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289292
《狂雪》吟述的是一段耻辱的历史,一个悲惨的事件,然而它挥抒的是民族的奋发之情,图强之志,追求的是人类的爱与和平。它是警世之钟,是醒心之诗、铸魂之作,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25年滔滔岁月,已经证明《狂雪》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是中国当代诗歌的耀眼的存在。
迎接茫茫人心与无尽时间的检验 王久辛1
——《狂雪》(纪念·典藏版)再版前言
穿越岁月的光芒 石一宁4
——《狂雪》再版序
“狂雪”如歌铸诗魂 颜培杰10
——序王久辛再版诗集《狂雪》(纪念·典藏版)
默诵的领奖辞 王久辛16
——写在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后
狂雪Ⅰ集
长诗卷 1
狂雪 2
艳戕 19
蓝月上的黑石桥 39
魏公村 57
云游的红兜兜 63
自我以外的往事 72
活到黎明 79
对有人关心的探讨 80
要手有什么用 81
生—个女儿 82
总而言之,得往前走 83
热血流程 85
古诗境界·从军 86
论持久战 87
再上战场 88
防范透视 90
一种境界 91
都市月下与月下边疆 92
兵戈之象 95
遗址上的蚂蚁 96
关键时刻写实 97
三月一日:某种武器的生日 99
兵戈之象 100
金属声 101
南京大屠杀后的灿烂阳光 102
红色狼嗥 105
偶念新兵连时吃过的白菜 106
红色狼嗥 107
演习片断 108
某位军人的梦 109
十五斤梨 110
给西北一座无名的山 111
空袭 113
在八和十的中间 114
五星境界 115
那天你讲起伤心的事情 116
杂草朝天 119
背景 120
指头 121
渴望的历程 122
我的故事 122
愿望 124
宁静中的红嘴鸭 125
我的水桶哟碰着井壁 125
偶记三桥 126
岩画及其他 127
骑行 128
散步 129
寻找烽火台 130
边墙 131
孤独的狼 132
奔放的菜籽 134
军旅方面 137
演习 138
一棵树 139
军事机关走廊 140
坚守阵地 141
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战争狂 142
等待冲锋 143
防线 145
战旗 146
集团军冲锋 147
经纬线上 148
余下的是一些记忆 150
如果你像一只螃蟹一样向后爬 152
发生了什么事 153
我和树 155
关注 156
战争初期 157
两种感觉的形象化描述 159
喜欢独处 160
迎接九十年代的时候 162
惋惜之末 165
三十二年来的某次失神 166
海水谣 167
叹息的尴尬处境 169
柔美的白雪 170
现在和后来发生的事情 171
一切都没有声音 173
无望之后人人都会发现坚强 174
世界 175
惋惜之末 177
短句 178
三个人的事情 178
长眠的人们 179
冬日的想法 181
暗夜:街头长椅及汽车嚣鸣 182
郁闷的幻影 183
刚才的早些时候 184
灯光深处的我 185
后时刻 186
没有年可过 187
前列者的幸福 189
不能欺骗的竟然不是爱人或
甘愿被骗的竟然终无悔 190
无题的十行 190
旋转的回忆 191
过去 192
黑底上的白光 193
盛唐大祭 193
决定回家 194
向往的回忆 195
大哥 196
诗行 196
鬼气的山庄 197
狂雪Ⅱ集
长诗卷 199
钢铁门牙 200
肉搏的大雨 218
柠檬色 241
新生 278
展览 282
古夜 288
神奇 292
白鹤 300
洁白 305
我尚未弄清的未来 311
我尚未弄清的未来 312
古风 313
现在我不能不考虑明天了 314
大都市 315
留有余地的概括 316
什么声音 316
于是 317
体验过的音乐 318
恐惧之美 319
是语 320
他们 321
赐我长剑 323
亲爱的水 323
为康悦宾馆而作 324
回望激情 324
设问 325
极致一种 326
猜想某某某的一个媚眼 326
死 327
天空 327
一种速度 328
许多事情我都没法去干 329
人们吮吸的永远是灵魂的汁液 331
若何 332
无语 332
河西一瞥 334
西部概括 335
黄昏及诗艺之外的我 336
根之围 337
