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579781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以社会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背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将社会资本因素作为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明确区域社会资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同时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贸易的各种机制并给予实证检验。旨在说明我国在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异,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终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章 导论
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特色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节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我们知道什么?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区域不协调发展的成因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第二节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
一、正式制度与区域协调发展
二、社会资本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信任的视角
一、信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二、信任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三、国内研究简述及启示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与区域协调发展:基本理论及内涵界定
节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资本的定义
二、本研究社会资本的定义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三、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测量
一、政府社会资本
二、民间社会资本
三、简单述评
第四节 本研究区域社会资本的内涵
一、区域信任
二、区域规范
三、区域社会网络 (协会参与)
四、区域社会结构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机制及框架构建
节 社会资本、正式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第二节 社会资本、贸易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机制分析
一、区域信任与贸易
二、区域社会网络与贸易
三、区域规范与贸易
四、区域社会结构与贸易
第三节 理论框架的构建
第五章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变及现状
节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历史视角的解读
二、区域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
三、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1978-1999)
四、区域协调发展阶段(2000至今)
第二节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现状
一、相对差距略有缩小,差距扩速放缓
二、核心增长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区域合作逐步加强,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形成,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评析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二、主体功能区战略
三、区域一体化战略
四、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战略
五、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
第六章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及存在的问题
节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中西部地区增速超过东部地区
二、三大城市群将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三、经济重心开始向北移动
四、产业转移由东向西不断推进,形成了新的增长极
五、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竞争中体现合作
第二节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不正当竞争
二、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仍旧薄弱
三、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加大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五、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
第七章 社会资本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证检验
节 中国区域社会资本的测量
一、区域微观社会资本的测量—基于CGSS数据库
二、区域宏观社会资本的测量
第二节 模型选择
第三节 基于面板数据的检验
一、变量与数据来源
二、计量结果与解释
三、稳健性检验
四、社会资本各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 基于CGSS截面数据的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实证结果及解释
第八章 社会资本与贸易:实证检验
节 信任、正式制度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一、理论机制与假设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三、计量结果与解释
第二节 省际信任与国内贸易发展
一、描述性分析
二、模型与数据
三、计量结果四、主要结论
第九章 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构建
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协调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为什么要纳入社会资本
第三节 社会资本视角下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提升区域信任水平
二、积极构建区域间社会组织网络
三、规范各经济主体行为
四、重视区域文化建设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却面临着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尴尬事实。政府随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地区差距问题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传统的研究思路大都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试图揭示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研究,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是笔者先前研究的继续和深化。赵家章(2011)把社会资本纳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并重点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本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背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将社会资本因素作为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重点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贸易机制。旨在说明我国在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异,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终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1CJL060)终研究成果。①具体说来,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已经知道的内容;第二,对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尚且需要知道的内容;第三,从社会资本的主要方面———信任的角度,综述信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第三章对社会资本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并对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社会资本无疑是社科领域争议的概念,在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以及笔者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社会资本理解为一种对经济体的生产能力有影响的、人们之间所构成的一系列联系(Contact),这种联系主要包括信任、社会网络、规范及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区域社会资本的四个方面:区域社会信任、区域社会规范、区域社会网络、区域社会结构。
第四章为社会资本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构建。通过借鉴已有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社会资本、正式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为后文从宏观层面研究社会资本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个微观基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社会资本在正式制度较弱时的增加,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在正式制度较强时,社会资本的增加基本不能发挥作用。本章同时对社会资本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贸易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五章和第六章系统描述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图景。首先,在介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主要经济指标,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其次,对现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行归纳并评析;再次,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行分析;后,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为社会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检验,旨在通过利用微观和宏观层面数据,实证考察社会资本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利用相关微观调查数据(CGSS)和宏观数据,对中国区域社会资本进行测量,并把这些数据纳入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证明:物质资本、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各地区间有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弱;社会资本的主要方面信任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会网络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积极影响但不显著。
第八章纳入贸易因素,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贸易(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进而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产生影响。从国际贸易角度,利用世界价值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信任、正式制度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结论显示:东道国的信任水平对中国的贸易流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与东道国的制度差距会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双边贸易往来;东道国正式制度越完善,信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不显著;东道国正式制度越不完善,信任的作用更显著。从国内贸易的角度,通过利用省际信任数据,实证检验了信任对国内贸易发展的作用。结论显示: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带来国内贸易的增加;信任对国内贸易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引入控制变量后,信任仍旧对国内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九章为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社会资本的各因素出发,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指出我国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纳入社会资本因素。
本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书稿的终出版,必须感谢的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正是有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本研究才得以顺利进行。本书的出版还要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的资助。此外,还要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课题组对上述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更为深入的研究仍需继续,书中有些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足之处有待专家和学者们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