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00413
章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
节生物化学实验室规则
第二节实验室安全和防护知识
第三节基础实验操作技能
第三节实验误差与提高实验准确度的方法
第四节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
第二章糖类物质的检测与分析
节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第二节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浓度
第三节还原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第四节粗淀粉的测定——1%盐酸旋光法
第五节血糖的测定
Ⅰ磷钼酸比色法
Ⅱ蒽酮比色法
Ⅲ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法
第六节糖酵解中间产物的鉴定
第七节可溶性糖的硅胶G薄层层析
第三章脂类物质的检测与分析
节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第二节脂肪酸值的测定——碱滴定法
第三节油脂皂化与皂化值的测定
第四节碘价的测定Hanus法
第五节血清胆固醇的测定
Ⅰ化学比色法
Ⅱ酶法
第六节卵磷脂的提取与鉴定
第七节脂肪酸的β氧化
第四章氨基酸的检测与分析
节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
第二节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含量
第三节瓦氏呼吸仪法测定L谷氨酸的含量
第五章蛋白质的分离制备与分析
节蛋白质的两性反应与等电点的测定
第二节蛋白质的沉淀反应、颜色反应及电荷的测定
第三节蛋白质含量测定一——微量凯氏定氮法
第四节蛋白质含量测定二
Ⅰ双缩脲法
Ⅱ考马斯亮蓝G250法Bradford法
ⅢFolin试剂法
BCA法
Ⅴ紫外UV吸收测定法
第五节酪蛋白的制备
第六节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
第七节血红蛋白的凝胶过滤
第八节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第九节血清蛋白质乙酸纤维薄膜电泳
第六章酶的分离制备与分析
节酶的特性——底物专一性
第二节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三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四节脲酶米氏常数的测定
第五节糖化型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第六节脂肪酶活性测定
第七节乳酸脱氢酶活力的测定
第八节大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第九节发色底物测定大曲中α1,4葡萄糖苷酶活力
第七章维生素的检测分析
节维生素B1的荧光测定
第二节维生素B2的测定
第三节植物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第四节维生素A的测定
第八章核酸的分离与分析
节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第二节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第三节植物总RNA的提取与电泳
第四节酵母RNA的分离与组分鉴定
第五节组织和细胞RNA的制备
第六节核苷酸的纸电泳
第七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第八节RNA与DNA的测定
第九节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第十节质粒DNA的微量制备碱裂解法、煮沸法
第十一节质粒DNA的酶切鉴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第十二节质粒DNA的大量制备与纯化
第十三节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第十四节PCR基因扩增
第九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
节鸡卵类黏蛋白的分离纯化
第二节纤维素酶活性测定及pH值对其活性的影响
第三节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催化活性研究
第四节酵母蔗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Ⅰ酵母蔗糖酶的提取与纯化
Ⅱ蔗糖酶Km值测定及脲的抑制作用
Ⅲ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和适pH值的测定
Ⅳ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和反应活化能的测定
第五节固定化酵母细胞及蔗糖酶活性的检测
第六节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第七节溶菌酶结晶的制备及活性测定
第八节转基因农产品的PCR检测
第九节橘皮果胶的提取及果冻的制备
第十节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和ATP的生成
附录实验室中常用参数
参考文献
生命科学在20世纪有了惊人的发展,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三大发展快的现代科学之一。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研究技术成为推动生物化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与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相比,当今生物化学研究更多地涉及生命现象的本质与化学基础,并广泛探讨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信息传递过程及基因表达调控的规律等,这使得现代生物化学实验研究与教学在内容上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及“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体现学科发展状况,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个性教育的思想,围绕“培养高素质、宽口径人才”的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结合近年来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及实验室条件,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协调与组织下,相关院校共同编写了适合普通院校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以适应当今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各类理工科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由刘志国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武汉轻工大学刘志国、刘军、阎达中,青岛科技大学于建生、刘杰、李红芳,湖北工业大学陈雄、王金华、吴正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廖贵芹,陕西科技大学李敏康、宋宏新,大连工业大学金朝霞,陕西理工学院田光辉,西华大学车振明、李明元,信阳农林学院王欣、赵丽萍、张耀州。武汉轻工大学生物技术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丁洪波、曾万勇、吕玲肖等)也参加了部分校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