骨头 338
有一件小事有关我的清白 339
豪华背景 340
致后人 340
灵魂之华 341
自问的意义 343
人们吮吸的永远是灵魂的汁液 343
我们的春天 344
不行 345
进入时代的方法 347
那些高尚的人 348
咽了一半的爱情 349
再生之歌 350
开头的烟缕 351
争论的天空 352
恐怖的眼神儿 353
谋杀的雨夜 354
复辟的喜悦 355
追悼的颜色 356
安慰的流水 357
人与非人的界限 358
无题(之一) 358
没有过去的人们 360
进入时代的方法 361
无题(之二) 363
无题(之三) 363
楚怀王的大脚 364
中水侯千岁之腿儿 364
芭蕾精神 367
芭蕾精神 368
野火 368
钢 脊 梁 369
烈士 370
蔑视 371
无题(之四) 371
君子之风 372
苍茫 372
立场之鼎 373
都市晨兴 375
余孽 375
红太阳 376
远行 377
更何况 377
盘坐 378
微笑 379
一如我无法指责你的歹毒 380
汤色 380
放弃 381
古铜汉镜 381
撰主 382
辞别的朋友 382
这一刻 383
那该多美 383
谢幕了 384
斜刺的阳光 385
中国兵法 387
谈判桌上的表比地球转得快 388
断章(之一) 389
战斗经过 391
主攻方向 392
无题(之五) 394
在军事美术展览厅 394
冲锋前心理透视 396
父亲 397
倒下或者爬起 398
无题(之六) 399
把这些尸体再数一遍 399
中国兵法 401
冲的时候我提醒你—句 402
钢铁 403
断章(之二) 404
初的演习 405
经历 406
月光 407
铜号 408
情感是怎样复杂起来的? 409
忘不了 410
大秦 411
猜想天狼星 412
暗喜 414
母爱的世界充满阳光 415
断章(之三) 417
老态 418
请求 418
我的大学 420
高级首脑会晤 422
封面人语 423
我与尼采 424
亲情 425
那天 425
美人怀古 426
冒险的诗句 427
乡音 427
剩你一个 428
地平线 429
我们被什么深深吸引 430
石头友谊 431
渴望庄园 432
天窗 434
光明 435
今天的爱情 436
深入土层 437
城垣 438
情感是怎样复杂起来的? 439
金灿灿的黄玫瑰自由开放 441
牧鞭 442
晴空与人 443
猜想钳子 444
气量 444
大草地 445
短句 446
肖像 447
绘画 448
你等着我 449
时间 449
请发表我对房子的一点感觉 451
我从未像今天这样英俊 452
我看见 453
风景 454
1989年11月14日上午王久辛的耳朵 454
殉道者 455
鲁迅 456
音乐 457
自画像 458
致1959年的秋风 459
想起那天 460
金灿灿的黄玫瑰自由开放 461
雪,一直在下…… 赵春善463
王久辛
事不过三,刚好,加上这次的再版,正是三,没有超越。
我在1995年1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版作者像下,写了一句话:“以更为博大的心胸,去拥抱前人,亲吻后人,与同代人亲切握手!”斯时之念,是嘱咐自己:前后左右都是必须敬畏的人,无论老少,都要相亲相爱。写这段话时,距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二版的2002年12月,则又过去了八年。之后不久的2005年1月,长征出版社出版了我继诗集《狂雪》之后的第二本诗集《狂雪Ⅱ集》。而这次所谓的“再版”,即2015年6月光明出版社出版的《狂雪》(典藏纪念版),实际上是将版的《狂雪》与《狂雪Ⅱ集》合并成一册,在首版《狂雪》出版20年之后,又以新的,更瓷实,更厚重的面貌,重新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以此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长诗《狂雪》在《人民文学》发表25周年。
