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539935
编辑推荐
本书为2016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五届跨文化人权研讨会论文集,汇集了与会者提交并允许发表的25篇论文,按“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源头”“非洲、欧洲和美洲国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源头”三个议题汇编成书。这些论文探讨了儒家、道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非洲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与人权有关的文化因素,并深入分析了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如何转化为当代人权的滋养土壤,以及如何在现实中促进了各国的人权保障。
内容简介
2016年12月2—3日,第五届跨文化人权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与人权的本土源头”。本论文集由南开大学委托我社出版,汇集了与会者提交并允许发表的25篇论文。本论文集总体分为三大篇章: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源头,非洲、欧洲和美洲国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源头。收录的文章,或通过对经典文本(如《礼记》)的引用分析,或将人权与当代外交、国际法律等相联系,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理解和考量中国人权观念,文章认为中国人权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导致其更多是从集体角度考虑、更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由此很好地解释了为何中国和西方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评价存在巨大差异;并且,文章认为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出场给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机遇,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少思想可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伦理基础。
目 录
前言篇 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权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CONTEMPORARY HUMAN RIGHTS论人权理念发展的多元文化源头/常健ON THE MULTI-CULTURAL SOURCES OF HUMAN RIGHTS IDEAS致力于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人权的贡献/ LIONEL VEERINVESTING IN CULTURAL DIVERSITY: UNESCO’S CONTRIBUTION TO HUMAN RIGHTS国际刑事法院的辩诉交易——将文化视为人权源头的一条可能路径/ PHOEBE OYUGIPLEA BARGAIN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 POSSIBLE WAY TO RECOGNIZE CULTURE AS A SOURCE OF HUMAN RIGHTS文化认同、精神价值和对话——对宗教和世界观专业人士的多信仰培养与增强社会弹性/ WILLEM JANSECULTURAL IDENTITY, SPIRITUAL VALUES, AND DIALOGUE: MULTI-FAITH TRAINING OF RELIGIOUS AND WORLD-VIEW PROFESSIONALS AS A BREEDING GROUND FOR SOCIETAL RESILIENCE探究人权的文化维度/ PETER J. PEVERELLI (李彼德)EXPLORING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HUMAN RIGHTS人权理念的传统文化线索与渊源/杨光COMPARATIVE CULTURAL CLUES AND SOURCES IN HUMAN RIGHTS IDEAS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源头THE SOURC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权观念/李云龙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UMAN RIGHT CONCEPT IN MODERN CHINA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与人权/张晓玲HARMONIOUS THOUGH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HUMAN RIGHTS中华传统文化与国际人权法的一致性/赵建文THE CONSISTENC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中国文化的自由、民主、人权观念/周可真FREEDOM,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PERSPECTIVE IN CHINESE CULTURE和平权:中国传统的和平主义思想与当代外交实践的贡献/罗艳华THE RIGHT TO PEACE: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CIFISM TO MODERN DIPLOMATIC PRACTICE论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观的文化渊源/孙平华THE CULTURAL SOURCE OF MR. PENGCHUN CHANG’S PLURALISTIC HUMAN RIGHTS THEORY《礼记》人权文化基因的辩证思考/鲜开林A DIALECTICAL REVIEW ON THE HUMAN RIGHT CULTURAL GENE IN THE BOOK OF RITES儒家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集体人权观的传承与发展/茹宁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LLECTIVE HUMAN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CULTURE中西人权思想的分野-孔子“仁”与苏格拉底“善”/陈•巴特尔 