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3480
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集全所相关专家之力,系统研究、编撰的关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方法、理论、规律的学术专著。
《城市学概论》是关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学术专著。在城市概念、城市本质、城市性质、城市分类、城市统计和城市学研究范围的基础上,本书重点研究达到集聚集约单个城市的规模、生产生活方式和内部各要素构成: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城市活力、城市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等。对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的教学、研究与决策以及研究生的学习等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篇城市定位
章导论
节城市的概念
第二节城市的本质
第三节城市的性质
第四节城市分类
第五节城市统计
第六节城市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城市发展史
节城市的产生
第二节城市的演变
第三节城市的未来
第三章城市化
节城市化概念与本质
第二节新型城镇化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城市化发展规律与趋势
第四节城市化水平评价
第五节国外城市化案例与经验
第四章城市国际化
节全球化与国际城市化兴起
第二节城市国际化与网络
第三节全球生产网络与城市国际化功能
第四节国际城市评价与动向
第五章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三节人口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第四节社会发展与适度人口衡量指标
第五节城市适度人口及其确定方法
第六章城市战略规划
节城市规划思想演变与发展动向
第二节城市发展升级呼唤城市战略规划
第三节城市战略规划的实施准备
第四节城市战略规划实施领域
第七章城市规划
节城市规划的含义及特征
第二节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二篇城市规模
第八章城市人口
节城市人口规模
第二节城市人口结构
第三节城市人口空间分布
第九章城市土地利用
节内涵与界定
第二节城市土地的取得
第三节城市土地的供应
附录城市用地分类与案例实践
第十章城市住房建设
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住房建设发展沿革
第二节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三节城市商品住宅建设
第三篇城市结构
第十一章城市规模结构
节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城市规模结构分布理论
第三节我国城市规模结构发展过程
第四节我国城市规模结构分布的理论考察
第五节我国城市规模结构政策与优化
附录我国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关键
第十二章城市群
节城市群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城市群界定与评价
第三节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
第四节我国典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比较
第五节国外城市群发展经验与借鉴
第十三章城市更新
节城市更新及其主要功能
第二节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节城市更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上海旧区改造的创新模式
第十四章城市新城
节新城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国内外新城发展典型案例
第三节新城选址与新城规划
第四节新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促进新城健康发展的建议
第四篇城市活力
第十五章城市产业经济
节经济增长与产业演变
第二节城市产业经济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城市产业分类
第四节城市产业结构
第五节城市产业集聚
第六节我国城市产业经济的基本现状
第七节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
第十六章城市产业园区
节产业园区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城市产业园区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城市产业园区建设的经典案例
第四节我国城市产业园区的发展与趋势
第十七章城市创新
节基本理论
第二节城市创新评价
第三节城市创新战略
第四节城市创新体系规划
第十八章城市文化
节理解城市文化
第二节城市剧院影院
第三节城市博物馆建设
第四节城市文化作品创作
第五节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十九章城市形象
节城市设计
第二节城市天际线
第三节城市制高点
第四节城市重要视点
第五节城市建筑艺术
第二十章城市竞争力
节概述
第二节概念界定、分类和评价
第三节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四节城市宜居、宜商和宜游竞争力
第五节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第五篇城市公共服务
第二十一章城市公共服务概述
节公共服务的理念渊源
第二节公共服务的定义内涵
第三节公共服务的特征界定
第四节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
第五节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和服务清单
第二十二章城市道路交通
节概述
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评价
第三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布局
第四节城市对外交通与公共交通
第五节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
第二十三章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节城市给水与排水设施系统
第二节城市能源与通信设施系统
第三节城市环卫与防灾设施系统
第四节城市管线综合
第五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趋势
第二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
节城市大气环境保护
第二节城市水环境保护
第三节城市土壤环境保护
第四节城市绿化建设
第五节城市垃圾处理
第六篇城市运行
第二十五章智慧城市
节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案例
第三节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第二十六章城市安全
节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城市防灾减灾
第三节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四节城市交通与消防安全
第五节城市生产与食品安全
第二十七章城市建设
节城市建设概述
第二节项目前期
第三节项目施工
第四节项目运营
第二十八章城市治理
节城市治理研究综述
第二节城市治理标准体系
第三节城市治理制度体系
第四节城市治理信息化
编后记
“城市”在我国至少有两个含义:空间意义上的城市和行政管理意义上的城市。本书研究的城市主要聚焦于城区常住人口五万以上的单个物理空间城市,不是行政管理的广域制城市,是相对乡村而言的。城市起源于剩余产品交易和社会分工深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与乡村文明相比,两者各有优缺点。城市是指一个连片成块空间内集中居住人口规模较大的和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的地方,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集中配置方式和集聚集约的生产生活方式。关于区域常住人口五万以下的小城镇和乡村,将有另外著作阐述。