看20年前已彻底成了黄页的首版诗集《狂雪》,看着作者像那年轻的脸庞,思绪如乱云卷,一时竟无以言表。回忆长诗《狂雪》于25年前的《人民文学》1990年7-8合刋发表时的情景,就不能不思念韩作荣、刘白羽,如果没有这两位大先生的擢秀拔举,也许我至今还在汪洋大海中盲目地洑游——乱扑腾也没准儿。然,诗在,而人已去也,悲乎哉!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大家对文学作品的认定与赞扬,是利他的而非利己的;是利世的而非利私的;是对公平公正、文明人道有益的而不是维护某一帮派团伙与某种思潮的。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家,甚至于成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天赋的道义的烈士精神。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有一万个人反对,但只要认定是真理,就一定要横下决心,一以贯之,坚持到底。由此,我对刘白羽、韩作荣先生对《狂雪》的关爱、褒奖与举荐,是充满了敬仰与感激的。这种感激决不是一位受惠者对施惠者的感激,而是一个获得了公正的人为了维护永远的公正对坚持了公正者的根由心底的敬佩与感激。我们说,今天再版诗集《狂雪》当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读到《狂雪》,但同时,我觉得还是一个纪念,纪念这两位大先生对文学的一种坚定的、开阔的、高水准的审美目光,即:对宏大的历史的审美关照与创造的肯定,对捍卫人道与人性的诗歌创造的肯定,对孜孜以求的艺术形式与语言空间创新的肯定,尤其是他们二位大先生身上的那种对文学青年永远高度负责并大胆提携力举的无私忘我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发扬光大的。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了纪念《狂雪》发表25周年,更是为了纪念刘白羽、韩作荣为文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我愿接受学生赵春善的建议与光明日报出版社的恩惠,第三次重新充实编再版诗集《狂雪》,愿这本承载了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诗集,能够再次回到大众阅读的视野,并迎接茫茫人心与无尽的时间的检验。
衷心感谢石一宁、颜培杰、赵春善先生为本书劳心作序跋。
2015年6月13日京华
穿越岁月的光芒
——《狂雪》再版序
石一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诗人王久辛的长诗《狂雪》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再版,意义颇不寻常。
1990年7月,《狂雪》于《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引起诗坛瞩目。1998年,作品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面世25年来,《狂雪》犹如千重浪万丈波,反响悠远绵长。1995年,甘肃书法家刘恩军将其用汉简体书写,铸成21米长、2。2米高、正反两面的紫í诗碑,并捐赠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3年12月,纪念馆重建一条长达39米的花岗岩诗墙,将í版《狂雪》镶嵌在该墙上,每日入馆参观的万千观众为之屏息驻足,或口诵,或默读。2008年1月,波兰埃德玛萨雷克出版社出版王久辛波文版诗集《自由的诗》,首就是《狂雪》。2015年1月,《狂雪》由河南美术出版社推出书法版,由文学名家莫言题写书名,孙皓晖题写跋语,书法名家龙开胜作序并书写全诗。2015年6月,《狂雪》阿à伯文版由阿尔及利亚胡马出版社出版。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策划选题之一,《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朝鲜文版亦分别以此五种少数民族文字译载了《狂雪》。期间,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了由朗诵艺术名家方明朗诵的《狂雪》电视BTV,在央视的黄金时段数次播出,苏与甘肃省市电视台更是作为名作保留节目,在每年的抗战与祭奠之时郑重播出享誉之隆,已远远超越了对一首诗歌的推崇与敬重。
