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34639丛书名: 奥克瑞作品
诺奖热门人选本·奥克瑞首部短篇集
获《巴黎评论》阿卡汉小说奖、英联邦作家奖
邱华栋长文导读
我的生活是一场持续不退的高烧
现在我觉得自己正在痊愈
奥克瑞首部短篇集,八个短篇主题围绕苦难的各个侧面:战争、贫穷、饥饿、腐败……奥克瑞以诗意的笔触,优美又不失幽默地呈现出一个个看似荒谬的现实世界。
桥下的笑声
聚合的城市
差异
圣地事件
假面舞会
一段秘史
歪曲的祷辞
售梦人的八月
本·奥克瑞:唱非洲的魔歌
邱华栋
尼日利亚,尼日利亚!
在我的印象里,尼日利亚英语小说家的活跃程度,是仅次于印度英语小说家的,这些来自黑非洲的“说故事的人”和印度小说家一样会讲故事。尼日利亚英语文学是非洲文学中最强劲的一支,它已经向世界贡献了图图奥拉、阿契贝、索因卡等享誉全球的重要作家,而且,尼日利亚英语文学还后继有人,不断有新人冒出来,去摘取英语文坛的重要奖项,他们构成了阵容整齐的老中青三代英语小说家。这其中,本·奥克瑞就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小说家。和索因卡等老作家相比,本·奥克瑞算是一个“中生代”。一九九一年,他凭借英语长篇小说《饥饿的路》获得了英语文坛最高奖“布克奖”,时年三十二岁,那部小说从此成为非洲英语小说经典,也丰富了整个英语文学本身。如今,本·奥克瑞也才刚刚五十出头,正是创作力旺盛的好时候。
处于非洲东南部的尼日利亚历史悠久,是非洲的古老国家之一,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了灿烂的部落文化。我就一直很纳闷,尼日利亚为什么会涌现这么多引起世界关注的作家,原来,尼日利亚素有“非洲黑人文化诞生地”之称。比如,尼日利亚有举世闻名的诺克文化、伊费文化和贝宁文化。这些古代文化在非洲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诺克文化大约起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兴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数百年,是非洲灿烂的古代文明的标志性阶段,诺克文化的产生和兴盛,标志着非洲已经从石器时代进入到了铁器时代。
尼日利亚的另外一种古老文化是伊费文化。伊费是尼日利亚西南部的一个城镇,也是全尼日利亚的一个宗教中心。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强大的伊费土邦的统辖地。伊费文化的存在,使侵占非洲数百年的老牌欧洲殖民主义者所散布的“非洲文化是西方人带来的”谬论不攻自破。除了上述两种古老的非洲原始本土文化,尼日利亚还有活着的约鲁巴文化,这种文化以独特的民间信仰、民俗和口头传说为特征,带有神秘、神奇和魔幻性。
因此,可想而知,本·奥克瑞身处这样一种文化中,自然会深受其影响。一九五九年,本·奥克瑞出生于尼日利亚港口城市拉各斯的一个乌尔霍伯族家庭,他的父母亲属于当地殷实的中产阶层。在幼年时期,本·奥克瑞就受到了来自父系和母系的家族亲戚们带给他的约鲁巴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的影响。后来,本·奥克瑞来到了伦敦读小学。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又带他回到了尼日利亚。中学毕业之后,本·奥克瑞曾经在一家店铺当店员,十八岁移居到英国,在艾赛克斯大学攻读比较文学。这是他走上文学道路之前的简单履历。
本·奥克瑞属于早慧的作家,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花与影》,此书于两年后的一九八O年出版,获得了一些评论家的注意。这部小说以尼日利亚的当代现实为背景,讲述了尼日利亚的移民在英国的生活。奥克瑞以他自身的经验为素材,描述了非洲人在宗主国的文化身份的分裂感。在英国,他一边在大学里勤奋读书,一边努力写作,把自己对尼日利亚约鲁巴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对尼日利亚当代现实的敏锐观察和二十世纪的英语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结合起来,试图创作出一种别开生面的非洲英语新小说。
本·奥克瑞于一九八一年出版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内部景观》,书名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描绘尼日利亚的作品。小说以一九七O年尼日利亚内战结束之后的社会现实作为叙述的背景,塑造了几个家庭中的青年人的命运,将尼日利亚的部族分裂、政治动荡的现实呈现得毫厘毕现。一九八六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圣地事件》,其中收录了八个短篇,描写了尼日利亚现实中的社会冲突、人性挣扎和日常生活,带有着尼日利亚本土文化的魔幻色彩。在这部短篇集中,本·奥克瑞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叙事技巧,短篇小说讲究的是克制,讲究在有限的篇幅里,去呈现更多的东西。这些短篇小说体现了本·奥克瑞的控制力。在每一篇小说中,多和少的关系,详略如何得当,是非常重要的,而作者处理得非常好,有的丰富,有的简约。《圣地事件》获得了英联邦国家非洲文学奖、法国《巴黎评论》杂志颁发的“阿卡汗小说奖”,在英国和法国都受到了瞩目,本·奥克瑞由此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非洲文学新星,被欧洲文坛所关注。
