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33404丛书名: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系列丛书
编辑推荐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丛书:
(1)《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4版);
(2)《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原理·案例·实务》。
(1)《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4版);
(2)《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原理·案例·实务》。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针对技术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二者的融合理论进行体系梳理,并对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践和对策进行全面解析;下篇着重从产权激励、产权运营、产权保护和产权管理机制等层面和向度,深度阐述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运行机制。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方面,本书提出的有关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的构建策略、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策略等思路和观点,在我国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大背景下,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目 录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二、现有研究成果评介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特色和创新
六、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上篇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实践及其融合
第1章 技术创新:基本原理与对策
一、创新及技术创新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二、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及加强技术创新的基本路径
第2章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基本原理与对策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实施与控制
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3章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战略之融合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
二、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互动关系
下篇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法律运行机制
第4章 构建法律运行机制的总体思路
一、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协同建设
第5章 产权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创新
一、企业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融合的模式及其构建
二、促进企业知识创造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制度激励机制
第6章 产权运营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实现
一、权利运营机制
二、考核评价机制
三、标准化战略
四、风险防范、预警与应急机制以及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
五、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化转化平台及运作机制为重点的考察
六、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第7章 产权保护机制:法律与政策保障
一、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保障体系概论
二、适应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与司法制度之完善
三、与创新政策相关的财政税收、投融资制度完善
四、股权激励等奖励制度
五、政府采购制度
六、适应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市场机制与市场法制的完善
七、产业技术政策的完善
八、科技创新体系与科技体制之完善
九、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完善
第8章 产权管理机制:技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本原理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三、完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结论
图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前 言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凸显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日益重要,成为激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促进创新成果运用的重要法律制度。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制度及其运用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问题,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前不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变得更重要而迫切。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本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重视以下几项任务: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核心的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也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使我国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概念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其基础在于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制度性发明,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制度是法律、技术和经济高度结合的产物,与市场经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从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技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产权制度变革范围。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密切联系,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融入知识产权战略,以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站在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指导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过程,而且使技术创新本身接受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从而使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殊途同归,共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服务。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互动的内在机制,要求企业一方面将技术创新置于知识产权战略环境中,在技术创新中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激励创造和调整利益的功能,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将技术创新过程演变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重视技术创新,以激励创新、提高创新的社会效能,同时应尊重技术创新活动本身活动的客观规律。
正是基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以及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其的重要作用,企业需要构建两者结合的法律运行机制。本书在研究技术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其辩证关系上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希望对于我国广大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有所裨益,能够为推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贡献绵薄之力。
冯晓青
2014年8月8日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凸显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日益重要,成为激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促进创新成果运用的重要法律制度。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制度及其运用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问题,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前不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变得更重要而迫切。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本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重视以下几项任务: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核心的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也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使我国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概念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其基础在于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制度性发明,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制度是法律、技术和经济高度结合的产物,与市场经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从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技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产权制度变革范围。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密切联系,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融入知识产权战略,以知识产权战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站在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指导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过程,而且使技术创新本身接受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从而使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殊途同归,共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服务。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互动的内在机制,要求企业一方面将技术创新置于知识产权战略环境中,在技术创新中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激励创造和调整利益的功能,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将技术创新过程演变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重视技术创新,以激励创新、提高创新的社会效能,同时应尊重技术创新活动本身活动的客观规律。
