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83096
★精选大师文学作品,培养阅读经典习惯
*套精心为孩子编选的季羡林经典文学系列,获得季羡林先生家人权威官方授权。难易程度契合孩子的理解水平,所选内容符合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培养孩子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
★语文考试选篇来源,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季羡林文章是语文课本、考试阅读理解题的重要选篇来源,入选小学课本篇目6篇,入选中学课本篇目11篇,选入中考与高考阅读、作文的篇目13篇。在所有的名家作品中,季羡林被选入的作品数量居首。阅读季羡林,是增进阅读理解力,提升写作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按照作文体裁分册,提高学生作文分数
将季羡林的文章按照作文体裁分册,辅助学生语文学习,从观点和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有助于提高作文分数。
★全面覆盖中小学作文体裁,教师授课的参考资料
书中包括季羡林大量范文,覆盖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作文体裁,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读本,也是教师授课的参考资料。
★配105幅吴冠中画作,设计优美,提高审美力
兼具中国传统古蕴与西方现代美感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搭配抽象的线条与跳跃的色彩,意境悠远。
全7册共配有105幅吴冠中的唯美画作,每册15幅,采用超感纸印刷,高度还原色彩。吴冠中的画作蕴含满满的诗意,洗练的线条,浓淡相宜的配色,让孩子在翻开阅读时,便感受艺术大师的审美熏陶。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议论卷》是专为中小学生精选的具有写作指导功能的大师文学作品,主要是季羡林说理议论、记录自己在治学与生活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经典范本。向季羡林学习议论文写作,看大师百年人生中的文人风骨。
本卷收录了季羡林对家国情怀(如《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对学习(如《谈写作》《开卷有益》)、对品质(如《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容忍》)等内容发表看法的文章共36篇。
季羡林的议论文,有着浓厚的底蕴,用词朴素易懂、简洁凝练、结构严谨,在季羡林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时,体现了季羡林是一位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值得所有青少年学习的大家。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共7册,是一套指导孩子写作的文学读物,适合7-15岁中小学生阅读。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所选文章为季羡林先生1933—2007年创作,依据应试作文分类方法,从季羡林先生众多文章中编选其有关记人、叙事、抒情、写景、游记、议论、阅读写作的7 类文章,每类文章独立成册、有的放矢,不仅可作为中小学生的阅读材料,还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范本。
季羡林的散文用词朴素易懂、简洁凝练、结构严谨,写作技巧炉火纯青,经得起推敲和咀嚼,用亲切优美的语言将人间的道理娓娓道来。阅读季羡林的文章,也是一次美好的文学体验。
此外,全7册共配有105幅吴冠中的唯美画作,每册15幅,采用超感纸印刷,高度还原色彩。季羡林先生的经典文字,配以当代水墨名家吴冠中先生的典藏画作,让孩子在翻开阅读时,便享受到文字与图画的和谐美好。
中信出版社推出丛书《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邀我写序,受恩师教诲多年,我把所知道的季先生与此相关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实属责无旁贷。
曾经有位青年作家向我诉苦,她上小学的侄儿对作文犯怵。我给她出主意,让她找几篇季老的散文,例如《神奇的丝瓜》《老猫》等,给孩子反复看,然后再让他仿照着描写身边的植物或动物。果然,不久之后孩子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见到本书书名,我不禁会心一笑,这套《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的编撰思想恰恰与我不谋而合,本丛书分为写景卷、抒情卷、人物卷、议论卷、叙事卷、游记卷、读写卷,篇篇都是范文,为孩子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指导。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学术大师,还是一位深受读者尊敬的散文大家。季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自幼饱读司马迁、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名家的作品,后又对近现代作家巴金、老舍、沈从文、冰心的作品颇有研究,国外的歌德、雪莱、蒙田、薛德林、泰戈尔等名家的文章更是烂熟于心。他博采众家之长,下笔如有神助。
先生在中小学阶段,写作文基本上都用文言文,高三开始写白话文,受青年作家董秋芳老师指导,他的作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王昆玉老师给他的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他 18 岁便开始发表作品,终生笔耕不辍。他的散文语言优美,风格淳朴,思想深邃,布局谋篇“惨淡经营”(出自唐•
杜甫“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指苦心构思),字里行间更是饱含爱祖国、爱人类、爱生命、爱自然的深情和会通古今的大智慧。
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时,也十分留意文章的结构,认为好的文章不单要文通句顺,结构上也要很讲究,力求层次分明,富于节奏感。除此之外,应更加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如果有横空妙语固好,貌似平淡亦无不可,但要平淡得有意味,可以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结尾的诀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1980 年,《季羡林选集》在香港出版,作者在书中谈到写作经验的要点:第一,“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第二,“要细致观察,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第三,“要像写诗那样写散文”,注意炼字、炼句;第四,“要在整篇文章结构上着眼”,起头、中间和结尾都要认真对待,“要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全篇”,“要像谱写交响乐那样来写散文”。季老还主张青年学生多读古文和古典小说,如有可能,再多读些外国作品,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作文秘决’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
然而,文学写作只是季羡林的“业余爱好”,他的主业是印度学、东方学和古代语言学。由于这些学术领域给人冷僻艰深的印象,不少人以为季老的作品难以读懂。其实不然,民俗学家钟敬文评价先生文字是“野老话家常”;比较文学大家乐黛云先生曾称赞季羡林的散文为“三真之境”:“真情、真思、真美”。季老的散文作品被多次选入中小学教材,读他的散文,孩子们不觉隔膜,没有“代沟”,由此喜欢上了这位“世纪老人”。
