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458354丛书名: 中国故事
上卷清太祖开创基业五
努尔哈赤用兵八
满族文化一一
洪承畴兵败一六
多尔衮入主北京二二
多尔衮治理朝政二五
豪格西征张献忠二九
骨肉相残豪格丧生三二
清初三大思想家三五
台湾抗清英雄朱一贵四一
四大臣辅政四四
康熙亲政诛鳌拜五一
削除三藩五五
康熙帝东北拒俄六○
康熙亲征噶尔丹六四
争帝位手足相残七一
改土归流和地丁合一七七
弘历继位八二
乾隆皇帝下江南八五
纪昀与《四库全书》八八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九○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九三
文字冤狱九六
贪官和珅富可敌国九九
嘉庆朝天理教起义一○六
洋人来朝一○八
道光朝鸦片败国一一二
邓廷桢难绝毒患一一六
林则徐赴广东禁烟一一八
林则徐为禁烟做准备一二二
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二五
义律的挑战阴谋一二八
三元里抗击英军一三二
英军北上一三八
签订《南京条约》一四三
洪秀全举旗反清一四五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一五○
太平军天京内讧一五五
石达开之死一五八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六一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六五
西太后辛酉政变一六八
曾国藩镇压太平军一七三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一七六
张汶祥刺杀马总督一七九
洋务派办洋务一八七
黑旗军刘永福援越抗法一九二
冯子材边关大捷一九七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没二○四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二一一
台湾起兵抗击日寇二一六
康有为公车上书二二○
光绪帝百日维新二二四
袁世凯出卖皇帝二二九
老佛爷戊戌政变二三四
状元张謇实业救国二三七
严复译书办教育二四一
义和团扶清灭洋二四六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二五一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二五六
满族文化
说起满族文化,就要说到达海,他是满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要说达海,还得先说说额尔德尼造满文的事。
满族起自于长白山东麓,原先一直过着氏族部落生活,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特别是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兼并诸族、抗拒明朝的时候,向友邻通个消息,给部属下道命令,向族人解释行动意义等,没有文字怎么成呢?
在我国东北部生活的少数民族中,蒙古族的文字形成较早,所以满族建立时使用的是蒙文。由于他们的语言与蒙语不同,就使满族语言与文字发生了分离。会说满语的不一定会书写,要想书写就得先学会蒙语。虽然用蒙文总比没有文字强,但对满族来说仍然极为不便。
最早重视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努尔哈赤。当时已经有一些文人投奔他,额尔德尼就是其中的一个。
额尔德尼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通晓蒙、汉语言和文字。有一次,努尔哈赤带兵去攻打蒙古族的一个部落,额尔德尼也跟着去了。在久攻不下之际,他忽然站了出来,跑到阵前,叽里咕噜地喊了一阵,大家都听不懂,可敌人却出来投降了。努尔哈赤见了,忙把他叫过来,一问才知道,他喊的原来是蒙语。努尔哈赤问他还会什么,他说还通汉语和汉文。努尔哈赤听了非常高兴,封他当了巴克什(后金的一种文官职务)。
努尔哈赤起兵16年以后,事业不断扩大,归降的人也越来越多,克服语言文字的障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一天,努尔哈赤召来了额尔德尼,叫他想办法创造满族文字。
额尔德尼一听,挺为难地对努尔哈赤说:””我们一贯学的、用的都是蒙文,要创造满文当然好,但也非常困难。””
一番话说得努尔哈赤很不高兴,他把脸一沉说:””汉人念汉文,没学过汉字的也能听懂,蒙人念蒙文,没学过蒙字的也能听懂。只有满族必须先译成蒙古话,再用蒙文写出来,这样一来,没学过蒙文的,你念给他听,他也听不懂。你们怎么却说,用我们的语言造字很困难,学别人的语言反倒容易呢?””
额尔德尼被问住了,想了半天才擦去额头的汗水说:””您说得对,可用什么办法才能形成我们的文字呢?请您赐教。””
努尔哈赤脸色平缓了一些,说:””这个不难,只要把我们的语言用蒙文注出来,连成句子,听了、看了让人能懂不就成了?””