到2016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7%。按照中共十九大报告,预计,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因此,立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的实践,借鉴国外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总结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对指导我国下一阶段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内容上,着重研究城市的定位、规模、结构、活力、服务、运行。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方向性问题,涉及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规划等。城市规模反映城市资源集中配置程度,涉及城市的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住房建设规模等。城市结构涉及城市内新城与老城协同关系和城市外城市与城市协同关系,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城市外部结构包括城市规模机构和城市群。城市活力是城市扩大和缩减,昌盛和衰退的动力,涉及城市产业、城市创新、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竞争力等。城市公共服务是城市集聚集约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的基础,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城市运营是城市功能有效实现的条件,涉及城市建设、智能化、安全性、规范化管理等。实现城市永续发展并不容易。从古代到现代,许多城市因战乱、疫病和人类自身的主观原因,毁灭了、衰退了。城市的昌盛在于城市定位、产业、创新、服务和管理的正确和适当。城市的衰退在于城市定位和产业转型不当,服务和管理跟不上需求。城市是有上限的,“城市病”就是城市资源配置过于集中,集聚集约程度过高的结果,是城市规模、结构、管理不适当的表现。
本书在环节上,主要研究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发展主要研究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城市规划主要将城市发展的内容,在时空上进行布置和安排;城市建设主要将城市规划明确的各类设施,通过项目策划、论证、设计、报备、施工、竣工、交付营运及物业管理等流程进行建设并交付使用;城市管理是对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全部内容和流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的共同作用的对象是城市,同一城市的同一物质空间。城市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的实现手段,城市规划安排的所有城市设施,都需要通过城市建设的方式方法来实现;城市管理覆盖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全部内容和整个过程,城市中不存在没有管理的发展规划建设,离开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也不复存在。城市发展的基石是城市发展的实际,包括静态的实际和动态的实际。从某种角度讲,城市发展是客观的,乃至是顺其自然的,人类主观意志在发展领域发挥的余地很有限或应受限制的,因此,城市发展应该是人类主观意志以外的范畴或人类主观意志难以随心所欲的范畴。可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如果离开城市发展的条件、目标、内容等约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就可能成为纯粹的人类主观意志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除战争和疫病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大多失败或失误案例,都是因为脱离了城市发展的约束。可以这样讲,凡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就是符合实际的,反之就是需要改进的。城市是人工的,应建立在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互制衡的机制上,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限度符合城市发展,也是本书研究的着力方向。
城市学是典型的跨界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四个环节,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偏重于社会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偏重于自然科学。世界是整体的,人类社会也是整体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的实践中,并不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学科划分只是学术界深入研究和细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站在实践立场,将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四个环节,相关内容综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汇总分析,推理定义、构建理论,不但对城市学本身构建有意义,对相关实际部门、科研单位及有关的阅读人员也有耗时少、见效快,认知连贯、系统的意义。故本书适用于相关教学科研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近几年,国内在城市学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推动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根据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的需要,动员了本所专业科研人员,集体攻关,分工合作,编写了这本《城市学概论》。参加本版《城市学概论》编写的研究人员如下。
节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因此,要理解城市的含义需在与乡村的辨析中逐步清晰。《辞海》对“城市”的定义:“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区别于乡村的若干基本特征:非农业人口集中,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等。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大量的从事工业、金融、商业、文教、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集中,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出其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一、 我国城市的设置标准
2014年10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我国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1993年2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规定县级市标准,一是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县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不低于12万,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不低于80%,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设市撤县;二是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至400人,县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设市撤县;三是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上,县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不低于8万,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设市撤县;四是具备特别条件的,包括自治州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所在地,重要港口,贸易口岸,国家重大骨干工程所在地,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中心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不低于4万,也可以设市。