一九八九年,本·奥克瑞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新宵禁之星》,继续描绘古老的尼日利亚传统文化在当代尼日利亚人生活中的影响。小说中,那些传统习俗如同集体无意识和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沉淀在尼日利亚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小说带有鲜明的尼日利亚本土文化的奇观性,很受欧洲文学评论家的追捧。本·奥克瑞的短篇小说情节紧凑而又带有魔幻性,所使用的英语是一种混杂的英语。他将黑非洲古老的传说结合当代英语,铸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以别致的词汇、句子和叙述,给英语文学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非洲之路:“饥饿的路”
每个作家都会有一部代表作。一九九一年,本·奥克瑞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饥饿的路》。这是一部相当厚重的作品,出版之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视为是他的代表作,不仅摘取了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而且还被认为是非洲裔作家写出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小说以尼日利亚约鲁巴文化中关于“阿库比”的神话传说作为核心意象,来展开其独特的故事结构和叙事。由于尼日利亚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传统的生活方式,医疗条件差,导致婴儿死亡率较高,那些夭折的婴孩在约鲁巴文化传说中会转化成婴孩幽灵,这些婴孩幽灵在幽灵国王的命令下,要继续投胎到人间,又在未成年的情况下突然夭折,成为不断转世的孩子,这就是“阿库比”的传说。而且,阿库比们在投胎前都已经在冥界商量好了,一旦投胎到人世间,就要尽快脱离人间苦海,重新回到鬼魂世界里去。于是,阿库比就这样不断地往返于幽灵鬼魂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饥饿的路》中的叙事者是第一人称,他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主人公,是一个阿库比。在小说的一开始,他就投胎到一个尼日利亚穷苦人的家里。他的父亲曾经作为英国军队的雇佣军,前往亚洲,参加了英军在缅甸的镇压当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行动,退伍之后,在尼日利亚小镇上当搬运工。他的母亲是一个小商贩,平时主要靠贩卖一些生活用品过活,维持家用。这一家人虽然贫穷,但是生活还是祥和平静的。父母亲也很爱这个孩子,因此,投胎到这家的阿库比就很不忍心离开他们,不断推迟回到冥界去和阿库比们相聚的时间。但是,其他的阿库比就经常来纠缠他,要他尽快离开人世。最后,这个小阿库比终于得了重病,死亡之后被父母亲装进了棺材里入殓了。结果,幽灵国王怜悯他的父母亲的仁慈和善,就又让这个阿库比还阳了,他从棺材里站起来,复活了,引起了大家的惊慌。重新复生的阿库比备受父母宠爱,他父母亲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拉撒罗,这个名字和《圣经》中死了四天又奇迹般复活的拉撒路相接近。而他的母亲则昵称他为“阿扎罗”。
于是,整部小说就是通过阿扎罗的遭遇和他的视线变化,来审视和呈现尼日利亚的当代历史、现实政治和传统文化的。阿扎罗在冥界中那些不断催促和诱惑他的阿库比们的纠缠下,顽强地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一片飘摇的世界上。他一方面要抵挡阿库比们各种功力越来越强的化身的引诱,同时,还在经历着尼日利亚动荡的现实生活的洗礼。比如,他亲眼看到了尼日利亚的穷人党和富人党之间的争斗,看到了政客和富豪的帮凶们的嘴脸,看到了大量普通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他眼看着苦难不断地降临到他的父母亲和周围人的头上,感到了困惑和痛苦,同时,又对亲情十分依恋,不愿意失去这人世的牵挂。阿扎罗看到了尼日利亚的现实世界被巫师所统摄,整个世界也陷入权力所带来的混乱和暴政中。