额尔德尼回到住处,琢磨了好几个月,终于制成了用蒙古文写满族话的满族文字。从此满族有了自己的文字。额尔德尼这一文化贡献是十分重大的,它促进了满族文明的发展。所以在他死后很多年,当了皇帝的皇太极,提起他来还很怀念,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文人。
当然满族杰出的文人不止他一个,比他更有影响的是达海。
达海隶属于满洲正蓝旗,是个聪明异常的神童。9岁的时候,就精通蒙、汉语言文字。十四五岁时,他被努尔哈赤召到身边,参与办理满族对汉、蒙、朝等族的外交事务。不管努尔哈赤需要用什么语言文字发布命令,他的翻译总能符合努尔哈赤的旨意。因此,深得努尔哈赤的信任。
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前人留下的典籍对努尔哈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为了创业的需要,他命令达海翻译《明会典》(明朝政治制度汇集)以及《素书》《三略》之类的军事政治书籍。皇太极继位以后,更加重视文化工作,他命令建立了文馆,并把文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管翻译汉文图书,一部分专管记录清史。达海被任命为专管翻译汉文图书的官员。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统兵绕道入关直逼明都北京,达海也跟着去了。明崇祯帝中了离间计,逮捕了袁崇焕以后,皇太极命令达海写一封汉文的信,并把它送入北京。
达海来到北京城下。
守城的明军,看见城下站着一个满族青年,他身后十几步远的地方还站着十几个满族骑兵,不知他们来干什么,马上拉弓搭箭,跃跃欲射。
达海可一点也不怕,他握住因匆匆赶路而晃到脸前胸的辫子,使劲往后一甩,朝城上大声喊道:””哎–不要放箭,我是来送信的!””
达海把信用石头压在城门下边,然后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来,从从容容地往回走。他走到卫兵跟前,接过卫兵递过来的马僵,一撩袍裾,忽地上了马,缓缓地走了。
十几个卫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看到了刚才的一幕,也都不由得佩服起达海来。他们议论说:””好险啊!您可真有胆量!””””没想到咱们满族的文人也这么勇敢!””达海听了,只是谦虚地笑了笑。
忽然,达海想起了什么,不由地拍了自己的脑门,叫了一声:””不好!””弄得卫兵们莫名其妙。卫兵们一齐凑过来,急切地问:””怎么回事?””达海慢慢地给大家讲述北京各个城门的用途。
原来眼前这座北京城,是燕王朱棣打下南京,迁都北京以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的。环城共有九座城门,这九座城门与皇宫贵族、军官士兵以及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密切相关。东边两座门,朝阳门为粮门,漕运来的米面卸通州码头,从这里运进京城;东直门为建筑门,顺义县的砖石木料从这里运进京城;西边两座门,阜成门为煤门,京西门头沟的煤从这里运进京城;西直门为水门,著名的玉泉山水从这里运进京城;南边有三座门,正南的正阳门是龙门,天子车驾由此出入皇宫;西南的宣武门是法门,禁卒押解犯人经此至菜市口行刑;东南的崇文门为税门,是朝廷收纳捐税的地方;北边有两座门,德胜门是出兵之门,安定门是进兵之门。
达海讲完了这九座城门的作用,懊悔地说:””我们把信送到了明朝出兵之门,而罢兵之后,明兵要走安定门,咱们的信是宣谕皇上宽仁乐善的,应该叫入城的将士也知道,所以,应该往安定门再送一封。””
卫兵们一听,觉得这话有道理,可又想到刚才危险的一幕,都劝他别再去冒这个险,反正皇帝的命令已经执行了,又不是非去不可。可是达海不听,他说:””我们做臣子的,应该出色地完成皇上的旨意,现在知道有漏洞又不去补,这怎么成呢?””于是,他回到住处,又写了一封信,跨上马,向安定门走去。卫兵们见他这样坚决,也都勒缰上马跟了上去……