李双龙THE INTERFLUVE BETWEEN ORIENTAL AND WESTERN HUMAN RIGHTS THOUGHTS: CONFUCIAN “BENEVOLENCE” AND SOCRATES’ “CHARITY”“忍”:从国民性格特征展望中国人权事业的一个角度/李累“REN”: A NATIONAL CHARACTER PERSPECTIVE FOR CHINA’S HUMAN RIGHTS CAREER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权自信的文化之根/李淑英THE GOLDEN MEAN IS THE CULTURAL ROOT OF CHINA’S CONFIDENCE IN HUMAN RIGHTS先秦儒家人权观念的历史演变/刘新军 隋燕飞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ONFUCIAN HUMAN RIGHTS IDEAS IN PRE-QIN PERIOD试论儒学传统对现代受教育权的促进与保护/张弦TENTATIVE DISCUSSION ON RELA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RIGHT TO EDUCATION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人权发展的障碍、机遇与基因/黄爱教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OMOTING THE WORLD’S HUMAN RIGHTS
第三篇 非洲、欧洲和美洲国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源头THE SOURCE OF HUMAN RIGHTS IN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AFRICA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作为人权源头的非洲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AUGUSTINE HUNGWEAFRICAN TRADITION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S AS SOURCES OF HUMAN RIGHTS乌班图(UBUNTU):在现代南非推进人权的一种工具/MOFIHLI TELEKIUBUNTU AS A TOOL TO ADVANCE HUMAN RIGHTS IN MODERN-DAY SOUTHERN AFRICA权利的文化协商:民族国家语境下理解人权生活的基本工具/RAMONA BIHOLARCULTURAL NEGOTIATION OF RIGHTS:AN ESSENTIA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FE OF HUMAN RIGHTS IN NATIONAL CONTEXTS作为法律渊源的文化价值:乌班图与南非经验/SERE DIOYOU KAMGACULTURAL VALUES AS A SOURCE OF LAW:UBUNTU AND THE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作为人权源头的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VIDETTE AJORLOTRADITION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S AS SOURCES OF HUMAN RIGHTS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源头THE SOURC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权观念/李云龙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UMAN RIGHT CONCEPT IN MODERN CHINA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与人权/张晓玲HARMONIOUS THOUGH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HUMAN RIGHTS中华传统文化与国际人权法的一致性/赵建文THE CONSISTENC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中国文化的自由、民主、人权观念/周可真FREEDOM,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PERSPECTIVE IN CHINESE CULTURE和平权:中国传统的和平主义思想与当代外交实践的贡献/罗艳华THE RIGHT TO PEACE: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CIFISM TO MODERN DIPLOMATIC PRACTICE论张彭春多元主义人权观的文化渊源/孙平华THE CULTURAL SOURCE OF MR. PENGCHUN CHANG’S PLURALISTIC HUMAN RIGHTS THEORY《礼记》人权文化基因的辩证思考/鲜开林A DIALECTICAL REVIEW ON THE HUMAN RIGHT CULTURAL GENE IN THE BOOK OF RITES儒家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集体人权观的传承与发展/茹宁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LLECTIVE HUMAN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CULTURE中西人权思想的分野-孔子“仁”与苏格拉底“善”/陈•巴特尔 李双龙THE INTERFLUVE BETWEEN ORIENTAL AND WESTERN HUMAN RIGHTS THOUGHTS: CONFUCIAN “BENEVOLENCE” AND SOCRATES’ “CHARITY”“忍”:从国民性格特征展望中国人权事业的一个角度/李累“REN”: A NATIONAL CHARACTER PERSPECTIVE FOR CHINA’S HUMAN RIGHTS CAREER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权自信的文化之根/李淑英THE GOLDEN MEAN IS THE CULTURAL ROOT OF CHINA’S CONFIDENCE IN HUMAN RIGHTS先秦儒家人权观念的历史演变/刘新军 隋燕飞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ONFUCIAN HUMAN RIGHTS IDEAS IN PRE-QIN PERIOD试论儒学传统对现代受教育权的促进与保护/张弦TENTATIVE DISCUSSION ON RELA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RIGHT TO EDUCATION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人权发展的障碍、机遇与基因/黄爱教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OMOTING THE WORLD’S HUMAN RIGHTS
