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8407
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特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师是如何做课题研究的?
本书是北京市几位数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共同编写的。读了这本书你一定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教学精彩片段。名师们选取重要知识点为案例,把教学过程进行局部放大,凸出“学习活动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实施,通过案例分析对部分知识体系进行纵向梳理,为青年教师了解学情、整体把握教材、间接丰富教学经验提供了很好的示例。第二部分是各位名师在不同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帮助青年教师深刻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本书是一本很适合数学老师的参考用书,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是一本入门必读之书。
目录
听课启示录戈海宁 / 001
第一部分 教学案例
切一切,算一算
丁雁玲 / 039
图形的旋转
王彦伟 / 052
策略对等,为何学生不对等呢
陈凤伟 / 065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宋燕晖 / 078
搭配问题
高雪艳 / 097
以“有限”想“无限” 以“无限”研“有限”
吴建成 / 111
——《圆的面积》案例研究
植树问题
李冬梅 / 130
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李冬梅 戈海宁 / 141
多边形的内角和
李云飞 / 155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策略
丁雁玲 / 179
谈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空间观念”培养
王彦伟 / 209
——以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为例
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案例研究
陈凤伟 宋燕晖 / 222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如何渗透代数思维的实践研究
宋燕晖 陈凤伟 / 240
大数据背景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高雪艳 / 262
——方案设计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影响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吴建成 / 285
基于项目学习(PBL)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李冬梅 / 305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
运用几何直观,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
李云飞 / 331
——以景山实验教材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前言
写在前面
——课堂深处好风景
每个人的教育生命都是一次跋山涉水、探奇览胜的壮游。教育工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可以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成长相遇,在于我们会遇到全新的教育场景和全新的教育问题。我们把这视为教育之路上最美的风景。
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共同经历着这一切,共同享受着路上的美景,也希望能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老师。
好风景该如何描绘呢?据说在东晋时有个叫桓子野的人,看到山水佳处,就发愁道:“怎么办!怎么办!我怎么才能告诉给朋友们呀!”我们其实也面临这样的困惑:本书中所能讲述的不过是真实教育情景中的“沧海一粟”,孩子们在交流表达时的跃跃欲试,教师点拨难点时的恰到好处,课堂在不断生成过程中带给我们的无限惊喜……这些都不是用语言能够完全传递的,需要你暂时停下匆匆行进的脚步,和我们一起面对真实的课堂,品味欣赏、驻足思考,把与学生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视作精神与思想的游历。
课堂上如何才能出现一个又一个“好风景”呢?这是我们近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
课堂风景首先来自真实。真实,既是课堂所应该具有的第一品质,也是一节课能够焕发出无尽魅力的基本保证。这里所说的“真实”,首先是指学生真实自主的学习过程以及老师真实有效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面对真实的数学世界,解决真实的数学问题。日本的佐藤学先生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借柏拉图的“洞穴神话”打过一个有意思的比方:在仅仅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就如同背对阳光坐在洞穴里的人,自以为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其实看到的不过是各种物象的影子(知识之影)。当有一天孩子们走出洞穴面对阳光下五彩缤纷的世界时,他们将变得手足无措,他们不知道问题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我们期待的课堂风景,是与孩子一起面向真实的世界,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数学问题,探究解决策略,获得数学理解,形成数学智慧,感悟数学价值。在书中所呈现的教学案例中,你将会看到:面对数学,学生们是怎样从基于要求的学习,转向基于需要的学习,进而成为基于探究乐趣的学习。现实中的数学问题,答案绝不像试卷上的ABCD那样简单直接,探求真理的道路将会随着思维的发展一起向远方无限延伸。孩子们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并不简单取决于他掌握多少数学知识,具有何种数学技能,而是决定于我们的课堂以怎样的方式“召唤”着他们,我们的老师以怎样的方式点燃他们不断前行的愿望。真实的课堂,是风景无限的课堂。
课堂风景同时来自尊重。尊重学生,是形成课堂风景的最佳生态环境。庄子说,可以手把手教给的是技能,而技能背后的“巧”是不能传授的。这说得很对。如果我们的课堂依旧是以数学知识、技能为核心的课堂,那么“我教你学”和机械训练就一定会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反之,如果我们把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学生思维品质(“巧”)的养成作为教学的方向,那我们就必须转变“身份”:从亦步亦趋的引领者,变成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心,充分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尊重他们自主探究的尝试。
我们所期待的数学课堂更像是一次“登山”,教师作为“向导”,熟悉山上的每一条道路,但他绝不会轻易为孩子们指出那条通往山顶的捷径,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寻找上山的道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在孩子们遇到险境时,“向导”会在第一时间施以援手;当孩子们途经风景名胜时,“向导”会驻足和他们一起欣赏;当有孩子率先爬到山顶时,“向导”将和他们一起欢呼祝贺;当有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时,“向导”将会指点迷津……
在我们的书中,你将看到我们很努力地将课堂上学生们“登山”的过程还原到读者面前:近景、远景、特写、微距……甚至是学生思维出错的情景,我们确信,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源,也是课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孩子的课堂,是风景旖旎的课堂。
课堂的风景最终来自相遇。相遇,是课堂的生命。
并不是在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能看到老师与学生的“相遇”。一些人相信,某种巧妙的策略是适用于任何学生的,所以他的教学设计变为了一成不变的固定“台本”——一切为了教学环节的顺利流畅服务。我们在课堂上能看到这样的风景吗?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的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指出:
(很多)教育研究者和一般行为科学者一样,都错误地认为: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取代个人差异。这种企图只会加剧学生的游离行为。研究者们往往试图决定A或B哪个是更好的教学方法,他们尽量忽略老师和学生的特殊性,尽量控制尽可能多的变量。然而问题在于——
教师并不具备物理上的可变性。教师不能够被视为传送系统或者处理工具。孩子们也是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经意的一颦一笑或许就会改变一切。
是的,课堂的生命就来自于这“一颦一笑”,就来自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相遇”。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首先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如果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老师的有效回应,如果老师的教学超出了学生认知的可能,如果学生和老师彼此关闭了自己的心扉,任何学习行为都不会发生。
所以,我们期待这本书的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关注到教师怎样“设计学习活动”,才能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并赢得孩子们的心。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相遇的课堂,师生彼此心领神会,将是怎样的充满生机的课堂啊!
课堂的风景不仅仅存在于书中,更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身边,我们愿借这本书向您发出邀请:邀请您和我们一道,成为课堂风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
主编
2018年4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