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11103717
内容简介
《古籍研究》自1986年创刊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仁大力支持,成为古籍整理与研究领域颇受欢迎的学术园地,刊载了大量学术品位高的文章。内容涵盖: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中的理论探讨、方法论探讨和经验体会;有关目录、训诂、版本、校勘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对历代作家、学者的思想、著作和流派的学术探讨;对重要典籍的评介;对古籍整理成果的评论;有关古籍和历代学者的珍贵资料(包括手稿、读书札记等,手稿可附照片)的辑及考证;国内外整理、研究我国古籍的学术动态和资料介绍等。本书为2007年卷下(总第52期)。
目 录
被不断阐释与重写的先秦文献——读《逸周书研究》
台静农先生学术艺文编年·序言
《雷峰塔传奇》整理说明
王建诗歌研究之津梁——评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
读刘知几《史通》札记
戴震《族支谱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新编杜甫年表(一)
黄生交游考
祁班孙交游考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东汉文学札记(上)
关于“好读书不求甚解”外二章
谣谚与唐代世风论略
从语词运用的角度看《天都外臣序》作者问题
徽州古民居楹联文化审美
《方苞集》中的妇女礼教观
清代女子的七夕词及其传承
典范的追随与反争:《东人诗话》与中国诗学
金文“用”字考察及释例
《乾》卦九三爻爻辞中的“惕”字分析
春秋文字义符替换现象的初步考察
释战国文字的“叕”
《祖堂集》词语训释
同素逆序词与校勘注释
汉字性质论略
《定州汉墓竹简》校勘指瑕
《春秋毂梁传注疏》(《整理本》)商榷
《唐会要》佚文辑考
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对《楚辞补注》的择取与接受
《艺文类聚》王元贞本浅论
从《尚书义考》论戴震对古典文献的考证
《四库全书》收录之《屏岩小稿》辨伪
《朱书集》辑佚及校勘
传世藏书本《读书杂志》标点辨误
集成本《剧说》整理志疑
包世臣佚文辑考
读孙诒让《墨子间诂》和《札迻》札记五则
关于《人境庐诗草》辛亥版
汉语大词典安大编写组三十周年纪念有感
汉语大词典安大编写组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抒怀,步诸伟奇先生韵奉和
台静农先生学术艺文编年·序言
《雷峰塔传奇》整理说明
王建诗歌研究之津梁——评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
读刘知几《史通》札记
戴震《族支谱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新编杜甫年表(一)
黄生交游考
祁班孙交游考
《左传》预言及其文学价值
东汉文学札记(上)
关于“好读书不求甚解”外二章
谣谚与唐代世风论略
从语词运用的角度看《天都外臣序》作者问题
徽州古民居楹联文化审美
《方苞集》中的妇女礼教观
清代女子的七夕词及其传承
典范的追随与反争:《东人诗话》与中国诗学
金文“用”字考察及释例
《乾》卦九三爻爻辞中的“惕”字分析
春秋文字义符替换现象的初步考察
释战国文字的“叕”
《祖堂集》词语训释
同素逆序词与校勘注释
汉字性质论略
《定州汉墓竹简》校勘指瑕
《春秋毂梁传注疏》(《整理本》)商榷
《唐会要》佚文辑考
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对《楚辞补注》的择取与接受
《艺文类聚》王元贞本浅论
从《尚书义考》论戴震对古典文献的考证
《四库全书》收录之《屏岩小稿》辨伪
《朱书集》辑佚及校勘
传世藏书本《读书杂志》标点辨误
集成本《剧说》整理志疑
包世臣佚文辑考
读孙诒让《墨子间诂》和《札迻》札记五则
关于《人境庐诗草》辛亥版
汉语大词典安大编写组三十周年纪念有感
汉语大词典安大编写组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抒怀,步诸伟奇先生韵奉和
在线试读
被不断阐释与重写的先秦文献——读《逸周书研究》
赵逵夫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其间有不少的曲折迂回,也不断地加进一些新的文化因素,但作为华夏文化主流的部分,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在古代文化发展早期所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和文化制度,不仅成了华夏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夏商时代“天帝”的观念,是作为自然的“天”同传说中的远古部族首领合一的产物,既是华夏民族归于同一宗祖的根源,也是后来道教设定尊神的依据。周建国之前文王整理自远古相传的易卦,将六十四卦的卦辞基本确定了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的思想资源。武王完成了统一大业,而武王弟周公旦改造商代的天命观,变“生则有命在天”为“天命靡常”、“骏命不易”(《诗经·大雅·文王》),“天命不僭”(《尚书·大诰》),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这成了几千年中很多不能完全摆脱天命思想,或不得不借天命以言人事的政治家一直所尊奉的圭臬。周公又制礼作乐,一方面规范上自天子、公卿,下至庶人、奴隶的行为,以谋求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采诗、献诗、诵诗活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下情上达,上下沟通。周代又建立了完善的史官制度,朝廷大事和国君的重要言行皆
由史官加以记录。由于史官受命于上天和先君先王之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执事的权力,连国君也不能干预他对事实的记录,所以史官制度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对国君和大臣言行进行监督的因素。周王朝不计战国一段,只西周、春秋就有六百来年,不是偶然的。
周王朝在当时作为华夏各族共同的统领,能延续数百年之久,靠的什么?难道只有天子巡狩、诸侯朝贡、诸侯间聘问典礼这些吗?而这些礼仪之类的活动又是凭什么能被遵循、延续而不间断的呢?
我以为,从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以至战国,是有不少文献的。这些文献有的是记述文王、武王、周公的教诲训导,有的是记载周公及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各王的政令、善政、大事的,有的是记载历史贤臣的嘉言善举的。
……
赵逵夫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其间有不少的曲折迂回,也不断地加进一些新的文化因素,但作为华夏文化主流的部分,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在古代文化发展早期所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和文化制度,不仅成了华夏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夏商时代“天帝”的观念,是作为自然的“天”同传说中的远古部族首领合一的产物,既是华夏民族归于同一宗祖的根源,也是后来道教设定尊神的依据。周建国之前文王整理自远古相传的易卦,将六十四卦的卦辞基本确定了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的思想资源。武王完成了统一大业,而武王弟周公旦改造商代的天命观,变“生则有命在天”为“天命靡常”、“骏命不易”(《诗经·大雅·文王》),“天命不僭”(《尚书·大诰》),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这成了几千年中很多不能完全摆脱天命思想,或不得不借天命以言人事的政治家一直所尊奉的圭臬。周公又制礼作乐,一方面规范上自天子、公卿,下至庶人、奴隶的行为,以谋求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采诗、献诗、诵诗活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下情上达,上下沟通。周代又建立了完善的史官制度,朝廷大事和国君的重要言行皆
由史官加以记录。由于史官受命于上天和先君先王之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执事的权力,连国君也不能干预他对事实的记录,所以史官制度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对国君和大臣言行进行监督的因素。周王朝不计战国一段,只西周、春秋就有六百来年,不是偶然的。
周王朝在当时作为华夏各族共同的统领,能延续数百年之久,靠的什么?难道只有天子巡狩、诸侯朝贡、诸侯间聘问典礼这些吗?而这些礼仪之类的活动又是凭什么能被遵循、延续而不间断的呢?
我以为,从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以至战国,是有不少文献的。这些文献有的是记述文王、武王、周公的教诲训导,有的是记载周公及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各王的政令、善政、大事的,有的是记载历史贤臣的嘉言善举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