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41525
★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既有着婉约派的情深缠绵,也有着豪放派的雄浑旷达。重品那些用珠玉垒成的字句,倾听那娓娓道来的古老情怀,追寻着古典诗词的足迹,品味悠远的旷世韵味。
★ 本丛书将带你进入古典诗词花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你心自知。
本书是中国最美古典诗词的“现实卷”,此卷分四辑,依诗词发展史,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其间由许多具有代表性诗歌组成一幅幅画面,以“现实”贯穿全卷,带领我们了解一个个不同朝代百姓生活的状况,政治经济的面貌。将一位位爱国忧国志士的历史故事呈现,将一段段纷呈异彩的史实娓娓道来。
弃妇行野,去而不复——《诗经·我行其野》 / 003
征战岁月,征夫哀——《诗经·何草不黄》 / 007
君子之不素餐——《诗经·伐檀》 / 012
征战止,征人归——《诗经·东山》 / 016
刺仕不得志——《诗经·北门》 / 022
劳而无功——《诗经·北山》 / 027
孝子行役——《诗经·陟岵》 / 031
“好人”被刺——《诗经·葛屦》 / 035
三良从死——《诗经·黄鸟》 / 039
愿君贤明——《诗经·巧言》 / 043
万般无奈——《东门行》 / 048
生不逢时——《上山采蘼芜》 / 053
泪落沾衣——《十五从军征》 / 057
孤儿受奴役——《孤儿行》 / 061
辑二 征战岁月何时休——魏晋南北朝
壮士苦寒行——《苦寒行》 / 067
寄情千里光——《关山月》 / 071
赴敌投躯——《代出自蓟北门行》 / 075
悲散离分——《七哀诗》 / 080
怨旷无所诉——《燕歌行》 / 084
丧乱百姓生活——《蒿里行》 / 089
贼臣祸国——《薤露行》 / 094
行军寒,歌咏志——《步出夏门行·冬十月》 / 099
筑城无归期——《饮马长城窟》 / 102
咏荆轲,传其情——《咏荆轲》 / 107
何时返故乡——《却东西门行》 / 113
将行赴国难——《扶风歌》 / 118
邀功好战——《从军行》 / 123
辑三 人文关怀在人间——隋唐五代
哀思成曲——《哀江头》 / 131
壮志未酬——《蜀相》 / 136
愿得天子知——《观刈麦》 / 141
苦寒生活——《卖炭翁》 / 147
与妻惜别——《垂老别》 / 153
生死两不知——《月夜》 / 159
穷兵黩武——《兵车行》 / 163
借者莫弹指——《借车》 / 170
寒者如蛾——《寒地百姓吟》 / 173
秋风破茅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178
青坂再败——《悲青坂》 / 184
辑四 忧国忧民忧社稷——宋元明清
付出如彼——《陶者》 / 191
女命何向——《汝坟贫女》 / 194
百姓最受罪——《小村》 / 200
守边赤子心——《渔家傲· 秋思》 / 206
忧国悲秋——《悲秋》 / 211
垂泪痕——《关山月》 / 216
将死不忘定中原——《示儿》 / 222
平戎不若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 227
戏用李广事——《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 234
夕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 239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徐陵
“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自古明月托乡思,征人在征途中望着天空的“三五”明月,柔和的月光洒在了关山之上,洒在了充满疲惫的征人脸上,月光下的面庞在月光的映衬中,更多了些许憔悴和几缕乡思。
身在他乡为异客,而今行征在外,背井离乡,做着异地他乡的过客,陌生的景,陌生的人,陌生的土地。在这样的月光下,难免让人怀念起秦川的故土和故里的亲人。
在这样的月光下,同一片苍穹之下,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着窗儿,也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正如此刻思念她的我。不知妻子是否安好,轩窗小楼是否寒冷,侍候父母是否辛苦。我好想早日归家,持尔手,与尔并肩共赏中天寒月。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如何思念故乡,但通过一“登高”“未眠”的“思妇”,通过思妇思念征人,来体现自己的思念。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星旗”,战旗还在风中飘扬,士兵们还戎装加身,列阵穿行在祁山,透过月色,风中飘扬的旌旗显得更加刺眼,似乎到处都是,出征的士兵在这样的月色中依然要云阵疾行。可见战事之频繁,硝烟之弥漫。
看着这样的场景,不难想见,当下的战争味道有多么的浓郁,如果战争没有停息的一天,那我们这些征人什么时候才能够返回故土,与亲人相伴,结束这种征旅生活呢?“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从军复几年?复几年呀!还要多少年?还需多少光阴?还需要等待多少日夜?望多少次明月?思多少遍远方的亲人?这是多么让人彷徨的一件事情呀,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没有目标无止境等待,也许等到的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归来已暮年,亲人皆长眠。这是多么让人无法面对和接受的一件事情。从征之人,归家之心,可想而知。
