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45224丛书名: 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系列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围绕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硬件设计型人才的需求组织内容,在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突出电路设计方法、模拟电子新技术及电子电路工程性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创新。本次修订基于该版教材使用的教学实践,并吸收借鉴了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特色,主要修改了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等章节,加大了频率响应、差分放大、反馈等章节中场效应晶体管电路的比重,更适合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和计算机类等各专业“模拟电子线路”或“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 录
出版说明编审委员会前言教学建议模拟电子技术常用符号第1章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1.1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1.1.1本征半导体1.1.2杂质半导体1.2PN结1.2.1PN结的形成1.2.2PN结的单向导电性1.2.3PN结的反向击穿特性1.2.4PN结的电容特性1.3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1.3.1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1.3.2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1.3.3半导体二极管的电路模型1.3.4二极管基本应用电路1.4特殊二极管1.4.1稳压二极管1.4.2变容二极管1.4.3光敏二极管1.4.4发光二极管思考题习题第2章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2.1场效应晶体管2.1.1场效应管的分类和结构2.1.2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及其大信号分析2.1.3场效应管的小信号分析2.1.4场效应管的参数2.2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基础2.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2.3.1场效应管的直流偏置电路2.3.2场效应管工作状态分析2.3.3静态工作点的图解法分析2.4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2.5场效应管放大电路2.5.1共源放大电路2.5.2共漏放大电路2.5.3共栅放大电路2.5.4三种组态放大电路性能比较思考题习题第3章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3.1双极型晶体管3.1.1双极型晶体管的分类和结构3.1.2双极型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及其大信号分析3.1.3温度对晶体管特性的影响3.1.4晶体管的主要参数3.2双极型晶体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3.2.1晶体管的直流模型及静态工作点的估算3.2.2静态工作点的图解法分析3.2.3晶体管工作状态的判断方法3.2.4放大状态下的直流偏置电路3.3共射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和设计3.3.1交流图解分析法3.3.2放大电路的动态范围和非线性失真3.3.3晶体管的交流小信号模型3.3.4等效电路法分析共射放大电路3.3.5共射放大电路的设计实例3.4其他组态的放大电路3.4.1共集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3.4.2共基放大电路3.5多级放大电路3.5.1级间耦合方式3.5.2多级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计算3.5.3常见的组合放大电路思考题习题第4章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和噪声4.1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和频率失真4.1.1放大电路的幅频响应和幅频失真4.1.2放大电路的相频响应和相频失真4.1.3波特图4.2晶体管的高频小信号模型和高频参数4.2.1晶体管的高频小信号模型4.2.2晶体管的高频参数4.3晶体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3.1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3.2共基、共集放大器的频率响应4.4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4.1场效应管的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4.4.2共源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5多级放大器的频率响应4.5.1多级放大电路的上限频率4.5.2多级放大电路的下限频率4.6放大电路的噪声4.6.1电子元件的噪声4.6.2噪声的度量思考题习题第5章集成运算放大电路5.1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特点5.2电流源电路5.3以电流源为有源负载的放大电路5.4差动放大电路5.4.1零点漂移现象5.4.2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5.4.3具有电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5.4.4差动放大电路的大信号分析5.4.5差动放大电路的失调和温漂5.5复合管及其放大电路5.6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输出级电路5.7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举例5.7.1双极型集成运算放大电路F0075.7.2CMOS集成运算放大电路MC145735.8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外部特性及其理想化5.8.1集成运放的模型5.8.2集成运放的主要性能指标5.8.3理想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思考题习题第6章反馈6.1反馈的基本概念及类型6.1.1反馈的概念6.1.2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框图6.1.