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502652
国际战略形势是一定时期内国际体系运行的内在特点和基本规律,是影响国际安全的深层次、根本性因素,是一国安全与发展外部因素的总和。***同志指出:“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准确判断国际战略形势,是国家正确制定、实施各项方针与政策的基础与前提。历史与现实中,既有因准确把握国际战略形势顺势而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成功案例,也不乏因形势判断出现偏差或重大失误错失机遇,甚至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深刻教训。这既说明了国际战略形势判断的重大意义,也说明准确把握形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序言深刻变革中的国际战略形势()
章在曲折中前进的时代主题()
节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与发展()
第二节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第三节和平与发展问题仍没有解决()
第二章演变中的国际格局:单极vs多极()
节国际格局多极化的新发展()
第二节大国关系在竞争合作中重塑()
第三节多极格局的全面形成面临长期斗争()
第三章全球化:演变、影响与趋势()
节全球化及其发展()
第二节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第四章信息化:概念、影响与趋势()
节信息、信息化与信息社会()
第二节新一轮信息化浪潮的趋势和特点()
第三节信息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五章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
节当今全球地缘政治演变的基本态势()
第二节美欧俄围绕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博弈()
第三节深刻变革中的中东地缘战略格局()
第六章美国“重返亚太”:从奥巴马到特朗普()
节“亚太再平衡”战略:动力、举措与困境()
第二节“印太”战略:内涵与演变()
第七章安全新议题:改变国际安全的新动力?()
节恐怖主义()
第二节气候变化()
第三节网络安全()
第四节人工智能()
结语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在变化的世界中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第 一 章 在曲折中前进的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世界主要矛盾以及主要力量对比所决定、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和基本态势,并对国际形势走向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它规定着世界经济、政治,以及国际社会各行为体所形成的国际关系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国际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内容。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时代主题,是层次的战略判断,是准确判断战略形势、正确制定战略方针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对时代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就不可能看清国际战略形势的大势,就会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政治性、战略性错误。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平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住了这一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几十年来,尽管受国际风云变幻的多次冲击,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始终没有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第47页。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进一步朝着有利于和平和发展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这是对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性的准确把握,是我们进行国际战略形势判断的基础和根本遵循。节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与发展时代主题既具有客观存在性的一面,又有主观认知性的一面,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执政党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对于时代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关系到对世界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的重大判断,直接涉及党和国家内政外交重大决策的战略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党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迟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这在相当长时间内决定了中国的国内国际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准确地揭示了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由此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此后,、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了时代主题理论。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我党对战后国际形势的深层次变化没有能够及时、准确把握,没有看到世界形势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对战争的危险看得过于严重,致使没有抓住时机,在现代化建设上走了较长一段弯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对国际形势的长期、冷静观察和思考,邓小平同志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已经被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取代的战略判断。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1984年10月31日,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再次指出,“国际上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商工会议访华团时表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如此频繁地在外交场合深入谈到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反映了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把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正式表述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十四大报告进一步将其上升为“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由此标志着这一伟大论断的正式形成及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中基础性地位的确立。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理论内涵。要点包括:首先,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突出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发展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任务,发达国家也有一个再发展的问题。和平也不仅是少数国家的责任,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责任。因此,世界上的其他问题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主要任务和时代的主题,以此明确回答了在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各国人民面对的主要问题、致力于解决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一重大问题。其次,和平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展需要和平,和平促进发展。由于发展居于核心地位,导致经济建设的因素上升,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和平问题更有可能得到解决。它是对当今时代国际形势的“趋势判断”。即同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相比,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不再是绵延不断的帝国主义战争和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对抗的总体强度在降低,其基本态势是趋向缓和。“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人类有可能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总体和平局面来发展自己。发展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的“硬道理”。再次,要维护和平,就要坚持不懈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要促进发展,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不是只讲统一,不讲对立;只讲合作,不讲斗争,而是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斗争,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这是邓小平的思维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国际政治新思维”的一个根本区别。和平与发展的实质就是这两大矛盾的斗争,不经过艰苦的斗争,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这就从“根本矛盾”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时代主题”的内涵。二、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大意义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为全党判断国际形势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武器,帮助全党改变了“战争危险很迫近”以及“战争迟早要来、但能够推迟”的看法。全党在“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一重大认知上达成了一致,统一了思想。这一认识上的重大转变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一系列全局性、深层次、根本性变化。在国内,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为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理论指导。一是将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启动的现代化建设纳入到了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中,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事件,不仅仅是我们主观做出的选择,而是全球发展大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抓住全球发展的历史机遇来加快自身发展,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和利用外部世界一切有益的经验、资源和发展成果来发展自己。由此开始,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了国际体系,成为全球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反过来对世界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二是大大深化了我党对世界和平趋势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增强了对国际局势发展趋势判断的自信心和稳定性。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标志着我党对国际局势的认识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在思想上更为坚定,制定和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更为坚决。在时代主题确立之前,由于总体上没有改变大战迟早要爆发的判断,在发展问题上也不可能完全放开手脚。虽然在特定时期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但定位是利用战争的间歇期“抢时间”进行发展。