第三篇 非洲、欧洲和美洲国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源头THE SOURCE OF HUMAN RIGHTS IN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AFRICA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作为人权源头的非洲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AUGUSTINE HUNGWEAFRICAN TRADITION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S AS SOURCES OF HUMAN RIGHTS乌班图(UBUNTU):在现代南非推进人权的一种工具/MOFIHLI TELEKIUBUNTU AS A TOOL TO ADVANCE HUMAN RIGHTS IN MODERN-DAY SOUTHERN AFRICA权利的文化协商:民族国家语境下理解人权生活的基本工具/RAMONA BIHOLARCULTURAL NEGOTIATION OF RIGHTS:AN ESSENTIA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FE OF HUMAN RIGHTS IN NATIONAL CONTEXTS作为法律渊源的文化价值:乌班图与南非经验/SERE DIOYOU KAMGACULTURAL VALUES AS A SOURCE OF LAW:UBUNTU AND THE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作为人权源头的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VIDETTE AJORLOTRADITION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S AS SOURCES OF HUMAN RIGHTS
前 言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国际社会面临全球性的共同威胁所达成的普遍价值共识,体现在《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以及一系列人权宣言和公约中。由于欧洲国家在现代世界发展中走在了前面,人权概念也是由西方国家先提出,因此人们自然地就将人权观念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但应当指出的是,作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人权理念,其文化源泉不仅来自于欧洲传统文化,而且也吸收了各种不同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养分。只有将人权理念与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使人权在不同文化中扎根和生长。也只有通过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对话和交流,才能形成真正具有普遍性的人权共识。在这个意义上,不应将多元文化传统视为人权理念发展的障碍,而应将其视为促进人权共识和人权理念发展的源头活水。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就是为了促进人权的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而建立的,其成员包括来自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的人权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2016年12月2-3日,第五届跨文化人权研讨会在中国南开大学举行,承办单位是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和荷兰人权研究所。会议的主题是“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与人权的本土源头”。来自中国、荷兰、南非、加纳、牙买加、英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津巴布韦、新加坡、越南、赞比亚、巴哈马、布隆迪、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家的60余名人权专家学者参会。学者们在发言中探讨了儒家、道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非洲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与人权有关的文化因素,并深入分析了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如何转化为当代人权的滋养土壤,以及如何在现实中促进了各国的人权保障。与会者一致认为,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着能够滋养人权的思想和观念。人权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源自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汲取,是各种不同文化面临现代威胁和困境所达成的文化共识。人权共识既是各种文化自我超越和发展的产物,同时自身也处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来自多元文化源头活水的滋养和浇灌。在对人权的文化解读中,特别应当防止单一文化霸权,应当通过多元文化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对话使人权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本论文集汇集了与会者提交并允许发表的25篇论文。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承担了外文论文的翻译工作。希望本论文集的出版能够促进对各国传统文化与人权理念之间关系的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促进人权理念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生机,成为保障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具有建设性的普遍价值共识。对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而作出贡献的人权研究机构、与会专家学者、志愿服务人员和翻译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也感谢中国人权研究会对此次会议和会议论文集的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常健 2017年7月23日于南开大学
