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13261
本书围绕作者自己在大禹家乡山西十年的知青岁月,从初中毕业“上山下乡”开始,重点写了十年青春岁月的如下几个方面:(1)偷着回家过年;(2)城里人眼中的农村活儿(小娃变老汉、农活的系统工程);(3)城里人的农村生活(如何自己生活、如何学会了“偷”);(3)城里人那些不咋地的事儿;(4)当地的民俗风情(如“做娃”);(5)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6)风雨中的老乡们;(7)知青们的读书生活;(8)北大录取通知书。本书是一部如实记述北京知青具体生活经历的传记作品。
青春岁月的前进印痕 引子 初到夏县 大瓦房 “爬山” “大学生,纪念章” “又团俄咧!” 耳 朵乍起的狗 “二指宽”和“浪打浪” 鸡和气枪 丢了一 个人 跑步 星期天风波 “逃”回家过年 劳作 土地 修渠 翻地 肥 种 间苗 锄地 翻秧 浇 地 麦收 夏 秋收 油菜 看秋 牲口们 知青生活 我们村的知青 赶集 路 住 知青大院 我们的狗电 集体灶二世 衣着 病和医 娱乐 来根“草” 鱼 学 会了偷 西瓜 淘气事儿 北京话 科学实验 “典型” 老乡们 衣着 语言 乐儿 骂 吃 房子 结婚 “做娃” 平 车 柿子 圪蹴着 带东西 阶级斗争 殷队长 刘队 长 黑蛋嫫 “贫下中农代表” 天思 三门 秦喜 老 福 高中生 老师 学礼 风雨 莫名其妙 学会了抽烟 罪状 鸡也倒霉 父亲回来了 过年 又一次搜查 风雨中的老乡们 入团 两位阿姨 读书 读书班 找到啥读啥 “历史” “语文”“音乐” 数理化 中国书店 农场 “残余分子” 去农场 农场概况 文义和张良 “留着绳 子捆别人吧” 涵洞 卖柿子 ‘:你比别人小” 老颜 老 张 老康 “推荐你上学” 年龄大了 割倒了 可爱的 “捣怂” 农场的路 吃猪肉 “脾气太坏! 回家 “速回” 加紧读书 “罢工” 报名 高考 通过初 选 特殊的生曰 临钢 录取通知书 再回夏县 回家 后记
北京话
离开夏县已经快30多年了,想起夏县话,却还记得,说起
那会儿的事,凡是同老乡有关的,夏县话就会想起,且活灵活现,
似乎缺了那夏县话,就无风骨了,用普通话说出来,总感觉是贴
上去的,就好像老乡说普通话那么别扭。我很惭愧,夏县话,除
了简单的,其他的还真说不好,但听得懂,要不然,当你只
能同老乡打交道的时候,若还听不懂,那又如何生活呢?
在村里,一直和知青们生活在一起,先是小学校,后是各队
知青住在一起,而后是知青大院。离开村子的时候,尽管知青少
了,还有三四个。到了农场,小插们也是普通话,尽管带有口音,
别看有不少夏县的小插,他们大多还真不说夏县话,说了,怕招
惹“541”的小插笑话。而我们这些老插的普通话倒成了一个标杆。
普通话,或说北京话,尽管二者有些差别,但在不少人那儿
是混用的,下面我还是改“北京话”吧。
那会儿,到什么地方,一听到北京话,99%是北京知青,透
着亲切,透着乡情。循声找去,一会儿就熟。刚插队的时候,老
有讲用会,有的典型时不时地在讲用中插上几句(用现在话说:
秀上几句)山西话,显示再教育的丰硕成果。但效果并不好,我
们村的知青大都不以为然。日常跟老乡说什么,一定是北京话。
待的时间长了,对夏县话也就熟了,也会说几句。但以听懂为度,
不到不得已的时候是不说的。正如老乡学说北京话听着别扭一样,
知青的夏县话里难免带有北京腔。只是骂人的话,和老乡一样骂
得利索,骂得地道。
不认识的知青一照面,准知道对方是知青。那长相、那形态、
那举止,还有衣着、神情、目光等等,一看就是。没照面,听见
声音,北京话,也就知道了。一见面,透着几分亲切。一听是“天
津味儿”的,准是天津知青。所以,在我们看来,北京话,正如
我们的衣服一样,是我们的标志。它含着我们对家的思念和眷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