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2320
1.为适应海峡两岸双向交流关系发展及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闽台区域问题研究。
2.通过这一批具有新资料、新角度、新方法的研究成果的面世,增进闽台两地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
3.针对闽台经济文化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两地产业合作未来的前瞻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为加快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本书是关于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利用问题的专项研究。书稿着重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利用的相关因素,如农户与台商的农地利用行为、政府行为及农地利用政策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推进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的合理利用。
前 言
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的起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地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农地及其特征
二、农地利用及其原则
三、基础理论
第三章 农地合理利用的思路
一、农地合理利用应包含的内容
二、农地合理利用的途径
三、外商农业投资下的农地利用问题探讨
第四章 闽台农业合作与福建农地利用
一、福建农地资源利用状况
二、台湾农地资源利用状况
三、闽台农地利用情况比较
四、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农地利用的影响
第五章 闽台农业合作中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分析
一、农户的农地经营行为分析
二、闽台农业合作中农户的农地租赁行为分析
三、农户的农地保护行为分析
第六章 闽台农业合作中的台商农地利用行为分析
一、台商的农地租赁行为分析
二、台商的农地经营与保护行为分析
第七章 农地利用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一、农地利用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
二、政府推动与闽台农业合作
三、闽台农业合作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第八章 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政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一、制度及政策之间的关系
二、大陆现行的农地制度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三、台湾的农地利用与农地保护政策
四、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农地政策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第九章 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合理利用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闽台农业合作中的农地政策
二、健全闽台农业合作中的农地利用机制
三、完善要素投入机制,提升农地利用效率
四、营造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合理利用的良好环境
第十章 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利用的新形势与应对思路
一、新形势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动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将会影响闽台农业合作中的农地利用
三、多项闽台农业合作利好政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四、新形势下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利用的应对思路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台商农业企业要素投入状况调查问卷
文摘一
总序|谢必震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学界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热度。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到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到亚太格局的变化,是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加强两岸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两岸关系的互动与创新,这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岸的政治与经济交流要遵循这一规则,科技与文化的交流亦是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文化交流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正是从文化的交流开始,特别是大量学术论著的工作,把两岸文化交往研究推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
在以往两岸文化研究中,更为注重历史事实的追述与挖掘,探究“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等事实。这些成果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扎实基础。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目前两岸文化研究还有许多需要拓展的地方:比如如何处理好两岸文化关系的历史与当代的衔接关系等,特别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与此一新形势有所脱节。因此进一步探索两岸关系研究的新思路,拓展两岸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尤其是注重两岸经济与文化当下关系的探究,以及对“未来”愿景的规划与实现,显得十分必要。
在两岸深入、持续交往的同时,在政治经济领域、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合作、族群文化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对两岸深度交流的趋势加以研究。
一
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流趋势。在这种新形势、大背景下,如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创两岸关系研究的崭新局面,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相对于以往两岸关系的研究而言,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继“往”开“来”、“学”以致“用”,即既注重“历史”事实的追述,更注重“当下”问题的探究和“未来”愿景的规划;既注重学术性,更注重应用性,力图直接服务海西建设,为两岸和平发展献策献力。
加强两岸深度的交流必须有新的研究理念。我们认为,加强两岸深度的交流必须做到多维视野下的“互动”与“创新”。“互动”即两岸科技、经济、文化的互动,“创新”即两岸关系互动机制的创新,以区别于以往两岸关系研究的思维模式,从而赋予其新的研究内涵。“多维视野”则指研究视野的多元性和多角度特质,同时也指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征,如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教育学、宗教学等研究学科的综合运用。