阿扎罗的父亲由于从过军,身体强壮,后来是一名孔武有力的搬运工。一次,他参加了带有赌命性质的拳击比赛,结果被对手打伤,很快就死去了。在小说中,他的灵魂几经周折回到了家中,他对家人说:“我的妻子和儿子,你们听着。在我沉睡期间,我看见了许多奇妙的东西。我们的祖先教会我许多哲学。我的父亲‘道路祭司’在我面前出现,告戒我务必把门打开。我的心必须打开。我的生命必须打开。我们的路必须打开。一条打开的路永远不会饥饿。奇异的时光就要到来。”在这里,小说点题了——一条饥饿的道路打开之后就不再饥饿了。阿扎罗明白了,他决定不再返回冥界,他要在人间那条饥饿的路上坚强奔走、在人世间继续成长,并且去接受人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从总体气质和风格上说,《饥饿的路》是一部具有尼日利亚本土文化传统风格的魔幻之书。小说利用了阿库比的传说,将现实的世界和鬼魂幽灵的世界完全混淆起来,使我们看到了黑非洲的苦难和历史悲情。小说中的现实世界和鬼魂世界在篇幅、结构和情节上,都是等量齐观的,也就是说,人和鬼的世界是平行的。这是这部小说最令人叫绝的地方。大量的阿库比在两个世界之间自由穿梭,因此带有着强烈的神话、传说和魔幻色彩,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惊奇和欣悦。小说中隐含了对尼日利亚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整个非洲的现实处境也都做了深入的呈现:在小说中,阿库比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象征着二十世纪中的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之后,人民争取人权、民主、自由和富裕的梦想的夭折、诞生、再夭折、再诞生,象征着非洲人民为了美好生活不断在现实面前碰壁,又不断地再生并且充满了渴望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
在小说中,路也是一个巨大的象征。《饥饿的路》这个书名,据说来自于索因卡的一首诗《黎明之歌》的句子:“可能你永远不会走了/那时饥饿的/道路在等待着。”在小说中,路是一个活的物体,路和人一样存在于世界上,并不断地生长。在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起先是一条河。河变成了路。路向四面八方延伸,连通了整个世界。因为曾经是河,路一直没能摆脱饥饿。”阿扎罗的父亲在他小的时候给他讲述,路之王的胃口特别大,人们要不断给它献祭,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它的贪婪,因此,路上才有那么多带来死亡的车祸。如今,由于路之王吃了带有毒性的祭品发了狂,开始吃掉树木、石头、房屋和更多的人们,人已经控制不住路之王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猜测,路之王”也许在暗示欧洲殖民主义者带给非洲的那条走向“非洲现代文明”的路,可是,恰恰是这条路,是以血腥、贪婪、资本和罪恶为特征形成的。因此,这部小说寓意丰富复杂,十分隐晦,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玩味和品读。小说还非常具有形式感,写法上明显受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拉丁美洲作家作品的影响,不同的是它又是非洲本土文化催生的结果。
我觉得,与《饥饿的路》在想像力和气势上接近的小说,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注意到,这两部小说都有着大量神奇魔幻的情节,分别以尼日利亚约鲁巴神话体系和拉丁美洲印第安神话体系作为小说背后的文化支撑,使这两部小说成为了二十世纪诞生的最有想像力和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和《百年孤独》相比,本·奥克瑞显然利用了更多的文化和文学资源,他既借鉴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又采用了非洲传统的神话传说,还使用了《圣经》故事等等欧洲文明符号,在几种强有力的文化体系的支撑下,本·奥克瑞写
在这部短篇集中,本·奥克瑞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叙事技巧和控制力。
——邱华栋
奥克瑞似乎具有讲故事人必备的两大天赋:无瑕唯美的简洁明了;变色龙般的能力,可以把自己放置于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中,从最高到*。
——《伦敦标准晚报》
聚合的城市
阿高迪早晨醒来的时候,恍惚有一种灵魂依然附体的感觉。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在他的脸上不停地闪烁。睁开双眼看见第一缕炫目的阳光,阿高迪不禁想起扫罗的失明。他想起自己现在该做祷告了。
他在单人房里的床边跪下,张开有股酸臭味儿的嘴巴开始念起祷告词来,只是少了往日的激情。他觉得安排他和主教见面的承诺纯属骗人的鬼话。他的妻子去市场卖加里。两个孩子都在学校上学。祷告完毕后,他跨过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空麻袋和被烟熏黑的厨具,从土陶水罐里舀了杯水。趴在窗台上漱口的当儿,他心里寻思着自己的经济窘境。他朝窗外的大街上吐了一大口水,正好吐在一个刚刚用力挤出人群的姑娘身上。姑娘骤然停下脚步,张口就骂起他来。她抹着红唇,戴着一副红耳环,两条腿在一双高跟鞋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纤细。阿高迪打着手势以示歉意,但却未能平息姑娘心中的怒火。
“你不得好死。”她仰脸冲着他嚷道。
“说谁呢?我吗?”
