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07340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
目 录
绪 言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构架
章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949—1956)
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制定《共同纲领》
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级地方政权
三、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溯源
二、1954年宪法的制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二、人大制度确立后人民政协性质和任务的变化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与优势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定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
二、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 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节 探索中国自己政治发展道路的良好开端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四、思想的新发展
第二节 “左”倾错误的发展与纠“左”的努力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二、“大跃进”的发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
第三节 国家政治关系的调整
一、党内关系的调整
二、党政关系及统一战线工作的调整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及民族宗教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政治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一、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严重估计和重提阶级斗争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左”的错误的发展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
第三章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严重曲折(1966—1976)
节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社会政治结构的冲击和内乱中
稳定局势的努力
一、以“文化大革命”为形式的政治大革命
二、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设想
三、政治领导结构的变化和抵制动乱的斗争
四、解放军、工人宣传队的政治领导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第二节 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及内在矛盾的积累和发展
一、九大后“斗、批、改”和一些党政机构的恢复活动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三、纠“左”与批“右”的曲折
第三节 1975年整顿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图谋的破产
二、1975年的整顿和挫折
三、“四五”运动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四、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第四章 拨乱反正与中国政治发展新时期(1976—1982)
节 拨乱反正的展开
一、揭批“四人帮”和抵制“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二、初步纠正冤假错案和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三、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节 国家政治生活在改革开放中步入正轨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和坚持
三、冤假错案的平反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四、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第五章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982—1992)
节 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和初步展开政治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纲领的制定
二、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
三、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
四、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
五、撤社建乡与村民自治的兴起
第二节 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一、三大政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二、1982年宪法的修订实施与法制建设的新成就
三、“一国两制”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第三节 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维护政局稳定
一、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辟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继续发展(1992—2002)
节 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推动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二、南方谈话对中共十四大的指导意义
三、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与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
四、增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及群众基础
五、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三大政治制度继续健全和完善
二、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三、人权事业不断推进
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持续推进
五、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六、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继续加强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实施
二、1993年、1999年宪法修正案及其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第七章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2—2012)
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一、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三、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
第四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三、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就是要客观地研究和把握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以及适应这种政权需要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健全、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准确地揭示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努力促进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帮助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一)对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实质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模式,它明确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要求、制度架构、重点任务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巨大的政治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探索的伟大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质,就是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端、奠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历经探索、曲折,形成、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开辟和形成的,是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中国60多年历史性巨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具有决定性意义。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当是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能够团结人民朝着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不断前进的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指明正确政治方向,是衡量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实际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凝聚中国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不仅具有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而且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是实现广泛的人民民主的正确道路。(二)对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既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又是推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又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阶段式向前推进的过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两次飞跃、两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只有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历史过程,才能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指引中国政治发展的科学理论的准确内涵。(三)对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坚定不移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证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新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中国的实际总体上是适应的,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制度保障,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坚定拥护。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了旺盛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社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正是在这两个基本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现实相统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坚持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只有认清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才能坚持制度特色,坚定制度自信。(四)对于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治发展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绝不能偏离或妨碍这个中心。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取得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根本的就是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时说:“65年来,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这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 这条道路的要点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是中国的政治问题,政治建设必须围绕中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展开,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干扰和妨害这个中心。政治发展必须有利于巩固、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民主,以保证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是人民民主。它以终实现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以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为本质特征,以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为实践路径,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它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重要、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政治发展必须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不断开拓新局面。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下的制度发展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的方面不动摇,又对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制度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力促进政治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在政治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也不迷信世界上存在的所谓“普世”政治模式,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放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丰富民主实现形式过程中,把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全面反映人民政权的确立、巩固、运行过程,不仅有助于克服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等有关专门史只就政治史某一方面研究的局限,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认识新中国政治的变迁,而且它也是深入总结经验的过程,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认清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优势,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当家作主的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有助于激励人们积极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做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开拓者。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构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大背景出发,根据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实践,借鉴国史和党史等相关研究的成果,系统反映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立足基本国情,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主线,突出各个历史阶段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特别是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过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确立、完善和发展过程,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主要内容。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阐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时强调:“根本的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社会制度变了,这个国家走的方向就要随着改变”。 制度基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和执政之基。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国家走什么方向”的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就领导全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至关重要的制度选择,夯实了新中国立国、兴国、强国的根基。60多年来,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它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的基本框架。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就是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主要制度,以及政治领域的各项具体制度,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为探索制度完善的路径提供历史根据;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指明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完善过程,阐述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三者的关系,全面客观地反映新中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和实现内容广泛的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对比中外政治制度,系统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优势和开放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6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整体基调,落实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政党法治,确立了国家价值与人权文化。宪法不仅是政治实践的产物,同时其自身还蕴含着价值取向,决定了国家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形成和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根本的原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历史一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这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上,而且体现在党的各项实际工作中,体现在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上,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上,体现在对经济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等诸多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相信、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利益和福祉,永葆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理论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绝不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简单裁切,而是从政治的角度,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全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助力和历史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支学科,既要从国史的大背景出发,又要特别注重从政治史角度反映国史发展的大脉络、主题主线、各个时期阶段性特征。既要对新中国重要政治人物、重大政治事件有客观论述,又要注意历史的联系,对客观史实进行概括和研究,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写出政治发展的时代性、规律性。根据上述思路,本书共设七章二十四节。其中章简述新中国的成立及确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过程,时间段为1949年10月至1956年4月。第二、三章简述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适合中国国情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严重的曲折,时间段为1956年4月至1976年10月。第四、五章简述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在对计划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过程,时间段为1976年10月至1992年1月。第六、七章简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继续发展,时间段为1992年1月至2012年1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