常健 2017年7月23日于南开大学
在线试读
论人权理念发展的多元文化源头On the Multi-Cultural Sources of Human Rights Ideas常健?摘要: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着能够滋养人权的思想和观念。人权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源自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相互汲取,是各种不同文化面临现代威胁和困境所达成的文化共识。在各种不同文化中都存在着滋养人权理念的思想和观念。人权共识既是各种文化自我超越和发展的产物,同时自身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来自多元文化源头活水的滋养和浇灌。在对人权的文化解读中,特别应当防止单一文化霸权。应当通过多元文化对话使人权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关键词:人权 多元文化 文化共识
从文化基础来看,人权理念虽然源起于西欧国家,但本质上是二战后多元文化形成的共识。如果脱离了多元文化源头的活水滋养,人权理念的发展根基就会受到极大限制,成为一种狭隘的地方观念。因此,在对人权的文化解读中,要防止单一文化霸权,用心寻找人权理念的多元文化源头,通过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汲取,丰富和发展人权共识。一、各种文化中存在着滋养人权的思想和观念人权理念中包括着众多的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公平公正、和平、民主、发展、关爱生命(尊老爱幼、妇孺残障)、救死扶伤、保护环境、保护少数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发源于各种文化的基因中。(一)儒家思想中的人权因素首先,儒家认为人为贵。这一方面是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孔子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人者天地之心也” ;另一方面,这是相对于国家统治者来说,旬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基础上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其次,儒家将“仁”作为人的本质。孔子说:“仁者,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仁”的本质又是“爱人”,这被孟子进一步发展成“良心”的概念。“仁”的具体原则和标准包括由己推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次,儒家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想,将满足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其重要内容。《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后,儒家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二)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人权因素道家“重人贵生”,提出了“人为天地之本”的思想,《赤松子中诚经》说:“人为天地之本,当为善。”道教还提出了“人贵”的理念,《太上老君开天经》中写道:“万物之中,人为贵。”道教强调“贵生”,即尊重生命;《吕氏春秋•贵生》中写道:“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道家强调慈善,《感应篇图说》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人能慈心于物命之微,方便救护,则杀机自泯,仁心渐长矣,有不永享福寿者乎!” 《太平经》提出了“以道佐国,天下太平;天道承负,行善止恶,周穷救急,均平财富”的思想。此外道家还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三)佛教中的人权因素佛教讲“慈悲”。所谓“慈”就是“无缘大慈 ”,即无论是否有缘,无论对自己是否好,都要对其慈悲。所谓“悲”就是“同体大悲”,就是广泛的同情心,看到别人遭受苦难,如同身受,悲天悯人。 佛教讲“众生平等”,这主要是指佛性平等,邓人与人之间在内在佛性上并无差别,“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佛教还讲“普度众生”,拯救所有受苦受难者。这些思想体现了对所有人的普遍关怀和平等对待,为理解人权的博爱和普遍平等思想提供了佛教的视角。(四)伊斯兰教中的人权因素首先,伊斯兰教高度肯定人的价值。《古兰经》中写道:“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美的形态”(95∶4);“我创造了他们,并使他们的体格坚实”(76∶28)“当他们体格健壮、智力健全的时候,我赏赐他智慧和学识”(28∶14),并使他们“互相超越”(4∶32),“看谁的工作是美的”(18∶7),“你应当以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41∶34),“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5∶2)。其次,伊斯兰教鼓励各种善德。《古兰经》具体而明确地提倡人们所应具有的敬畏、廉洁、诚实、公正、忍耐、宽容、团结、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赈济贫民等思想和美德。 《古兰经》中指出:“归顺真主,而且行善者,将在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没有忧愁。” “你当对人行善,即如真主对你行善一般,你别在世上作恶,真主实不喜作恶的人。” “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先知穆罕默德说:“礼拜将把正信都带到通往天堂的半路上,斋戒将把他们带到天堂的大门前,而施舍才能使他们获准进入天堂。” 穆罕默德说:“你善待左邻右舍,你就是穆斯林。”“谁信仰真主与末日,就当尊重他的邻居。”“你们知道邻居的责任是什么吗?如果他求助你,你帮助他;如果他求援你,你救援他;如果他向你借钱,你借给他;如果他成为穷人,你帮他变富;如果他生病,你探望他;如果他去世,你随行他的殡礼;如果他遇到喜事,你恭贺他;如果他遭遇不幸,你安慰他;你的建筑物不要高过他的建筑物,否则他家不能通风,除非得到他的许可且不要伤及他;如果你买了水果就给他送点,反之则不要声张,你的孩子也不要拿着水果出去而让他的孩子眼馋;你不要以锅里的飘香使邻居垂涎,除非你给他舀点。” 《古兰经》要求信徒“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 、孤儿 、贫民 、旅客 、乞丐和赎取奴隶” 。再次,伊斯兰教禁止各种侵犯他人权利的恶行。伊斯兰教法规定,严禁穆斯林赌博、说谎、贿赂、欺骗、侵吞孤儿财产、强占妇女、放高例贷,认为这些都是不义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侵犯。 《古兰经》特别强调:“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
