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523524
目 录
上 卷
诗作综合性研究
起点的意义
孙玉石
——关于20世纪40年代李瑛诗学追求的一些资料和思考
论40年代的李瑛
段美乔
为民众和大地的“新的战栗” 孙玉石
——读李瑛早期诗作随想
一个士兵的歌唱
谢 冕
——中国当代诗人李瑛
李瑛的军旅诗述略 陈
辽 方全林
花为战士而开
黎山峣
——论李瑛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由钻石和波涛组成 谢
冕
——谈李瑛的诗
谈诗意和李瑛的诗
宋 垒
读李瑛诗的两点印象
易 征
刺刀映着红花
韦 苇
——试谈李瑛的抒情个性
新的尝试和探索
洪子诚
——读李瑛的近作
李瑛和他的诗
宋 垒
李瑛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秦兆基 李 宁
情、巧、美 王伟中
——浅析李瑛写部队生活的诗作
李瑛诗作艺术片论
李元洛
喷吐如霞似火的诗和美 黎山峣
——谈李瑛的诗
一阵清风万里涛声
任 愫
——论李瑛诗的艺术风格
李瑛的抒情诗创作
吴开晋
李瑛的感情投影系统
杨匡汉
他是喝黄河水长大的
——试论李瑛诗的民族风格 霍清安
我们时代的热情歌手 晓 雪
——略论诗人李瑛
从海防晨号到南海回声
——浅谈李瑛抒情方式的发展 曹书林
论李瑛战士诗的美学价值 尹六丁
诗歌的常青树
朱向前
——李瑛诗歌创作50年谈片
李瑛近作谈片 尹在勤
走向无涯之海
张同吾
——李瑛近作的意象内涵
中国新诗传统现代化的艺术道路
——评李瑛近年来的诗歌创作 姜耕玉
在历史话语的转换之间
——对李瑛作品文本的一次“重读”
程光炜
艺术的自觉与灵魂的自由 张同吾
——论李瑛新时期诗歌的美学趋向
李瑛诗歌的新形态
蒋登科
李瑛的“秘密”
绿 原
不断创新与发展 石 英
——李瑛诗的壮丽现象
《中国新诗库·李瑛卷》卷首语 周良沛
论李瑛90年代诗歌新的艺术基元 杨文琴
生命和艺术的自觉提升 叶
橹
——李瑛90年代诗歌解析
赤诚情愫绽放的艺术枝条 苗雨时
——李瑛论
“所有的生命都张开了翅膀” 张志忠
——李瑛诗歌近作谈片
诗人的生命:不断地自我超越 刘士杰
——论李瑛的近作
生命之树常绿
潘大华
——李瑛创作现象的启示
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 张同吾
——李瑛诗歌的文化意蕴
眼睛都已熟透
王向晖
——李瑛近期诗歌的哲学之思
历史与生命的长歌
李润霞
——论李瑛1990年代的诗歌创作
在使命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天平上 颜同林
——略论李瑛诗歌创作母题的嬗变
站立的灵魂与游动的精灵 颜同林
——试论李瑛诗歌中树和鱼两个主体意象
李瑛诗歌意象艺术略论 颜同林
李瑛诗歌创作简论
杨远宏
同新中国一道走向辉煌 张永健
——李瑛新中国诗歌创作60年
时代交响诗和心灵奏鸣曲 张同吾
——李瑛诗歌的美学意义
寓刚于柔的诗美
范咏戈
结满“可能”的树,或压低声响的河流
霍俊明
——论李瑛新时期以降的诗歌
李瑛论
叶 橹
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界碑 洪
芳
——李瑛军旅诗歌论
生命诗学的拓展
吴开晋
——读《李瑛七十年诗选》
与爱同在,与诗同行 章亚昕
——李瑛的“山海经”
永远的李瑛
吕 进
李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诗歌巨匠
石 厉
李瑛的启示:我们用什么哺育诗歌
韩作荣
与天地精神往来 李 舫
——李瑛其人其诗
致李瑛
艾 青
战士的卓越诗人,诗人的杰出战士
张 炯
——在李瑛同志从事诗歌创作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瑛的诗世界
谢 冕
——在李瑛从事诗歌创作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致李瑛同志
贺敬之
——贺《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召开
贺信:他开辟了另一个审美的空间
谢 冕
——致《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的贺信
时代的歌者人民的诗人 翟泰丰
——读《李瑛诗文总集》的思考
人品与诗品相统一的当代诗人楷模
胡振民
——在《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属于战士,属于祖国,属于艺术 铁
凝
——在《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继耐
下卷
单行本暨具体诗作研究
赤子的热血和心跳 刘立云