在诗歌文体已不再拥有历史上的头牌地位的今天,《狂雪》何以有如此的影响力与生命力,何以有这样的传播效应和接受反应?再三思索,憬悟如下因由。
首先,是因为它的题材。《狂雪》的副标题是“为被日寇屠杀的30多万南京军民招魂”,在国内,以南京大屠杀这一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在《狂雪》之前虽已出现,但像《狂雪》这样影响深远的作品,却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狂雪》是空前的。南京大屠杀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史乘应大书特书,各门类和体裁的文艺作品,亦不可缺席。铭记历史,是为了把握今天和未来;将罪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为了人类文明走出黑暗迈向朗朗乾坤。或许《狂雪》早应问世,然而,直至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半个多世纪之后的1990年,它才呱呱坠地。等待,因为漫长而引人注目;作品,因为杰出才倍觉可贵。
其次,是因为它的内o。《狂雪》以诗的方式再现了侵略者无比凶残的疯狂杀戮,再现了30万条生命遭受野蛮屠裂惊天骇地人神共愤的惨景:“铅弹像大雨一样/从天而降大开杀的城门/杀得痛快得像抒情一般/那种感觉/那种感觉国人无人知晓/是那样的像砍甘蔗一样/一梭子射出去/就有一排倒下扑哧/扑哧那种扑扑哧哧的声音/在鬼子的心里/被撞击得狂野无羁/趴在机关枪上/与强奸犯的贪婪毫无异样”。“街衢四通八达/刺刀实现了真正的自由/比如看见一位老人/刺刀并不说话/只是毫不犹豫地往他胸窝一捅/然后拔出
来根本/用不着看一看刺刀/就又往另外一位/有七个月身孕的/少妇的肚子上一捅/血刺向一步之遥的
脸/根本不抹就又向/一位十四岁少女的阴部捅去”。“这不是西瓜/是桃状的人心/是中国南京人的人心/是山田和龟田的下酒菜他们像行家一
样仔细品味/哟西哟西地让嘴唇/做出非常满意的曲线”但《狂雪》对南京大屠杀惨案并非仅仅停留于对历史场面的还,对侵略者的声讨,对死难同胞的哀鸣,同时它还展开了关于人性与兽性,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国耻与民族精神,关于军人与责任等等的郑重思考。侵略战争是人类世界中的极恶大罪,战争屠戮千百万的生命,更消灭侵略者自身的人性,释放并扩张侵略者的兽性。《狂雪》对战争使侵略者人性泯灭变成野兽有着触目惊心的描绘,除了如前所引,作品里还有着这样的句段:“野兽四处冲锋八面横扫/像雾一样到处弥漫/那血腥的味道/就是此刻/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晚上/我都能真切地闻到/”。“他们那些鬼子/有着全世界独特的欣赏习惯/鬼子/鬼子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可以达到儿子奸淫母亲/父亲奸淫女儿的地步/只是这种追求他们/强迫中国人进行”。在信奉强权就是真理的侵略者眼里,弱者的生命不过是战场上的祭品,道德伦理更是一钱不值。对人向非人的蜕变和人性向兽性的异化的表现,使得《狂雪》一诗在异常尖锐的同时,更获得一种内在的深刻。而首都被屠城,30万同胞被虐杀,又是一种民族的奇耻大辱,这种耻辱让国民直至今天都无法释怀,更让中国军人寝食难安。《狂雪》真实地表达了这样的民族情感与心理:“希特勒死了/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也早被绞
死/但是那种耻辱/却像雨后的春笋/在我的心中疯狂地生长/几乎要抚摸月亮了/几乎要轻摇星光了/那种耻辱/那种奇耻大辱/在我辽阔的大地一样的心灵中/如狂雪缤纷/袒露着我无尽的思绪”。给民族带来莫大耻辱的大屠杀,激发出诗人的誓言,然而,《狂雪》又不是一部宣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作品,它真实地再现历史,真实地呈现民族与诗人自我的情感,但始终是在正义的观照之下,在人类基本价值的指引之下,因而作品具有一种大义凛然、胸怀宽广的气度:“虽然我不会去复仇/对那些狗日的日本鬼子/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日本鬼子但