“对,就是你,令人作呕的家伙!”她说着,身体放松下来,摆出一副毫不示弱而又极度鄙夷的姿态,“我就是说你,往别人身上吐口水啊,你这个臭变态。你压根就不是个男人,无耻的笨蛋,闲着没事干就朝别人吐口水,你吐到最后死了才好呢!”
心存善念的阿高迪说:“为这么点小事,值得你如此大声嚷嚷吗?如果你的烦心事太多,我帮你祈祷……”
姑娘打断他的话说:“还是为臭不要脸的你自个儿祈祷吧!我不怨你,只怨你妈不该让你爸碰她。”
阿高迪刚刚为她祈祷到一半,忽然听到对方提到自己的父亲。他一时语塞,稍后又大声吼道:魔鬼堵了你的屁眼!”
他匆匆奔下楼去跟她算账。
跑下一截楼梯,他忽然意识到身上仅仅裹了块布。他倏地停下脚步,接着转身往楼上走去。但污秽的楼梯间里的阳光,加上那姑娘刚才一通劈头盖脸的辱骂,在他内心深处激起了一种奇特的自卑感。他决定去跟那位姑娘讲讲道理,虽然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他跑完余下的一截楼梯,奔到街上。乍一听见音像店里传出的刺耳的乐曲声,他着实吓了一跳,很快又发现自己处在汹涌人潮的包围之中。
他寻找那个姑娘的身影,看见她就站在不远处。她朝阿高迪连续做了几个特别带有侮辱性的手势。阿高迪赶紧朝她跑去,一面大声说:“你,这位姑娘:今天上帝之声正在召唤你!我接受你献出罪孽深重的生命。你咒骂我的父亲,我要为你的母亲祈祷。你为什么要跑呢?上帝之声在召唤你,你却在逃避。”
人群自动为他让出一条路。那姑娘已经跑开了,穿着高跟鞋,踉踉跄跄地跑着。阿高迪气鼓鼓地跟在后面追。人们纷纷猜测起来,或许是妻子不堪忍受她那心里充满疯狂欲望的丈夫而被迫逃离,或许她是个卖淫女,害那男的染上了淋病。阿高迪可顾不上这些闲言碎语。他担心那姑娘会随时脱离自己的视线,就从一个活摇摆摆地行走活像只大鸭子摇的男人身边使劲挤过去。他的几根手指很快给卡进了那个男人长袍的一只袖子里。
“你疯了不成?”那个男人说着,伸出一只脚,绊了阿高迪一下。阿高迪一个趔趄倒在地上,随即又挣扎着站起来,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脸上堆满夸张而疯狂的笑容。此人活像个发育畸形的侏儒。他整了整长袍肩上的褶皱,阿高迪看到了他油光发亮的肌肉和粗短手臂上暴起的青筋。
“你想打架吗?”那个男人用洋洋自得而又不失礼貌的口吻问道。他脸上有几道骇人的伤疤,就像是刚从火堆里被人解救出来。阿高迪往后退了几步,懊丧地看着姑娘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要是不想打架,那你现在就得道歉。”
阿高迪以上帝的名义道了歉。那个男人摆弄着身上的长袍,慢慢让肌肉松弛下来,他说这样的道歉不能令人满意。为了激发围观者的兴趣,那个男人声称自己信奉的神只接受狗肉这种祭品。阿高迪结结巴巴地说起来。那个男人沉吟许久,见人群中又多了几个姑娘,就让阿高迪重新道歉。阿高迪没听清那个男人说的话,因为他发现人们都在啐唾沫。他嗅到一具尸体的腐臭味。阿高迪浑身冒汗,脑瓜发晕,暗暗琢磨这股臭味是不是跟他做对的男人发出来的。稍后他确定了臭味的来源:路边一头四蹄朝上、肚皮鼓胀的母牛的尸体。黑压压的一片苍蝇在腐烂尸体的上方快活地嗡嗡飞舞。阿高迪还没完全从眼前惊人的一幕中缓过神来,矮个男人便朝他头上猛击两拳。如此嚣张的举动惹恼了阿高迪,他攥紧双拳朝矮个男人挥舞着。他双足跳跃着,做出还击的姿势,同时用隐语恳求地狱之火和罪人的苦难通通降临到面前的矮个男人身上。矮个男人听出了他话里的意思,发出一声怪叫,不可思议地一把牢牢抓住阿高迪,用力扔向空中。阿高迪身子落地之际发出咔擦的爆炸声,随着苍蝇哄然而散,他顿时淹没在一摊臭哄哄的尸液里。除了沉闷的响声和欢快的苍蝇以外,阿高迪看见世人都在对他指指点点。他紧攥住牛角,支撑着自己慢慢挪动。当他终于从牛肚子里挪出整个身子时,他发现身上的布完全湿透了。