——读李瑛40年代诗作
李瑛的诗
张光年
——序《红柳集》
战斗前沿的红花
谢 冕
——诗集《红花满山》读后
重读《红花满山》 谢克强
歌勇士
闻 山
——读李瑛的几首诗
灵心慧眼真情挚爱
袁珍琴
——李瑛《月夜潜听》赏析
读《一月的哀思》
章亚昕
《一月的哀思》的艺术 邹荻帆
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仰
民 学 群
——读李瑛诗集《在燃烧的战场》
给人以力量的歌
霍清安
——读李瑛近几年的诗作
李瑛战士诗的艺术特色 李
泱
美的礼赞
丁国成
——李瑛诗集《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读后
满卷爱国情,一颗战士心 曹书林
——《李瑛诗选》读后
时代的一根最敏感的神经 李光麾
——评《李瑛诗选》
生活,艺术感觉及其他 杜志民
——读《李瑛诗选》断想
士兵的诗情
喻 晓
——《李瑛抒情诗选》读后
蓬勃的生命在呼啸
吴奔星
——喜读《故宫的青草》
三名中学生读李瑛三首诗 刘希宇 陈 欢 史 诗
以内在尺度把握世界
杨匡汉
——读李瑛《诗五首》
诗的灵魂永远光亮
曹纪祖
——读李瑛组诗《燃烧的生命》
生命的海 艺术的海
牟志祥
——读李瑛《南海》组诗
《南海》的情韵之美 章亚昕
会说话的“珍珠”
霍清安
——读李瑛诗集《南海》断想
旅美归来感慨多
臧克家
秋末:韵流泻过北美大陆 牟志祥
——读诗集《美国之旅》
诗与画,感情与韵律 邹荻帆
——读诗集《江和大地》、《红豆》札记
若将诗心献人民浓墨淡彩总相宜 樊苏华
——读诗集《江和大地》、《红豆》
诗的创作规律的哲学审视 古远清
——读李瑛诗论集《对诗的思考》
散文和诗歌的对话 红
孩
——读李瑛诗论集《诗美的追寻》随想
在苍茫的时空中发掘美 张
炯
——读李瑛诗集《多梦的西高原》
生命、历史和美
袁忠岳
——评诗集《多梦的西高原》和《睡着的山和醒着的河》
崇高的美 李 骞
——论李瑛的西部诗歌
歌唱开发大西北的壮丽乐章 秦中吟
——读李瑛描写宁夏的诗
崇高而完整的人格世界 刘
强
——评诗集《山草青青》的艺术精神
新时期的山水诗
吴奔星
——读诗集《睡着的山和醒着的河》
生命与自然的融合
潘大华
——读李瑛的桂林山水题材诗
祖国大好河山的澄澈投影 古远清
——读李瑛的桂林山水诗
意境创造的新探索
袁忠岳
——诗《倒影》与《月色》赏析
迎向未来的历史回声 张
炯
——读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
思想能转动世界
古继堂
——读《生命是一片叶子》
李瑛诗作的艺术转型 吴开晋
——读《生命是一片叶子》
生命的崇高和美丽 古远清
——评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
崇高美的追求与呼唤 耿建华
——评《生命是一片叶子》
叶子里的生命
苗得雨
理性与情感的交响
何宇宏
——读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
思考生命并放歌生命 胡世宗
——读《生命是一片叶子》
艺术与人生的完美结合 钱庆灿
——读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
生命的意味
叶 橹
——读李瑛的诗《生命》
与人生、自然、历史一同思索 张 炯
——读诗集《黄昏与黎明》
辉煌战栗的生命感动 王志清
——读诗集《黄昏与黎明》
“礼赞历史的真实和生命的美” 古远清
——读诗集 《黄昏与黎明》
照耀在一切星辰之上
张同吾
——读李瑛长诗《我的中国》
是在歌颂,更在思考
蓝棣之
——李瑛《我的中国》
精湛厚重的抒情丰碑
罗勇成
——读长诗《我的中国》
史诗性的歌唱
吴 海
——读长诗《我的中国》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郭韦求
——读李瑛长诗《我的中国》
倾注整个心灵的歌唱
余 悦
——读长诗《我的中国》
“每个字都跳着我的脉搏” 陈良运
——读长诗《我的中国》
论“个体化”的“政治抒情” 邹建军
——读李瑛长诗《我的中国》
凝重的历史与激越的诗美融合 峭
岩
——读李瑛长诗《一个星座、一座城市和一个民族的盛大节日》
对诗艺诗美的新开拓
吴开晋
——读《李瑛近作选》和《倾诉》
剽悍勇敢的心灵赞歌
古远清
——读李瑛近作《倾诉》
倾听一种美的、真实的声音 胡世宗
——读李瑛诗集《倾诉》
李瑛诗歌意象的创新营构 杨四平
——兼谈李瑛诗集《出发》
鲁迅精神的再现与呼唤 丁
芒
——读李瑛近作《鲁迅七首》
诗语创造与意境美的构成 牟心海
——读李瑛诗集《野豆荚集》
野豆荚传奇
章亚昕
大气·精致·真挚
雷抒雁
——李瑛诗歌谈片
评李瑛的《河流穿过历史》 张
炯
诗人的精神返乡 杨匡汉
——李瑛诗歌新作释读
这就是岁月
韩作荣
——读李瑛诗集《河流穿过历史》
一条深沉浩荡的河流
曾凡华
——读诗集《河流穿过历史》断想
蓬勃野草的歌声 殷 实