正是基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以及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其的重要作用,企业需要构建两者结合的法律运行机制。本书在研究技术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其辩证关系上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希望对于我国广大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有所裨益,能够为推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贡献绵薄之力。
冯晓青
2014年8月8日
在线试读
二、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自1998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以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逐渐成为我国的共识。技术创新战略是伴随着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而提出和推动的国家战略实施形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路和策略。特别是在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自主创新的体制框架,并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就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如前所述,党的十八大则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创新的推动,而技术创新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战略形式。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从产生到进入商业化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就是要保障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离开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失去支撑。也正是因为技术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处于战略地位,我国正在着力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从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创新模式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模式。
实际上,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点和标准看,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意义。一般认为,创新型国家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为核心要素,以创新发展模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方式。创新型国家包括了创新发展模式、过程与结果等丰富的内容,是创新型发展模式与结果的内在统一。创新型国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建立了激励和促进创新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并且该制度与政策体系能够为国家各个层面的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机制、创新权益保障与收益分配体制;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创新活动,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提高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三是在全社会建立健全了鼓励与促进创新的组织体系与网络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巨大的创新实力和创新潜力;四是在全社会建立了弘扬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型国家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定性与定量指标加以衡量。创新型国家应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状况不佳,与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
(二)从不同层面的创新系统看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国家、区域和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角度进一步加以理解。
1.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
当今世界已进入创新制胜时代,而在世界各国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发展模式,大体包括资源消耗型、外部依赖型和创新型国家,其中创新型国家以构建“国家创新系统”为依托,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资源和市场竞争价值为手段,在这些国家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20世纪瑞典经济学家伦德瓦尔(Bengt-Akelundvall)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国家内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化机制,由在具有价值的知识生产、传播、转移、使用和价值实现基础上相互作用的各要素和关系而构成。显然,这是在微观意义上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解。国家创新系统强调创新的开放性和网络化特征,涉及国家系统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利用、传播及其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全社会建构创新知识和成果流转、扩散和推广应用的运行机制。它侧重于系统内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和协调,并重视政府在创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方面的全程介入和调节作用。
国家创新系统可以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加以理解。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在1987年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中,将国家创新系统解释为公营与私营部门组成的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网络及其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机制。在其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政策、企业及其研究开发能力、产业结构、教育与培训等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创新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应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弗里曼对国家创新系统的探讨与研究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腾飞的历史有关。他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几十年内即成为工业化强国与其实施以技术创新战略为主导,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创新战略和政策调整直接相关。他在1987年出版《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研究了日本的国家创新系统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系统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后来在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R.Nelson)主编的《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Comparative Analysis)一书中对国家创新系统做了进一步研究,对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国家创新系统强调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合理引导,推进合理配置企业创新资源和创新机制的形成,实现产学研的高度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其中,创新政策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立足点,政府则是创新政策的主要供给者,创新政策能够为国家创新系统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国家创新系统涉及技术的创造、分配、传播、扩散、利用直至价值实现等诸多环节,也涉及人财物及信息资源等国家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组织管理与智能保障以及不同层面创新的协调和战略定位等问题,如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创新政策和制度体系、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等。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技术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国家创新系统与下述区域创新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又是相辅相成的。以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而论,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国家创新系统,它本身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创新制度与政策、创新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认为不只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更是国家创新系统适时演变的结果。国外学者纳尔逊(Nelson)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过针对15个国家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性源泉在于其技术能力,而该能力并不简单地完全属于企业的,而是具有国家意义的,并且可以通过国家行为加以确立。该观点暗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的高度融合性。事实上,从前述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和过程性特点也可以理解,技术创新远远不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行为过程,而是涉及相当复杂的外部支持条件与环境,具有系统结构和内在运行机制。这就使得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社会性,不单纯是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技术创新过程的演进也反映了其过程的复杂性、网络化、社会化特征。这就要求国家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法律环境。