要加强两岸深度的交往,必须丰富两岸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研究的对象。以宏观构架为统摄,涵盖的研究对象更加广泛。
就福建而言,当前福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正全面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我们要立足闽台关系研究,着眼海西建设大局,全面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供参考。
我们要致力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以学术研究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在挖掘两岸关系发展资源的同时,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先行区,以期对促进两岸科学技术、文化旅游及经贸交流合作起到推动作用。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增进海峡两岸民众感情。文化是两岸民众心理认同直接的表现,在今天,研究思维不能仅停留在过去的论述。要加强对新问题和新动向的探讨,以深化人们对两岸关系内涵的认识,进而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海峡两岸民众感情,消除彼此心理隔膜。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通过对台湾政治生态、族群结构与族群文化的解剖,分析“台独”的文化根源,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下,以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合作,为破解两岸和平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
二
在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的方针指导下,注重从“互动”与“创新”的视角多元立体地研究两岸关系,基本的思路就是在认识两岸关系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两岸交往在新形势下的互动关系与发展境遇进行科学研究,以期为当前两岸交往注入新的研究理念和模式,以创新精神进行两岸关系的研究。
我们应该尝试构建两岸关系研究的新框架,这一大框架试图在突破以往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面、深层次、跨学科地研究两岸关系,即用多维而非单一的视野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出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循此思路,课题在研究对象方面不仅涵括以往研究的热门问题,特别是注重这些历史文化现象的当代发展动态和趋势,还包括出现的海峡两岸交往的问题,并着力对这些事象进行一种综合的研究。
众所周知,以往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批驳“台独”势力割裂两岸历史文化关系、推行“文化台独”路线的劣行。如今,“台独”分子虽仍不时活跃,但从当前两岸关系大局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是主流趋势。这时候学术研究的目标就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模式和思维,而应以一种发展创新的理念来对两岸关系进行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从而为今天海峡两岸人民更好地互动往来和良性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建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认同、构建新的“海峡文化圈”的理念之下,建立论述框架,探讨两岸合作交流的新思维,开拓两岸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举例观之:我们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科学分析台湾族群文化与台湾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的关系,以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交流与合作,为破解两岸和平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为实现台湾问题的终解决,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海峡两岸教育具有深厚的亲缘关系,历史以来长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往来。当前,两岸教育联系呈双向交流态势,形式多样,范围广泛,互动频繁,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特征。新形势下,海峡两岸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探索教育科学与发展问题,为两岸学校、教师和学生打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增进两岸学界的理解和对话。台湾光复初期,大批的福建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台湾工作,对台湾光复初期的社会事业、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当时社会文化重建过程中,这些闽籍的行政干部、教师、新闻工作者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台湾社会文化重建的全貌,以及福建人在台湾社会文化重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在今天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的交往中,福建应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
综上,我们应当进一步挖掘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资源,为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提供经验与启示;通过各种活动的深化研究,为两岸各种资源共享和经济品牌的开发探讨运作机制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
加强两岸深度交流,必须具备研究理念和视野的创新。注重两岸关系的互动与发展创新内涵,注重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趋势,选取明确的主题,结合鲜活的案例,诸如重视两岸交流合作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形式、特点与成效显著的经验,为两岸关系研究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创新,不仅对一些老问题在当下出现的新趋势、新现象给予关注,还应从一种动态发展的格局对两岸关系的新事象进行新的诠释和分析。
例如,我们可从两岸共同保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来讨论两岸深度交流的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时代责任,由此呼吁两岸文化界携手合作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又如,以往对海峡两岸教育研究只注重双方关系,我们认为,研究教育互动和发展,是两岸交往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其他活动如两岸科技文化的交流等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再如,以往对两岸宗教研究偏重于两岸“神缘”关系探讨,我们认为,两岸宗教活动已经被赋予新的时代发展的内涵,我们必须把握新的趋势和新的现象,利用两岸宗教信仰频繁互动和兴盛发达做文章,为两岸政治合作、旅游资源开发及文学艺术交流提供经验与启示,等等。