达海的勇敢事迹在军中传开了,皇太极听了很是高兴,从此常命他跟随在左右,参加军事行动。在战斗中,达海凭着他的学识,立下了不少功劳。打沙河驿,他用汉语对明守军晓以利害,使沙河驿不战而降;打下永平以后,他到城中各处用汉语喊话收买人心,起了巩固战果的巨大作用;降清的永平明将来见清军大将阿巴泰,他又用汉语进行宽慰,收买了这些将领;三营屯和汉儿庄投降清军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支明军袭击了三营屯,皇太极怕汉儿庄因此动摇,又是他用汉语去安抚,稳住了汉儿庄;攻破大凌河,他又遵照皇太极的命令去招降明大凌河总兵祖大寿,他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用汉语威胁利诱,说得祖大寿乖乖地挂起了白旗……一桩桩,一件件,简直到了《孙子兵法》上说的军事斗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兵””。
皇太极见他立了这么多功,封他当了巴克什。
其实,达海的功绩主要还是在文化上。他在参加战斗之余,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终于在原有的基础上,钻研出十二种新的满文字形,以弥补额尔德尼所制的满字的不足。
皇太极见了,对他说:””十二字头很好,可是同音字难区分。小孩子学习的时候,常用语还可以弄懂,可是人的姓名、山川、地名,这些没有意义的字,用十二字头来表达就不易弄懂,弄不好还会闹出笑话。所以应该在十二字旁加圈点,把读音和字义区分明白,这样,大家才容易看懂。””
达海听了这一席话,顿开茅塞。领旨归来,他马上进行钻研。人们常常看到他窗前的烛光一亮就是一夜,他桌上的烛台里,堆满了厚厚的烛蜡。
经过努力,达海终于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他把旧有的满字当正字,把自己新创的注音字当外字。如果单用正字或外字,还不能表达某个意思,就把两种字合起来用,意思就表达得清清楚楚了。由于达海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满族文字,使满族文化向着封建文明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达海积劳成疾,38岁便去世了。人们将他入殓时,才发现这位对满族文化做出极大贡献的文坛领袖,立了很多战功的巴克什,竟然没有一双不破的靴子。人们看着他书架上一排排没译完的汉文巨著,都发出英才早逝的叹惜。皇太极听了这个噩耗,也非常难过,破例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官职。清朝文臣可以世袭就是自此开始的。
满族人民特别感激达海对满族文化的贡献,把他尊为满族的圣人。清廷也很尊重他,特许他的后代,男的系紫腰带,表示有着仅次于皇族红腰带的荣誉地位,女子则不被选为秀女,不入宫去当嫔妃。
林则徐虎门销烟
在广州,林则徐排除种种阻碍,终于从洋人手里缴出一万多箱鸦片。
为了区别对待和分化打击洋烟贩子,对付义律的卑劣伎俩,林则徐曾下过一道谕令:凡被困之烟贩,缴烟达四分之一者,可恢复雇用中国雇员;缴烟二分之一者,可酌量允许他们行动自由;缴烟四分之三者,可允许开舱贸易;全部缴出者,则一切照常。
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当天驱船来到虎门镇口,亲自监督缴烟,共收缴鸦片一万九千多箱,共计二百三十多万斤。
望着这堆积如山的鸦片,林则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与邓廷桢、怡良等人商议着,怎么处理这些毒品,并立即启奏道光皇帝定夺。
广州到北京,路途遥远,接到道光皇帝的谕旨,已过了不少日子。道光皇帝传旨说:所缴鸦片烟土即在虎门外销毁完案,不用解送来京,让沿海居民及在粤夷人,共见共闻,感知震慑……
