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11653
一、十年磨一剑,东方出版中心终获巴金家人的同意首次全部集结出版《巴金散文集》十卷本,本套散文集共分为《点滴》、《俄罗斯十女杰》、《控诉》、《梦与醉》、《短简》、《海行杂记》、《旅途通讯》、《旅行随笔》、《生之忏悔》、《忆》!
二、我们已经读惯了《家》、《春》、《秋》,可是亲爱的读者们恐怕很少读巴金散文吧。因为本来巴老的散文多年来市场上较少出现过,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东方出版中心经过多年与巴金家人的沟通,反复斟酌,严格编辑,终于推出《巴金散文全集》十种。
三、读者们不必担心巴金的书定价有多贵,我们只做读者们能买得起巴老的书,也对得起巴老及巴老家人对该书的要求。只是我们印数有限,请读者们多原谅!!!
四、《控诉》为《巴金别集》十卷本之一,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散文集,具有较强收藏价值。
这是巴金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敌侵略的时刻所发出的痛切控诉,收录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激战正酣这段时间的诗文。他说:“这里面自然有呐喊,但主要的却是控诉。对于危害正义、危害人道的暴力,我发出了我的呼声:‘我控诉!’”
前记
从南京回上海
只有抗战这一条路
站在十字街头
一点感想
应该认清敌人
自由快乐地笑了
我们
给死者
莫娜·里莎
给山川均先生
给日本友人
我说,这是后一次的眼泪了
莫娜·丽莎
“你看这个外国女人美不美?”朋友林喝完了他面前那盆俄国菜汤,忽然侧过头望邻桌,暗暗地指着一位女客问我道。
我没有说什么,心里想: 你倒有这种闲情!这个朋友刚从被日本飞机轰炸过的地方跑到上海,两个钟点以前才离开那个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的南站,并且还让人把他的绸大褂撕破了一块,现在倒很安闲地评论女人了。
“我看相貌也很平常,”另一个朋友淡淡地回答一句。
“不是,我说她有点像达·芬奇画的《莫娜·丽莎》,”林感动地说。这时他似乎动了灵感。我想他一定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是高射炮的声音晴空霹雳似地突然响了起来。饭店里起了小小的骚动,三个客人急急付了账走出去。林也忘记了莫娜·丽莎似的女人,只顾埋头吃面包。
那位女客还是安闲地坐着。她旁边坐了一个四岁左右的男孩。她正用叉子把一片番茄送进孩子的嘴里。她的脸上还露出微笑,但是这微笑总像带了一点寂寞味。
这个女人我在环龙西菜社里遇见过好几次。次她是和一个中国男子同来的。以后就只看见她带着孩子来吃饭。近一个星期里,我每天正午都在这里遇见她。她带着孩子静静地坐在她常坐的那个座位,眼睛常常求助似地朝四面看,脸上露出带寂寞味的微笑。每次除了她跟茶房或者孩子低声讲一两句话以外,我不曾听见她跟谁说话。
长长的脸看起来很纯洁,棕色的头发垂下来梳成两根小辫子,一对大眼睛天真地闪动着,在白色长袖的衣衫上罩了一件绛色的马甲似的衣服,——这一切使她更像一个少女,而不像是那个孩子的母亲。
我不能断定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连她的国籍我也不知道。她讲话讲得那么少,而且声音那么低,我甚至听不出她讲的是什么一种语言。所以对于林的议论,我并不表示意见。这个时候我也没有心肠注意这种事情。我们走出饭店,我就把她忘在九霄云外了。
过了两天,我又去那个饭店。这次我是一个人。那个外国女人已经在那里了。她看见我,似招呼非招呼地对我一笑,显然她还认得我。我看她那种神情,好像她迫切地需要朋友的帮助似的。我淡淡地对她打了一个招呼,便拣了靠窗的一个座位坐下了。
孩子顽皮地缠着母亲要求什么事情,母亲俯下头对孩子解说。孩子忽然发觉我在看他,他害羞起来,扭着身子要把脸藏在母亲的背后。做母亲的微微笑了,她抬起头善意地对我一笑,嘴微微一动,像要说什么话,但是并未开口,她又把嘴唇闭紧了。
我一面喝俄国菜汤,一面奇怪她会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会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我自己实在不能解答这个疑问。其实也用不着我解答了。我听见她在说话,而且说的是一种我能了解的语言。
她正在跟茶房讲话。她说法国话。而那个茶房所能懂的除了中国话以外,就只有英俄两种语言。她也可以说几个中国字,但是意思很难懂。所以她跟茶房谈了半天,还不能明白彼此的意思。茶房很着急。她的脸也红了。我听懂了他们两人的话,再也忍不住,便自动地出来做了译员。
原来她在这个饭店里包伙食,到今天还没有满期。她就要到别处去,需要把这里的事情结束。我使他们明白了彼此的意思。我帮忙她把这件事情解决了。她含笑地向我道谢。
我看见现在有一个机会了。我正想知道关于她的事情,我便趁着这个机会问她要到什么地方去,我想她大概不会拒绝回答。
她果然露出欢迎的表情邀请我坐到她那一桌去。我也不推辞,便端起面前那杯红茶走了过去。
“我要到杭州去,找我的丈夫。我姓孙,”她坦白地说。
我想起我见过的那个中国男子,我知道他一定是她的丈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只见过他一面。不过我仿佛记得,年纪不到三十,相貌平常,只有两只眼睛跟一般人的不同,它们光芒四射,给整个面孔添了光彩。
她接着说:“我的丈夫你大概在这里见过。以前我们每个星期天总到这里来吃饭。他每个星期六都回家,从没有间断过。”她停了一下,侧头看看她的孩子,孩子坐在椅子上注意地听她说话,连动也不动一下。我无意间瞥见了孩子的眼珠,不觉吃了一惊。它们已经是那么明亮的了!我明明在他父亲的眼睛里见过这样的眼珠!