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在国外,“国家创新能力”这一概念由波特等人在国家竞争优势和国家创新体系等理论基础上提出,是指由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集群特有的治理环境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我国则有学者认为它是国家对创新资源的持续开发和优化配置所形成的对知识与技术产品的创造与应用能力。国家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驱动要素和表征要素,其中前者包括国家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经费和人员投入,后者包括国家对创新资源运用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产品。
国家创新系统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和基础的。上述技术创新的特点使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具备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微观上有赖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只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创新能力。这里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本书多次提及的概念,它是企业技术创新各环节和过程中能力的综合体现。从技术创新的过程看,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组织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等内容;从技术创新形式看,技术创新能力包括自主技术创新、模仿技术创新和合作技术创新等形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为基本内容,以创新产品和工艺在市场中的实现为标志,与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战略等都存在密切联系。企业本身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立足点和核心环节。尽管如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实现经济腾飞时国家创新系统的适时演变起了关键作用,但却离不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涌现,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近年来,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也在国家层面上反映出来。例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像前述OECD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层面上对创新的定义就明确了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立足点和基础。其同时强调了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意义是纠正技术创新中的系统失败和市场失灵,同时通过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计划、网络计划、建立创新机构,加强整个创新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如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合作联系、政府在创新中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引导、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以及发挥中介机构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作用。蔡富有,杜基尔.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31.从这里可以进一步看出,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转依然是以如何通过合作创新、政府制度与政策支持、建立组织间的协调机制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而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而且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创造者和主要实施者,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企业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主体。
2.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其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内,创造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功能,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失灵及其完善措施[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7.区域产业竞争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支撑。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以区域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为指针,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区域产业竞争能力不仅包括产业制造能力,更包括产业技术能力。在我国,区域产业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提高产业技术能力是当前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关键。
根据国外学者奥蒂奥(Erkko Autio)的观点,区域创新系统包括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以及知识应用开发子系统。在实践中,区域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集群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各子系统的集合,它是在区域创新环境内由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区域内地方政府等各类创新主体借助于区域创新运行机制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等创新成果进行开发、储存、扩散、传播、利用与价值实现的复杂系统。
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行为、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运行机制成为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区域创新系统的建构,需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完善。其中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区域创新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支撑环境,在对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时,这一问题常常被忽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区域创新环境之下进行的,区域创新环境本身也是构成区域创新系统重要的要素之一,研究区域创新系统问题时确实不能忽视这一重要因素。总体上,区域创新系统之构建与运行尤其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将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创新系统建构的依据和基础,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构建区域创新优势,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
二是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境既包括区域创新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等硬环境,也包括创新主体分布、融资、投资、政策体系、中介服务、信息网络、区域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区域创新环境无疑为区域创新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极大的作用,是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区域创新环境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区域知识基础、区域生产要素、区域融资机制、区域创新政策、区域信息网络系统和创新氛围等无不影响着企业创新行为。当然,企业创新行为也影响区域创新环境,它本身是区域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形成了区域要素禀赋。
三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建立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和促进创新成果扩散的机制。这些都是促进区域创新成果产生和实现创新成果价值所需的。
四是发挥区域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协调各子系统之间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区域创新的整体创新效能。
从对区域创新的探讨看,区域创新以特定区域企业为龙头,以建立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系统为组织形式,以创新成果的创造、扩散、价值实现为依归。区域创新系统仍然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离开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很难成功。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成为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基本活动,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环境支持、政府调控都是以实现技术创新为终目标的。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相比,其特殊之处则在于存在所谓“复合技术创新主体”,即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联合,通常就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创新模式。以北京市中关村区域创新为例,其建立了以下三个层面创新平台:一是整合行政创新资源,依靠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加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协调,促进地区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二是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发挥以产业联盟为代表的协同创新组织的作用,推动创新;三是搭建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平台;四是搭建与中央企业对接的服务平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实施中关村商标品牌战略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J].中华商标,2011(1):18.可见,上述创新平台建设典型地反映了区域创新环境下企业与政府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机制。
实际上,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区域产业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结构的内核,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当然,立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问题,这与区域创新系统内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律具有一致性。