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方程6.1.4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态和四种基本类型6.2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6.2.1稳定放大倍数6.2.2展宽通频带6.2.3减小非线性失真6.2.4减少反馈环内的干扰和噪声6.2.5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6.3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近似计算6.3.1深负反馈放大电路近似计算的一般方法6.3.2深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近似计算6.4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6.4.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6.4.2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判断6.4.3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消除方法思考题习题第7章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7.1基本运算电路7.1.1比例运算电路7.1.2求和运算电路7.1.3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7.1.4对数和反对数运算电路7.2电压比较器7.2.1电压比较器概述7.2.2单门限比较器7.2.3迟滞比较器7.2.4窗口比较器7.3弛张振荡器7.4精密二极管电路7.4.1精密整流电路7.4.2值检测电路7.5有源滤波器7.5.1滤波电路的作用与分类7.5.2一阶有源滤波器7.5.3二阶有源滤波器7.5.4开关电容滤波器7.5.5滤波器设计软件简介思考题习题第8章功率放大电路8.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与分类8.2甲类功率放大电路8.3互补推挽乙类功率放大电路8.3.1双电源互补推挽乙类功率放大电路8.3.2单电源互补推挽乙类功率放大电路8.3.3采用复合管的准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8.4集成功率放大器8.5功率器件8.5.1双极型大功率晶体管8.5.2功率MOS器件8.5.3绝缘栅-双极型功率管及功率模块8.5.4功率管的保护思考题习题第9章直流稳压电源9.1直流电源的组成9.2整流电路9.2.1单相半波整流电路9.2.2单相全波整流电路9.2.3单相桥式整流电路9.2.4倍压整流电路9.3滤波电路9.3.1电容滤波电路9.3.2电感滤波电路9.3.3复合型滤波电路9.4稳压电路9.4.1稳压电路的主要参数9.4.2线性串联型直流稳压电路9.4.3开关型直流稳压电路思考题习题第10章电子电路仿真软件10.1Multisim 11的基本界面10.2元件库10.3仿真仪器10.4仿真分析方法10.5在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应用思考题习题第11章集成逻辑门电路11.1双极型晶体管的开关特性11.2MOS管的开关特性11.3TTL门电路11.3.1TTL标准系列与非门11.3.2其他类型的TTL标准系列门电路11.3.3TTL其他系列门电路11.4ECL门电路简介11.5CMOS门11.5.1CMOS反相器11.5.2其他类型的CMOS电路11.5.3使用CMOS集成电路的注意事项11.5.4CMOS其他系列门电路11.6CMOS电路与TTL电路的连接思考题习题参考文献
前 言
本教材依据*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布的“电子线路(I)”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进行编写。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做到思路清晰、叙述详尽,并突出电路的设计方法,以达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的目的。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强化三基。以分立元件电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重点,强调概念的物理本质和含义,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讲述深刻、透彻。 强化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的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当前电子技术尤其是集成电路技术相关的知识。扩充原第3章“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的内容,并将其调整至原第2章“双极型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前面,凸显其重要性。加大了频率响应、差分放大、反馈等章节中场效应晶体管电路的比重,在各章的例题和习题中增加了与场效应晶体管相关的内容。 注重培养电路设计能力。电子电路(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教学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以设计为主导,只有通过电路设计才能真正掌握电子电路这门技术,这是关于电子电路教学的一个共识。电子电路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需要。各种实际的需要必须通过电路设计来满足,换言之,在电子电路领域,技术人员面对的主要是电路设计问题,电路的分析只是设计工作的一部分。所以电子电路理论的深化必须以电路设计为主导,这是贯穿本书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书面向实际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相关的设计实例,通俗易懂地介绍模拟电路的设计方法。 加强电子电路工程性的认识。在电路设计过程中往往对一些模型和计算公式进行简化,有时还必须做出某些假设,一些参数的取值不是依照公式而是根据经验,这些都体现了电子电路理论的工程性特点。电子电路理论教学中,比较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较少涉及电子电路的工程性,学生对这一特点往往认识不足。本教材在介绍电路的设计方法时对相关的工程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加强模拟电子新技术的介绍。EDA技术已极大地影响了模拟电子电路分析、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本教材引入了有源滤波器设计软件FilterPro的功能及其应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的功能及其应用。 注重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教学内容的衔接,将集成门电路内容纳入模拟电路部分。 本书第 1 ~ 6章由黄丽亚执笔,第 7 ~ 11 章由杨恒新执笔,袁丰对第 2 ~ 3章进行了修订。另外,张苏参与编写了静态工作点、噪声和负反馈的稳定性方面的部分内容,参与本课程教学的赵华、王靖、车晶、何艳、周洪敏、方承志、张瑛、朱莉娟、杨华、何涛、杨浩、施刚、张盼盼、胡善文、王子轩和周波等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本书编审委员会委员王颖副编审在稿件审稿中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编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