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853176
编辑推荐
《社会工作理论(上)》系“华人社会工作丛书”重要单品,丛书主编为王思斌、曾华源,执行主编沈黎。本从书系“十三五”上海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丛书汇聚和延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华人社会工作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出版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社会工作专业图书,基本覆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主要领域,以期推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实务、政策、教育扎根进深,服务国家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和重大战略推进。
内容简介
《社会工作理论(上)》从社会工作专业历史演进出发,详细论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特征,全面梳理全球社会工作理论基础,详细论述了作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证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学派或哲学根基。适合社会工作学生、研究者和一线实务工作者作为参考学习资料。《社会工作理论(上)》纳入“华人社会工作丛书”,是国内*套系统出版全球华人社会工作学术出版物纳入“十三五”上海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获得上海新闻出版专项扶持基金(图书出版)出版资助。
目 录
篇社会工作的本质与历史
第1章社会工作的本质003
1.1前言003
1.2助人的专业005
1.3社会工作的本质与功能010
1.4社会工作内涵中的哲学议题020
1.5滥权的真理021
第2章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探讨026
2.1前言026
2.2纪元前的社会福利026
2.3宗教化的社会福利(公元30—1600年)028
2.4逐步修正的社会福利(1601—1898年)033
2.5初步专业化的社会福利(1890—1929年)042
2.6专业建立期048
2.7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历史探讨057
2.8回顾与前瞻073
第二篇社会工作与哲学
第3章社会工作的哲学探讨(Ⅰ)079
3.1社会科学的本质079
3.2《荷马史诗》哲学084
3.3伊利亚学派085
3.4唯物机械论087
3.5唯心论与诡辩学派089
3.6苏格拉底091
3.7小苏格拉底学派(犬儒学派与祁连学派)094
3.8柏拉图097
3.9亚里士多德100
3.10怀疑论者106
3.11斯多噶学派107
3.12教父哲学108
3.13士林哲学112
第4章社会工作的哲学探讨(Ⅱ)119
4.1文艺复兴(Renascence)119
4.2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想家122
……
第1章社会工作的本质003
1.1前言003
1.2助人的专业005
1.3社会工作的本质与功能010
1.4社会工作内涵中的哲学议题020
1.5滥权的真理021
第2章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探讨026
2.1前言026
2.2纪元前的社会福利026
2.3宗教化的社会福利(公元30—1600年)028
2.4逐步修正的社会福利(1601—1898年)033
2.5初步专业化的社会福利(1890—1929年)042
2.6专业建立期048
2.7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历史探讨057
2.8回顾与前瞻073
第二篇社会工作与哲学
第3章社会工作的哲学探讨(Ⅰ)079
3.1社会科学的本质079
3.2《荷马史诗》哲学084
3.3伊利亚学派085
3.4唯物机械论087
3.5唯心论与诡辩学派089
3.6苏格拉底091
3.7小苏格拉底学派(犬儒学派与祁连学派)094
3.8柏拉图097
3.9亚里士多德100
3.10怀疑论者106
3.11斯多噶学派107
3.12教父哲学108
3.13士林哲学112
第4章社会工作的哲学探讨(Ⅱ)119
4.1文艺复兴(Renascence)119
4.2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想家122
……
前 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生问题、社会治理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社会工作作为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走出困境,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的专业学科,其快速和稳步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中央十九部委也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此外,在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与解决上述问题的迫切性和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还不到位。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基本理念、工作方法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带有它产生于其中的社会结构的印记。在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要发展社会工作事业,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优秀成果,走专业化之路。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在此过程中照搬西方社会工作的既有成果有时并不恰当,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说来自西方的社会工作要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解决问题的具体环境,则是没有那么多争论的。来自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工作方法必须在中国能落地,能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契合,这是问题的关键。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笔者曾经讨论过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也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几种路径: ,研究西方社会工作与中国国情的不相容之处,删去不适宜的部分,再应用于中国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第二,对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国际社会工作经验与本土社会工作的比较和碰撞;第三,分析两种社会工作之异同,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强化它们之间的亲和性;第四,在此基础上从事社会工作实践,扩大两者之间的相容性,以实现优势互补。在上述可能的实践中,笔者还提出过一种看法: 本土社会工作学者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一方面,他们熟悉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他们长期生活于非西方社会之中,对何种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本地问题的解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进行选择性“过滤”。回到当下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处境。虽然大陆的社会工作学科重建已有30年,但是在学术研究、经验总结、理论反思方面还相对滞后。相比之下,我国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早,实践比较充分。在来自西方的理论与本地实践的磨合互动中,一些学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经验模式、知识积累,这对同具华人社会文化的大陆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华人社会工作丛书”的重要初衷。本丛书选择工作生活于世界各地(主要是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区)的资深华人社会工作学者的有分量的著述加以印行,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缩短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也有利于向读者提供一个参照——这些优秀的学者是怎样在专业化与本土化之间进行思考的。当然,这些学者工作、研究和进行专业实践的背景与大陆地区也不相同,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工作制度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因此对他们的理论、观点我们也不能照抄照搬。如果大陆读者能在这些华人学者的理论、经验与自己面对的现实之间进行比较、思考和反思,有了新见解,那就真正从深层次上达到出版本丛书的目的了。说不定这会对华人社会工作乃至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所贡献。但愿如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