我/不能不想起硝烟和血光交织的岁月/以及这岁月之上飘扬的不屈的旗帜”。惨烈的大屠杀,刻骨铭心的苦难记忆,或许使民族有太多的理由去仇恨,去复仇;然而,复仇并不等于正义,人类历史早已证明,仇恨只能孕育仇恨,只有爱才能泯灭恨,只有和平才是爱的土壤;而民族要有坚毅的精神,军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勇猛无畏的气概,才能抗击任何侵略者才能保有真正的和平滔滔的民族仇恨和愤的洪流在作品中并未溢出理性的堤坝,而是化作辩证的思辨,使得作品的思想具有一种超越性和普世性:“整个人类的兄弟姐妹/让我们坐下来/坐下
来/静静地坐下来/欣赏欣赏今夜的星空/那宁静的又各自存在的/放射着不同强弱的星光和月辉的夜空啊”。《狂雪》的内o是丰富和复杂的,很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再次,是因为它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70周年,然而,军国主义的幽灵仍然在那个东洋岛国徘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略中国,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不容历史被肆意篡改和颠覆,不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受到挑战,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发起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狂雪》,又一次显示出它的超越时光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狂雪》的成功,更来自它所抵达的诗艺高度。它的体裁是长诗,实际上全诗只有500行,并不很长,以它所表现的题材来衡量,甚至可以说是很短。在这并不太长的篇幅中,容纳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的宏富思考与复杂情感。诗人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说与思索,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历史与公义因诗人强烈的自我情感的袒露而显得更为鲜明和清晰。叙事与抒情、描写与论议、形象与思辨的交织,使诗作大开大合而又沉郁低徊,淋漓酣畅而又千结百转,史实的白描刺痛读者神,思绪的缤纷提启读者境界,语言的奇妙扣动读者心弦。
《狂雪》吟述的是一段耻辱的历史,一个悲惨的被屠杀,然而它挥抒的是民族的奋发之情,图强之志,追求的是人类的爱与和平。它是警世之钟,是醒心铸魂之作,闪烁着理想的光芒。25年过去,已可以证明这是一束可以穿越岁月的光芒。
是为再版序。
2015年6月14日,北京
“狂雪”如歌铸诗魂
——序王久辛再版诗集《狂雪》(纪念典藏版)
颜培杰
历史沉淀,诗情永在。
1990年7月,《人民文学》刊发长诗《狂雪》,民族巨痛渗入文字,凝成“史诗”般的缅怀。
1994年12月,“南京大屠杀血案”发生五十七周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凝聚着陇二千五百万儿女的“炽热”史诗——《狂雪》,镌刻在长长的紫í诗碑上。
2003年12月,南京大屠杀血案六十六周年之际,长诗《狂雪》移刻入纪念馆悼念广场的大理石诗墙内,长达39米。
今年12月,南京大屠杀惨案已过去了七十七周年,长长的诗行与长长的诗墙,也历了20个春夏秋冬的风霜雨雪。
狂雪——这首诞生于上世纪初的1990年的史诗,几乎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她的读者。她以沉寂的、肃穆的、庄严的表情,沐浴着日月光辉,弥漫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每时每刻感染着前来金陵悼念的千百万中外观众与读者,其功在千秋,永昭人道。
2006年我在攻读中文硕士,当代诗作阅读颇多,面对片片碎语,常付以声声叹息。学位论文选题,拟用古典理论“挑刺”当代诗歌,妄图诊断弊病,提供疗方。导师摆摆手,递来一本墨色诗集:“无需悲叹,他就不错!”