其实,纵观季老的一生,他是很有“孩子缘”的。季先生曾在《三个小女孩》中说:“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猜测,这是因为那些天真无邪,毫无功利之心的孩子可以感受到老人家那颗未泯的童心,从而把他引为“知己”。
1973 年,季羡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官庄,见到学校里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从那之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会带上孙子、孙女到书店选购一批图书,然后爷孙三人把书打好包,抬到邮局,寄给家乡的孩子们。
2007 年的教师节,北京大学附中校长程翔带着两名学生到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季老询问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并说:“中学生要多背一些古文,中国的诗文有意境。”当谈到季老的散文时,程校长说:“您的《幽径悲剧》写得十分感人,被选进了中学课本。”学生们说:“我们学这篇课文时,老师还组织全班同学到北大去找那条幽径。季老说:“写散文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写不出好散文。”
2007 年12 月,季老和许嘉璐、布赫等知名人士发起的旨在资助山区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公益活动——山花工程启动,之后又发起大青山助学行动,资助呼和浩特的贫困学生。
2008 年5 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季老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20 万元,帮助灾区学校的重建,让灾区的孩子得以早日重返课堂。
如今,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九个年头了,可是他仿佛从来没有走远过。每当我们捧读着他那些满怀真情的文字时,感觉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文章千古事”,季老先生的文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本人是幸运的,五十多年前,正是季羡林先生那篇《春满燕园》把我召唤到北京大学求学,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时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是以季先生为代表的老师们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让我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本领,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方能为人民做点有益之事。
孩子们,你们是幸福的,可以读到这么多好书、好文章。好好读书吧!从季老的文章中,你们不仅能学好写作文,而且能够学会怎样做人。这是我的心里话,就以此为序吧!
梁志刚
2018 年5 月31 日清晨初稿,
6 月7 日修改于北京西山温泉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节选自《感动中国》致季羡林的颁奖词
恩师*的魅力,就是仿佛无法用堂皇的语言来言说他的魅力。用在恩师身上的形容词,*合适的大概还是纯粹和平淡。
——钱文忠
给我*有启发的作家是季羡林。我的朋友金圣华,觉得我写作,要鼓励我,因为我刚刚开始很没有信心,他传了一篇文章给我,是季羡林的《老猫》,没有很难的词汇,也没有很多的成语,但写得很有感情。让我觉得写文章不一定要很多的成语或者很艰难的字,只要把感情、自己*真的真性情写出来。
——林青霞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白岩松
季老真性情,直接、不矫情造作,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不再只是一个光环围绕的大师,而更是成了一个同辈的朋友,不再是“季老”,而是“老季”。这距离是那么的近,喜怒哀乐,犹在眼前。
——年轻读者
1.《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人物卷》
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节奏和韵律,本来都是诗歌的特点;但是,在优秀的散文中也都可以找到,似乎是不可缺少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好比谱乐谱,有一个主旋律,其他旋律则围绕着这个主旋律而展开,最后的结果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读好散文,真如听好音乐,它的节奏和韵律长久萦绕停留在你的脑海中。
——《写文章》
2.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记事卷》
中学生的文章,几乎都不是什么大题目,好多看起来只是身边琐事;然而,同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样,其含义一点也不小,而是非常非常大的。他们那童稚的目光,晶莹澄澈,天真无邪,穷幽烛微,不为大人们常有的成见所蔽,能看到成年人,特别是我们老年人所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写作技巧也淳朴无华,只有实事求是之心决无哗众取宠之意。
——《序》
3.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写景卷》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在整篇文章的气势方面,也不能流于单调,也不能陈陈相因。
我们写东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种风格,应该尽可能地把不同的几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给人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季羡林选集跋》
4.《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抒情卷》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
——《季羡林选集跋》
5.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议论卷》
一个人写论文,不管多长,总都有一个整体概念,整体结构,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如果一旦分拆开来,则驴唇难对马嘴,宛如一个八宝楼台,分拆开来,不成片段。
——《跋
6.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游记卷》
他们写庄重典雅的大文章时一定是惨淡经营的,讲结构,讲节奏,字斟句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即景生情,则也信笔挥洒,仿佛是信手拈来,自成妙文。
信手拈来的妙文是在长期惨淡经营的基础上的神来之笔。
——《读有感》
7.《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读写卷》
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过多,管得过严,管得过死,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法。
——《偷看小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