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0616
说 明/1
序 一【李慎明】/1
序 二【洪 虎】/1
前言/1
上 国情分析与国策建议
第一章 “中医药”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决策管理学定义/3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助力中医药生存和发展/14
第三章 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构成的六大特性和价值/30
第四章 明确政策终极目标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首要问题/54
第五章 传统中医药和近现代西医药的同异之辨及其影响/62
第六章 近代以后中医药曾经衰落的三大主因简析/85
第七章 对中西医药相互关系认识分歧的辨析/106
第八章 从调研数据看中医药教育和科研的属性与价值/133
附件一 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143
附件二 (1949~2012年)“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现代应用状况调研统计分析报告/181
第九章 中药存在问题及将其作为战略资源管理的必要性/253
第十章 民间中医药是复兴中医药的重要根据地和生力军/276
第十一章 中医药权益不能没有法制保护/305
第十二章 民族医药的国情与对策/330
第十三章 中医药的诸多“化”与“被化”/358
第十四章 强化中华本体文化教育已成复兴中医药的关键/374
第十五章 医改的“中国式办法”与中医药/381
第十六章 复兴中医药要兼顾在农业、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409
第十七章 未来医学中心从疾病向健康转变的动力、压力和阻力/422
下 专题报告、论文和采访报道
中国特色医改应以中医药为基础,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之路/445
中药现状亟待管理部门高度关注/450
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试点工作应尽快部署实施/459
重塑生存模式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医药的文化定义/466
中医“申遗”事关国家民族重大利益,建议把握标准,调整方案,确保成功/470
要监管更要发展——现行中药院内制剂管理制度问题严重,亟须变革/474
应尽快组织和落实《中华医藏》的整理出版工作/482
应为民间中医立法,更好地保障传统医药从业和传承的合法权益/488
中医深植农村要过哪些难关/493
大力扶持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497
引导群众养生活动的健康发展,政府应有积极但适当的作为/503
应制度化地普及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前期可从进社区、进乡村入手/511
中医药传统知识权益保护制度创新迫在眉睫、机不可失/515
中医药传承任务重大紧迫,必须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做好/522
从“熊胆事件”看传媒界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问题/528
肯定发明青蒿素的贡献,但必须坚持中医药发展的正确方向/531
近期中医药国外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537
了解实情、把握关键、找准方向、及时建言
——2008~2011年中医药国情调研工作汇报/546
实施《宪法》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基本方针,应以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
为医药卫生工作中心任务/552
用大部委制改革人口和医药卫生管理,确保两个“并重”的实现/560
人畜(禽)共患疫情的警示:动物疫病防治也必须“中西医并重”/564
医改要成功,很有必要学习甘肃“从严治医”的制度和经验/571
振兴中医药事业战略之探讨/579
“传统中医师”问题拷问中医药立法宗旨和价值/594
某某堂一案判决若成范例,全国中医药界合理有效行医用药将大不易
——法院判决工作必须接受社会监督/600
国家中医药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修改建议稿(2015~2030年)/607
忠实继承、切实弘扬我国的地道传统中医药
——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有关继承传统方面的操作建议专稿/657
对《中医药法》立法审议过程中各个版本的“征求意见稿”所提修改建议汇集/666
李慎明
李慎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国情调研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国家民族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有幸在老一辈革命家身边学习和工作过,又在军队医药卫生机构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我对中医药工作给予了密切和长期的关注。自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每年的代表会议我都依据党和国家有关中医药工作的方针路线,将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写成议案。争取为落实我国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西医并重”的医药卫生工作方针,贡献一分力量。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都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在中医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医药局面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良好转机。从2007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在全国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的宣传活动,建立了若干个中医药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对中医药的传承工作诸如中医药古籍整理、中医文化学科建设、中医师徒传承、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等等,都加大了力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采取了得力举措,为让中医药回归和恢复其原创性科学体系的历史地位,以中医药科学体系自身规律为前提发展中医药事业,创造了条件,初步改变了长时期以来中医药在“科学主义”和“西学”笼罩下徘徊、走下坡路的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我们在新时代振兴中医药,建设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系指明了方向。
然而,中医药领域依然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认真解决。比如,在经济全球化大势下,国外强大资本尤其是西医西药垄断集团拼命攻击中医中药,企图从舆论上贬低和打垮中医中药,为其进一步侵占我国医药市场创造条件。非但如此,国外垄断资本甚至还凭借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模仿、窃取和改造我国原创的中医药知识和技术。遗憾的是,与此同时,在我国国内,却有部分人群对中医药存在种种无知和偏见,因而导致社会各界对于如何认识和解决影响中医药发展的方向性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大、全局性问题,仍然存在一定分歧,难以达成共识。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对中医药的认识偏差,存在着使“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工作在某些领域落实不力,走偏甚至走错方向的危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我国最权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机构,承担着党中央、国务院“思想库”“智囊团”的社会职责。