3.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履行企业使命的角度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获得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如前所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技术创新及其相关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对于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关键意义,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就技术创新而言,其对企业的意义还在于必须牢固地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效能的目标,也只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从企业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如前所述,技术创新不限于新技术、新工艺的获取,更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技术创新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更多地需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竞争优势的获取当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技术创新则居于核心地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可以获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而且通过对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开拓新市场,扩大已有市场的份额,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从现代企业竞争的角度看,企业竞争不限于资本和技术,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上述技术创新对企业的重要作用,还体现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技术创新本身尽管不一定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但缺乏技术创新的企业则很难形成核心能力。
此外,认识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从企业使命的角度加以理解: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其使命的重要内涵和关键。
企业使命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y, Practice)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其认为企业有其宗旨和使命的明确界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任何企业都应当有其独特的使命,企业使命是其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需要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方向。明确的企业使命也是企业生存的理由以及发展、成功的关键。企业使命总体上需要解决企业自身从事的事业和企业自身定位,即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企业。
企业使命具有战略性,它是组织内在战略意图的外显和应用,意图向外界表征组织存在的意图和原因。企业使命本身具有综合性,包括企业目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产品、生存与获利,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内涵。企业使命也具有动态性,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进而言之,关于企业使命的要素,国外学者彼得?德鲁克和弗雷德?R.戴维德(Fred R. David)提出了九要素标准。具体为:目标用户和市场、产品和服务、目标区域、核心技术,对生存、增长以及盈利的关注,企业价值观、自我认知、期望的公众形象、对员工的关心等。企业使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至少体现于:为企业确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机制使企业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有助于制定日常的决策,以及激励员工。国内学者认为,我国企业使命陈述主要有行为导向、利益导向和竞争导向。其中,行为导向为哲学要素,明确指导企业行为的标准;利益导向表达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得失的关注,包括对公众形象的关注、对雇员的关心,对生存、增长和盈利的关切以及顾客等要素;竞争导向则显示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定位等。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使命的内在联系则在于,企业使命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创新目的的指引和终依归,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使命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特别是,从技术创新的功用来看,其对于企业使命的诸多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影响,是实现企业使命的基本手段。例如,企业使命要在生存和盈利的基础上实现顾客价值和社会责任,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将产品或服务实现商业化的经济技术活动,以实现利润、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终检验标准,显然它是满足企业使命的基本途径。又如,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技术发明、技术进步,而这无疑有利于企业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再如,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更多利润,从而可以扩大就业,改善员工待遇,也使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从企业使命的角度探讨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可以更加明确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本书主要是从知识产权角度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但由于技术创新关系到企业使命的实现,因而以企业使命为指导去研究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融合及其法律运行机制问题,可以使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从而有利于激发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在国家、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如图1-1所示。
……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自1998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以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逐渐成为我国的共识。技术创新战略是伴随着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而提出和推动的国家战略实施形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路和策略。特别是在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自主创新的体制框架,并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就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如前所述,党的十八大则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创新的推动,而技术创新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战略形式。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从产生到进入商业化的全过程,技术创新就是要保障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离开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失去支撑。也正是因为技术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处于战略地位,我国正在着力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从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创新模式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模式。
实际上,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点和标准看,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意义。一般认为,创新型国家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为核心要素,以创新发展模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方式。创新型国家包括了创新发展模式、过程与结果等丰富的内容,是创新型发展模式与结果的内在统一。创新型国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建立了激励和促进创新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并且该制度与政策体系能够为国家各个层面的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机制、创新权益保障与收益分配体制;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创新活动,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提高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三是在全社会建立健全了鼓励与促进创新的组织体系与网络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巨大的创新实力和创新潜力;四是在全社会建立了弘扬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型国家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定性与定量指标加以衡量。创新型国家应具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当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状况不佳,与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
(二)从不同层面的创新系统看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国家、区域和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角度进一步加以理解。
1.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
当今世界已进入创新制胜时代,而在世界各国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发展模式,大体包括资源消耗型、外部依赖型和创新型国家,其中创新型国家以构建“国家创新系统”为依托,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资源和市场竞争价值为手段,在这些国家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20世纪瑞典经济学家伦德瓦尔(Bengt-Akelundvall)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国家内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化机制,由在具有价值的知识生产、传播、转移、使用和价值实现基础上相互作用的各要素和关系而构成。显然,这是在微观意义上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解。国家创新系统强调创新的开放性和网络化特征,涉及国家系统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利用、传播及其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全社会建构创新知识和成果流转、扩散和推广应用的运行机制。它侧重于系统内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和协调,并重视政府在创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方面的全程介入和调节作用。