在等待道光皇帝谕旨的漫长日子里,林则徐将收缴来的烟箱,全部堆积在虎门寨下水师提署和附近的民房庙宇里。林则徐派了一百多个兵勇在那儿日夜看守,以防偷窃和坏人捣乱。接到道光皇帝的谕旨后,林则徐立即准备在虎门将鸦片全部销毁。
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9年6月3日),虎门滩上人山人海,广州城万人空巷,百姓们都赶到虎门滩上,与沿海四乡的百姓汇成一片,观看林则徐销毁鸦片烟。
这天上午,天气特别晴朗,林则徐满面春风,神采奕奕地率领文武官员来到虎门。在虎门滩的一个高坡上,搭起一个官棚,官棚上彩旗飘扬,官棚前竖起的那面写有””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字样的官幡显得格外威风。官棚两侧八字排开两排座椅,座椅上也支起蔽阳伞,那是为地方乡绅和一些外国客商预备的。当林则徐从容不迫地踏入官棚坐定时,欢呼声犹如海潮涌起。
海滩上鸦片烟堆积如山,这二万余箱鸦片如何销毁?林则徐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出用盐卤加石灰浸化鸦片的大规模销烟法。销烟前,他早就命令在地势较高的海滩上挖了两个大池,池的长宽各十五丈,池前设一个涵洞,池后有一道水沟。被切开的鸦片在大池里浸泡后即被毁成渣子。
在销烟前,林则徐举行了祭海仪式,宣读了他的一篇祭告海神的文章。林则徐通告海洋里的鱼蟹虾贝等海生动物,请它们暂时离开虎门海岸,游得远一些,以免销烟后的残渣放入海里时受毒害。听到这篇祭海的文章,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林则徐爱护生灵的道德心所感动,纷纷鼓起掌来。
祭海完毕,林则徐一声令下,只听三声炮响,万众欢腾。兵勇们破开烟箱,将鸦片切碎,倾入销烟池。然后将生石灰掺入,用铁锄,木耙反复搅动。另一边的兵勇用绞盘绞起闸门,滚滚海水涌进池内。那生石灰被海水一泡,登时产生高温,只见那销烟池内沸滚如汤,””咕嘟咕嘟””地开了锅,浓烟和水汽直往上冲。一池鸦片销毁后,涵洞门打开,鸦片残渣和废水从涵洞通过,流入大海。一池销完,又来一池……
就这样,二百多万斤鸦片整整销了二十多天。
在销烟过程中,广东水师的鼓角雄壮如雷,群众的锣鼓点打得格外欢快。每当一池烟渣入海,人们的欢呼声就响了起来。仿佛把多年来的耻辱一洗而尽,祸害之源随着海水而去,不再复返……
一些前来观摩的外商在一旁看了也非常感动,走到林则徐面前向他脱帽致敬,并友善地说:””林大人销烟之举,可佩可敬,我们表示理解。””林则徐和颜悦色地说:””吾天朝禁烟虽严,但通情达理,只禁鸦片,不拒通商,欢迎各位正当贸易,共通有无。””
鸦片被销毁,正直的人们无不欢欣鼓舞,人心大快,但那些吸食鸦片成瘾的人,真比死了爹娘还要难受,特别是那些中外烟贩子们,对林则徐更是恨之入骨。
袁世凯出卖皇帝
慈禧太后退居颐和园,哪会真心””撤帘归政””、放手让光绪为所欲为地实施变法?不过是大势所逼,朝野人心所向,不得已而为之。自变法以来,顽固派大臣前前后后,一次次、一批批地跑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告光绪以及康有为等人的状,慈禧多是含而不露,笑而不答。这老佛爷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有一天,慈禧私下里与庆亲王奕劻说的一番话便暴露了天机:””由他(光绪)去办,等办不出什么名堂,下不了台时,咱再出来收拾他!””
光绪罢黜六堂官、奖赏王照三品顶戴的事一发生,慈禧认为””收拾””光绪的时机已到,即传下懿旨,将光绪召到颐和园””问话””。光绪哆哆嗦嗦来到颐和园见老佛爷,行毕礼,还不曾开言,那老佛爷早把案桌一拍,喝道:””你要变法,亲爸爸我不是不同意,当初给你定下什么条件来着?说!””
那光绪像是老鼠见了猫,嚅嚅地背了一遍:””不能剪掉头发,改换服饰,不能改变祖宗的规矩。””
慈禧怒道:””即是如此,那王照的奏本竟劝你’剪发易服’,改变祖宗规矩,你反授他三品顶戴,如此胡闹,祖宗的基业不要断送在你的手里了吗?””