1986年4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报告的通知》中明确,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
1963年1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中明确,聚居人口10万以上,一般可以保留市的建制;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必须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重要工矿基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者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经批准可以保留市的建制。
1955年6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中也明确,聚居人口10万以上城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者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
综上所述,综合我国历年的城市建制规定和城市集聚集约规模效益的要求,以及城市科学研究的需要,在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基础上,将城市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下的Ⅱ型小城市具体规定为: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20万以下为Ⅱ型小城市。这是因为,根据实践经验,城区常住聚居人口达到5万以上的(包括本数),其城区集聚集约的规模效益已经形成(也有人认为城区常住聚居人口达到3万的就达到了集聚集约的规模效益)。肖敦余、胡德瑞主编:《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9页。这样,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可表达为下列表式(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表11我国城市规模分类表分类档次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人)城区人口密度(万人/km2)超大城市11000万以上1.8特大城市2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1.6大城市3(Ⅰ型)300万以上500万以下1.44(Ⅱ型)100万以上300万以下1.2中等城市550万以上100万以下1小城市6(Ⅰ型)20万以上50万以下0.87(Ⅱ型)5万以上20万以下0.6资料来源:《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
二、 我国小城镇的设置标准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中明确,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可以设置镇的建制。不是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必须是聚居人口在2000人以上,有相当的工商业居民,并确有必要时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如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聚居人口虽不及2000人,确有必要时,亦可设置镇的建制。工矿基地,规模较小,聚居人口不多,由县领导的,可设置镇的建制。
1963年1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中明确,工商业和手工业相当集中,聚居人口在3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或者聚居人口在2500人以上不足3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地方,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商业和手工业集中地,聚居人口虽然不足3000人,或者非农业人口不足70%,但是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可以设置镇的建制。
此后,我国就再也没有发布过关于小城镇设置的有关规定。但根据上述1955年和1963年我国两个涉及小城镇建制的设置规定,我国小城镇设置镇建制的有三类:一是达不到设市标准,但属县级或县级以上国家机关所在地,可以设置镇的建制;二是工商业和手工业相当集中,聚居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镇区可以设置镇的建制;三是聚居人口不足2500人,但确有必要,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在我国,从行政管理角度讲,与建制镇并行的还有乡建制。到2015年未,我国共有建制镇20515个,乡11315个,镇乡特殊地区643个。顾朝林、盛明洁主编:《县辖镇级市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而从集聚集约空间区域角度讲,建制镇镇区之外,还有农村集镇,农村集镇可能是乡政府所在地,也可能仅仅是乡村商品交易、工业生产、文化服务中心。这类不属镇乡所在地,具有乡村经济和服务功能的,集中居住人口规模较多的农村集镇在我国约有5万个。肖敦余、胡德瑞主编:《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角度,应当将其纳入我国小城镇建设范围。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便于小城镇科学研究,建议我国可按小城镇镇区聚居的人口规模,将我国小城镇划分如下。表12我国小城镇规模分类表
分类等级镇区常住人口规模(人)建制镇1(Ⅰ型)2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2(Ⅱ型)1万人以上2万人以下集镇3(Ⅰ型)0.3万人以上1万人以下4(Ⅱ型)0.1万人以上0.3万人以下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 我国村庄设置标准
根据我国《镇规划标准》,按常住人口规模,村庄分为,特大型村庄,大于1000人;大型村庄,601—1000人;中型村庄,201—600人;小型村庄,小于等于200人。李伟国:《村庄规划设计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需要说明的,一是这里的村庄指的是乡村中的自然村落,不是指行政村或中心村。行政村是我国农村的自治机构,一个行政村往往包括和管理若干个自然村落。因此,从管理角度讲,中国行政村,尤其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行政村其范围内的常住人口规模往往可以超过万人。到2015年末,我国共有行政村56.88万个,自然村264.46万个。顾朝林、盛明洁主编:《县辖镇级市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中心村是功能概念,是指为若干自然村或行政村服务和商品交易的中心。二是我国农村通常使用的单位概念是“户”,所以我国村庄设置标准也可以从“户”角度划分,例如超大型村庄大于300户,特大型村庄大于200户,大型村庄大于100户,中型村庄大于50户,小型村庄小于50户,等等。
四、 国外城市的设置标准
日本:普通市,相当于我国的小城市,人口规模50000人以上,位于市中心区域的建筑占城市全部建筑物的60%以上,从事非农产业人口在60%以上;町,相当于我国的镇,人口超过5000人,工商业人口超60%。
俄罗斯:人口规模超12000人,非农业化水平大于85%,划为城市;人口规模超3000人,划为镇。
泰国:人口规模超50000人,人口密度达到3000人/平方公里,划为城市;人口规模超1000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3000人/平方公里,划为镇;人口超5000人,人口密度达到1500人/平方千米,划为乡。刘君德、范今朝主编:《中国市制的历史演变与当代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445页。