“然而我有两个星期没有得到他的信了,”她带了焦虑地说。“他连一个信也没有!他从来不是一个这么疏忽的人,一定出了什么事情,所以我要找他去。”
她说了这些话,我始终不知道她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样着急。我便问道:“孙先生在杭州做事情罢?”
她听见这句问话,脸上忧虑的表情立刻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得意的神气,显然她是以她的丈夫的职务为骄傲的。她说:“他是一个空军上尉。他驾驶飞机的本领很高强。他平日就盼望着这样的一个机会,他常常说要给‘
一·二八’以来那些无辜的被炸死者报仇。现在机会来了。”
孩子听见母亲的话,忽然从椅子上跳下来,缠住母亲嚷道:“妈妈,我要看爸爸驾飞机打仗。”
“不要响,等一会儿我就带你找爸爸去!”她侧着身安慰孩子。孩子不作声了,却偎着她站着。她又抬起头跟我讲话。她的脸不像方才那样地发亮了。她低声说:“我知道他会做到那样。现在机会来了,他会像别人一样地尽职的。他常常说,血的债要用血来偿还;又说,他要用他的血洗干净过去的耻辱。我害怕我到杭州去也找不到他。他也许不在杭州了。昨天听说中国飞机被打落一架,驾驶员落在敌人阵地上不肯投降,他打死了几个敌人然后自杀。我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但是我疑心这是我的丈夫。先生,你也知道这个消息吗?”
“是的,我也在报上看见,的确是一个勇敢的人!”我只能这样地回答。
“我想一定是他!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她忽然睁大眼睛兴奋地说。
“那不见得就是孙先生,我想他大概是安全的。我希望你在杭州找到他,”我压抑住奔腾的感情,安慰她道。
她摇摇头微笑了。这是悲愤的微笑,这是痛苦的微笑。她说:“先生,你不要以为我就只知道个人的幸福。我们法国人和你们中国人一样,也知道爱自由、爱正义的。我们从没有在强权下面低过头。”她马上又改正地说:“其实我现在也是一个中国人!我能够做每个中国女人所能做的事。我也愿意我的丈夫为着他的同胞的幸福牺牲。现在整个的中国怒吼起来了!这正是用血偿还血债的时候。要是我的丈夫真的牺牲了,这正是他的幸运。我会好好地教育孩子。这个孩子很像他的父亲,他将来也会做他的父亲所做过的事。我相信抗战一定会继续下去,一直到在这个土地上的人民得到解放的时候。”她愈说下去,态度愈激昂,脸发红,两只眼睛发亮。她像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她的话点燃了我的热情。
我想说话表达我的感情,但是我的心跳得太厉害,我突然变成口吃了。这时孩子在旁边催她,她站起来,不等我说话,就伸出手给我,一面说:“再见,我走了。谢谢你。我们将来一定可以再见的。”她停了一下,又加一句:“在更好的情形里。”她鼓舞地对我一笑,在她那对大眼睛里,我看出了乐观的表情。
“在更好的情形里,”我感动地紧紧握住她的手,喃喃地念着这句话。我还想挽留她,但是她匆忙地牵着孩子走了。我痴痴地望着玻璃门。那两根棕色的小辫子还在她的脑后晃动。
以后我就没有看见她了。过了两天,朋友林和我再到环龙西菜社去。他喝完了红茶站起来的时候,忽然记挂似地说:“怎么今天没有看见莫娜·丽莎?”
“莫挪·丽莎?”我惊讶地问,我还不明白他在指谁。
“你不知道?不要装蒜了!”他讥笑地说。
我并不理睬他。我在想一件事情。两根棕色的小辫子又在我的眼前晃动。我记起了一个法国女人对我说过的那些话
1937年9月8日在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