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2318丛书名: 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在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规划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结合新型城镇化地区相关的规划管理创新经验,以东莞市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规划管理创新进行系统整理和理论总结。
丛书简介:
“丛书”遵循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化、理论基础、方法构建、案例验证、规范标准、实施应用、评估持续的总体思路,从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再开发,走向生态控制下的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再开发,从以项目为导向的碎片化的再开发,走向区域与城乡统筹的再开发。围绕我国村镇建设的要求,贯彻国家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以规划技术为重要手段,全面提升村镇功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在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地方实践基础上进行继承创新与集成创新,系统地提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空间管制体系与方法,为美丽中国的精致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丛书”全套十卷。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理论与案例
一、城乡规划管理理论基础
二、城乡规划管理案例分析
三、城乡规划管理创新研究框架
第三章 东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一、城镇发展概况
二、经济社会发展演变历程
三、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
第四章 存量空间再开发利用规划
一、快速城市化中的存量空间再开发
二、存量空间再开发利用规划
三、规划编制框架与主要内容
四、旧工业区城市更新规划创新
五、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
第五章 增量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一、快速城市化中的增量空间开发
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现状
三、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四、开发利用对策
第六章 规划管理主体
一、快速城市化地区中的发展主体
二、快速城市化地区的镇域发展
三、基于生态整合的镇域规划
四、黄江镇空间生态整合实践研究
第七章 规划管制品质
一、规划管理中的保护与开发
二、滨海湿地公园的特征
三、南沙滨海湿地公园保护性开发机制
第八章 规划管制单元
一、应对快速变化、提高空间品质
二、构建空间品质评价体系、地块包装应对市场变化
三、东莞提升空间品质的探索
第九章 城建规划设计院体制改革创新
一、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地方规划院架构创新
二、规划院现行组织结构概况及缺陷
三、规划院组织结构再造的思路
四、规划院新组织结构运行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丛书总序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环境的变化是受自然力量的支配。在人类出现之后,人类就开始了干预地球环境的演变过程,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人类最初对土地的干预是微不足道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影响越来越全面、复杂而且深刻。农业革命使人从旷野走向了城市,工业革命使人从农村走向了工厂,信息革命使人走向以互联网与新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时代。
在农业社会中,人类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在工业时代则主要依靠能源,而在信息化时代将主要依靠信息和数据。尽管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人类仍无法脱离地球而生存。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费是无限的。由于人类过于频繁地索取地球资源,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负担及负面效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但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目前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以土地使用的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为目标的新发展模式。如何整体推进改革发展,目前尚未找到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的适应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式及模式。从基础数据、监测监管、转型升级、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到效益效应评估等问题,依然处于“凭着感觉走”的状态,因此革命性土地变革的顶层设计必不可少。
农业发展的基本支撑是耕地资源,保护耕地资源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因为只有农业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农业土地利用要持续发展,需要技术、政策和管理方式不断适应变化,从而可以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系统,优化土地利用效益。耕地补充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已经从第一阶段的数量补充提升到现在质量数量并重的第二阶段,发达地区已进入景观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第三阶段。耕地红线与国家发展、粮食安全、农民权益等多方面的问题有着交织互动的关系。单纯的行政手段和纯粹的市场机制均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均处于规模扩张过程,诱发了众多的矛盾与冲突。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无限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节约、集约用地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节约、集约用地并不是最终目的,高效利用,促进发展,生态和谐才是终极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廉价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带动为主,致使土地的集约化程度较低,并使建设用地规模量迫近未来的指标。但建设用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依然起着其他资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建设用地的永续利用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目前,仅仅关注存量土地的利用与利用效益是不够的,如何使存量土地在发展方式转变中起到革命性的变革作用,才是发达地区应该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起表率作用的根本。
建设用地再开发贯穿于一个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长期过程。然而,目前以房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土地再开发模式以追求短期的投资回报率为目标,没有为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基础性作用,呈现出强烈的经济利益驱动性特征,在操作上也存在制度缺失、利益失衡、空间失序和社会阶层不平等现象。由此催生的更新规划失控、房价高涨、社区解体、居住分异和社会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正威胁着城市与区域长远发展的未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应该将海也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而山、水、林、田、湖、海的命脉最终在人,人不是生命共同体的主人,而是生命共同体的组成要素。土地利用中人类的影响是必然的,表现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协调,多层次多领域人的参与和干预,人际关系的协调,人类土地利用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土地利用惠及民生实际上也代表着人类社会对待土地的态度,生活中人们一方面尊敬土地,而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轻视土地。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能够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测和研究。其中,对国土疆域面积、地理区域划分、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城乡布局与扩展、生产力空间布局、灾害分布等地理国情有了科学的认识。
农业土地,特别是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与持续利用,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持续利用,离不开持续投入与经营。因此,规划作为投入与经营的先决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城市地区的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剥离,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事实上在乡村地区此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居民点为核心的乡村规划与以农用地为核心的土地规划,如何相互融合,已经到了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阶段。以“三规合一、多规融合”为理想出发点的规划变革已经出现,乡村地区的各种规划融合与统一,特别是以农用地为核心的规划思想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我们面临的难题是,传统的以地学、农学等为基础的土地方面的研究,已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土地功能多样化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贯穿地学、农学、测绘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地规划与管理等人类干预土地利用全过程的研究人才与团队。
“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丛书”的编撰宗旨是:遵循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化、理论基础、方法构建、案例验证、规范标准、实施应用、评估持续的总体思路,从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再开发,走向生态控制下的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再开发,从以项目为导向的碎片化的再开发,走向区域与城乡统筹的再开发。围绕我国村镇建设的要求,贯彻国家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以规划技术为重要手段,全面提升村镇功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在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地方实践基础上进行继承创新与集成创新,系统地提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空间管制体系与方法,为美丽中国的精致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