光绪还想申辩,那老佛爷将众顽固大臣弹劾光绪的奏章往光绪面前一扔。那内监慌忙帮皇上捡起来,一数,竟有三十多牍。光绪顿时冷汗直冒,两膝一屈,跪道:””亲爸爸不要听信外人挑拨,孩儿不敢如此放肆。””
老佛爷又道:””那罢黜六常官的事咱还没追究呢!你既然有改悔之意,那就依我三件事:第一,你立即将翁同稣撤职,放他回常熟原籍养老;第二,今后新任命的二品以上大员都要到我这儿来谢恩;第三,派大学士荣禄去当直隶总督。听明白了吗?””
光绪心里不由暗暗叫苦:翁同稣是自己倚重的头号亲信大臣,帝党首领,也是力主维新变法的顶梁柱之一,把他放归原籍,岂不是砍了自己的一条手臂;慈禧已””撤帘归政””,照例早就不应该接见大臣了,这时她倒不管””祖宗规矩””,要二品以上大臣向她””谢恩””,这不明明是抓牢用人大权不放,让自己继续做傀儡皇帝吗?而荣禄是她的第一号亲信,让他去做直隶总督,那就可以统帅北洋三军,这不等于她亲自掌握了军权,自己不就成了任她宰割、耍弄的小玩偶了吗?
光绪尽管心里明白,又恨之入骨,却不敢违拗,只能连连称是,临走还要说一声””谢谢亲爸爸””,叩头谢恩。
那慈禧等光绪一走,便派人在紫禁城内外密布暗探,监视光绪和维新派的一举一动。还与即将赴天津直隶总督任职的荣禄密谋,等到秋季,让光绪陪她去天津阅兵时,荣禄用武力逼光绪退位,另立容易控制的新皇帝。
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九月初,光绪和慈禧的””帝后争权””斗争日益明显。光绪为了打破后党顽固势力对新政的对抗,将顽臣李鸿章、敬信等人赶出总理衙门。
怀塔布和李鸿章的亲家杨崇伊等后党,相继赴天津同荣禄密商对策。九月十四日,光绪帝发布旗人自谋生计的诏书,满洲贵族大为不满,管理皇室的内务大臣立山又率满员前往颐和园向慈禧告状,说:””皇上不要满人了,为了大清江山,务请太后再次临朝训政。””慈禧见政变舆论已造好,即命荣禄速调聂士成的武毅军移防天津,又调董福祥的甘军移驻北京附近的长辛店,布下了政变的罗网。网张好之后,慈禧听从了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主意,密令荣禄上奏章,恭请皇上于九月五日赴天津阅兵。
光绪这时已感到将面临大难,急召康有为等人商议,康有为说:””天津阅兵,其中有诈。我们变法如无兵权,终难成事,臣以为,可以说动一人效忠皇上,可以对付荣禄。””康有为说的””一人””就是新建陆军统领袁世凯。
袁世凯此人不可不表,他原是河南项城人氏,早年投靠淮军,后被李鸿章保荐,担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甲午战争中调任道员,驻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拥有一支7千人的新式军队,是荣禄北洋三军中的重要将领。变法初期,他赶时髦加入维新派的强学会,还捐了一些钱,拥护变法维新。因此,没有兵权的维新派和光绪帝对他寄予许多期望。
荣禄调兵包围京城,光绪并不知道,但对京城出现的种种异常迹象,已有所警觉。九月十五日,光绪密召帝党杨锐入宫,命他执密诏去找康、梁等人,设法勤王。在给康有为的密诏中说:””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口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
光绪发出””密诏””,并没有得到康有为的回音,身边唯有珍妃一人与他共担忧虑。十万火急之际,他不忍让康有为等人束手就擒,任慈禧摆布,于九月十七日又下了一道””上谕””:令康有为到上海””督办官报””,要””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迁延观望””。但是康有为却不明白光绪叫他””逃得越快越远越好””的深意,迟迟没有动身。光绪又命林旭转交另一道密诏给康有为,密诏中说:””朕今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楮墨所馨也。汝可迅速外出,不可迟延。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其爱惜身体,善有谳摄,将来更效驰驱,共建大业,朕有厚望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