——读《河流穿过历史》
穿越时空的综合
杨四平
——读《河流穿过历史》
诗情又辟新天地
吴 凡
——读李瑛长诗《等待》
他让诗歌艺术走向深广 吴欢章
——读《李瑛七十年诗选》
永远不老的是青春
何建明
——读李瑛诗集《比一滴水更年轻》
莫道铁骨无柔肠
张同吾
——读李瑛诗集《逝水》中的怀亲诗
访问记访谈录
诗海初泳
森 林
——忆与诗人李瑛同窗的岁月
“断桥”侧畔忆往事 黄
耘
——《星诗丛》和李瑛的第一本诗集《枪》
李瑛与《白兰花》
咏 慷
坚定清醒的李瑛刘章
挽着时代的洪流前进 纪
鹏
——诗人李瑛同志创作生活侧记
满山满谷的红花 胡世宗
——李瑛印象
温馨的记忆
李龙年
——关于《红花满山》及其他
长城上的号角
程步涛
——著名诗人李瑛印象记
创造时代的精神美 峭 岩
——访诗人李瑛
“五官开放”与美的发现 叶
鹏
——访李瑛
对诗的思索
何 雨
——访诗人李瑛
地球的骄傲
迟加力
——听李瑛老师谈树
我所认识的李瑛 韩作荣
海涛与钻石的交响 袁怀田 杨春云
——访著名诗人李瑛
冬日的阳光
红 孩
——近访李瑛
诗伴我行
于 烈
——近访诗人李瑛
诗人李瑛印象记
吴奔星
用真情勾勒真实的中国 邢宇皓
——与诗人李瑛谈长篇抒情诗《我的中国》
以真情颂歌时代最强音 余
玮 吴志菲
祖国的儿子时代的歌手 胡世宗
认识李瑛
韩瑞亭
我与李瑛的诗
钱振中
诗坛的常青树
刘士杰
——访诗人李瑛先生
李瑛访谈录
张大为
与诗歌同在
大 泽
——记诗人李瑛
李瑛:以心中的火点燃诗 孟晓云
李瑛:诗歌里的祖国 付小悦
不像一粒沙古老,但比一滴水年轻 安
阳 王振江
——访诗人李瑛
他为诗而生
小 雨
李瑛性格心理调查表郭晨
附录
李瑛诗歌研究述评
杨四平
李瑛诗歌研究综述
颜同林
李瑛诗歌研究综述 乔军豫
诗作综合性研究专著书目
李瑛著作书目索引
前言
李瑛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抒情诗人,他从十六岁读中学时开始写诗并发表作品,至今已年届九十,在70多年风风雨雨的文学创作生涯中,除因客观原因被迫辍笔的一些年头外,始终没停止对诗的思考和实践,至今前后共出版了诗集和诗论集61种,在我国军内外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获得过国家和军队许多重要奖项,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李瑛的作品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数量之丰,质量之厚,在我国诗歌界是不多见的。
长期以来,随着他作品的不断发表和出版,文学界和读者对他的文艺思想、作品及创作生平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一些学者和评论家,包括大专院校在读的博士生,对他作品所写的评介文字,或为专题论文,或为评介赏析,屡见报刊和各种出版物,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的深度、广度、撰写的角度和方法也都有新的拓展,不少文章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看法和观点,这也说明李瑛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文学史上所应占有的重要位置。
对李瑛作品的研究,1983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由茅盾作序的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之一的《李瑛研究专集》;之后1986年,又有研究他创作的学术理论专著《新诗别一奇葩——李瑛诗论》问世;1987年,又有《李瑛诗论》一书出版。至今,这些书由于年代久远,都已很难寻获了。与此同时,大量研究评介李瑛诗作的文章,多散见于全国各地出版的报刊上,包括各地大专院校编印的《学报》以及一些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史、诗歌史一类图书中的有关章节,但由于当时未刻意收集保存,未汇总编印出版,许多年来,一些诗歌研究机构和学者专家们纷纷提出,为便于进行研究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李瑛的写作道路、诗学思想及其作品,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轨迹,期望能把这些文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结集出版,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方便和帮助,拖了多年后,近年又不断有人催促,才有了编印此书的想法。但开始这件工作后,限于人力和条件,要在70多年漫长时间和浩如烟海的报刊中搜集文稿,工程浩繁,难度很大,经我们百般设法,尽了最大努力,始寻到或长或短的有关文字400多篇,这是一个极不完全的数字,通读文稿后,又经多次认真筛选,现从中选出175篇,它们大体上能反映出我国各个时期诗歌研究的现状,也基本上能反映出李瑛的诗歌成就、得失及对其诗作深化认识的过程。
