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59880
520天与世隔绝的封闭生活,一个你不知道的“火星”之旅,从地球启程,250天飞往火星,30天登陆火星,240天返回地球,“火星500”专题网络点击量突破1000000次。
世界航天已由竞争转向合作,这次“火星500”试验首次有中国人参与,是一个非常好的航天大国间合作的例子。
像“火星500”这样的地面模拟研究,对于解决人类太空探索任务中的空间医学问题非常重要,对于证实空间探索的可持续性和可依靠性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火星是一个独特的行星,对火星的探索是对地球及地球生物圈未来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关键的是,火星可能是除地球外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我为这些年轻人感到骄傲,他们不仅有足够的勇气去参与这项能够载入史册的试验,而且他们自愿为载人航天和未来一代人的福祉奉献他们的一切……火星一直是人类探索的目标,科学家将会、从“火星500”试验中取得很多大家极其感兴趣的人类未来载人航天任务方面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此项试验的*终目标是为未来火星计划的成功做准备并提供研究依据,保证返回时所有乘组人员在心理和情感上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根据以往类似的情况,如南极科考队和潜水艇人员的隔绝环境说明。两大精神病症焦虑反应和抑郁常常会对探险者造成困扰。因此,“火星500”试验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诊断及控制这些状况的能力,同时也需考虑其他更为罕见但却更加危险的精神状况出现。例如抑郁症。
对长期海下潜水队和南极洲科考队的研究表明,人类心理耐受*重要的临界点可能在6个月至8个月之间,那是各种心绪*有可能爆发的时候……实际上520天很可能让这项模拟试验产生独有的效应。
来自四个国家的六位年轻人在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内,实验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实验,整整520天。他们是怎么过来的?这是一个勇士凯旋的励志故事,这是一段从未有过的特殊人生,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科普盛宴。
引子 “我们回到了地球”
第一章 追梦火星
什么是“火星500”
火星为何让人类“着迷”
“火星500”中国缘
解构“火星500”试验舱
千淘万漉:“火星500”志愿者选拔
志愿者风采
进舱前的“魔鬼”训练
儿行千里母担忧——访王跃父母
难忘的6月3曰
第二章 “火星之旅”全视角
初来乍到
设在莫斯科郊外的“前哨”
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两线领导的寄语
别样的舱内生活
延时:信息在时空中穿梭
中医进舱
与地球失去联系
登陆“火星”
来自志愿者的声音
那些难以忘怀的特别日子
神秘的访客
东方人,西方人
书信顶王跃
幸福倒计时
第三章 向勇士致敬
第四章 “跃”动的心
后记
第一章 追梦火星
什么是“火星500“
“火星500”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一个探索火星的国际试验项目,是人类首次在地面上模拟载人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的全过程。试验地点设在莫斯科郊外的俄罗斯航天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内。
“火星500”项目从2003年就开始筹划,2007年11月15日至29日,进行了为期14天、由六名志愿者参加的首次隔离试验,主要目的是对新建成的“火星500”模拟试验舱进行试运行测试;2009年3月31日至7月14日,又进行了为期105天、由六名志愿者参加的第二次试验,目的是测试试验项目是否合理,整个稗序是否可行。这两次试验都只是“火屋=500”的前奏,最为关键的是从2010年6月3日开始到2011年11月4日结束的520天的第三次试验,包括中国王跃在内的六名志愿者参与了这次试验,我们在本书开始已经见证了六名志愿者的成功出舱。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个大型试验呢?
自从苏联1957年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人类便掀开了开拓外层空间的新篇章;1960年,苏联发射了“Marsl960A”探测器,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从此拉开了人类探索火星的序幕;1961年,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类又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1969年,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脚印以及一句载入史册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正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让一个个传说变成了现实,也引领着人类不断探索外太空的步伐。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
“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里。”这不仅是每个航天人的梦想,也表达着全人类的心声。火星,将是人类继月球之后的下一个着陆点。
但是,与登陆月球相比,火星上的“第一个脚印”何其艰难!
首先从距离上来讲就有天壤之别。地月相距平均38万千米,按照目前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地月往返仅需要一两个星期。而地球与火星相距,远时有4亿多千米,最近时也有5500多万千米,往返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如此悬殊的时间与空间,无论是飞行器的燃料储量,还是航天员需要的食品、饮料、氧气等物资都显著增加,这不仅需要大大提高火箭推力,还要发展成熟的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等航天技术。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