国家创新系统可以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加以理解。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在1987年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中,将国家创新系统解释为公营与私营部门组成的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网络及其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机制。在其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政策、企业及其研究开发能力、产业结构、教育与培训等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创新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应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弗里曼对国家创新系统的探讨与研究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腾飞的历史有关。他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几十年内即成为工业化强国与其实施以技术创新战略为主导,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创新战略和政策调整直接相关。他在1987年出版《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研究了日本的国家创新系统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系统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后来在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R.Nelson)主编的《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Comparative Analysis)一书中对国家创新系统做了进一步研究,对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系统的复杂性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国家创新系统强调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合理引导,推进合理配置企业创新资源和创新机制的形成,实现产学研的高度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其中,创新政策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立足点,政府则是创新政策的主要供给者,创新政策能够为国家创新系统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国家创新系统涉及技术的创造、分配、传播、扩散、利用直至价值实现等诸多环节,也涉及人财物及信息资源等国家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组织管理与智能保障以及不同层面创新的协调和战略定位等问题,如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创新政策和制度体系、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等。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技术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国家创新系统与下述区域创新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又是相辅相成的。以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而论,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国家创新系统,它本身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创新制度与政策、创新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认为不只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更是国家创新系统适时演变的结果。国外学者纳尔逊(Nelson)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过针对15个国家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性源泉在于其技术能力,而该能力并不简单地完全属于企业的,而是具有国家意义的,并且可以通过国家行为加以确立。该观点暗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的高度融合性。事实上,从前述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和过程性特点也可以理解,技术创新远远不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行为过程,而是涉及相当复杂的外部支持条件与环境,具有系统结构和内在运行机制。这就使得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社会性,不单纯是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技术创新过程的演进也反映了其过程的复杂性、网络化、社会化特征。这就要求国家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法律环境。
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在国外,“国家创新能力”这一概念由波特等人在国家竞争优势和国家创新体系等理论基础上提出,是指由国家公共基础设施、集群特有的治理环境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我国则有学者认为它是国家对创新资源的持续开发和优化配置所形成的对知识与技术产品的创造与应用能力。国家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驱动要素和表征要素,其中前者包括国家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经费和人员投入,后者包括国家对创新资源运用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产品。
国家创新系统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和基础的。上述技术创新的特点使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具备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微观上有赖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只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创新能力。这里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本书多次提及的概念,它是企业技术创新各环节和过程中能力的综合体现。从技术创新的过程看,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组织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等内容;从技术创新形式看,技术创新能力包括自主技术创新、模仿技术创新和合作技术创新等形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为基本内容,以创新产品和工艺在市场中的实现为标志,与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战略等都存在密切联系。企业本身是国家创新系统的立足点和核心环节。尽管如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实现经济腾飞时国家创新系统的适时演变起了关键作用,但却离不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涌现,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近年来,构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也在国家层面上反映出来。例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像前述OECD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层面上对创新的定义就明确了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立足点和基础。其同时强调了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意义是纠正技术创新中的系统失败和市场失灵,同时通过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计划、网络计划、建立创新机构,加强整个创新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如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合作联系、政府在创新中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引导、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以及发挥中介机构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作用。蔡富有,杜基尔.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31.从这里可以进一步看出,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转依然是以如何通过合作创新、政府制度与政策支持、建立组织间的协调机制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而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而且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创造者和主要实施者,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企业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主体。
2.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其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内,创造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功能,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失灵及其完善措施[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7.区域产业竞争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支撑。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以区域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为指针,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区域产业竞争能力不仅包括产业制造能力,更包括产业技术能力。在我国,区域产业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提高产业技术能力是当前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关键。
根据国外学者奥蒂奥(Erkko Autio)的观点,区域创新系统包括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以及知识应用开发子系统。在实践中,区域创新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集群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各子系统的集合,它是在区域创新环境内由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区域内地方政府等各类创新主体借助于区域创新运行机制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等创新成果进行开发、储存、扩散、传播、利用与价值实现的复杂系统。