这与此后的发展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对此,邓小平在后来会见罗马尼亚客人时表示,“你们1982年来时我们还没有转变,还认为80年代是个危险的年代。这一时期我国的发展战略设想,是建立在‘战争有可能延缓爆发’和‘要抢时间’搞建设这两个基点上的。而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后,我们对国际环境的认识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了对国际形势本质的把握。也正是这一时候,即十二大召开到十三大前后,我们党先是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实现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及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加速发展的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以后,又经过补充完善,终确定了分三步走,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发展蓝图。”《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由此可以看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放开胆子、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不再是像原来那样抓住短暂的战争间隙搞建设,根本原因就在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三是为毫不动摇地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我党对国际形势发展的战略判断。然而对这一判断的质疑仍不时出现,特别是国际局势与我国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1989年,几乎同时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发生了二战以来的变化。同时,西方国家联手对中国进行孤立和经济制裁,企图使中国成为下一张“多米诺骨牌”。在此背景下,党内有人提出要对国际形势进行重新评估。邓小平则以惊人的眼光和大战略家的胆识与气魄告诫全党在对形势的观察和反应上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机遇存在着,问题是善于把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1999年,北约武力干涉南联盟,特别是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有人认为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但原先的判断和看法而且据此做出的某些重大决策都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何方:《争议下的国际问题观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1页。还有人针对“台独”势力上升,提出“如果我们还不能从现实已不存在的和平与发展的海市蜃楼中惊醒,还想以东郭先生的善良期盼李登辉及其盟友回心转意,那等待我们的前景将是十分危险的”。张文木:“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兼评李登辉《台湾的主张》”,《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第15页。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然而,面对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我党始终能够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实现了国家的快速发展,其基础与根本就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刻认识与坚定信念。与此同时,中国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实现了在对外政策、台湾问题和国防建设上的重大转变。一是对外交战略做了调整,从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转向了与美苏都搞好关系,同时反对它们的霸权行径,在对外关系中坚持更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二是对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做了调整,由临战状态转向了在和平时期加强质量建设的轨道,实施了国防与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并主动裁军100万。与此同时,在这一时代主题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新的战略思维,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国两制”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国际争端的新理念,以及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28字方针等。立足发展、维护和平,成为指导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开拓国际新局面、发展对外合作关系、争取长期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之,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是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组成部分何方:《争议下的国际问题观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8页。,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性意义。三、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上,随着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向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冲突、地区动荡持续,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就中国而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有条件为国际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与此同时,美国逐步强化对中国的负面判断,一步步将中国锁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加强对中国的战略防范与遏制,其他大国及部分地区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发展疑虑有所上升,配合甚至主要拉拢美国“平衡”中国,地区热点问题有所升温,中国面临的安全压力明显上升。在国内,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治理、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党与时俱进,在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战略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其内涵与外延。党的十五大正式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在十五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号召,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9页。“战略机遇期”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国际战略总体趋势积极评价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为深刻的变化,不稳定因素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战略机遇期”概念的提出以及延用至今,反映出我党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坚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党的十九大则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对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综上所述,自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确立以来,就始终是党和国家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根本性战略性判断。与此同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正是以此为基础,我党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制定和实施各项国内国际战略决策,实现了国家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即便是国际国内出现重大事件、一时面临大的困难,也从未改变过对时代主题的判断。这是我们成功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反映了当代国际形势的主流,它并没有因为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局部动荡、冲突而发生逆变,仍然是我们在21世纪观察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安全和发展战略的正确指导思想。第二节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作为一个大历史概念,时代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国际性。时代是一个总的概念,涵盖全世界,而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国家的局部发展。时代特征所说的“战争”,是指世界战争,不是指地区或局部战争,更不是国内战争。“和平”则指全世界的和平。二是全面性。是指整个国际形势和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而不是指某个局部现象或某一个方面。讲发展,是指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科技和武器之类的单项发展。三是决定性。其他一切国际现象都服从于它,受制于它,如战略格局、国际秩序,以至一国的国内发展等都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四是稳定性。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起主导作用,不会轻易逆转和改变。因此,不应在国际上一遇到风吹草动,就动摇对时代的正确判断而随风摇摆。何方:《争议下的国际问题观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页。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党逐步将和平与发展确立为时代主题。它反映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40年来,尽管受到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世界格局变迁、重大事件冲击等诸多挑战,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结合时代的四个特征,总的来看,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发展趋势,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成为为主要的国际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需要看到的是,真正的全球化只能出现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必须以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基础和背景。没有世界和平,不说全球化,连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国际化也谈不上。至于发展,更是全球化形成的根本要素。由于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就出现了向海外的探险,进而推动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反过来,全球化又成为世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当今国际环境中,国家孤立于全球化之外要实现发展是不可能的。全球化进一步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进而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新的强大动力。它不仅创造出新的劳动工具,生产出更多的财富,而且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为先进、快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保证国际间相互联系和交往能够在更大规模和范围内进行,日益缩短各国的地理距离和空间距离,促使人们在更大的市场上实现商品的价值。科技革命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使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回避国家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联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