这座城市目送着他步履蹒跚地走回家里。一群苍蝇也紧紧跟在他身后。孩子们起劲地嘲笑着他。那个用拳头让他饱尝羞辱的男人却在忙着散发名片。他的姿势很是从容大度,朝每个人都露出一丝令人有些发窘的微笑。名片上印着:武打教练,前专业摔跤手。提供保护钱财,加油站、小区及街道的保安服务。胜任所有护卫任务。世界级训练水准。他名叫阿加斯卡?阿塔莱斯。
发完名片后,他和好些人握了手,告诉他们自己刚刚从印度过来。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姑娘们围在他身边。人们看见他跟姑娘们一起离开。
阿高迪独自躲在浴室里。他回想着自己刚才在众目睽睽下受辱的情景。这事肯定会传到希望永恒教会去。他理应从教会得到一笔小额贷款。五年来他一直和他们在一起,既是忠实的仆人也是改革者。主教曾经向他们说过这样的道理:一个教会应该同时也是一家银行,以保证其成员的安全。教会基金由教会严格的内部核心层几位长者掌管。只有在申请者确实急需且其行为能为教会增光添彩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发放贷款。阿高迪一边冲洗身上的脓水,一边想着这些。利用眼角的余光,他瞥见一只蜈蚣在朽烂的木板墙上爬行。他还瞧见三条蚯蚓在被水流冲出来的沙子里不停地往前蠕动。他擤了擤鼻子,将一把鼻涕甩到蜈蚣的脊背上。他为当时没把另半张脸转过去让他打而严厉地责备自己;同时他知道倘若真这么做,他早就一命呜呼了。这个世界的行为方式,他想,真是太不公平了。他把身上的水擦干,然后回到楼上。
阿高迪往身上抹了一层椰子油。接着他点燃三根蜡烛和一炷香,祈祷了三十分钟。祷辞是长长的一句话,说的时候语气有些急促,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晰无误,其中还夹杂了一些诅咒。他祈求和平与富足,祈求他那丢人现眼的事不会传到教会,并希望厄运降临到他所有仇人的头上。
祈祷完毕后,他感到精力充沛。他觉得自己能够拥有这一天。他几乎肯定这座城市会被他祈祷时的热情所感染,让他梦想成真。他浑身疼痛,开始穿衣服。他穿上一件多处脱线的法式西服,得以在苦痛中保持了些许尊严。
他下楼朝自己的小店走去。位于自家住房前面的这个小店,只是一间有些歪斜的木棚,盖在棚顶的锌皮已是迹斑斑锈。木棚刷成蓝色,门上挂着一把锁。店里出售各类服饰用品,包括衬衫、裤子、意大利皮鞋、各种面料、遮阳伞和假发。大多为他勾结各主要港口的官员走私进来的商品。门口的招牌上写着:乔?杰?阿高迪父子联营,总承包商。进出口总经销。货色齐备,包君满意。阿高迪走进店时,便又重新拥有刚才祈祷时提到的棚子的灵魂。棚子里面很闷热,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被木椅和尚未出售的商品堆满了。他从未读过的旧报纸扔得满地都是。他并没注意到那封寄给他的信。他想把窗打开,但发现它关得死死的。想要硬把它推开,不料却让一块碎玻璃片戳进肉里。他用拳头猛砸窗户,隐约觉得木质窗框会骤然碎裂。但什么也没发生。他又试了试,居然毫不费力地将它打开了。