开头两句点出诗题,把征人比作“客子”并以一个“忆”字逗出对秦川故土的无尽情思。接下来便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应未眠”,肯定还没有入眠,她登上“高楼”,“当窗”倚着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画面十分的真实,表现出征人思念的殷切。接下去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战云密布,客子见此,不由发出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满是怨情。一个 “复”字更巧妙地将诗中的“几年”不断地放大,将怨情也不断加深。
这首诗构思巧妙。月可同望而人不可同伴,中天明月,只能“寄情千里光”一诉相思苦,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隔月相望,这让征人备感悲凉。诗没有描绘战场的厮杀,没有描绘艰苦的征旅生活,却活生生地将一个军旅生涯中的铮铮铁汉,思乡不归的柔弱忧思的一面,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极深刻地反映了征人渴望回归秦川故里,渴望与妻子相伴之情。
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征人之苦,社会征役之疾,在千里月关下尽显。
赴敌投躯——《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
常言道:“盛世产庸吏,乱世出英雄。”身在乱世不知是不是一种幸运,或者对于渴望战事休止的人民来说就是一场不幸。
此刻战火纷飞,局势动乱,边关方向传来了敌人入侵的紧急公文,战争的烽火虽然在边塞燃烧着,但那股浓浓的战争味道已经开始弥漫在京城。面临边境入侵的挑衅,朝廷给出了很强硬的态度,坚决予以反击。于是朝廷开始发布征兵的公文,军方开始整顿军队,浩浩荡荡的征兵队伍,将要开始前往边塞,与敌人作战。队伍屯驻在广武后,得知朔方郡城,局势紧张,需要部队派兵增援,将军便分遣精兵,出救朔方。诗开头就以“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将一幅边关告急情况紧急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羽檄”、“烽火” 军情的危急,“征师”“屯兵”“分兵”“救兵”准备就绪,为下文的生死之战一触即发,埋下了伏笔。
边塞现在会是怎样一种形势呢?胡、汉两军对峙,汉方军中多有受伤者,实乃胡方利用“严秋筋竿劲”,深秋弓坚矢劲,“虏阵精且强”,精兵强势,大举入犯,汉军不备所受的伤,胡方得此便利,士气高涨,更加张狂。汉方天子得知消息,见胡方竟然如此嚣张,更加震怒,“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天子欲要拔剑前去杀敌,命令使者前去阵前促战,鼓舞士气,督促将士。两军使者遥遥地相望着,关注了对方的一举一动。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
征集的兵马,正在赶往边塞,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之势。“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一路前行在迂折的石径,遇到很多艰难险阻,但仍然军纪严明,如“雁行”如“鱼贯”般整齐有序。很快来到了边塞,箫鼓擂响,“流汉思”,“思”为豪情壮思,汉军的豪情壮思流入而出随着箫鼓声前进,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但士气却反而变得高涨。似乎知道接下来将要面临人生一场大考,上阵杀敌,给自己壮壮胆气。前两句诗用“缘石径”“度飞梁”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纪律严明的军队。缘、度、流、被这些都突出了将士们对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边塞的恶劣,远超士兵的想象,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行动都显得十分地不易,战斗又是该如何的艰难?真难想象常年驻守在这样风沙中的士兵,是如何渡过这些艰苦的边塞生活。此刻国家面临着外强的侵略,“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种危难动乱之时,往往才能辨忠节之士,识忠良之臣。大有患难见真情的道义,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不经历一些考验,往往无法看清一个人的真正面目。这两联口口流传,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的准则,也成为了不少忠良之人安慰和鼓舞的力量。他们相信危难之时,便能证明自己的忠良之能,终会被看见,终能报效祖国的。
顺着诗歌的阅读,开篇展现的画面也越来越丰富,故事也越来越生动,它由边亭告警,烽火入咸阳,征骑屯武,分兵救朔,加强防卫,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汉军“缘石径”“度飞梁”的壮伟场面,刮着冲塞的疾风,飞扬着沙砾的战地自然风光。各种征人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得越发真切,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画面里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咸阳城的百姓,虏阵精强,天子按剑,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历经艰险,踏雪而来征人壮阔的画面,以及疾风冲起,沙砾扬起,战马瑟缩,弓冻劲凝的边塞风光画面。
通过多角度的画面描绘,壮士的英雄形象是这个画面真正要塑造的。不只征骑、分兵、缘石径、度飞梁、吹箫伐鼓的严峻时刻,他们的形象也十分耀眼。热血之人,爱国之士,知“盛世产庸吏,乱世出英雄”,“国破家何在”的道理,此刻自当英勇杀敌。手持大刀,杀向敌军,报效祖国。身死也要为国殇,为国捐躯才有意义。
边关疾苦,征士辛驰,战争无情,若无战事,安贫乐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