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4247
国外研究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作者对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诠释和评价,将其作为理解为包括自我实现、爱与以自然为中心的精神性的伦理理想主义。同时,对施韦泽特别关注的五种道德理想及其相对应的德性:本真性、同情、感恩、正义与热爱和平也做了新的解读。作者把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与推崇施韦泽本人区分开来,客观地解读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并批评了施韦泽的某些观点。作者强调了敬畏生命的个人主义精神,它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一种负责任的、同时又是个人的方式去追求理想。施韦泽寻求的是将敬畏生命的信念塑造成一种新的人性,就像照亮我们黑暗时代的火炬。
作者从伦理学理论的角度解读施韦泽敬畏生命的哲学思想,不仅让读者清醒地认识施韦泽敬畏生命思想的开创性及巨大价值,他将伦理视作个人对意义和自我实现这一需求的深刻回应,以此应对一种暴力与异化的文化。他开创了环境伦理学,主张生命的神圣性在于它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并摒弃宗教教条,将伦理与精神性联系起来。他预见了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确立了理想品格的根本地位,同时在这些理想品格的应用上鼓励个人主义与广泛的宽容。这也体现的该书稿的出版价值。
致谢 / 1
第1章导论 / 1
第2章源于内心的伦理学 / 8
第3章作为指导的理想 / 25
第4章环境伦理学 / 45
第5章本真性:敬畏自我 / 68
第6章同情:痛苦共同体 / 83
第7章感恩:幸运产生义务 / 98
第8章作为人权的正义 / 115
第9章热爱和平与非暴力 / 135
第10章结论 / 147
参考文献 / 153
索引 / 171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前言前言早在高中时代,我就读过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我的生平与思想》(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和《原始丛林》(The Primeval Forest),那时我一心计划成为一个物理学家。进入大学后,我的兴趣转向了哲学,不过直到我在查普曼大学开始教书,才着手研究施韦泽的伦理学。在查普曼大学,施韦泽可以说被烙印在校园里,长凳前的地砖上刻有他的名言,图书馆和学生活动中心展出他在兰巴雷内医院的纪念品,年度杰出慈善家奖项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施韦泽的名字出现在校园各处初归功于库尔特·伯格尔(Kurt Bergel),他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夫人艾丽丝(Alice Bergel)是一位德语教授,两人共同讲授一门关于施韦泽的课程。我参加了该课程,这也是促成我撰写这本书的初原因。
在非洲,施韦泽作为一名医生献身于服务他人的生活,并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的事迹得到了应有的颂扬,成为人们的榜样,尽管有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对此提出质疑,然而,他具有革新意义的道德哲学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连极为欣赏他对环境伦理学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哲学家,也很少能在更广泛的语境里理解他称之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在这本书里,我将对敬畏生命提出一种新的诠释和评价,将其理解为包括自我实现、爱与以自然为中心的精神性的伦理理想主义。
在与学生和同事的交流中,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库尔特·伯格尔、艾丽丝·伯格尔、保罗·戴尔普(Paul Delp)、罗恩·亨廷顿(Ron Huntington)、麦夫·迈耶(Marv Meyer)、安妮塔·斯托(Anita Storck)和弗吉尼亚·沃伦(Virginia Warren)。从来访演讲的学者那里我也受教匪浅,其中包括了阿拉·保罗·巴萨姆(Ara Paul Barsam)、詹姆斯·布莱贝岑(James Brabazon)、诺曼·库辛(Norman Cousins)、埃里希·格雷泽(Erich Graesser)、露易丝·吉莱克艾尔(Louise JilekAall)、安特耶·布尔特曼·莱姆基(Antje Bultmann Lemke)、尼基·林德伯格(Nikki Lindberg)、思利尔·姆鲍杜巴里(Sylvere Mbondobari)、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和杰姆斯·M.鲁滨孙(James M. Robinson)。库尔特·伯格尔和麦夫·迈耶在1990年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千禧年之交的施韦泽”的会议,以上不少学者在这次会议上发言。作为阿尔贝特·施韦泽和海伦娜·布雷斯劳·施韦泽夫妇的女儿,赖娜·施韦泽·米勒的到场令我们备感振奋,她后来也多次返回查普曼大学。
艾米·鲁多梅琴(Amy Rudometkin)为我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协助,图书馆馆员吉娜·威尔金森(Gina Wilkinson)和克劳迪娅·合恩(Claudia Horn)为我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研究上的帮助。查普曼大学给了我一个学期的休假,令我得以完成此书。
尤为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妻子香农(Shannon),与她的日常交流帮助我厘清了很多想法,她的爱也一直给予我莫大的支持。致谢第7章(包括第8章的一小部分)曾以另一个形式发表过,“Good Fortune Obligates: Gratitude, Philanthropy, and Colonialism”,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37(1999):57—75)。经编辑同意,该书继续使用这部分内容。第4章早期以论文形式发表过,“Reverence for Life”, (Between the Species, 9(1993):204—213)。
我非常感激赖娜·施韦泽·米勒,她同意我引用阿尔贝特·施韦泽如下著作:《文化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 trans. C.T. Campion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1987),以及《我的生平与思想:自传》(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 An Autobiography, trans. A.B. Lemke,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0, and reprinted b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