从文化基础来看,人权理念虽然源起于西欧国家,但本质上是二战后多元文化形成的共识。如果脱离了多元文化源头的活水滋养,人权理念的发展根基就会受到极大限制,成为一种狭隘的地方观念。因此,在对人权的文化解读中,要防止单一文化霸权,用心寻找人权理念的多元文化源头,通过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汲取,丰富和发展人权共识。一、各种文化中存在着滋养人权的思想和观念人权理念中包括着众多的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公平公正、和平、民主、发展、关爱生命(尊老爱幼、妇孺残障)、救死扶伤、保护环境、保护少数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发源于各种文化的基因中。(一)儒家思想中的人权因素首先,儒家认为人为贵。这一方面是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孔子说:“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人者天地之心也” ;另一方面,这是相对于国家统治者来说,旬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基础上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其次,儒家将“仁”作为人的本质。孔子说:“仁者,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仁”的本质又是“爱人”,这被孟子进一步发展成“良心”的概念。“仁”的具体原则和标准包括由己推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次,儒家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想,将满足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其重要内容。《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后,儒家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二)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人权因素道家“重人贵生”,提出了“人为天地之本”的思想,《赤松子中诚经》说:“人为天地之本,当为善。”道教还提出了“人贵”的理念,《太上老君开天经》中写道:“万物之中,人为贵。”道教强调“贵生”,即尊重生命;《吕氏春秋•贵生》中写道:“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道家强调慈善,《感应篇图说》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人能慈心于物命之微,方便救护,则杀机自泯,仁心渐长矣,有不永享福寿者乎!” 《太平经》提出了“以道佐国,天下太平;天道承负,行善止恶,周穷救急,均平财富”的思想。此外道家还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三)佛教中的人权因素佛教讲“慈悲”。所谓“慈”就是“无缘大慈 ”,即无论是否有缘,无论对自己是否好,都要对其慈悲。所谓“悲”就是“同体大悲”,就是广泛的同情心,看到别人遭受苦难,如同身受,悲天悯人。 佛教讲“众生平等”,这主要是指佛性平等,邓人与人之间在内在佛性上并无差别,“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佛教还讲“普度众生”,拯救所有受苦受难者。这些思想体现了对所有人的普遍关怀和平等对待,为理解人权的博爱和普遍平等思想提供了佛教的视角。(四)伊斯兰教中的人权因素首先,伊斯兰教高度肯定人的价值。《古兰经》中写道:“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美的形态”(95∶4);“我创造了他们,并使他们的体格坚实”(76∶28)“当他们体格健壮、智力健全的时候,我赏赐他智慧和学识”(28∶14),并使他们“互相超越”(4∶32),“看谁的工作是美的”(18∶7),“你应当以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41∶34),“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5∶2)。其次,伊斯兰教鼓励各种善德。《古兰经》具体而明确地提倡人们所应具有的敬畏、廉洁、诚实、公正、忍耐、宽容、团结、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赈济贫民等思想和美德。 《古兰经》中指出:“归顺真主,而且行善者,将在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没有忧愁。” “你当对人行善,即如真主对你行善一般,你别在世上作恶,真主实不喜作恶的人。” “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先知穆罕默德说:“礼拜将把正信都带到通往天堂的半路上,斋戒将把他们带到天堂的大门前,而施舍才能使他们获准进入天堂。” 穆罕默德说:“你善待左邻右舍,你就是穆斯林。”“谁信仰真主与末日,就当尊重他的邻居。”“你们知道邻居的责任是什么吗?如果他求助你,你帮助他;如果他求援你,你救援他;如果他向你借钱,你借给他;如果他成为穷人,你帮他变富;如果他生病,你探望他;如果他去世,你随行他的殡礼;如果他遇到喜事,你恭贺他;如果他遭遇不幸,你安慰他;你的建筑物不要高过他的建筑物,否则他家不能通风,除非得到他的许可且不要伤及他;如果你买了水果就给他送点,反之则不要声张,你的孩子也不要拿着水果出去而让他的孩子眼馋;你不要以锅里的飘香使邻居垂涎,除非你给他舀点。” 《古兰经》要求信徒“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 、孤儿 、贫民 、旅客 、乞丐和赎取奴隶” 。再次,伊斯兰教禁止各种侵犯他人权利的恶行。伊斯兰教法规定,严禁穆斯林赌博、说谎、贿赂、欺骗、侵吞孤儿财产、强占妇女、放高例贷,认为这些都是不义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侵犯。 《古兰经》特别强调:“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