加强两岸深度交往,必须做到两岸学者联手,多方合作,这将使两岸关系的研究更为全面。既可以收纳祖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的研究成果,同时各自研究侧重点的结合,使两岸关于科技与经济的交往,文化与教育的沟通的诸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饱满,对于相关历史也更易达成共识。
概而言之,两岸关系的深度交流和动态发展,从注重互动与创新的视角考量,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正是从这一愿望出发,我们组织编写了“新视野下的闽台关系研究丛书,”在两岸经济、教育、族群、宗教与文化等诸方面作一些探讨,尤其在推动闽台文化交流方面,为加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略添一薪,以飨读者。
谢必震
2014年11月30日
文摘二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地资源日益稀缺,如何在保障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并集约、高效利用农地,是今后农业发展所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对于人多地少的福建来讲,合理利用农地更显其紧迫性。
闽台农业合作,通过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与产出效益,实现了两岸农业发展的“双赢”。因而,从中央到福建地方,历来重视两岸农业合作,并为促进合作进行了多种尝试,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从“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的设立,到“台湾农民创业园(漳浦)”的创建,在探索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发展新形式的同时,也使得合作空间不断拓展。随着台湾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地注入,并与福建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相结合,有效地突破了土地报酬递减,推进了福建农地的高效利用。
当前,“台商租赁农地直接投资生产”是合作的主要模式,而且随着合作的蓬勃发展,他们对农地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而福建在农地利用方面,由于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外移以及农户兼业等现象,这势必造成对农地的粗放经营。所以,促进农地在农户与台商之间的流转,成为实现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实中农地租赁进行的并不顺畅,不仅影响了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阻碍了闽台农业合作的深入开展。再者,由于农地经营者追求的是经济收益化,而保护与养育农地具有正外部性,这一矛盾使农地经营中容易出现“重利用,轻养护”的现象,影响了农地的可持续利用。
鉴于上述问题,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方法,从探讨农地合理利用的途径入手,着重分析了影响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利用的相关因素:农户与台商的农地利用行为、政府行为以及农地利用政策等,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当通过完善农地利用政策、健全合作中的农地利用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农地利用环境,来推进合作中农地的合理利用。
章,绪论。简要地介绍了探讨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所在。第二章,介绍农地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农地的概念及特征、农地利用的内涵及原则进行了概述,这是研究农地利用问题的起点。其次,梳理了研究农地利用问题的基础理论:土地肥力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地租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以及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第三章,探索农地合理利用的思路。通过归纳总结农地合理利用应包含的内容,进而探寻实现农地合理利用的途径。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研究得出实现农地合理利用的途径为:通过农地流转推进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通过先进科技的应用并投入相应的生产要素,实现农地的集约利用;探索新的农地利用形式,在提高利用效率的同时兼顾其社会保障功能。由于本书研究的是闽台农业合作中的农地利用问题,因而,也对外商投资下的农地利用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第四章,分析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农地利用的影响。从分析两岸农地利用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基础入手,通过比较福建与台湾的农地利用效益以及投入的生产要素状况,得出:要素投入差异是造成闽台农地产出效益不同的主要原因。而闽台农业合作通过整合两地的农业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福建农地的利用效率。第五、六章,从微观角度着重分析了农户与台商的农地利用行为。对二者在农地租赁、经营、保护等方面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只有当农地租赁价格满足合适的条件时,才能使双方进行农地租赁。在农地经营上,台商相比较于农户更能够实现对农地的高效利用,但却容易造成对农地生产力与生态系统的破坏。第七章,阐述闽台农业合作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在论述政府对合作推动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推进闽台农业合作的动力因素。并对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政府会在合作中采取何种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农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八章,分析农地政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农地制度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认为存在制约农地高效利用的因素;其次,对台湾的农地利用政策改革进行了简介,期望从中找到可供借鉴之处;后,通过分析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内的农地政策,指出为促进合作而出台的优惠政策,对农地利用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第九章,提出推进合作中农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根据前文的分析,指出创新与完善农地利用政策与合作模式,是深化合作中保障农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此外,还应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推进合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对农地的高效利用。第十章,结合当前福建进一步开放的形势,以及农业生产中要素投入情况的变化,指出当前闽台农业合作中台商农地利用存在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应当通过建立农地流转中介组织降低农户与台商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合作项目,实现在提升农地利用效率的同时,维护农地的生态功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