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行为、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运行机制成为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区域创新系统的建构,需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完善。其中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区域创新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支撑环境,在对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时,这一问题常常被忽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区域创新环境之下进行的,区域创新环境本身也是构成区域创新系统重要的要素之一,研究区域创新系统问题时确实不能忽视这一重要因素。总体上,区域创新系统之构建与运行尤其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将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创新系统建构的依据和基础,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构建区域创新优势,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
二是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境既包括区域创新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等硬环境,也包括创新主体分布、融资、投资、政策体系、中介服务、信息网络、区域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区域创新环境无疑为区域创新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极大的作用,是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区域创新环境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区域知识基础、区域生产要素、区域融资机制、区域创新政策、区域信息网络系统和创新氛围等无不影响着企业创新行为。当然,企业创新行为也影响区域创新环境,它本身是区域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形成了区域要素禀赋。
三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建立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和促进创新成果扩散的机制。这些都是促进区域创新成果产生和实现创新成果价值所需的。
四是发挥区域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协调各子系统之间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区域创新的整体创新效能。
从对区域创新的探讨看,区域创新以特定区域企业为龙头,以建立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系统为组织形式,以创新成果的创造、扩散、价值实现为依归。区域创新系统仍然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离开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很难成功。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成为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基本活动,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环境支持、政府调控都是以实现技术创新为终目标的。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相比,其特殊之处则在于存在所谓“复合技术创新主体”,即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联合,通常就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创新模式。以北京市中关村区域创新为例,其建立了以下三个层面创新平台:一是整合行政创新资源,依靠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加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协调,促进地区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二是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发挥以产业联盟为代表的协同创新组织的作用,推动创新;三是搭建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平台;四是搭建与中央企业对接的服务平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实施中关村商标品牌战略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J].中华商标,2011(1):18.可见,上述创新平台建设典型地反映了区域创新环境下企业与政府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机制。
实际上,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区域产业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结构的内核,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当然,立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问题,这与区域创新系统内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律具有一致性。
3.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履行企业使命的角度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获得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如前所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技术创新及其相关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对于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关键意义,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就技术创新而言,其对企业的意义还在于必须牢固地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效能的目标,也只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从企业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如前所述,技术创新不限于新技术、新工艺的获取,更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技术创新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更多地需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竞争优势的获取当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技术创新则居于核心地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可以获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而且通过对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开拓新市场,扩大已有市场的份额,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从现代企业竞争的角度看,企业竞争不限于资本和技术,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上述技术创新对企业的重要作用,还体现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技术创新本身尽管不一定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但缺乏技术创新的企业则很难形成核心能力。
此外,认识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从企业使命的角度加以理解: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其使命的重要内涵和关键。
企业使命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y, Practice)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其认为企业有其宗旨和使命的明确界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任何企业都应当有其独特的使命,企业使命是其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需要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方向。明确的企业使命也是企业生存的理由以及发展、成功的关键。企业使命总体上需要解决企业自身从事的事业和企业自身定位,即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企业。
企业使命具有战略性,它是组织内在战略意图的外显和应用,意图向外界表征组织存在的意图和原因。企业使命本身具有综合性,包括企业目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产品、生存与获利,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内涵。企业使命也具有动态性,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进而言之,关于企业使命的要素,国外学者彼得?德鲁克和弗雷德?R.戴维德(Fred R. David)提出了九要素标准。具体为:目标用户和市场、产品和服务、目标区域、核心技术,对生存、增长以及盈利的关注,企业价值观、自我认知、期望的公众形象、对员工的关心等。企业使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至少体现于:为企业确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机制使企业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有助于制定日常的决策,以及激励员工。国内学者认为,我国企业使命陈述主要有行为导向、利益导向和竞争导向。其中,行为导向为哲学要素,明确指导企业行为的标准;利益导向表达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得失的关注,包括对公众形象的关注、对雇员的关心,对生存、增长和盈利的关切以及顾客等要素;竞争导向则显示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定位等。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使命的内在联系则在于,企业使命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创新目的的指引和终依归,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使命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特别是,从技术创新的功用来看,其对于企业使命的诸多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影响,是实现企业使命的基本手段。例如,企业使命要在生存和盈利的基础上实现顾客价值和社会责任,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将产品或服务实现商业化的经济技术活动,以实现利润、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终检验标准,显然它是满足企业使命的基本途径。又如,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技术发明、技术进步,而这无疑有利于企业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再如,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更多利润,从而可以扩大就业,改善员工待遇,也使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从企业使命的角度探讨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可以更加明确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本书主要是从知识产权角度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但由于技术创新关系到企业使命的实现,因而以企业使命为指导去研究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融合及其法律运行机制问题,可以使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从而有利于激发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在国家、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如图1-1所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