩的整体文化,厘清帕措这一基于血缘的社会政治组织的运作模式,追溯三岩的宗教文化何以出现单一化的特征,以及翔实地罗列出涉及三岩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等。然而,本书的重点并不局限于此。中国自身的地理、政治和历史背景,是否对三岩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发挥着重大的影响?三岩人如何被卷入国家的进程中?三岩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情况?三岩人又是如何成功解决争端与冲突的?它对于保留三岩人的族群性是否有着积极的作用?以上的诸多问题,本书都试图一一去寻找答案。
毋庸置疑,三岩的族群与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国家政权进入之后,三岩也在发生剧变。例如,三岩自从被纳入国家和地方政权的管辖之后,其盗抢与夹坝的行为反倒频繁地发生,显示出某种文化适应性。近100年来,也就是在“国家进入之后时期”,藏传佛教下的红教宁玛派在三岩地区逐渐呈现“独尊一家”的景况,有别于三岩在“国家进入之前时期”的多元性特征,而这明显也与当地特殊的历史化进程密切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三岩在藏语中又名“热西热克西巴”,意为“化外野番之地”,正所谓“历不属藏,亦未附汉”。帕措不仅是个立足于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更是个在政治上相对独立的政治团体。可以认为,帕措存在的价值,主要是确保其自身的主权自治性。从这层意义上讲,帕措具备了原始部落社会的某些特征。然而,诚如拿破仑·查冈所言:“当前地球上鲜有未知的部落存在,能与他们进行‘初次的接触’……当这些部落社会永久地消失,遗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些报道人的回忆录而已……”许多的民族与族群正遭遇着这一问题,它们也被称为“消失的少数民族文明”,其中有马塞族、胡力族,雅诺玛莫人、涅涅茨人、杜立巴人、瓦努阿图人以及我国和尼泊尔的珞巴人等,三岩人自然可算作其中的一分子。
近百年来,随着国家的进入、政府的干预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三岩社会的政治独立性正日渐势微,甚至在逐步消失。如果说以往高山峡谷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三岩人与外界的交往,那么现在与之前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从县城通往各乡的公路均早已修通,绝大多数三岩人的家庭添置了电视机,购买了VCD机和DVD机,一些村子甚至实现了手机通网,电脑和网络也将逐步进入三岩人的家庭。当然,三岩人也时刻渴望着与外部的交流。以往把三岩人与外界分离开来的高山峡谷,已不再是阻隔三岩人走出三岩的障碍。2006年,昌都地区贡觉县举办了首届“三岩文化艺术节”,可看到各方为加速此种交流所做出的努力。
概而言之,三岩的建设者们正在描绘一幅蓝图:在不久的将来,沿着金沙江峡谷修建宽敞的柏油马路,北接江达,南达芒康,两岸架起多座行走汽车的吊桥,交通条件的改观将根本改变三岩的封闭状态,给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不难预想,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地球村”的实现和现代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将对三岩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的三岩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生变化,三岩人还能多大程度地保留自身的族群文化,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否还容得下佛教文化,现在均是值得深思又难以预料的问题。在此之前,笔者能够做的就是在变化到来之前尽可能全面地记录,做些“抢救”性的田野工作,希望能把三岩人在一两百年间的“生活世界”翔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结合理论作出适当的解释。至于本书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一使命,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可下个结论。
许韶明
2013年10月于广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