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169624丛书名: 现代纺织工程技术丛书
第一节样品类别辨认及试样准备2
一、来样的辨认2
二、来样经向、纬向的确认2
三、来样纱线结构的确定2
四、来样纤维原料的认定2
五、来样经纱、纬纱密度的检验3
六、试样的制作准备3
第二节纱线原料的分析鉴别方法3
一、燃烧鉴别法3
二、试剂显色鉴别法4
三、染色鉴别法5
四、显色剂鉴别法6
五、黑光灯照射荧光色鉴别法7
六、显微镜观察表面特征鉴别法7
七、化学药品溶解鉴别法8
八、各种纤维的系统鉴别方法和程序8
第三节纱线的技术规格分析9
一、 两种纤维混纺纱线的纤维含量分析9
二、用化学试剂溶解法分析纤维含量15
三、两种纤维混纺纱线的简易含量分析15
四、三种纤维混纺纱线的纤维含量分析17
五、混纺纱线的纤维含量百分率的计算18
第四节织物试样的技术规格分析19
一、 经纱、纬纱的织缩率测试19
二、经纱、纬纱的捻度与捻向分析21
三、试样织物的重量分析27
四、试样经纱、纬纱线密度的分析27
五、织物组织分析30
第五节试样的退浆处理32
一、 硫酸溶液退浆法32
二、 氯胺T退浆法32
三、 清水退浆法33
第六节色纱、色织物及印染产品上的染料鉴别33
一、 仪器、材料和试剂的准备33
二、 鉴别染料前试样的预处理33
三、 各种染料的鉴别方法34
第二章织物设计 / 38
第一节织物设计的传统方法38
一、织物的重量设计38
二、织物的幅宽设计44
三、织物的经、纬密度设计45
四、坯布的总经根数设计46
五、筘号和筘幅的设计46
六、织物经、纬纱直径的计算与配置47
七、织物经、纬向紧度配置与织物风格的关系49
八、织物紧密度的有关计算和存在疑点51
第二节织物几何结构理论的织物设计法与织物断裂强度设计法52
一、织物几何结构理论的织物设计法52
二、织物断裂强度的设计法81
第三节特种织物设计与生产87
一、 氨纶包芯纱弹力织物的设计与生产88
二、 PBT弹力织物的设计与生产96
三、 双层织造的经起毛织物的绒毛结构设计与生产99
第三章织物工艺用纱量计算 / 115
第一节本色坯布工艺用纱(线)量的计算115
一、 1m自然幅宽织物工艺用纱量的计算115
二、《93手册》规定的百米织物工艺用纱量的计算119
三、 以公制计量单位为基础的百米织物工艺用纱量的计算121
四、“CHOP LIST”坐标法计算织物工艺用纱量125
五、纺织品贸易中常用的快捷计算公式127
第二节色织坯布工艺用纱(线)量的计算128
一、色织坯布计算用纱(线)量的统一规定数据128
二、经、纬纱(线)的用纱量系数的确定128
三、棉色织坯布百米织物工艺用纱量的计算129
四、色织坯布各类纱线百米织物用纱(线)量系数的确定132
五、剑杆织机织造色织物百米织物工艺用纱量的计算133
第四章各种纺织品的风格特征简介 / 135
第一节棉、麻织物类135
第二节丝织物类156
第三节毛织物类160
第四节化纤织物类168
附录 / 192
一、本色气流纺棉纱的一等品单纱断裂强度与设计捻系数192
二、干重、线密度与英支折算公式表192
三、公制、英制密度对照表193
四、常用经密(根/英寸)与英制筘号对照表194
五、英制改公制筘号对照表196
六、本色涤棉混纺布断裂强力标准制订办法197
七、本色维棉50∶50混纺布技术条件制订规定199
八、 色织涤棉65∶35混纺布断裂强度制订规定200
九、色织中长涤黏混纺布断裂强度制订规定201
十、本色维纶纱线204
十一、篷盖用本色维纶布技术要求与规格206
十二、鞋用本色棉帆布技术要求206
参考文献 / 211
由于第一版图书内容中继承了20世纪在我国流行的织物紧度理论,当时虽已指出该理论在实际使用时暴露出的问题,但本着尊重前辈们的辛勤劳动成果,未加以及时更正;本人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钻研,总结出织物几何结构理论的织物设计法,用于取代原织物紧度理论,因而改写了第一版的有关内容。
鉴于近30年来双层经起毛织物的蓬勃发展,在第一版图书中只介绍了棉平绒的简单生产经验和织物组织设计,没有对该类新型织物的设计方法做专题介绍,在第二版中充实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作者2013年3月
第一版前言
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历年来纱、布产量一直居世界各国的前列,不仅能充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并大量以坯布、纺织品和成品服装的方式向很多国家出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以不同方式从国外引进大量的纺织品面料、信息、工艺技术软件、生产装备以及改进产品水平所必需的测试手段,使我们的纺织品不论在质量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应用上,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国内生产企业大刀阔斧地更新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从而使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显著,加强了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然而,在高新技术、产品档次、新原料应用、新产品开发以及国际市场上产品信息掌握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相当差距。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要适应国际贸易方面不少新的游戏规则。尽管已经逐渐摆脱出口配额带来的羁绊,但摆在眼前的艰难险阻还是不少。我们必须认真地从隙缝中探索新的曙光。因此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地正视客观实际,不断更新观念、抓紧机遇,迎接挑战。
本书整理了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及有关资料,从分析纺织品着手,详尽地阐明了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及运用的规则。还专门选用一批国内传统名牌产品的特征及生产技术管理要点,作为开发新原料、新产品、新工艺的启发和参考。
由于作者本人的认知经验和实践水平有限,难免有纰漏、失误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如果本书能对读者在产品分析、设计以及开发方面有所裨益的话,也就满足了本人蓄积已久的一个心愿了。
作者2002年8月8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