为便于读者查阅,将它们分编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诗作综合性研究
从这部分文章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李瑛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诗作的总体性评价。把李瑛诗作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探索、美学追求等方面,放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做出综合性评述。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之中,自然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其作品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
第二部分单行本暨具体诗作研究
李瑛在漫长岁月里,出于对国内重大事件的关切,满怀激情地写了不少政治抒情诗,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抒情短章。在其创作前期,由于在部队工作,得以不断深入部队基层,遂写了许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表现战士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诗篇;在他创作的中后期,离职之后,写军旅题材的诗少了,所抒发的多是对自然、社会、家国、人生、爱情、和平等为内容的思考,思想更为深邃,视野更加宏阔。李瑛的诗数量很多,但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严格追求、精益求精的,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表现时代精神,善于以恰切的意象和细节表现事物本质,他的每一首诗都有内容,有激情,有意境,有完整精巧的构思。他是以自己全部的尊严、思想、感情和智慧进行创造的,他始终是把自己的笔、自己的观察、理解乃至全部生命都放在天平上,作为寻找生命之真和艺术之美的筹码,他始终致力于将自己的直观感觉和深刻体悟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他的这些短诗编成的单行本,几乎每出版一册,报刊上随之便有评介文字刊出。这里所收入的文章是依各单行本出版先后为序排列的。
第三部分访问记访谈录
这部分作品,大都是在不同历史年代,许多诗人、记者和读者以散文笔调抒写的对李瑛的访问,从中可以看出李瑛的生活、性格、作风、情趣,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的观察、生命的认识、艺术的追求和他在喜怒哀乐之中的成长。了解这些,自然直接有助于对他的人生和他诗作的更深理解。
相信这部书的出版不仅对李瑛个人的创作经验得失具有宝贵教益和深刻的启示,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特别是诗学建设和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也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本书能够编就出版,首先应归功于李瑛的女儿、诗人李小雨的大力促成,在前期工作中,她多方查找文稿,进行初读初编,做了大量细致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不幸的是,她未能最后编完全书便因病去世,未能看到它的出版,着实使人悲痛难抑。在此期间,诗歌评论家杨志学同志用很多时间和心血帮助阅读了部分文稿,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出版方面,全得益于华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才使它能和读者见面,在此谨致以深深的感谢!
万叶
2015年10月31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