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47552丛书名: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辅导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辅导教材:通用能力测试考前必做5套卷(教育类)》是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研究院的图书研发人员在潜心研究广东省各地事业单位(教育类)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历年考点,细致剖析考试重难点,严格按照广东各地真题的考查形式和内容编写五套考前冲刺试卷,帮助考生适应考试答题节奏,掌握解题思路,从容应对考试。此外,为方便考生拓宽复习思路,中公教育特别推出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其中的多样化个性服务,定会为考生带来学习上的便利。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辅导教材:通用能力测试考前必做5套卷(教育类)》是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研发团队不断研究考试,分析命题规律与趋势,精心编写的考前必做5套卷,具体内容包括:
考前预测试卷:本试卷有五套考前预测试卷,其中的题型、题量严格按照广东事业单位各地*真题形式编写。
参考答案及解析:本试卷配有详略得当的解析内容,表明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讲解言简意赅,考点突出明确。
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配有四大特色服务项目,助力考生轻松备考,提升学习效率。
考前预测试卷:本试卷有五套考前预测试卷,其中的题型、题量严格按照广东事业单位各地*真题形式编写。
参考答案及解析:本试卷配有详略得当的解析内容,表明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讲解言简意赅,考点突出明确。
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配有四大特色服务项目,助力考生轻松备考,提升学习效率。
目 录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一)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二)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三)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四)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五)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71)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二)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三)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四)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五)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考前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71)
在线试读
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
考前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
1.()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D.《论演说家培养》
2.早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家()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
A.鼓励B.不主张C.禁止D.不反对
4.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的思想家是我国古代的()。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5.提出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马卡连柯
C.班杜拉D.科尔伯格
6.台湾作家三毛小时候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数学老师给了她一份很难的考题让她做,结果她交了白卷。后来,数学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讽刺三毛,说她喜欢吃鸭蛋,并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示众。从此,三毛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主要违背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7.华生提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观点反映的身心发展动力理论是()。
A.原发论B.内发论
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8.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并制约教育结构变化的社会因素是()。
A.法律制度B.政治经济制度
C.精神文明D.社会生产力
9.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无目的论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0.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D.综合型学制
11.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说明德育工作要遵循()。
A.因材施教原则B.方向性原则
C.疏导原则D.长善救失原则
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国学B.私学C.太学D.乡学
13.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导生制B.设计教学法
C.特朗普制D.道尔顿制
1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锻炼法B.陶冶法C.说服法D.榜样法
15.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生成意义的过程。这符合()。
A.行为主义学习观B.人本主义学习观
C.认知主义学习观D.建构主义学习观
16.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这种学习是()。
A.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
C.信号学习D.发现学习
17.规则学习指的是()。
A.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B.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释问题
C.对刺激进行分类,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规则的学习
D.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18.小学后期、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B.获得赞赏
C.得到物质奖励D.赢得地位
19.具有英语基础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学习德语。这属于学习中的()。
A.定势B.正迁移C.记忆D.负迁移
20.学生阅读不熟悉的材料时放慢速度,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就反复阅读的学习策略是()。
A.认知策略B.组织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D.元认知策略
21.教师板书设计时,利用色彩对比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这一做法运用了感知的()。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22.熟练的车技演员可以一边骑车,一边做出优美、复杂的动作。这说明他的动作技能处于()。
A.认知阶段B.分解阶段
C.联系定位阶段D.自动化阶段
23.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是()。
A.道德B.品德
C.规范D.舆论
24.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通常称为()。
A.学习困难综合征B.多动症
C.过度焦虑反应D.厌学症
25.教师倦怠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其中的核心成分是()。
A.情绪衰竭B.去人格化
C.心力衰竭D.低个人成就感
26.两小无猜的时代,一根竹子、一张长凳就可以是一匹骏马。这是个体认知发展到()能做到的事情。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7.小明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十几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内隐记忆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28.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处于辅助地位,说明课外活动具有()。
A.自愿性B.自主性
C.灵活性D.实践性
29.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国家的招生、录用及人事任免制度等人才选拔标准及执行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
A.心理特征B.能力水平
C.模仿意向D.价值取向
30.近,陈琳在上课时总是开小差,作业也不认真、不能及时完成。教师和家长一起教育后,陈琳的学习态度仍然很消极,考试成绩不断下降也不在乎。陈琳的这一现象属于()。
A.厌学B.学习疲劳
C.考试焦虑D.学习适应不良
31.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属于客观因素的是()。
①教学工作繁重而复杂,节奏紧张
②多数教师的成就动机较强
③工资待遇和劳动强度不成正比
④教师对社会的认知存在偏差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2.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随机应变,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思维具有()。
A.流畅性B.独创性
C.指向性D.变通性
33.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力求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即知道它“是什么”,并能用词语把它表示出来。这叫作()。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D.知觉的恒常性
34.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中,合作学习是指()。
A.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自觉担负学习责任的自主学习
B.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的探究学习
C.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帮助下,有明确目标的相互性学习
D.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5.我国的教育宪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6.国家实行()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B.教师竞聘上岗
C.教师选拔D.教师淘汰
37.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为主。
A.学校约束B.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C.学生监督D.教师自律
38.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由()负责。
A.校长B.书记C.班主任D.教导主任