中国社会科学院介入中医药有关问题的研究,最早是从哲学学科开始的。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注下,2004年中医药有关问题研究被纳入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的重大项目。在这一项目工作过程中,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得到注册登记。在我的积极倡议和争取下,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中医药国情调研作为重大国情调研项目立项。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成立以来,在社科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各部委主管部门、中医药界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鼓励下,对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情况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社会调研。真正做到了“到农村下地头,到工厂下车间,到学校进课堂,到医院进病房”,先后对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十余个市、县、区、旗开展了调研。
中医药国情调研工作,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多个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证了中医药的战略特性和价值。所取得的调研成果,特别是呈报的专题报告,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就中医药现实存在的关键、重大和紧迫问题,向领导机关反映了实际情况,分析了问题危害性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较好地达到了我院开展国情调研工作的目标,为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贡献了一分力量。
习近平同志直接而且肯定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是中国至今保留的独有的原创性科学体系,在现实社会中的国计民生方面,继续发挥着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作用。它不仅是确保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可靠支撑,也是当代恢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是中国与各国人民交往沟通,反对西方反华势力话语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
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研究方法方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以及“系统性、专业性”。我认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的主要成果,本书基本符合了上述要求。同时,作为此项目的倡议者、关心者和支持者,我期待着本书能够早日出版发行,为各界关心、支持和热爱中医药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序 二
洪 虎
洪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顾问。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简称,又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具有鲜明中国地域特点和中国文化内涵的医药的统称。我理解中国传统医药应该包括:中国主流传统医药、中国民族传统医药、中国民间传统医药和按照传统医药管理的中西医结合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卫生健康保障手段,是中国人传统的修身养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又是独具中国基因的战略资源,它不仅是医疗资源,而且还是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中医药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在“四大发明”之外,对世界又一重大的历史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技、教育、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发展基础条件差,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继承不足、创新不够;中医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同时,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国务院制定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业,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
正当贯彻执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成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成果的总结,比较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的中医药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路比较清晰、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报告》对我们加深理解《纲要》精神,将提供有益的帮助。《报告》中的观点多有创新之意,一些观点已在《纲要》中有所体现。一些观点虽在《纲要》中未能体现,但其中某些观点具有深入研究探讨的价值;某些观点具有继续探索实践的意义。
中医药国情调研组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奔走于祖国大地,深入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各个领域、诸多环节,广泛接触中医药机构和从业人员,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一手资料。调研组成员立足于国家民族的整体长远利益,侧重对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路径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运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历史学等众多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归纳成十六个领域,并进行了分析、研判。据我所知,这个调研项目很可能是到目前为止,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科研人员独立组织实施的、持续时期最长、覆盖地域和领域最广的一个中医药问题调研项目。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希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要“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所做的工作,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的成员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的一个尝试。
诚然,金无足赤,调研组的观点和建议并非全都完美无缺,依然还有探讨和商榷的空间。在当前社会上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路径、方法的认知还存在分歧的情况下,此《报告》对我们坚持复兴中华文明、振兴中医药事业,贯彻《纲要》精神,开阔思路、理清认知,将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我相信,这个《报告》的发布必将会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为此,期待着此书的成功发行。
2017年9月28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