美国。1874年,美国在《美国统计地图》中首度对城市进行了统计上的定义,城市定义是人口超过8000人的定居点。1880年人口普查中,定为城市的门槛降为4000人,从1910年开始,美国人口普查局对城市地区(urban area)进行界定,定为城市的门槛进一步降到2500人,这个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但新英格兰地区部分州的城市标准有所不同。孙兵、王翠文主编:《城市管理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并且规定城市化地区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划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周一星:《城市地理学》,第二章第二节《其他城市地域概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938年,国际统计学会曾建议世界各国将2000人聚居规模作为城乡划分界线。周一星:《城市地理学》,第二章第三节《城乡界线划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五、 城市的概念
(一) 城市是集中居住人口规模较大的固定场所
一个集中连片的居民点上,城市集中居住的人口规模比较大。但人口规模达到多少才称城市,不同时期,同一国家的规定是不同的。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将全国城市分为四个等级,人口超过100万的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的为大城市,20万—50万的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肖敦余、胡德瑞主编:《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人口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为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为大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为中等城市,50万以下为小城市。同一时期,不同国家规定也是不同的。例如,2014年我国规定,人口20万以上50万以下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为Ⅱ型小城市。但美国聚居人口达2500人即划为城市,俄罗斯人口超过12000人划为城市,还有日本、泰国,人口达5万人划为城市。各国在同一时期集中居住的人口规模没有达到城市规定要求的居住点,一般就列入小城镇或乡村范围。例如,泰国人口1万—5万人为镇,5000—1万人为乡,俄罗斯人口3000—12000人划为镇,日本人口超5000人又未达市级标准者划为镇。我国1955年和1963年发布的两个规定涉及小城镇划分,2007年《镇规划标准》规定,将人口小于1000人的和等于大于200人的农村居住点划为村庄。
(二) 城市是发展二三产业的固定场所
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劳动工具的改变,人类从自然采摘、狩猎中学会了水稻等种植,家禽等养殖。人类社会出现了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从旧石器时代的游牧营地,逐步形成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庄。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有了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生产、交易及其存储、物流运输的固定场所,这个固定场所就是早期的城市。李伟国:《村庄规划设计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也能看到。例如,今天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几个鸡毛换糖的义乌小商品交换者的非固定交易点。当时义乌有关部门予以驱赶,而小商品交换者投诉至义乌县政府,当时的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建议开辟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登记造册让他们进行小商品交易。后逐渐发展到现在,形成连结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国际商品交易城,及百万以上人口集中居住的义乌城区。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城市的大部分人口一定是从事二、三产业的,城市是发展二、三产业的固定场所。城市这个固定场所中有没有一产和从事一产的人口?从现实中观察,日本大阪市区边缘处至今可看到零星少量的稻田,那是作为景观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区,在建设没有完成时,也能看到一些还没有开发,但仍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块,但这是城市建设过渡期,终农业生产将逐步减少。至于那些城市公园里还存在的一些种植、养殖业,那已经不是一产而是体验观赏性三产。另外,等级越高、规模越大的城市越少一产,而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城市,一产及从事一产的人口也许会有一部分。如我国也允许一产和从事一产人口占小城市、小城镇人口一定比例,但二、三产和从事二、三产人口还是要求占60%。可见,城市主要发展的是二、三产业。
相对乡村而言,除了上述两点外,有人可能会说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也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其实,随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发展,各国各地区都会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尤其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乡村自来水普及率、道路铺装率、排水系统完善占比已经很高,即使我国中西部地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占有率也已达到较高比重。国外许多国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占有率几乎与城市一样。故用公共基础设施占有情况,来区别城市与乡村已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城市是集中居住人口规模较大和主要发展二、三产业的地方。需要明确的是城市集中居住的人口是指一个连片成块的空间范围内单一城市的集中居住的人口,而不是几个连片成块的空间范围内多个城市集中居住人口的总和。前者是从单个城市物质空间角度讲的,仅指单个城市的城区人口;后者是从城市行政管理范围内多个城市角度讲的,是指该城市管理范围内若干个城市,若干个小城镇,全部乡村人口。例如上海市区集中居住人口规模应指上海外环线以内,包括黄浦等7个区(静安区与闸北区已合并)和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内常住人口。上海市区集中居住人口并不包括外环线以外非中心城区的空间人口及其他8个郊区的人口。中心城区以外上海各郊区还有其新城、小城镇和乡村。上海到2016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415.27万,这是全市中心城区、郊区9个新城、103个郊区建制镇、2个乡和27898个自然村落常住人口的总和,上海市统计局:《2016年上海统计年鉴》和2016年5月完成的上海各郊区《村庄布点规划》。这是上海市行政管理范围内的若干个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乡村人口的总和,而城市集中居住人口规模仅指一个连片成块单一城市居住空间内的人口。城市是发展二、三产业的地方,也是个空间概念。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应纳入同一等级城市空间,一并计算为城市规划区。例如,上海外环线以内中心城区空间范围,应包括居住空间、公共设施空间和二、三产业空间等。国家规定的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也包括二、三产业用地。尽管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有可能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尤其是二产发展空间与居住空间不在同一空间内,但同一城市的二、三产业空间是该城市空间。例如,美国国情普查标准规定,铁路站、飞机场、公园、高尔夫球场、工厂、工业园、办公区、公墓等非居住用地应划为城市化地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第二章第二节《其他城市地域概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