诗集封面嵌入金色头像,那头像人物头高昂,直视前方——那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这是一本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诗集,作者王久辛。
诗集里的长诗代表作《狂雪》,是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招魂而作,诗人用审美的复合式修辞的极致挥洒,抒写民族的巨大创痛,淋漓尽致地表现血与火的残酷与惨烈,处处饱含灵与肉的刺痛,刻满深深伤痕却不落点滴泪痕,用悲壮沉雄的火烈情感,不断拷问人性的内质天良,直指民族的集体灵魂与国民的血性记忆,生成对人性善恶、民族精神、国家命运的深沉渊邃的思考。
彼时导师殷切话语,尔今要旨仍记在心:诗人王久辛卓异非常,写作有雄心,诗艺有担当,笔耕多年,成绩颇丰;中国新诗诗史,绕不开诗人王久辛,当代诗史必有他厚重一笔。
导师言辞恳切,我责无旁贷。
2009年春硕士论文写就,题为《王久辛长诗创作论》。提炼五万余言长文,写成如下概评:“从人性的角度进入,直面内心的生存恐惧与生存抗争,对丑陋的人性剔析式的批判与阳光人格的锻铸相结合,艺术地实现了劝诫的诗学理念。在形式上,实现了诗人主体‘我’的强化裂变与时空的频繁转换,产生了史诗般纵横捭阖的恢弘气势,并尝试从声音与颜色、肤感与味觉等角度进入,营造出陌生与独特的意境,他工于诗歌语言的锤炼,实现了语言内蕴的浓缩与爆炸。”
亏了恩师指引,方使邂逅久辛,这纯属偶遇。品读诗集《狂雪》,深感其诗如峰,若在诗坛逡巡,早晚必瞻其高,必丈其长,这是必然。
读诗撰文的一年里,我深深理解了久辛。读完我的五万言长文,久辛亦欣慰:这个人懂他的诗。心有灵犀是对话的开始,久辛诗情澎湃,长诗佳作连连,几年间又写出《初恋杜鹃》《大地夯歌》《香魂金灿灿》《碧水红莲》《蓝》等,我们的对话便以篇篇长诗为主题,通过电话邮件不断深入,不断延伸。
其间我们有过面谈,“真人版”的诗人王久辛先生,与他的诗作有某种契合——飒爽挺拔的身姿透露出军人的气质,犀利的眼神里透出坚毅明达的光芒,沉缓的言语中藏着一团似火的激情。这是一位世故圆融的“老湖”,但他洞穿世事却不装糊涂,人情练达却没有玩世不恭。相反,在谈论诗歌创作与诗人责任时,他的言辞中处处流露出真诚与率真,面对当代诗歌,他满带“舍我其”的责任感。因此,他的诗作便不唱忧伤的小调,而常常奏响雄壮的大型交响乐。
也因了这份诗人的使命,从八十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里,久辛躬耕诗坛,熬心煎肝,始终以清醒的头脑,敏锐体察当下生活,窥视人性蜕变,反思国民养育现状,拷问当下官员腐化的灵魂,思考人生“三观”,笔有万万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激发他长年诗情不减,一如滔滔河,滚滚东流。
作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鲁迅先生的艺术品格,诗人王久辛始终怀有勇于继承与开拓的使命,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对国民精神与生存现状的再思考,和对艺术创作思维的再开掘。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刺入国民根性的冷酷,又怀有对国民苦痛的悲悯。王久辛的文学创作似乎也先天地渗入了鲁迅直捣人心的力量。但他又在诗艺上有所发展,他拿的不是“匕首”与“投枪”,他操持的是“重型武器”,批判的“射程”更远,历史与当下连接的广阔空间,是他纵横捭阖的辽阔战场。他关注的视野广泛,创作的思维灵活,写作的主题丰富,表现的手法多样,激情澎湃,狂轰滥炸,打破了诗歌的固有容量,重建起属于自己的意蕴空间。如此,也只有长诗的体式方可容得下他气势磅礴的情思与屈“天问”般的层层逼问。
在诗艺品格的继承上,王久辛不愧为“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诗人,某种程度上说,他为鲁迅文学奖赢得了荣誉。
在诗艺思维时间与空间的开拓上,王久辛继承了郭若、艾青、贺敬之、郭小川、白桦、食指、舒婷等“五四”以来的优秀的诗歌传统与精神,是当代长诗创作领异标新又卓越非常的独特无二的一位诗歌大家。
王久辛用长诗进入心灵的深处,以喷薄之激情与动人之深情抒写我们伟大民族血火交织的抗争史,发出了史诗般悲壮的强音。
王久辛用长诗负载狂ì突进的伟大时代激发的新思考,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声声灵魂拷问。