3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
A.创新型社会B.和谐型社会
C.学习型社会D.发展型社会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A.追究民事责任B.追究刑事责任
C.吊销营业执照D.提出口头警告
41.下列对有关作品的说明,有误的是()。
A.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授课的著作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世界上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C.被称为世界上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理想国》
42.下列对“教学相长”的说明正确的是()。
A.早出现于《论语》
B.说明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43.主张教育是为了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
44.“走上讲台,我就是课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B.创造性
C.长期性D.示范性
45.某教育家指出“接知如接枝”,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
46.陈鹤琴“活教育”的四个步骤是()。
A.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行动实践
B.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C.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革
考前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
1.()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D.《论演说家培养》
2.早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家()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
A.鼓励B.不主张C.禁止D.不反对
4.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的思想家是我国古代的()。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5.提出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马卡连柯
C.班杜拉D.科尔伯格
6.台湾作家三毛小时候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数学老师给了她一份很难的考题让她做,结果她交了白卷。后来,数学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讽刺三毛,说她喜欢吃鸭蛋,并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示众。从此,三毛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主要违背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7.华生提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观点反映的身心发展动力理论是()。
A.原发论B.内发论
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8.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并制约教育结构变化的社会因素是()。
A.法律制度B.政治经济制度
C.精神文明D.社会生产力
9.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无目的论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0.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D.综合型学制
11.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说明德育工作要遵循()。
A.因材施教原则B.方向性原则
C.疏导原则D.长善救失原则
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国学B.私学C.太学D.乡学
13.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导生制B.设计教学法
C.特朗普制D.道尔顿制
1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锻炼法B.陶冶法C.说服法D.榜样法
15.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生成意义的过程。这符合()。
A.行为主义学习观B.人本主义学习观
C.认知主义学习观D.建构主义学习观
16.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这种学习是()。
A.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
C.信号学习D.发现学习
17.规则学习指的是()。
A.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B.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释问题
C.对刺激进行分类,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规则的学习
D.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18.小学后期、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B.获得赞赏
C.得到物质奖励D.赢得地位
19.具有英语基础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学习德语。这属于学习中的()。
A.定势B.正迁移C.记忆D.负迁移
20.学生阅读不熟悉的材料时放慢速度,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就反复阅读的学习策略是()。
A.认知策略B.组织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D.元认知策略
21.教师板书设计时,利用色彩对比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这一做法运用了感知的()。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22.熟练的车技演员可以一边骑车,一边做出优美、复杂的动作。这说明他的动作技能处于()。
A.认知阶段B.分解阶段
C.联系定位阶段D.自动化阶段
23.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是()。
A.道德B.品德
C.规范D.舆论
24.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通常称为()。
A.学习困难综合征B.多动症
C.过度焦虑反应D.厌学症
25.教师倦怠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其中的核心成分是()。
A.情绪衰竭B.去人格化
C.心力衰竭D.低个人成就感
26.两小无猜的时代,一根竹子、一张长凳就可以是一匹骏马。这是个体认知发展到()能做到的事情。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7.小明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十几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A.内隐记忆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28.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处于辅助地位,说明课外活动具有()。
A.自愿性B.自主性
C.灵活性D.实践性
29.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国家的招生、录用及人事任免制度等人才选拔标准及执行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
A.心理特征B.能力水平
C.模仿意向D.价值取向
30.近,陈琳在上课时总是开小差,作业也不认真、不能及时完成。教师和家长一起教育后,陈琳的学习态度仍然很消极,考试成绩不断下降也不在乎。陈琳的这一现象属于()。
A.厌学B.学习疲劳
C.考试焦虑D.学习适应不良
31.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属于客观因素的是()。
①教学工作繁重而复杂,节奏紧张
②多数教师的成就动机较强
③工资待遇和劳动强度不成正比
④教师对社会的认知存在偏差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2.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随机应变,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思维具有()。
A.流畅性B.独创性
C.指向性D.变通性
33.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力求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即知道它“是什么”,并能用词语把它表示出来。这叫作()。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D.知觉的恒常性
34.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中,合作学习是指()。
A.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自觉担负学习责任的自主学习
B.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的探究学习
C.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帮助下,有明确目标的相互性学习
D.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5.我国的教育宪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6.国家实行()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B.教师竞聘上岗
C.教师选拔D.教师淘汰
37.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为主。
A.学校约束B.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C.学生监督D.教师自律
38.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由()负责。
A.校长B.书记C.班主任D.教导主任
3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
A.创新型社会B.和谐型社会
C.学习型社会D.发展型社会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A.追究民事责任B.追究刑事责任
C.吊销营业执照D.提出口头警告
41.下列对有关作品的说明,有误的是()。
A.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授课的著作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世界上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C.被称为世界上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理想国》
42.下列对“教学相长”的说明正确的是()。
A.早出现于《论语》
B.说明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43.主张教育是为了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
44.“走上讲台,我就是课程”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B.创造性
C.长期性D.示范性
45.某教育家指出“接知如接枝”,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
46.陈鹤琴“活教育”的四个步骤是()。
A.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行动实践
B.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C.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