他开始整理上星期的账目。他赚的钱微乎其微。没有人对他店内的东西表现出多少兴趣。问的人本来就少,买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他一心指望码头上托卖的小宗货品能改变现状。尽管有这些烦心事,他还是在账目上玩起了数学游戏,仿佛通过一些运算技巧,他能让数字翻倍。他的腋下汗湿了。当月早已到期的房租他还拖着没交。阿高迪算着算着觉得饥肠辘辘,这才注意到棚子外面的城市。他听见一只老鼠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一只金龟子扇着翅膀蹭过他的脸。一条蜥蜴飞快地爬到墙壁中间。他朝蜥蜴瞪了一眼,却吃惊地发现蜥蜴也瞪了他一眼。他想抓起一件东西砸过去,无奈手头能派上用场的东西太多,一时间颇费踌躇。蜥蜴点点头。阿高迪悄悄脱掉一只鞋,用力掷过去,没有击中,而且偏离目标好几尺。蜥蜴又点了点头。阿高迪抓起一卷报纸,正要扔出手时却发现蜥蜴不见了。只剩它的尾巴在地上痛苦地扭动。
他考虑着自己所处的经济窘境。他看看手表,发现它停了。他把手表晃了几下,它随即开始滴滴答答地走起来。他将手表往前调了一小时,然后穿上鞋。他现在该进城了。
站起身时他看到了地上的信,是写给店主的。他把信打开,见信上写道:“致店老板,今晚我们将洗劫贵店。如果想报警,随时奉陪。”
阿高迪将信连读了三遍。他慢慢地转了转脖子,扭了扭脑袋。他听说过不少其他人收到此类恐吓信的传闻。他不记得上次遭抢的那人是谁。如果小偷存心光顾本店,他想,怎么可能写信告知。不过他还是开始念起祷辞,嗓音微微发颤,后来渐渐发起了牢骚。打量蜥蜴尾巴的同时,他看到了外面的城市:他瞧见有人躺在街角挠抠身子;他瞧见有些年轻人越发变得怒不可遏,终于走上持刀抢劫的道路;他瞧见有些人在海滩上遭到处决;他瞧见有些孩子把一块木头塞进嘴里,四天之后,无辜的他们被饥饿折磨而死。他在一阵阵眩晕之中恍恍惚惚地见到了这一切。他相信自己刚才看见了一道启示。他又想到了扫罗。但真正的麻烦是他还没吃东西。他的身子因为一阵眩晕忍不住摇晃起来。依靠先知、他所在教会的主教和耶稣基督的力量,他总算克服了饥饿造成的幻觉。
此时要不是有人推门而入,他可能已经昏倒在地。阿高迪看到来了机会,立刻暗暗做出大幅度抬高要价的决定,可是等他定了定神,却吃惊地发现进来的男人没穿长裤,而且内裤也破烂不堪。他很瘦,脸庞像削尖了一般,头发乱蓬蓬的,像是从来没有梳理过。眼见他这副潦倒落魄的可怜相,阿高迪不禁发出一声尖叫。他赶紧钻到桌子底下找扳手,那男的站在一旁盯着看。看到阿高迪朝他扔出扳手,他拔腿就往外跑。阿高迪追了出去。
瘦男人飞快地穿过街道。他拼命狂奔,完全不顾迎面扑来的热浪、噪音和尘土。他横穿过整条街,却没被一辆车撞着。他忽然停下来。他满脸困惑地开始往回跑。他在马路中间站住,打量左右两边。他只瞧见一个老太太骑着自行车朝他驶来。看到这条堪称世界上最繁华街道之一的大街上此刻居然空无车辆,他笑了。他也嘲笑已经从店里跑出来的阿高迪,瞧他挥舞着那把扳手,大声说自己曾经一只手把城里的小偷撂倒在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