惠特曼之于十九世纪国家上升时期的美国,写出了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草叶集》;王久辛之于民族抗争与复兴的伟大时代,以长篇“史诗”把脉狂ì突进的跳动,写出了《狂雪》等一糸列诗篇。他们的长诗抒情节奏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这决定了王久辛的洋洋长诗必然以“意”与“气”取胜——意蕴多层交织,时空回环往复,写法错杂多变,情感一泻千里。虽然“意”与“气”的充盈掩盖了文字的些许粗糙,但因为他的创造常常是灵魂的盛宴,技艺的炫耀,固而其诗歌创造的审美感染力,也实现了空前的撞击天良、冲击人心的巨大力量。
读久辛的长诗需要有从容的时间和心理的准备,时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可用来“消费”一枚精巧的短诗,获得短暂的情感游憩,想用此方式享受或“消费”久辛长诗之高妙,基本不存在这种可能。
这是久辛长诗的尴尬,也是久辛的寂寞孤独之源。
好在我们前进中的民族与时代有着太多的东西可以入史入诗,惯于“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的久辛,有的是耐心与时间来从容地疯歌狂啸。
历史如诗,时代如歌,把握旋律,创新笔耕,“时哉时哉”,久辛必甘!
2014年12月13日,获奖诗集《狂雪》即将再版并出现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前夕。诗人王久辛邀我作序,我诚惶诚恐。他,诗坛耕耘几十载的宿将;我,拜读其诗七八年的“资深”读者,我的区区读诗感悟能配得上这沉甸甸的诗集吗?诗人王久辛先生的回答很简单:“我的诗,你懂得”。
这“懂得”,透露出王久辛眼里诗艺重,诗情深;这“懂得”,无关乎身份地位,无关乎交情深浅,只在乎情感共鸣与精神认同。
心灵的对话永远是平等的吧,如此,我便顶着这“懂得”的头衔,放肆地道出了我的阅读感受。是
为序。
2014年11月10日于泉州
默诵的领奖辞
——写在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后
王久辛
首先,我要感谢九泉之下的鲁迅先生,是他的一系列作品,使我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尤其领悟了今天——仍然是五四新文化时代。我感谢鲁迅先生,他让我理解了中国诗人前所未有的使命与道义,理解了贫困的属于第三世界和初级阶段的祖国,理解了世界——有那么多发达的民主的文明的国家,都是人,然而却有天壤之别。这巨大的反差仿佛就是一大块创造的空白,这空白仿佛在召唤着我和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充分地理解并认识到这一层面,我的所有思维和激情,都将显得苍白而毫无意义。
我感谢鲁迅先生,他使我有了人性的自觉和为人道的社会而努力的力量,尽管我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是渺小而又轻薄的,但是鲁迅文学奖的初评评委和终评评委,却将这一巨大的荣誉授予了我和另外七名诗人。我想,我们八位获奖诗人此时此刻也一定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感激。如果没有鲁迅先生如灯塔一般的指引,我想少我个人是与任何文学大奖无缘的。正像鲁迅先生生前不追求永垂不朽一样,作为一个追求“速朽”的作家,鲁迅先生却获得了不朽。这说明从人道出发而努力创造的诗人作家,是一定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的理解和传诵的。只要他不是投机取巧的,不是偷奸耍滑的,不是沽名钓誉的,不是为私欲写作的,我想,不管他获不获奖,他都会是成功的作家和诗人。
现在,我们的祖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人们的感情世界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作为人性与精神灵魂的探索者,我想,我们的作家与诗人正可以大显身手,正可以恣肆汪洋地大胆创造。而对于我,却更要追先师鲁迅的召唤,去正视现实,同时不忘记历史,为填补贫困的祖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空白,而写作。
1998年4月26日,北京
——为被日寇屠杀的30多万南京军民招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